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我用一隻腳「跳」出了精彩人生路|織金縣珠藏鎮...

2020-12-15 天眼新聞

我叫何恩榮,1977年出生於織金縣珠藏鎮鏈子村。10歲時,一場車禍讓我永遠的失去了左腿。「高位截肢」「初中畢業」「掙不到錢」……曾經,在外人看來,這些標籤會將會伴隨我的一生,可我卻用一隻腳,「跳」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路。

沒了一條腿,我便學著獨腿跳走、獨腿蹬自行車。踏入社會後,跑三輪、跑貨運、修摩託車、賣摩託車配件成了我謀生的手段。

2012年,我拿著多年的積蓄,投資210萬在縣城開起了酒店,生活漸漸有了起色。回想自己這多年在謀生這條路上吃過很多苦,這讓我有了想要幫助更多殘疾人實現就業的想法。更何況,父親給我起『恩榮』這個名字,就是希望我能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我想幫助更多的人,讓他們自食其力,回歸社會。為此,我主動聯繫道織金縣殘聯,希望他們能介紹殘疾群眾到我的酒店工作。  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織金縣殘聯開創了以扶持一人帶動一群人的思路開展相關工作,而我被選作致富帶頭人之一,開始積極協助殘聯精準康復服務扶貧工作。

2014年曾獲韓國仁川亞洲殘運會羽毛球女單金牌的孫守群,父母都是殘疾人。2016年,因自己在上海當教練,父母捨不得離家,不願跟著孫守群去上海,考慮到父母無人照顧,聯繫到縣殘聯,希望能解決父母的安置問題。在縣殘聯的牽線搭橋下,孫守群的父母進入我的酒店工作,每人每月工資2200。如今有13名四級以上輕度殘疾人在我的酒店工作。  2017年秋季,織金縣殘聯送選我到清華大學「殘疾人創業就業培訓班」進行了為期20天的學習。課程內容涵蓋資金籌措、企業宣傳、員工管理制度等,十分詳細。可是什麼樣的項目能夠適合殘疾人做,成了我思考的難題。  2018年春季,我帶著創業項目的問題,再次前往清華大學進修。  「結合自身本有的資源,從小做到大,發展保證品質的鄉土品牌。」課上,創業老師的這句話點醒了我。結合自身資源!讓我想起了老家鏈子村村口的一汪山泉水。

看望殘疾朋友

「鍍了金」的我回到鏈子村,動了利用山泉開發飲用水,同時發展種植業,把大家團結起來一起搞合作社的念頭。  我積極聯繫身邊的殘疾人朋友以土地、「特惠貸」等形式入股,初期已有41人,後期縣殘聯又介紹了26名重度殘疾人入股,並獲得了殘聯30萬元的資金支持。很快,鏈子村「恩榮來旺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了。根據規劃,合作社擬建純淨水廠一個,流轉土地種植本地小紅蒜300畝,金銀草100餘畝。  水廠於2020年6月底正式投入生產,按每小時生產600桶,每日生產8小時計算,日產量預計達4800桶,每桶利潤1元。入股群眾每年有800元的分紅,還可在水廠務工,每天工資100元。   幾年間,「2015年織金縣殘疾人創業之星」、「2017年貴州省殘疾人事業十大傑出典範」、「2018年織金最美家庭」「2019年全國扶殘助殘先進個人」成為我的新標籤。在殘聯的幫助下,我們協手建立扶貧車間,創建扶貧基地,以村為單位建立合作社,與建檔立卡貧困戶建立利益連結機制,帶動了不少貧困殘疾人就業,增加其收入。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澤爾 整理

