「我的扶貧故事」找準在扶貧工作中的定位丨織金縣白泥鎮三合村第...

2021-01-08 天眼新聞

我叫肖章春,是貴州畢節織金縣應急管理局的一名幹部,2018年受組織委派赴白泥鎮三合村工作隊擔任第一書記。如果說新任務、新環境使我的責任更大,要求更高樂。「責任重於泰山」是我人生的座右銘,人的一生只有勇於承擔對社會、對人民、對組織、對家庭、對朋友的責任,才能問心無愧。2018年3月份任織金縣白泥鎮三合村第一書記以來,我常常鞭策自己,領導們把織金縣白泥鎮三合村駐村第一書記的重擔交給了我,這不僅僅是意味著領導班子對我的信任和關懷,同時也表明責任更大了,擔子更重了。

我決心不辱使命,竭盡全力,認真履行第一書記的職責嚴格要求自己,帶領織金縣白泥鎮三合村貧困戶脫貧致富。  工作中,我求真務實,真抓實幹,不講空話、套話,謀事不謀人,務求每件事都落到實處,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尤其向脫貧攻堅的典型代表學習,向清鎮市暗流鎮蔣家院村第一書記龍林學習,學習他的工作激情,學習他的做人品格,做一名合格的扶貧駐村工作者。

2018年3月份我開始幫扶了織金縣白泥鎮三合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王安珍,王安珍早年喪偶,患有慢性病關節炎,喪失了勞動能力,現在只能靠孫女外出打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在村裡生活的開支對王安珍來說也是不輕的負擔,考慮到她家實際情況,積極進行溝通,通過民主評議和織金縣白泥鎮三合村的民主表決,王安珍家的情況確實困難,為他家落實各項扶貧政策及低保政策。雖然吃穿已解決,但由於勞動力弱,需要經常去看望她,我積極與白泥鎮衛生院聯繫,幫助王安珍找醫生看病、辦理住院相關事項,使王安珍的病得到了及時治療。  聽說農民張千明老人養有十多頭豬,老倆口因身體弱,兒女也不常在身邊,眼看著天氣逐漸熱起來,豬圈也該到打掃衛生的時候了。我和駐村隊員郝順富知道情況後,便讓老人找打掃工具,我倆穿上準備好的工作服,進入豬圈,在老人的幫助下,趕豬,打掃衛生,老倆口看著我們熟練的打掃動作,高興地合不攏嘴,口裡念叨:「好政策、好幹部。」   或許這些事在別人看來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我認為,把千萬件小事幹好,幹完美,就是件大事,用心幹就能幹出一番事業來,認真幹就能把事情幹好。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澤爾 整理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有血有肉的扶貧戰士丨織金縣桂果鎮聯興村第一...
    我叫王緒祥,是貴州畢節織金縣桂果鎮聯興村駐村第一書記。因此前未接觸過扶貧工作,剛到村時,農戶不熟悉我,他們都叫我領導,並詢問我「領導,我家貧困戶為什麼被你們取消了」、「領導,我家低保款怎麼不打了」、「領導,我家情況很惱火,你們為什麼看不見」.....一連串的問題輔面蓋來。
  • 「我的扶貧故事」黃沙百戰穿金甲,不勝扶貧誓不還丨織金縣綺陌街道...
    我叫張芳華,男,1983年生,2010年參加工作,先後紮根在織金縣上坪寨鄉、熊家場鎮、綺陌街道3個基層鄉鎮脫貧攻堅工作中,現為綺陌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回首這十年,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串聯起我和扶貧事業的不解之緣,從一名普通工作員到綺陌街道辦事處主任,我始終最牽掛貧困群眾,始終把脫貧攻堅抓在手上。從擔任民政局社會救助局派駐珠藏鎮工作員起,我就始終以民政救助和社會兜底保障作為民生工作,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 【我的扶貧故事】當好一個靠譜的扶貧幹部丨劍河縣觀麼鎮三合村...
