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拿破崙膽戰心驚的博羅季諾會戰:雷霆萬鈞的騎兵衝鋒

2020-12-16 騰訊網

博羅季諾——俄國的一個村莊,位於科洛恰河的左岸,在該河與莫斯科河匯合點的上方3公裡處。博羅季諾周圍的地形是一個點綴著叢叢松樹和白樺的平原。北面是從斯摩稜斯克去莫斯科的新大道;南面是老大道。兩條大路在莫扎伊斯克合一,繼續向東延伸。

1812年9月5日,拿破崙的徵俄大軍在這個距離莫斯科不到120公裡的村莊附近,迎頭撞上了已經嚴陣以待的俄羅斯大軍。一場決定莫斯科之歸屬和俄羅斯帝國之命運的宏大會戰即將在這裡爆發。

對於雙方來說,這都是一場必打之戰。對於這場血戰,拿破崙本人的評論可能最適合總結:「在我一生的作戰中, 最令我膽戰心驚的,莫過於莫斯科城下之戰。作戰中,法軍本應取勝,而俄軍卻又博得不可戰勝之權。」

雷霆萬鈞的騎兵衝鋒

鏖戰至下午,拉耶夫斯基堡上的景象, 由於籠罩著濃重煙塵,已經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了。火炮噴吐的火焰,仿佛一層「微紅的、北方曙光女神般的輝光」。最初布置的很多火炮已經被摧毀,炮手傷亡慘重, 現在是從其他地方拉來了新的炮,多面堡的胸牆已經被法軍的炮火夷平,將下面的壕溝填滿。

作為此戰中立陶宛近衛團的後繼者, 莫斯科近衛團的團史如此描述:「在博羅季諾戰鬥中,雙方的憤怒情緒簡直無法想像。戰鬥中,很多士兵扔掉武器,互相扭打起來。他們彼此撕裂了嘴,把對方掐死,經常是一塊兒倒在地上死去。炮兵像通過坎坷的石路那樣從死屍上疾馳而過,把死屍壓進浸透了鮮血的土地。很多步兵營混雜在一起,在混亂之中難辨敵友。大批的殘廢人馬堆積各處;傷員使出最後的力氣拖著腳步走向繃扎所,氣力不濟了,便一頭倒在死屍上。鋼鐵仿佛也不願意再給人類當報復的工具了,發紅的炮身再經不起火藥的起爆,雷鳴般地轟然炸裂了,許多炮手被炸得支離破碎。炮彈呼嘯著落地,把整個灌木叢拋入空中,把地面掘成深坑。火藥箱在爆炸,槍炮齊鳴,戰鼓疾擂,蓋過了十種語言的口令聲和呻吟聲。上千門大炮噴出火舌。震耳欲聾的炮聲使大地在顫動。炮壘和防禦工事不斷易手。戰場上一片驚心動魄的景象。一團濃密烏黑的煙雲懸在俄軍左翼上空,同血紅的霧靄混在一起,將太陽完全遮蔽,太陽染上了血紅色。博羅季諾的中段冒著熊熊火焰、而右翼則在陽光照耀下清晰明朗。人們可以同時看到白天、傍晚和黑夜。」

法軍近衛槍騎兵團的赫瓦波夫斯基寫道:「拉耶夫斯基堡被炮火摧毀得如此之徹底,以至於皇帝認為一場騎兵突擊就可以將其拿下。於是,我們漂亮的胸甲騎兵衝鋒開始了。」

時間是下午3 點,騎兵軍團的衝鋒號吹響了。

一開始,俄軍方面只聽到大地發出低沉的聲響,並且逐漸成為一種咆哮。突然間,巨大的胸甲騎兵隊伍從煙霧中脫穎而出, 湧上視野清晰的平地。進攻的重騎兵數量是如此之多,以至於當一個又一個中隊展開來之後,不光威脅到拉耶夫斯基堡和它周圍的俄軍,也一直威脅到了謝苗諾夫斯科耶村的俄軍。法軍和波軍的深藍色胸甲騎兵、薩克森的淡黃色胸甲騎兵、威斯特伐利亞的胸甲騎兵……可以想像,一場滅頂之災正在向大多面堡襲來。

