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反抗明朝,為何大部分都站不住腳

2020-12-15 筆寫趣史

正所謂「名正言順」,不管做什麼事情,總要有個合理的理由,特別是在起兵這麼大件事上。就好比朱棣起兵,總不能說我就是衝你朱允炆的皇位來的吧,所以他找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清君側」。

同理,努爾哈赤想要公然反抗明朝,也必須找個能讓天下人信服的理由,否則就變成公然反叛了。於是,努爾哈赤便以「七大恨」為由,反抗明朝。

表面上來看,努爾哈赤對明朝有著「七大恨」,看來雙方確實仇深似海,那麼努爾哈赤反抗明朝也是合理的。但仔細一看就會發現,努爾哈赤的「七大恨」,其實大部分都站不住腳,為何這樣說呢?我們一起來看。

第一恨

努爾哈赤發兵反抗明朝,他這樣說道:

「吾父、吾祖,於明帝邊境,不折其草,不擾其土,而彼無故生釁於邊外,殺吾父、祖,此一恨也。」

就是說明朝殺了他的父、祖。

其實他的父、祖雖然的確死於明軍之手,但都是戰亂時的誤殺。真正打起仗來,誰還會看清楚你是誰,再考慮殺不殺呢?另外,當朝廷知道誤殺了他的父、祖後,第一時間就歸還了屍體。同時,朝廷還讓努爾哈赤承襲祖職,並以其父「殉國忠」為由,追封為都督僉事,可以說是盡力補償了。

第二恨

「明國背之,遣兵出邊,護衛葉赫,此二恨也。」

當初明朝與女真有約定,雙方要避免因伐木造成不必要的爭端。可是明朝卻違背誓約,不但跨越邊界,還出兵護衛葉赫。

首先雙方只是立碑約定,儘量不引發不必要的爭端,但沒有說明朝一定不能越界。畢竟努爾哈赤管轄的地區,仍然屬於明朝轄地,那麼明軍進入自己的轄地,那是理所應當。

其次建州女真和葉赫之間有矛盾,所以努爾哈赤才看不慣明朝「護衛葉赫」。但其實明朝這樣做,只是為了平衡勢力,並沒有偏袒葉赫的意思。所以說這一點,是站不住腳的。

第三恨

「自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年明國人出邊,入女真之地侵奪,我以誓言殺其出邊之人,彼不顧前誓,責我擅殺,拘我往廣寧叩謁之使者剛古裡、方吉納,系以鐵索,挾令吾獻十人於邊上殺之,此三恨也。」

就這一點還說得通,明軍屢屢違反雙方約定的範圍,進入女真之地侵奪殺人,努爾哈赤恨他們也是正常的。

第四恨

「遣兵出邊,為葉赫防禦,致使吾已聘之女轉嫁蒙古,此四恨也。」

這就是當時著名的「老女」之爭,事情是這樣的。當初努爾哈赤擊敗九部聯軍後,葉赫、烏拉、輝發、哈達都跑來向建州女真示好,並承諾將葉赫布寨之女,許給努爾哈赤,將納林布祿的侄女許給代善。努爾哈赤很高興,便與這四部結為盟友。

可沒想到,最後納林布祿卻違背了盟約,將布寨之女和他的侄女都嫁給了他人。布寨之女本就是出了名的美女,所以當時想得到她的人很多,這也導致這位佳人的命運悲涼,成為政治的犧牲品,三十三歲還沒有嫁出去,成為「老女」。

本來這位佳人就該嫁給努爾哈赤,可是納林布祿違背盟約,這讓努爾哈赤如何咽下這口氣。但問題是,這件事是葉赫悔婚,與明朝並無關係,可就因為明朝「護衛葉赫」,努爾哈赤就將罪名強加到明朝身上,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第五恨

「將吾數代看守帝邊居於柴河、齊拉、法納哈三路之女真所種田谷,不容收穫,遣兵逐之,此五恨也。」

這一條是說,明朝不準女真人收割柴河、三岔口、撫安的莊稼。但其實這些地方,原本屬於哈達王臺、蒙格布祿的轄區。努爾哈赤將哈達擊敗後,就派人到他們的地盤上種地。

可是明朝作為正統王朝,根本就不承認建州滅哈達的事實,因為這屬於反叛行為。哈達的地盤與葉赫接近,一旦這裡發生戰爭,就威脅到葉赫的安全,這就等於,也威脅到明朝邊境的安全,所以明朝不準他們收割也是合理的。