    我叫陶政衡,是中共劍河縣委辦公室的工作人員。2019年3月被選派到劍河縣觀麼鎮三合村擔任網格員,從事脫貧攻堅工作。 我所負責的網格有農戶32戶106人,其中貧困戶12戶38人,非貧困戶20戶68人。另外,我還承擔8戶貧困戶的結對幫扶工作,他們的脫貧致富成為了我工作最大的追求。
  • 「我的扶貧故事」創新方式謀發展 思路一新利民興|織金縣八步街道...
    我叫耿忠雄,是畢節市織金縣疾控中心副主任,根據組織的安排,我於2018年4月到八步街道利民居幫扶,於2019年7月擔任八步街道利民居的駐村第一書記。  學習業務入角色2020年是全國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也是織金縣「脫貧摘帽」國家脫普驗收的關鍵年,駐村工作隊重點圍繞「3+1」保障落實、農村政策法規宣講、化解風險等方面看展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讓選擇不留遺憾|織金縣白泥鎮倮木村駐村幫扶幹部...
    我叫餘桂蘭,今年56歲,是畢節市織金縣委黨校的一名計算機教師,也是織金縣萬名幹部下基層的一員。2018年臨近退休之際,一個選擇給我的職業生涯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我申請延緩退休時間,奔赴脫貧攻堅一線戰場。
  • 「我的扶貧故事」爭做環境美|織金縣馬場鎮臺子居駐村幫扶幹部張漁
    我叫張漁,是織金縣馬場鎮人民政府派駐馬場鎮臺子居的駐村幫扶幹部。「革命戰士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身為脫貧攻堅一線人員,我又何嘗不是那塊「磚」。從2013年開始,我先後輾轉在馬場鎮六個村居工作。從同步小康駐村幹部到幫扶幹部再到駐村幫扶幹部,從精準識別到精準扶貧到精準脫貧,我和我的戰友們一起,入戶核實、遍訪、制定措施、全排全查、交叉檢查、短板補齊等措施使得馬場鎮2019年如期脫貧摘帽,2020年持續鞏固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貴州興達興黨支部:「助力村民脫貧、學生學成是我們...
    我的扶貧故事|貴州興達興黨支部:「助力村民脫貧、學生學成是我們的責任」 2020-11-24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教育扶貧情系村裡娃|織金縣熊家場鎮石馬村第一...
    這一句話讓我如鯁在喉,難道想要幫助這些農村的小朋友真的這麼難嗎?這時我想起了省建院黨委書記送我下來時說的一句話:「小張,在基層做工作一定要記住一句話『無私者無畏也』,只要你做的事是為大家好的,是關乎群眾利益的,是能有助於脫貧攻堅的,不要怕大膽幹!」  不行!我要試試!
  • 「我的脫貧故事」我用一隻腳「跳」出了精彩人生路|織金縣珠藏鎮...
    我叫何恩榮,1977年出生於織金縣珠藏鎮鏈子村。10歲時,一場車禍讓我永遠的失去了左腿。「高位截肢」「初中畢業」「掙不到錢」……曾經,在外人看來,這些標籤會將會伴隨我的一生,可我卻用一隻腳,「跳」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路。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宣傳農村消防安全知識秋冬時節的溪頭村濃霧鎖山頭,冰雪罩大地,28個村民小組偏遠而分散,這特殊的地理環境給扶貧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難。  初到溪頭村我常常念不全28個村民小組的名稱。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責任與擔當丨松桃苗族自治縣牛郎鎮...
    我是松桃苗族自治縣牛郎鎮扶貧工作站站長。為了將扶貧工作做到更好、更完善,更符合鎮情實際,我利用整整兩個月時間,走遍全鎮15個村(社區),獨自將脫貧戶逐一走訪完畢,逐戶了解其家庭基本情況,形成一本全面的民情日誌臺帳,了解我們脫貧成效及鞏固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楊隊長,我想申請脫貧」丨劍河縣南寨鎮繞慶村...
    因工作原因,在全力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的同時,我還需統籌兼顧各方面工作,經常在縣、鄉、村中來回奔波,因此村裡年紀比我大的村民總是激動、熱情地邀請我到家裡坐坐,嘮嘮家常,談談家事,其實是一種關心、關愛、關懷。我叫楊林,是劍河縣南寨鎮武裝部部長、副鎮長,同時也是南寨鎮繞慶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網格員。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一線的「排頭兵」|水城縣海坪街道辦事處工作...