面對這種重錘之擊,俄軍步兵大部隊迅速組成方陣,散兵線當即退向方陣。位於最前列的法軍第5、第8 胸甲騎兵團在小科蘭古指揮下展開正面突破,少數部隊甚至縱馬躍過已經被填平的壕溝和已經坍塌的胸牆,徑直衝上了幾乎已成廢墟的庫爾幹小丘。不過,雖然事後流傳著小科蘭古奪下大多面堡的神話,但俄軍步兵事實上還是依託方陣頑強抵抗,法軍胸甲騎兵在俄軍步、炮火力下死傷慘重,始終未能控制堡壘,只得含恨撤退。小科蘭古也受了致命傷,當他的遺體被帶回法軍戰線後,身下的白色胸甲騎兵鬥篷已經變成血紅。拿破崙對御廄大臣科蘭古(小科蘭古的兄長)感嘆,「他以勇士應有的方式戰死,決定了會戰的命運, 法蘭西失去了最傑出的軍官之一。」

法國騎兵儘管鎩羽而歸,卻也讓庫爾幹小丘上的俄軍精疲力竭。在德意志第一騎兵驍將蒂爾曼的指揮下,薩克森、波蘭胸甲騎兵趁勢從側翼發起突擊,後方觀戰的薩克森軍官萊辛回憶道,「敵軍炮群突然沉寂下來,煙塵消失了,陽光照耀著平原。我隨後看到無數騎兵團(其中有兩個薩克森團)攻入多面堡裡的炮壘。」身著草黃色制服的薩克森騎兵在外觀上與俄軍頗有相似之處,這也讓不少俄軍趕到遲疑,為順利突破創造了條件。參與衝鋒的薩克森軍官梅爾海姆則這樣描述他的經歷:「每個人都盡力用他的武器、雙手乃至牙齒殺戮敵人。令戰鬥更為恐怖的是,後繼的騎兵攻擊隊列在衝向下一個目標——以準確的齊射迎接他們的步兵方陣——時踏過正在蠕動的人群。」

最終,薩克森胸甲騎兵率先衝入了幾乎如同火山口般熾烈的大多面堡,在持續約一刻鐘的混戰後擊退了俄軍步兵和炮兵,迫使他們在多面堡後方重組陣型繼續抵抗——不過值得俄軍自豪的是,他們在地獄般的環境下依然將至少六門火炮成功轉移到後方。波蘭、威斯特伐利亞胸甲騎兵和法國步兵的跟進則確保了法軍徹底控制大多面堡。一名法國軍官將俄國守軍指揮官利哈喬夫撲倒在地,解除了他的武裝之後將他從殺紅了眼的法軍士兵面前帶走。被俘的將軍被帶到歐仁面前,然後又押送至拿破崙的大本營。

然而,在法軍總指揮部,氣氛卻並沒有第一次攻克時那樣興奮。參謀長貝爾蒂埃在望遠鏡中目睹大多面堡易手後激動地喊道,「多面堡已被拿下!薩克森胸甲騎兵攻進去了!」拿破崙卻拿起同一具望遠鏡,冷淡地答道,「你弄錯了……他們一定是我的胸甲騎兵。」儘管薩克森人為他出生入死,但法蘭西皇帝並不希望給予這些德意志人應得的榮譽,甚至不認為他們是自己的騎兵,如此重大的榮譽只能歸於法蘭西人(此前以親法聞名的蒂爾曼將於次年改投反法聯軍,在戰場上洗刷被奪走榮譽的恥辱)。

俄軍第1 西方軍團的司令官巴克萊剩下的選擇,只有出動俄軍騎兵的預備隊, 即禁衛騎兵團和騎馬禁軍團這兩個禁衛胸甲騎兵團。他後來回憶道:「這種混戰,前所未有,敵我雙方的騎兵輪流衝鋒,將對方擊退,再在炮火的掩護上重新整隊、發起進攻……」這場重騎兵之間的較量在一塊黑麥田上展開,雙方衝擊的力度是如此之大,以至於相撞之後的巨大動量能讓人馬如在颶風中一般飛舞。