第六恨

「聽取邊外天譴之葉赫所言,備書惡言,遣人對吾施以種種侮辱,此六恨也。」

這與上一條是有關聯的,努爾哈赤認為,明朝不準他們收割哈達舊地的莊稼,已經是蠻不講理。更重要的是,明朝聽信葉赫的挑撥之言,對建州人出言侮辱,這讓他很是憤怒。

但其實,當時萬曆皇帝只是派人去宣旨,讓建州人停止收割哈達莊稼,並要求他們退回自己的地界,同時不要騷擾葉赫。很明顯,努爾哈赤再次認為,明朝這是有意偏袒葉赫,所以他稱明朝對建州存在侮辱的事實。

第七恨

「明國助天罪之葉赫,如逆天然,以是為非,以非為是,妄為判斷,此七恨也。」

這一條完全顯得有些多餘,為什麼呢?前面說了,建州滅哈達,已經威脅到明朝邊境的安全,所以明朝勒令他們退回去,並且不要騷擾葉赫。但努爾哈赤仍然揪著不放,說明朝偏袒葉赫,硬是多給加出一恨來。

從這「七大恨」就可以看出來,其實很多都是「強詞奪理」。明朝作為中原正統王朝,本來就有壓制邊境各部落的權利。加上明朝護衛葉赫,也是為了平衡邊境勢力,防止建州女真一家獨大,對中原產生威脅。再說,明朝也並未過多幹涉,建州人在自己地盤自由活動。

在七恨之中,也就第三恨是明朝做得過分了,還有第一恨殺父、祖之仇,雖然明朝已經安撫,但畢竟親人回不來了。至於其他五恨,完全就是努爾哈赤為了出兵強行加進來的。

關於努爾哈赤的「七大恨」,在不少史料中都有記載,不過也都有出入,但大致上的理由是相同的。其實哪有那麼多的仇恨,唯一的仇恨,就是明朝不滿建州不斷擴大勢力,威脅到中原的統治。而努爾哈赤則覬覦中原,早有取而代之的心思。

努爾哈赤提出「七大恨」,只不過想激發除漢人外,所有人對明朝的不滿之心,讓大家群起而攻之。同時,他願意站出來為女真人說話,這讓所有女真人都唯他馬首是瞻。最後,他這樣說,就表示自己只是為女真人出頭,並未有取而代之的想法,自己不是叛賊。

總而言之,努爾哈赤的「七大恨」,就跟朱棣的「清君側」一樣,只不過是給自己找個合理的藉口罷了。至於它是否站得住腳,這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願意追隨自己,去幫自己實現目標就行。

(參考文獻《滿洲實錄》《清實錄》)