    我叫周訓鋒,堅持以勤奮為原則,以高效率的學習為基本思想。2017年開始我投身於脫貧攻堅工作,立志改善貧困戶的生活,為他們帶去生活的希望。在我成為一名脫貧攻堅工作者後,更加堅定了我對扶貧事業的決心。我經常走訪慰問貧困戶,為了在短時間內儘快了解村裡每家每戶的基本情況,常常是早上天不亮就起來,背包裡裝著一個寫滿村裡每戶情況的筆記本。「你真心為老百姓實實在在幹一些事情,那麼老百姓也是認可你的。」
  • 「我的扶貧故事」我為我是一名扶貧幹部而自豪丨天柱縣鳳城街道雷...
    「若能重活一回,定要在工作崗位上發揮餘熱,讓生命再現光芒」。我曾經身患癌症,感謝上天給了我一次重生的機會,我趟在病床上對自己許下了這樣的承諾。我叫楊麗娜,是天柱縣鳳城街道派駐雷寨村的一名普通的同步小康駐村幹部。
  • ...扶貧故事」因戶施策 精準扶貧丨黎平縣永從鎮中羅村幫扶幹部龍滔
    我叫龍滔,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一名普通幹部,2018年,我主動申請到中羅村當任幫扶幹部,負責5戶23人的幫扶工作,我的扶貧之旅也正式開始了。   我所在的中羅村,是三龍侗寨的核心地區之一和傳統村落村寨,木房建築、鼓樓林立,是黎平縣侗族大歌發源地,素有「歌窩」美稱。這裡有挑歌斷擔的故事,有古老神秘的關秧節,唱不完中羅的歌,數的完中羅的雞,撿不完棚裡的蛋。這裡山水相依,群眾生活淳樸,在這個鶯聲燕語的村寨,我在歌聲中「勞作」,從中享受扶貧成果。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脫貧致富 我比什麼都高興丨金沙縣馬路鄉金龍...
    我叫宋明,是畢節市金沙縣林業局派駐馬路鄉金龍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組長。我到金龍村近1000個日日夜夜裡,有感動,也有收穫。 還記得初到金龍村時的場景,從金沙縣城出發,一路顛簸,花了大概近3個半小時才到村委會辦公室。
  • 昭通巾幗扶貧故事(43):昭通市中級人民法院應元菊的故事
    昭通巾幗扶貧故事昭通市婦聯、昭通市扶貧辦、昭通廣播電視臺交通旅遊廣播聯合講述······脫貧攻堅偉大工程戰場上,她們是「巾幗不讓鬚眉」的戰士,她們的感人故事,奏響了「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新時代強音!2020年2月28日接市委組織部通知,應元菊同志又以督戰小分隊隊長的身份轉戰鎮雄縣母享鎮,負責三合村的脫貧攻堅督導工作。在母享鎮三合村,應元菊同志迅速適應新環境,融入一線開展排查遍訪,共走訪入戶913戶次,其中卡戶504戶次、非卡戶409戶次。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在易地搬遷安置工作中,她緊盯拒不搬遷的殷家溝不放。
  • 「我的扶貧故事」張家歡:全部清零,不讓一個人掉隊
    我是三都縣衛生健康局派駐普安鎮交梨村的第一書記張家歡,駐村已近1000個日夜,在我平凡的人生中,這或許是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當時三都縣是全省16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是貴州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同時面對村級黨組織軟弱渙散的工作局面。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革命一塊磚,哪裡需要就往哪裡搬丨興義市烏沙...
    我叫李鑫,是一名基層工作者,曾經在計生站、農服中心、綜治辦都工作過,根據黨委政府的安排,2017年3月調入烏沙鎮扶貧站,從哪一刻起,我就真正意義上成為一名扶貧幹部,開啟了我的扶貧生涯。李鑫到貧困戶家中核實「3 1」明白欄作為扶貧站工作人員,在完成扶貧站日常工作的同時,還協助各大扶貧主體部門(住建、計衛、水利、教育等)逐戶認真排查「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確保精準識別,做到思路清晰,底數清,情況明,對查找出的問題,找準原因,因戶施策,補齊短板,推動「3+1」政策落到實處,通過各級部門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