編輯 施昱凌

編審 王璐瑤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黃沙百戰穿金甲,不勝扶貧誓不還丨織金縣綺陌街道...
    我叫張芳華,男,1983年生,2010年參加工作,先後紮根在織金縣上坪寨鄉、熊家場鎮、綺陌街道3個基層鄉鎮脫貧攻堅工作中,現為綺陌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回首這十年,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串聯起我和扶貧事業的不解之緣,從一名普通工作員到綺陌街道辦事處主任,我始終最牽掛貧困群眾,始終把脫貧攻堅抓在手上。從擔任民政局社會救助局派駐珠藏鎮工作員起,我就始終以民政救助和社會兜底保障作為民生工作,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 「我的扶貧故事」強班子 理思路 謀發展|織金縣珠藏鎮銀山村第一...
    「作為一名黨員,我希望到農村去磨練自己,為脫貧攻堅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是我在畢節市生態環境局織金分局工作時,向單位領導主動請纓申請駐村時的自薦語。我叫張貴朝,2018年3月,我如願以償來到珠藏鎮銀山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找準在扶貧工作中的定位丨織金縣白泥鎮三合村第...
    我叫肖章春,是貴州畢節織金縣應急管理局的一名幹部,2018年受組織委派赴白泥鎮三合村工作隊擔任第一書記。如果說新任務、新環境使我的責任更大,要求更高樂。「責任重於泰山」是我人生的座右銘,人的一生只有勇於承擔對社會、對人民、對組織、對家庭、對朋友的責任,才能問心無愧。
  • 「我的脫貧故事」感恩黨和國家好政策|織金縣馬場鎮大陌村村民餘昌富
    我叫餘昌富,今年39歲,家住織金縣馬場鎮大陌居茨壕組,家裡3口人。2013年,因為我們夫妻都是殘疾人,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說起我家的故事,還要從一次車禍說起。2006年6月份,我因出車禍,導致雙手粉碎性骨折,雙手經過皮膚再植手續,鑑定為四級殘疾,不能做重活。我妻子羅豔,黔西人,從小就是啞巴,不能用語言與別人正常勾通交流,屬一級殘疾。  2018年以前,我們一家子一直靠領取低保金維持生活。一直以為,後半輩子我們家只能靠政府救濟維持生活了。
  • 「我的扶貧故事」爭做環境美|織金縣馬場鎮臺子居駐村幫扶幹部張漁
    我叫張漁,是織金縣馬場鎮人民政府派駐馬場鎮臺子居的駐村幫扶幹部。「革命戰士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身為脫貧攻堅一線人員,我又何嘗不是那塊「磚」。從2013年開始,我先後輾轉在馬場鎮六個村居工作。從同步小康駐村幹部到幫扶幹部再到駐村幫扶幹部,從精準識別到精準扶貧到精準脫貧,我和我的戰友們一起,入戶核實、遍訪、制定措施、全排全查、交叉檢查、短板補齊等措施使得馬場鎮2019年如期脫貧摘帽,2020年持續鞏固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教育扶貧情系村裡娃|織金縣熊家場鎮石馬村第一...
    「您好,我是省建院派駐織金縣………………」  「我知道,你剛才說了,我聽見了,不然我會幫你向保安師傅解釋,放你進來。」歐老師打斷了我。  「您好,鄧校長,我是省建院派駐織金縣熊家場鎮石馬村的駐村第一書記,我叫張發,這是我的名片。」說完我慢慢地遞過我的名片。  「張書記,您好!您找我有什麼事嗎?」鄧校長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對著我說。
  • 「我的脫貧故事」我有信心活出精彩人生丨劍河縣柳川鎮南腳村村民...
    我叫張昌明,是劍河縣柳川鎮南腳村村民。2014年,由於經濟情況不穩定,三個小孩年齡尚小且在讀書,生活十分艱難,村裡便把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在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關心下,2015年初他們組織我和妻子到廣東省東莞市製衣廠務工,當時每人每月2600元左右的收入。隨後我家也享受到了教育扶貧、產業扶貧、技能培訓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有了穩定收入,就學、就醫也都得到了保障,那一年,我便主動向村「兩委」申請退出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讓選擇不留遺憾|織金縣白泥鎮倮木村駐村幫扶幹部...
    我叫餘桂蘭,今年56歲,是畢節市織金縣委黨校的一名計算機教師,也是織金縣萬名幹部下基層的一員。2018年臨近退休之際,一個選擇給我的職業生涯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我申請延緩退休時間,奔赴脫貧攻堅一線戰場。
  • 「我的扶貧故事」創新方式謀發展 思路一新利民興|織金縣八步街道...
    我叫耿忠雄,是畢節市織金縣疾控中心副主任,根據組織的安排,我於2018年4月到八步街道利民居幫扶,於2019年7月擔任八步街道利民居的駐村第一書記。  走村入戶熟民意  織金縣八步街道利民居位於八步街道西南面,距離街道政府6公裡,省道S209穿村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是八步街道最大的一個村。全居轄20個村民組,共1389戶5116人,建檔立卡貧困戶376戶1584人。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辦實事 苦幹實幹謀發展丨織金縣牛場鎮井...