下午4 點30 分,法軍完全控制了拉耶夫斯基堡。此時的拉耶夫斯基堡及其周圍, 已經是一片人間地獄的景象,而且超出了任何夢境可以想像的程度。壕溝和通道堆滿了屍體和垂死的人,平均厚達6~8 個人。走過多面堡的後方,可以看到堡壘內部形成的一座陡峭的斜坡,儘是死人死馬、翻覆的大炮,碎裂的胸甲和頭盔,和一切難以形容的混亂和慘烈之後形成的那種殘骸。

儘管多面堡已經陷落,俄軍中線的據點已被拔除,但是雙方在多面堡周圍的大規模騎兵戰還在繼續。法蘭西、德意志、波蘭和義大利的騎兵和俄軍的3 個騎兵軍隨意捉對,不斷有小股的部隊退出這塊煙塵滾滾的戰場,重組後又沒頭沒腦地重新紮進去。各級指揮官的指揮權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連俄軍第1 西方軍團的司令官巴克萊本人也不得不拔劍接敵,到夜幕降臨的時候,他的坐騎死了5 匹,副官和軍官中兩位陣亡,7 位受傷,二角帽和披風也有彈孔,制服上沾滿了鮮血。

這是當天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戰鬥,之後兩支軍隊已經精疲力竭,只能勉強以輕步兵和炮兵保持接觸。

