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頌歌》彩排劇照。
《大地頌歌》由序曲、6幕劇和尾聲組成,《風起十八洞》是其中的第一幕,它講述了扶貧幹部龍隊長來到十八洞村後,如何凝聚人心、激發鬥志的故事。凝聚人心、激發鬥志,這簡簡單單的八個字,卻是許多扶貧幹部剛開始進村入駐時,面對當地村民不理解、甚至嘲弄的情況下,必須要拿出的辦法和魄力。
一年有四季,大多喜歡秋的豐收。但是對貧困群眾而言,他們更喜歡的是「春天」,因為春天代表生機,代表希望。為了讓貧困群眾煥發新的生機,過上幸福的新生活,無數的扶貧幹部,背上了「脫貧攻堅」的厚重行囊,穿過寒冬,走過酷暑,在凝聚人心、激發鬥志的行動中,讓貧困群眾終於迎來了期盼的好日子,在秋天得以豐收。《大地頌歌》讓我們重溫扶貧幹部穿越四季的故事,讓我們重新感悟他們矢志不渝的初心,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人民群眾對扶貧幹部難捨的情懷。
站在舞臺上,再次回到貧困的起點,才發現,原來一切這麼「差」。面對年輕勞動力紛紛「逃離」窮苦家鄉、許多村民片面理解「精準扶貧」的尷尬局面,擺在扶貧幹部面前的是一盤散沙,也是重重的無力感。在舞臺劇的烘託下,這種精神世界的體會,讓每一個人的心中有了更多的感觸,也讓我們更真實地感受到,扶貧攻堅的起點是那麼的不容易,面對的問題都是難中之難。越是在享受今天好日子的時候,越是能夠在對比中看到這一段變化之路的艱辛。
貧困群眾,是脫貧路上的「主角」。為了更好地展現貧困群眾的心理變化,《大地頌歌》編劇、作詞馮必烈在創作《大地頌歌》這個劇本前,去過包括十八洞村、夯卡村在內的全國不少貧困村採風。在這個過程中,他對扶貧隊進駐前後,當地村民、扶貧幹部的心理狀態有了深入的了解。「發錢」是他們對精準扶貧的認識。正是因為了解貧困群眾的心態,才能夠明白,脫貧攻堅不僅僅需要一個「帶頭人」,更需要一股精氣神,激發貧困群眾的鬥志,讓他們成為脫貧攻堅的「主角」,才能夠砥礪前行,向著小康奔跑起來。
物資貧困不可怕,精神貧困才嚇人。精神上一旦產生了依賴症,或者是對未來不抱希望,就容易讓貧困群眾得過且過,對於改善他們的生活是百害而無一利。為此,要幫助貧困群眾擺脫貧困,就要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從「富腦袋」開始,讓村民依靠自己致富。在舞臺上,以更細膩的手法,讓我們看到了這個撬動「思想」支點的過程是日復一日的思想開導,推動技能培訓、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的一系列工作,讓貧困群眾的思想「開竅」,才能夠讓閉塞的致富之門緩緩開啟。
當扶貧幹部背上「脫貧攻堅」的行囊越來越輕的時候,貧困群眾的「錢袋子」越來越重,經過了無數的努力,堅持在扶貧攻堅的第一線,經歷風霜雪雨,他們始終不變的是帶領群眾過上好日子的初心,他們堅定不移的是幫助貧困群眾擺脫貧困的步伐。為了告別往昔,幹部用心用情用力地付出,貧困群眾的積極參與,才能讓他們的心在一起、力在一起,繪就脫貧致富的「歡樂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