    我叫潘黔,是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井沙村第一書記。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有幸被派駐到牛場鎮井沙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在通往牛場鎮的客車上,我思緒萬千。我本是農村出生的孩子,現在又回到農村廣袤無垠的天地,這一刻我最強烈的感覺就是回歸。
  • 「我的扶貧故事」有血有肉的扶貧戰士丨織金縣桂果鎮聯興村第一...
    我叫王緒祥,是貴州畢節織金縣桂果鎮聯興村駐村第一書記。因此前未接觸過扶貧工作,剛到村時,農戶不熟悉我,他們都叫我領導,並詢問我「領導,我家貧困戶為什麼被你們取消了」、「領導,我家低保款怎麼不打了」、「領導,我家情況很惱火,你們為什麼看不見」.....一連串的問題輔面蓋來。
  • 「我的扶貧故事」真情付出、真心幫扶|織金縣三塘鎮布利村駐村第一...
    我叫毛勇,是織金縣第六中學的一名教師。2018年3月26日,我服從組織安排,赴三塘鎮布利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開始了駐村幫扶工作。剛進村,只見山高坡陡,土地貧瘠,4個村落零星散落在大山之中,這讓我深知以後的幫扶工作任務不輕。與同事一起座談村子發展開展工作前,我深知明確第一書記中心任務和工作職責,才能理清工作思路。於是找來有關脫貧攻堅相關政策,拿出幫扶手冊,認真學習,做好筆記。
  • 「我的脫貧故事」搬遷來的幸福生活 奮鬥出的精彩人生丨從江縣加榜...
    小孩在8公裡外的小平小學讀書,我每天騎摩託車接送,來回需要接近1個小時。搬遷後,幸福的生活在向我招手。以前做夢也沒想過,全家能夠住進100多平方米的樓房裡,現在的居住條件比以前更加舒適,窗明几淨、衛生整潔、基礎設施完善。3個孩子分別在小區內的美娥希望小學及美娥幼兒園讀書,接送只要不到5分鐘,更重要的是我的孩子們接受到了和縣城孩子一樣好的教育,我感到十分欣喜。
  • 「我的脫貧故事」感恩之心一直深藏我心丨織金縣少普鎮四角田村...
    我叫高守奇,今年56歲,家住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少普鎮四角田村,家裡就我一個人。在別人眼裡,我就是所謂的孤寡老人,將來是要進養老院的。一直以來,我都是獨自生活,我知道孤獨將伴隨我的一生。2016年,村委考慮到我的住房破舊,為我申請了危房改造項目,在鄰居的幫助下,我的新房建成,雖然只有30多個平方米,但對於我來說已經足夠了。
  • 佛緣專欄:一隻貓改變了我,是貓教會我如何去「愛」
    日子總是瞬息萬變,就像佛法所說的「諸行無常」,只要沒有太多的執著,隨遇而安,隨緣自在的生活也甚是愜意。在人生的過程中,可能有您喜歡的人,也有您不喜歡的人;也有人喜歡您或不喜歡您。在人際間總有磨擦的時候,當別人誤解您,您是否曾為自己辯解過?當您誤解別人時,您有沒有去做真正的求證?抑或可能彼此無心之言,卻引來一輩子的遺憾?
  • 【我的脫貧故事】殘疾夫妻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的人生
    【我的脫貧故事】殘疾夫妻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的人生 2020-12-18 17: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幹部為我量身定製了脫貧路丨正安縣樂儉鎮樂儉居...
    我叫熊周華,是正安縣樂儉鎮樂儉居的村民,我今年50多歲了,沒什麼文化,也沒什麼技術,幹什麼都掙不了錢,2014年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剛識別時,家中還有一個年邁的老父親,全家2人收入低,家庭生活困難。那時,我家的生活用旁人的話形容就是「平時上街趕集都要挑著日子去,過得十分拮据」。
  • 「我的扶貧故事」在平凡崗位書寫精彩人生|紫雲自治縣格丼村第一...
    我叫於以佳,是紫雲自治縣黨代表聯絡辦副主任。2017年8月,在黨和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的號召下,我自願報名並被選派到紫雲自治縣格凸河鎮格丼村任同步小康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佳書記,我先說,我是一般戶,自從你們駐村工作隊來了以後,家家戶戶通了硬化路,院壩平坦了,水通了,路燈也安裝了,還有村裡的路面變乾淨了。」下格丼組村民王小畢說。上格丼組貧困戶梁忠華說:「我家享受有危房改造,兩個小孩學書都得補助,老媽領有養老保險金,老婆每月有殘疾人補助,還得到了村裡的產業分紅。」
  • 單腳抗癌鬥士林睦卿寫自傳《單腳人生》,講述母女共舞圓夢故事
    林睦卿小時夢想是當喜劇演員,原本以為沒腳無法跑跳、實現夢想。 後來,報考廣電基金會電視節目訓練班,偶然機會看見公視招考節目主持人,如願順利考上,成為「果果恰恰」、「生活大作戰」、「聽聽看」等節目主持人。林睦卿曾出版一本自傳《單腳舞動人生》,藉由分享自己故事鼓勵更多生命中低潮的朋友。
  • 「我的脫貧故事」我用單手創造出好日子丨鳳岡縣綏陽鎮大石村村民...
    這場意外的發生,當時對我打擊很大,未來的日子該怎麼活下去,我對未來的生活感到既迷茫又害怕,雖然當時打工出事故的工廠負責人承諾過養我一輩子,但我堅決不做生活的「廢人」。   從浙江打工的工地出來後,我多次在浙江找工作,尋求謀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