圖文節選《拿破崙戰記:戰例、軍略、武備考略》

相關焦點

  • 拿破崙的騎兵及其戰術運用
    第4 驃騎兵團在弗裡德蘭會戰中發起衝擊儘管騎兵在挑揀新兵時傾向於選擇來自牧區或擁有騎乘經驗的人員,但絕大部分新兵依然是從未騎過馬的普通農民。最開始的訓練不會設在馬上,新兵要和步兵一樣學習站姿與行進。步行練習有所收效後,新兵就要開始以個人為單位學習騎乘相關動作。
  • 拿破崙時代的騎兵的武器裝備
    這篇文章就給大家介紹一下,19世紀初拿破崙時代的騎兵常用的武器裝備。胸甲騎兵等到拿破崙戰爭才有所回溫,但受到的青睞局限於奧地利與法國:俄國1812年起才實裝胸甲,普魯士要等到1814年,英國則一直沒有採用。
  • 拿破崙緣何兵敗莫斯科
    博羅季諾戰役是拿破崙侵入俄國時期的一次會戰。1812年夏,拿破崙從法國本土及其歐洲盟國與附庸國中徵集了一支60餘萬人的大軍,入侵俄國。8月26日,俄法兩軍在博羅季諾展開了一次規模最大的會戰。會戰結果是雙方均傷亡慘重,法軍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戰爭主動權逐漸轉移至俄軍方面。拿破崙所集結起的以往任何戰爭所無法比擬的龐大軍隊,為什麼會最終慘遭失敗呢?
  • 拿破崙時代的龍騎兵是什麼兵種?
    這種部隊為機動性下了血本,不會擁有較大規模,且由於無需馬上作戰,註定只能使用最劣等的馬匹。隨著時代變遷,龍騎兵越來越具備騎兵屬性,可以馬上搏鬥、衝鋒,在一段時間內步騎雙用,後來又逐漸捨棄了步兵屬性,到18世紀中期已經基本轉化為騎兵。
  • 萊比錫戰役:18萬法軍不敵30萬反法聯軍,拿破崙帝國隕滅
    騎兵衝鋒能對疲勞的敵兵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在敵軍潰退後,騎兵還被用來追擊敵人以擴大戰果。耶拿會戰後,法軍三個軍的龍騎兵、胸甲騎兵、輕騎兵追擊普軍達6英裡2小時,俘虜了數以千計的殘兵,上演了近乎教科書級別的殲敵戰略中騎兵的擴大戰果行動。針對法國騎兵缺乏訓練而無法卓越地完成橫隊衝鋒的狀況,拿破崙採取的辦法是大規模地運用騎兵進行縱隊衝鋒的戰術。
  • 馬背上的死亡天使——屹立於戰火中的波蘭翼騎兵
    在正文開始前先引幾個例子在奧斯特裡茨會戰初期,一小股法軍通過伏擊打退了一小股奧軍,但追擊時他們遭到了奧軍騎兵的猛烈抵抗,在粉碎反擊後,法軍得知參與反抗奧軍的騎兵多是波蘭人,當法軍長官詢問被擊殘的俘虜是否知道法軍要解放被列強蠶食的波蘭時,波蘭俘虜說(我知道,但我必須得為奧地利人賣命,波蘭人都是講信用的好兵!)
  • 埃勞戰役:12000法軍一天只剩3000,生死關頭拿破崙軍隊再創奇蹟
    然而更令普魯士憤怒和憂懼的是,法國的勢力在"三皇會戰"後逐漸向東輻射,將德意志地區其他邦國變成法國衛星國。然而戰爭之初,普軍還未等到俄軍的支援便在耶拿會戰中戰敗,不久後法軍成功攻佔柏林。 而拿破崙雖然取得首勝,但由於寒冬來襲,法軍後勤狀況堪憂。為了解決軍隊口糧補給問題,拿破崙將波蘭劃分區域,讓各支部隊自行有序籌集,但這令法軍在作戰時難以立刻集結。然而,此時俄軍已經悄然從華沙城退出,並暗中蟄伏在維斯杜拉河東岸,猶如毒蛇般蜷縮,準備給法軍以沉重的一擊。
  • 從亞述騎射手到拿破崙擲彈騎兵:歷史古代騎兵圖集新解讀!
    ▲弗裡吉亞重騎兵,希臘與小亞細亞文明交融的產物。▲波斯第一帝國重騎兵,亞歷山大的對手。在格拉尼克斯河畔,波斯貴族們蜂擁而上,有人在衝鋒中刺中亞歷山大,甚至還有人抬手砍下的他的羽冠。但命運最終眷顧了年輕的帝王,以及他的旭日東升的馬其頓,而非步入暮年的波斯。▲馬其頓夥伴騎兵,亞歷山大的近侍,伴隨著年輕的徵服者走出希臘,短短十數年間徵服波斯,直抵印度。
  • 八裡橋:蒙古騎兵對陣歐洲槍騎兵列隊衝鋒
    63歲的法軍司令蒙託邦曾經在北非以率領騎兵作戰而著稱。他獲得過12次嘉獎。其中最突出的戰功,是在摩洛哥邊界俘獲反抗法軍的埃米爾阿卜杜勒-卡德爾。 整個法軍有5600人,組成第1旅的4個步兵營,第101步兵團,2個工兵連,第2旅的4個步兵營,4個炮兵中隊和50名騎兵護衛小隊。最後法國人還準備了40名軍醫和8位藥劑師。英軍統帥是霍普·格蘭特中將。
  • 別士巴衝鋒:800澳洲牛仔擊潰3000土耳其軍隊,騎兵最後的衝鋒
    亡命衝鋒1917年10月31日下午4點半,現代戰爭史上極富傳奇色彩的一次騎兵集團衝鋒開始了。發起衝鋒的是第4和第12騎兵團,第11團則留在後面擔任預備隊。榴霰彈雨點般砸向疾馳的騎兵隊伍。一些騎兵中彈墜馬,但其他人仍奮不顧身地向前衝殺。很快,澳洲牛仔們突入了「安全地帶」(火炮最小覆蓋範圍),土耳其炮兵來不及調整仰角,炮彈大都落在了騎兵的背後。
