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蘇聯廣袤的國土,使得德軍在每前進一步之後,最先做的事情就是調集未被摧毀的蘇聯火車頭往前線運送物資,雖然閃電戰是德國首創,各種裝甲兵團更是快人一步,但是在後勤方面,其並不是完全機械化的,不少物資還是得靠傳統的方式往前運,所以火車就成了最主要的運輸方式,因此每當攻克一個戰略要地,火車站就是最忙碌的地方,但是在1941的7月,德軍的先頭部隊卻遭遇到了一場離奇的進攻。
當時德軍剛剛佔領奧爾沙,所以這個火車站也就忙碌了起來,因為德軍已經將後方的物資緊急運送到了這裡,但是下午的時候,一陣突然的襲擊讓德軍損失慘重,猛烈的炮火覆蓋了車站的每一個角落,然而20秒之後,轟炸就停止了,再也沒有任何一發炮彈打過來,這個瞬間傾斜的火力讓倖存的德軍感到後怕,因為他們明白這不是炮擊,炮擊很難達到這樣的火力密度,所以這次襲擊事件被迅速的傳到了柏林,而柏林當局認為是蘇聯人發明了新式武器。
直到戰線推進到莫斯科之後,德軍士兵才繳獲了一輛駕著喀秋莎火箭炮的軍車,終於明白那種鋪天蓋地的轟炸到底從何而來;其實在德軍中也有這種火箭炮的存在,只不是規模並不是很大,所以不存在仿製與不仿製的問題。但是火箭炮在兩國軍中的地位卻是不一樣,當然質量上也就更不用說了。
先拿德軍的火箭炮來說,其在外形上確實要精美許多,並且是由裝甲車搭載,所以有一定的防護力,至於性能方面,在精確度方面德國的火箭炮要精於蘇軍,這又是德國火箭炮所追求的地方,但是在射程和火力上卻比不上喀秋莎。
再拿喀秋莎來說,我們可以看到,這種發射車幾乎就是在裸奔,沒有任何的防護力,但是卻貴在簡易,是輛汽車就能改裝,而且在體積上其彈體也更大,發射架也更多,所以這些就意味著其可以裝載更多的火箭炮和更多的彈頭,一次齊射就可以發射16枚火箭彈,但是前期喀秋莎的缺點是精度不夠,顯然蘇聯軍隊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蘇聯軍隊選擇用密度在彌補精度的不足,因此每次發射都是眾多的火箭炮齊射,這樣就可以在瞬間對一定空間內目標做到覆蓋射擊,因此當時德國陸軍還是非常恐懼聽到喀秋莎火箭炮飛馳而來的聲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