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60年代,我們人類就開始對月球展開探索,其中蘇聯率先成功發射了月球探測器,隨後美國實施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率先將太空人送上月球表面,並順利返回地球。繼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之後的幾十年內,我們人類沒有再次踏上月球表面,不過現在美國又準備實施載人登月計劃了,不過這一次並不是美國自己展開登月了,而是展開「國際」合作。
在當地時間2020年10月13日,NASA宣布與澳大利亞、加拿大、義大利、日本、盧森堡、阿聯和英國等7個國家的航天機構籤署了《阿爾忒彌斯協議》,意味著這些國家會參與到美國即將展開的載人登月計劃中。乍一看,其實和現在在軌運行的國際空間站是相似的,是一個多國參與的太空項目,不過在新的載人登月計劃中我們國家和俄羅斯都沒有參與。
根據NASA在今年5月份公布的協議草案顯示,按照協議草案,該協議成員國可以在其月球基地周圍建立「安全區」,以防競爭對手幹擾破壞,還賦予私營公司對月球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如此看來,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人類就會在月球開發資源了。
日本《產經新聞》的報導指出,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計劃參與到美國的登月中,隨後計劃在2035年前後在月球的南極地區建設燃料工廠,利用太陽能電池把從月球表面獲得的水分解成氫和氧,以作為燃料。
雖然我們沒有參與到這個協議中,但並不意味著我們國家放棄展開月球的探索,甚至開發月球資源。按照目前的計劃,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預計很快就會發射升空,著陸到月球表面並採集月球樣本,最後將這些樣本帶回地球。即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我們會一次完成繞落回三大步。除此之外,我們未來也會展開載人登月的項目,甚至也會在月球打造月球基地、月球科考站。對於我們來說,這些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
探索月球的意義
現在越來越多國家參與到月球的探索中,除了可以開發月球資源以外,還可以藉助月球的優越條件展開更多科研工作。舉個例子,在我們地球上由於有大氣層、人造信號(如手機信號等)等影響,會過濾來自宇宙深處的各種輻射,意味著我們在地球上可能沒法接收到全部宇宙信號。由於月球沒有沒有這些影響,可以「看到」最真實的宇宙景象。所以美國也曾經提出在月球背面的隕石坑中打造一座大型的射電望遠鏡。
除此之外,在未來我們還可以將月球作為走向宇宙深空的跳板,如有助於未來載人登陸火星。雖然我們人類早在50年前就已經踏上月球表面,但是當年的登月計劃中,太空人在月球停留的時間很短暫,我們對在外星球生活面臨的問題認識並不是很多。在未來的載人登月項目中,太空人停留在月球的時間會更長,可以讓我們充分研究太空人在外星球強輻射、微重力等環境中生活面臨的各種問題。
對於我們來說,當前暫時沒辦法將大量月球資源運回地球,看起來開發月球資源不具經濟效益。但是往深處細想一下,就會發現意義重大。在月球開發水資源獲得氧氣和氫氣以後,可以為載人登陸火星的飛船提供燃料補給,助力我們實現載人登陸火星。
由於地球的質量比月球更大,再加上地球有濃密的大氣層,所以從地球發射宇宙飛船需要更強大的運載火箭,但是月球發射同等質量飛船所需的推力就小得多。所以,在未來的載人登陸火星項目中,我們的飛船可能會在地球輕裝上陣,即在發射升空時僅搭載少量燃料等物資,先將空載的飛船送上月球軌道,然後在月球補給燃料、飲用水、食物等物資,裝滿燃料等物資以後再加速奔向火星。如此一來,我們可以從地球上發射更大尺寸的空飛船,更大尺寸的飛船意味著可以搭載更多物資。對於載人登陸火星來說,應該是大有裨益的,畢竟飛向火星之旅長達半年時間,太空人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氧氣等物資。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