相關焦點

  • 努爾哈赤的「七大恨」具體內容是什麼,為何大部分都站不住腳?
    名正則言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上得了臺面的理由,至於起兵舉事更得遵從師出有名這一原則,否則便是叛逆。清太祖努爾哈赤公然反抗明朝,理由便是著名的「七大恨」。那麼所謂的「七大恨」到底指的是什麼?天命三年(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天,發兵徵明,十五日攻下撫順。
  • 有種強詞奪理,叫做「努爾哈赤《七大恨》」
    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祭天,正式宣布起兵反明。在很多人的潛意識裡,努爾哈赤是個能夠以「十三幅鎧甲起兵」的英雄人物,再加上他的「七大恨」把他渲染成了一個飽含屈辱、飽含無辜的受害者的形象,故而,努爾哈赤的起兵就被賦予了一些「正義」色彩。
  • 七大恨:對明朝仇深似海的背後,卻竟是努爾哈赤的「欲加之罪」
    可如果認真分析「七大恨」的具體內容,再結合當時歷史背景來看,努爾哈赤的「七大恨」,雖然明面上昭示著各種苦大仇深,然而實際上卻更多的都是一些「小兒科」式的事情,甚至還有一點「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味道。所以歸根結底來說,這一切都是努爾哈赤為了起兵,而進行的一番「強詞奪理的」宣傳造勢罷了。
  • 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引發明朝震動,薩爾滸之戰明軍傾盡全力為何慘敗
    兩年後,後金汗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理由誓師伐明。所謂的「七大恨」包括: 第一恨:我的祖父和父親,沒有侵犯明朝邊境一草一木,明朝無端挑起邊釁,害死我的祖父和父親; 第二恨:明朝對不起我,但我卻一心修好與明朝的關係,修立界碑,下令有越界者必定誅殺。
  • 努爾哈赤的傳奇一生:爺爺和父親被「誤殺」,高舉七大恨徵討明朝
    公元1582年,即明朝萬曆十年,明軍在鎮壓建州右衛古埒城主叛亂時,殺害了給明軍當嚮導的『覺昌安』、『塔克世』父子,事後便以「誤殺」為由,推脫了此事,並讓努爾哈赤世襲其父職以作補償
  • 努爾哈赤起兵之檄文「七大恨」,「葉赫老女」純屬無稽之談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軍在「土木堡」之役中慘敗於蒙古瓦剌部,明朝對女真人的威信也開始衰落,女真諸部甚至公然向明朝發出了挑戰。 1583年,明遼東總兵李成梁徵討反叛的建州右衛,覺羅部落努爾哈赤表示效忠於明朝。再加上他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同時為明朝犧牲,努爾哈赤便被大明任命為建州衛都督僉事。
  • 清太祖努爾哈赤一生中的「七大恨」恨的咬牙
    檔案時間為天聰四年,文中完整複述了其父努爾哈赤起兵伐明時的「七大恨」誓詞,揭示出對明宣戰的七大理由,故稱《金國汗攻永平誓師安民諭》,習稱「七大恨」榜文。 「七大恨」全文除見載此件檔案外,尚有明神宗實錄、滿文老檔、清太祖高皇帝實錄等各文本,因均系追述所成,故內容不盡相同。
  • 努爾哈赤是怎樣統一女真對抗明朝的
    就像咱們給米國叫山姆大叔,給西南鄰居叫阿三一樣,當事人未必知道更不一定認可。吃了嗎阿三?你才是阿三。其中建州女真與明朝最近,大致在今長白山一帶。設了三衛,努同學爺爺就是建州左衛都指揮使。當然,朝廷不會派一兵一卒,說白了就是管好自己的家人別鬧事。
  • 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起兵,為何能建立後金?多虧了明朝支持
    王臺忠於明朝,把王杲抓起來,獻給朝廷。根據史料記載,建州女真首領王杲被「檻車至闕下,磔於市。」當時努爾哈赤才十六歲。 王杲死後,其子阿臺在危難中逃脫而去。阿臺回到古勒寨,成為寨主。阿臺與努爾哈赤有著特殊的關係,他既是努爾哈赤的舅父,又是其堂姐夫。
  • 如果豐臣秀吉不打朝鮮明朝不出兵能不能抵擋得住努爾哈赤的進攻?
    明朝不參加韓戰想節制努爾哈赤並不難,因為明朝擁有非常強大的國家實力。但參與了兩次韓戰後國力極度衰落,也就失去了和努爾哈赤爭霸的基礎。在薩爾滸之戰一敗塗地後,明朝失去了關外的主動權,國家最終走向滅亡也就成了不能避免的事實。萬曆朝鮮戰爭對明朝消耗有多大?
  • 「入關學」暴論:明朝對女真發起「貿易戰」,努爾哈赤如何應對?
