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何恩榮,1977年出生於織金縣珠藏鎮鏈子村。10歲時,一場車禍讓我永遠的失去了左腿。「高位截肢」「初中畢業」「掙不到錢」……曾經,在外人看來,這些標籤會將會伴隨我的一生,可我卻用一隻腳,「跳」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路。
沒了一條腿,我便學著獨腿跳走、獨腿蹬自行車。踏入社會後,跑三輪、跑貨運、修摩託車、賣摩託車配件成了我謀生的手段。
2012年,我拿著多年的積蓄,投資210萬在縣城開起了酒店,生活漸漸有了起色。回想自己這多年在謀生這條路上吃過很多苦,這讓我有了想要幫助更多殘疾人實現就業的想法。更何況,父親給我起『恩榮』這個名字,就是希望我能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我想幫助更多的人,讓他們自食其力,回歸社會。為此,我主動聯繫道織金縣殘聯,希望他們能介紹殘疾群眾到我的酒店工作。 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織金縣殘聯開創了以扶持一人帶動一群人的思路開展相關工作,而我被選作致富帶頭人之一,開始積極協助殘聯精準康復服務扶貧工作。
2014年曾獲韓國仁川亞洲殘運會羽毛球女單金牌的孫守群,父母都是殘疾人。2016年,因自己在上海當教練,父母捨不得離家,不願跟著孫守群去上海,考慮到父母無人照顧,聯繫到縣殘聯,希望能解決父母的安置問題。在縣殘聯的牽線搭橋下,孫守群的父母進入我的酒店工作,每人每月工資2200。如今有13名四級以上輕度殘疾人在我的酒店工作。 2017年秋季,織金縣殘聯送選我到清華大學「殘疾人創業就業培訓班」進行了為期20天的學習。課程內容涵蓋資金籌措、企業宣傳、員工管理制度等,十分詳細。可是什麼樣的項目能夠適合殘疾人做,成了我思考的難題。 2018年春季,我帶著創業項目的問題,再次前往清華大學進修。 「結合自身本有的資源,從小做到大,發展保證品質的鄉土品牌。」課上,創業老師的這句話點醒了我。結合自身資源!讓我想起了老家鏈子村村口的一汪山泉水。
看望殘疾朋友
「鍍了金」的我回到鏈子村,動了利用山泉開發飲用水,同時發展種植業,把大家團結起來一起搞合作社的念頭。 我積極聯繫身邊的殘疾人朋友以土地、「特惠貸」等形式入股,初期已有41人,後期縣殘聯又介紹了26名重度殘疾人入股,並獲得了殘聯30萬元的資金支持。很快,鏈子村「恩榮來旺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了。根據規劃,合作社擬建純淨水廠一個,流轉土地種植本地小紅蒜300畝,金銀草100餘畝。 水廠於2020年6月底正式投入生產,按每小時生產600桶,每日生產8小時計算,日產量預計達4800桶,每桶利潤1元。入股群眾每年有800元的分紅,還可在水廠務工,每天工資100元。 幾年間,「2015年織金縣殘疾人創業之星」、「2017年貴州省殘疾人事業十大傑出典範」、「2018年織金最美家庭」「2019年全國扶殘助殘先進個人」成為我的新標籤。在殘聯的幫助下,我們協手建立扶貧車間,創建扶貧基地,以村為單位建立合作社,與建檔立卡貧困戶建立利益連結機制,帶動了不少貧困殘疾人就業,增加其收入。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澤爾 整理
編輯 施昱凌
編審 王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