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飲料需要塑料吸管、買菜得用塑膠袋子裝著……眼下,塑料製品充斥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這一局面,即將迎來重大變化。近期,浙江省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工作新聞發布會舉行,宣布浙江的「限塑令」升級——到2020年底,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將被禁止、限制。
「限塑令」升級,無疑會對我們生活帶來影響。那麼台州現狀如何?一紙文件,又會在台州這個「塑料製品王國」掀起怎樣的波瀾?日前,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歐尚超市東海大道店,消費者在使用超市提供的塑料購物袋
市場:可降解塑膠袋供應提上議程
「白色汙染」的危害眾人皆知,塑料汙染治理也早已提上日程。在2008年,我國就開始實施「限塑令」,要求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然而舊版「限塑令」執行十餘年,困難重重,效果也打了折扣。
日前,在歐尚超市東海大道店,記者注意到,消費者在購物時,超市會有償提供塑料購物袋,大袋0.6元一隻,中袋0.3元一隻,小袋0.17元一隻。在排隊結帳的十多名顧客中,三四個老人會自帶布袋,或推著拉杆車,其餘的人都選擇購買購物袋。
「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後,我們超市的購物袋消費量確實大大減少,差不多是以前的一半。但不少人使用塑膠袋的習慣一直都沒變。」歐尚超市東海大道店的一位工作人員坦言,她觀察過,大多數年輕人圖方便,一般購買塑膠袋。那些老年人自帶袋子或拉杆車,主要是為了節約。
隨後,記者又走訪了七八家超市、店鋪、農貿市場,發現大型超市執行塑膠袋收費政策到位,但過半消費者仍會購買塑膠袋。而為招徠消費者,小型超市、小型店鋪及農貿市場的商販大多免費提供塑膠袋,幾乎每一位消費者的手上都拎著大大小小的塑膠袋。
與此同時,記者也注意到,可降解塑膠袋的佔比並不高。
「我們也考慮過用可降解塑膠袋,但這種袋子要比普通塑膠袋貴2倍左右,不划算。」在洪家菜市場經營一家蔬菜攤的張先生介紹,他們的塑膠袋都是免費贈送的。如果使用可降解塑膠袋,經營成本就會增加。
不過,全面升級的「限塑令」有望改變目前參差不齊的市場情況。採訪中,多家超市、商鋪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計劃更換為可降解購物袋。
製造:有企業「受傷」,有企業迎風口
升級版「限塑令」迫在眉睫,從銷售終端來看,似乎波動不大。然而,在台州塑料製品製造行業,一塊巨石早已投下。
「下個月開始,我們所有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全面停產,改為生產0.027毫米的塑料購物袋。」趙建勇在黃巖經營著一家塑料包裝廠,主要從事塑料購物袋生產。升級版「限塑令」一出,他很是焦慮,先是厚度0.025毫米以下的塑料購物袋訂單量大幅度下滑,後是此類購物袋的生產線得全面改造。
同樣位於黃巖的一家模塑公司也受到了波及。「我們公司主要從事模具加工、一次性快餐盒生產等。『限塑令』升級,我們是直接受影響的。」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是從去年開始投產快餐盒的,雖然時間不長,但銷售量還挺可觀,一年能賣出去七八萬箱,一箱150套到300套不等。但今年,估計是達不到了,「不僅浙江升級了『限塑令』,上海、海南等地也發布了不同程度的『限塑令』,不少老客戶都在觀望,還沒下新訂單。」
這邊,部分傳統企業憂心忡忡,那邊,一些企業卻喜出望外。
「我們是今年7月剛成立的,專業從事注塑和可降解垃圾袋等生產。新政出來後,10月份就有不少新客戶陸續前來詢問,可降解垃圾袋的訂單量也明顯增加。」浙塑環保科技(台州)有限公司總經理金剛說,撇開淘寶店日均300公斤的銷量來算,目前月訂單量達到二三十噸。雖然產能還未飽和,但接下來還要增加設備,計劃到明年元旦擴大月產能到200噸,「畢竟市場還是挺可觀的」。
「限塑令」的變化,也讓台州富嶺塑膠有限公司有望進一步拓展國內市場。從2011年起,該公司就進行生物降解材料與塑料環保產品的研發,目前已經掌握了成熟的環保型吸管生產技術。不過,環保型吸管價格較高,是普通塑料吸管的4倍,在國內不易普及。得益於新政,在環保吸管方面,「富嶺」內銷或將迎來新增長。
原材料:
可降解材料價格大漲,市場仍有空間
新政背景下,可降解塑料製品市場似乎前景可期。採訪中,多家傳統塑料製品企業負責人也紛紛表示,要轉型升級,生產可降解塑料製品。然而,轉型並非易事,他們首先面對的就是可降解材料價格大漲。
「『限塑令』升級後,可降解材料熱了,價格漲得挺厲害。例如PLA這種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去年是3萬多元一噸,今年9月還是3.6萬元一噸左右,現在已經漲到4萬元一噸。」路橋一家塑料原料公司負責人張先生說,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傳統塑料原料價格還沒到1萬元一噸。
即便價格漲得飛快,可降解材料依舊炙手可熱。「春天到了。」澤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8年,專門生產生物基可降解和全生物可降解原料。聊起公司現狀,總經理王小威是這麼形容的。
由於生物基可降解和全生物可降解原料比普通塑料原料成本高,在「限塑令」升級前,澤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拓展市場相當難,需要業務員自己聯繫企業,上門拓展。如今,新政頒布後,前來聯繫業務的人迅速增加。
「以前,我們月均銷量也只有一二十噸。疫情期間,還一度擔心公司做不下去。眼下,我們一個月銷量達到200多噸。」王小威說,目前公司只有4條生產線,月產能在600噸左右。計劃到年底,生產線增至12條,月產能擴到1200噸至1500噸之間。
短短幾個月,就打算拓展這麼多條生產線,王小威的信心,源於市場,「我們也調研過,在台州乃至全國,能做生物基可降解和全生物可降解原料的公司不算多。而且,這些原料研發生產需要技術。對於傳統原料企業來說,存在一定的技術壁壘,短時間內想要轉型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