    因此,咱們今天也來湊個熱鬧,談一談「入關學」,文章分為上中下三篇,前兩篇談女真為何能夠入關、最後談後金的成功入關對我們的啟發。其實,建州的歷史要是真的這麼二元化,就一點意思都沒了,在大伊萬看來:作為「建州第一代領導集體」首腦的努爾哈赤,與其說是個抱著「家恨」起兵的偏執狂,倒不如說是一個開起自家「農家樂」積累了物質財富、順帶打贏了對明朝「貿易戰」的東北農村企業家(笑);而作為「建州第二代領導集體」首腦的皇太極,雖然長期以來在畫像中都是一副寬面大耳的敦厚模樣,實際上人是個完成了後金族群建構
  • 他鎮守遼東20年,努爾哈赤受益匪淺
    萬曆年間,山海關是一道門檻,在山海關內,天下最大的是萬曆皇帝朱翊鈞,可是出了山海關,人家只認李成梁的名字,不認什麼萬曆皇帝。這就是李成梁給老李家打下來的江山。因此就算有人彈劾李成梁養寇自重、黑白通吃,萬曆皇帝也收拾不了李成梁。為什麼?因為李成梁在遼東已經跟皇帝沒什麼區別,他們整個家族的力量,不僅確保明朝佔有遼東,也隨時可以導致明朝可以瞬間失去遼東。
  • 清太祖努爾哈赤(上篇)
    當時,女真部落都信以為真,紛紛依附尼堪外蘭,甚至連努爾哈赤家族中的人也對神起誓,想殺掉努爾哈赤,歸順尼堪外蘭。尼堪外蘭也儼然以滿洲國主自居,逼迫努爾哈赤歸附於他。努爾哈赤憤怒地對尼堪外蘭說:「汝害了我的父祖,我恨不能手刃汝,豈能反從汝偷生?」
  • 努爾哈赤的外祖父王杲,為什麼有一個漢人的名字?
    努爾哈赤的外祖父王杲,也是明朝的建州右衛都指揮使,則很少有人提及。但是,王杲其人,也是一位在建州女真發展史上有著承上啟下重要作用的人物,他的名字還是明朝撫順城的守備官所起。當時,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初期以籠絡手段,欲想使建州右衛都指揮使王杲(gǎo)為己所用,隨將孫女嫁給王杲之子阿臺為妻,形成了聯姻。努爾哈赤10歲的時候,生母去世,繼母對他很刻薄。在13歲的時候,帶著三弟舒爾哈齊離家出走了。建州女真右衛都指揮使王杲(gǎo)對流離在外的外孫非常憐憫,就收養了這兄弟倆,使努爾哈赤兄弟倆重新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 南明最後戰將,堅持打到康熙王朝,史書:他死後明朝才算真的結束
    先是內有農民起義軍各地反抗,外有強敵環伺,蒙古、倭寇、女真人等都對大明領土嗤之以鼻。明萬曆年間,明神宗朱翊鈞不問朝事,不久,壬辰倭亂爆發,日本太閤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抗倭援朝戰爭爆發,在戰場上,明軍驍勇善戰,大敗倭寇,至此之後,日本閉關鎖國二百餘年,東敵被肅清。
  • 崇禎是個勤懇的皇帝,為何明朝還是在他手裡滅亡?
    我們都知道,崇禎帝是一位非常勤懇的皇帝,那麼明朝在他手裡為何會滅亡?李自成的軍隊和努爾哈赤的後金軍果真戰無不勝?這其中到底又發生了哪些變故,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這段歷史。 一、崇禎帝鐵腕回擊,重創魏忠賢閹黨勢力
  • 明朝女真三大部之一,努爾哈赤都沒完全統一的「野人女真」是什麼
    後來,建州女真人努爾哈赤崛起的時候,開始徵伐海西並將它們兼併。海西女真的葉赫部大家可能也聽說過,(慈禧便是該部人)。當年努爾哈赤崛起之前,葉赫是女真人內最強大的部族。不過,在古勒山之戰,以葉赫為首的九部聯軍慘敗於建州女真,從此開始衰落,並於1619年,被建州女真努爾哈赤兼併。但是這野人女真,大家可能也不就太了解了。那麼,歷史上的「野人女真」是個什麼樣的部族呢?
  • 努爾哈赤十三副甲起兵奪天下,為何播州楊氏卻被扣上「叛亂」的帽子?
    事實上,播州楊氏也是名極一時的大強者,否則也不會引起萬曆皇帝的重視,那時候的一場避免不了的戰役,其成敗絕對不只是在於努爾哈赤和播州楊氏這兩個人個體上,其背後的勢力以及當時複雜的社會環境都是最終勝敗角逐的重要因素。
  • 明朝打了幾百年都打不過的蒙古,為何被清朝輕而易舉拿下?
    就好比明朝打了一個朝代沒能拿下的蒙古就被清朝輕而易舉擊敗了,那麼你知道這是為何嗎?政治聯姻很多人可能看過清朝的宮廷劇,那麼應該知道清朝的一些妃嬪裡經常有蒙古女子的身影。沒錯,在清朝有一個很出名的政治手段,聯姻。之所以清朝皇帝娶蒙古女人,而蒙古大汗娶皇室兒女原因其實再簡單不過,目的就是拉攏對方。
  • 努爾哈赤去世時,皇太極逼迫阿巴亥殉葬,為什麼多爾袞沒有反抗?
    當了努爾哈赤20多年的大妃,最後卻被一道所謂的「帝遺言」逼迫得殉葬,阿巴亥之死可謂疑點重重。逼迫阿巴亥殉葬,不只是皇太極個人想法,而是代表著當時整個後金最高權力集團共同意志。面對整個後金,年僅15歲的多爾袞拿什麼去反抗呢?阿巴亥殉葬真的是努爾哈赤的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