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自律?在很多人看來,它是一種約束自己的能力。通常一個人越能夠控制自己的言行,在我們看來,他就越是一個自律的人了。
比如有的人能夠常年堅持早睡早起,有的人堅持每天跑步,還有些人保持每天看書的習慣等等。
後來我們又得出一個結論,或許自律本身就是要做一些自己之前不願意做,但是本身卻是對我們有好處的事情,並且要持之以恆,不斷去堅持。
正是因為產生了這樣的共識,於是「頭懸梁錐刺股」、「控制不好自己體重的人何談控制人生」這樣死磕自己的理念,得到了很多人的贊成。
我們也越來越覺得,要想養成自律的意識,就要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毛病」。比如放縱享樂、比如逛街唱K,這樣才能夠越來越接近我們想要成為的人——一個高度自律的人。
曾經的我也是就是這樣認為的,也在努力地這樣去做。
記得大學時候,每次假期回家,無論自己多麼想要追劇,也要克制自己的想法,選擇拿出一本書來打消自己的時間。感覺只有這樣,我才是一個上進的青年。
直到畢業以後,我也依然保持著這種習慣。但是說句實話,這種習慣並沒有給我帶來太多的快樂。尤其是感覺額外看的那些書,並沒有為我帶來更多實質性的改變時,我更懷疑這些年看的那些書是不是都餵了狗。
到底是我自己看書的方法出了問題,還是我對於自律這件事情理解本身就出了錯呢?
後來我還真的找到了答案,更有意思的是這兩個答案的結果都是肯定的。即:我既用錯了方法,同時也誤解了自律。
關於第一點,我之前的文章曾經提到過,並以分享的方式總結了一些高效讀書的方法。關於第二點,才是今天我們要聊的重點。
到底什麼是自律?難道真的是控制自己,讓自己以一種「苦行僧」的方式鍛鍊自己就是對的麼?費盡心思地想盡各種辦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就值得稱讚麼?
矯枉過正大體就是這個意思吧。一味地壓制自己,往往會受到更大的反撲。逆反心理的形成或許也是這個原理啊。
那麼一個人擁有絕對的自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了,難道就幸福了麼?絕對不是啊。經濟學當中的邊際效應遞減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就像我們吃肉包子一樣,快樂的感覺會隨著吃得越多而越弱。
小孩子很容易快樂,可是成人卻總是不容易笑起來,可見學會讓自己快樂,也是一件稀缺的能力。這時候往往需要一些規則的約束,我們才能夠更好地體驗快樂。
說來說去,是不是又回到我們最初認為的自律裡面來了?
所以好的自律意識,就是一種管理欲望的能力,它需要在玩樂與努力之間權衡和排序。不斷靈活地滿足這兩種欲望,生活才會更加高效。(我的腦海裡出現了敲架子鼓的畫面。)
綜上所述,真正自律而又富足的人生,就是在「放縱玩樂」和「死磕自己」之間找到一種平衡。這就像我們的大腦分為左右腦,一個負責理性,一個負責感性,既要有曉之以理的邏輯性,同時也要有動之以情的共情力。也像我們的飲食習慣,葷素搭配才會健康生長,少了哪一種,都容易為身體埋下隱患。
以上便是今天的分享,關於自律的一點小碎語。
本文為【劉逐風演講】在其他平臺原創首發,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