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元寶屋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無意中翻到一個書友弓長張9的動態,寫了文潔若與蕭乾翻譯《尤利西斯》的過程,很長,所以沒在上面評論,另開一篇。《尤利西斯》只是在十多年前進書時見過,但沒有翻閱,因為我對外國文學並不感興趣。為此我去百科上翻了一遍介紹,下面僅有一篇相關的介紹,可見確實是「百年孤獨」了!
按我理解,《尤利西斯》不過是對當時現實的一種解讀,參考了歷史上的框架,但在思想上卻充滿了反思或者說是反叛精神,所以作者說要讓教授讀上五十年,我卻不以為然。不管作者採用了什麼形式,都改變不了它只是文學作品的事實,而文學作品只是文化的形式之一,千萬年來不知出了多少,也沒有將地球壓崩呀?故,知質者,擔則輕,何懼汗牛充棟,疊床架屋哉?歷史的發展並不是直線的,而是多方交叉立體的,古代人也可能有現代的思想,現代人也可能有古代的思想,都沒有什麼稀奇,思維無意中重合者多矣!所以才會有忘年交。只要情境相似,悟性相似,就會孕育出相似的思想。這種情況機率雖然很小,但在現實中也是不少。作出同樣發明的在科學史上也有很多。所以,在我眼中,無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