  • 機槍淘汰了騎兵?電影《戰馬》裡那種一戰騎兵衝鋒是真的嗎?
    編者按:一提到一戰,人們大多會想像到的是一條條骯髒的戰壕、重機槍還有步兵們絕望的衝鋒。而2011的電影《戰馬》,則展現了一戰的另一面。這其中有著戰場的無情,更有著騎兵們最後而矜持和無畏的衝鋒。影片中英軍騎兵悲慘的結局,也仿佛向觀眾,展示那個老生常談的觀點,機槍淘汰了騎兵。但歷史上,真的是這樣嗎?
  • 詳解胸甲騎兵、龍騎兵、驃騎兵、獵騎兵、槍騎兵
    這個兵種最早出現在15世紀末期的歐洲,是15世紀末期至19世紀歐洲戰場上的主要突擊力量,是拿破崙和普魯士腓特烈二世大帝的最愛。 胸甲騎兵因為裝備了厚重的胸甲而得名,這種胸甲由前後兩片甲板組成,主要材料是鐵,搭扣和鉚釘為黃銅,由皮帶連接,表面拋光。
  • 二戰時期騎兵為何是「夕陽兵種」?德國步兵輕鬆粉碎蘇軍集團衝鋒
    抗日名將方先覺當然也有走麥城的時候,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他率領的預備第10師在金井地區遭到日軍第6師團騎兵部隊的夜襲,猝不及防的預10師傷亡300餘人,許多官兵是在睡夢中被日騎直接砍殺的,方先覺痛不欲生。而陳沛第37軍之140師,也是在甕江邊宿營時遭日軍騎兵偷襲,損失更加慘重。
  • 法蘭西最強戰力也救不了拿破崙,高呼:「近衛軍寧死不降!」
    圖為:拿破崙回到巴黎受到擁戴為了應對第七次反法同盟軍,拿破崙集結了大軍嚴陣以待:北部方面軍為72,000人。其中步兵57,000人,騎兵15,000人,火炮250門。拿破崙奪取政權後收編了路易十八的軍隊18萬人,不過法國經過多年的戰亂,軍馬數量不足,騎術訓練也不充分。法軍目前只能投入14個胸甲騎兵團,7個槍騎兵團進行戰鬥。
  • 繼業者戰爭催生的世界最早超重裝騎兵:塞琉古阿格瑪具裝騎兵
    亞歷山大的死亡並未讓他與他父親建立的傳奇軍隊——馬其頓方陣與夥伴騎兵消亡。他們作為一種傳統在各繼業者王國中延續,並得到一定的發展與革新。與亞歷山大時代的軍隊比,繼業者的軍隊數量要更龐大。在一些會戰中,他們會投入高達7萬人的兵力,而亞歷山大的遠徵軍數量一般也就是4-5萬人。
  • 古羅馬帝國的軍事奇蹟:雖然騎兵不給力,卻總能打贏騎兵戰
    眾所周知,古羅馬人數百年間的徵服,最主要依靠的是其步兵軍團而非騎兵。在公元338年之前,羅馬騎兵的裝備也是非常低劣的。義大利地區中部的馬源較差,騎兵不被重視也是在情理之中。根據古希臘歷史學家的記載,當時的羅馬騎兵不穿裝甲,手持短矛和劣質的牛皮盾牌。這個時代的羅馬沒有重騎兵部隊。
  • 誰才是騎兵之王?馬其頓夥伴騎兵與斯基泰重騎兵的巔峰對決
    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與波斯大軍的著名會戰——高加米拉會戰,號稱是「夥伴騎兵在東徵會戰中表現的最精彩的會戰」。此戰中,不僅是波斯重騎兵,當時歐亞大陸上與馬其頓夥伴騎兵齊名的斯基泰重騎兵,也作為波斯的盟友,在高加米拉與馬其頓夥伴騎兵展開巔峰對決。
  • 為什麼橫掃歐洲的拿破崙徵俄國會失敗?
    在拿破崙戰爭中,俄國獨眼將軍,世界名將庫圖佐夫,就是用了以逸待勞的戰法,將拿破崙從帝國的巔峰拉下馬來。1812年6月,拿破崙集結60萬大軍,發動了進攻俄國的侵略戰爭。戰爭初期俄軍節節敗退,在這危急關頭,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命令庫圖佐夫擔任俄軍總司令,希望他能扭轉敗局。
  • 西方戰神拿破崙生涯的最後一戰,探究其慘敗於滑鐵盧戰役的根源
    拿破崙是個行動上的巨人,他時刻在行動,在為自己尋求成功的機會。如果沒有機會,拿破崙會做好充分的準備。1793年,拿破崙率領法軍大敗英國和法國保王黨聯軍,從而開始軍事上的發跡。之後,拿破崙率領大軍橫掃義大利和非洲地區的埃及、敘利亞等國。1799年,拿破崙通過軍事政變成為法國最高執政者,法國由此進入了拿破崙時代。
  • 拿破崙:普法決戰
    拿破崙當場拒絕了普魯士的要求,反過來,拿破崙甚至是要求普魯士解散自己的軍隊。這顯然更是普魯士無法接受的。 1806年10月初,法國20萬部隊在巴伐利亞東北部集結完成,包括了7個主力步兵軍,1個騎兵軍,一個近衛軍,以及盟國巴伐利亞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