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生用動森還原老上海:石庫門湯包館還有記憶中的童年

2020-12-18 新民晚報

眾所周知,之前網上有款非常火的遊戲,

那就是《集合啦!動物森友會》。

(簡稱:動森)

簡單來說

就是給你一個島

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

把島嶼和屋子打造成你想要的樣子

不能去坎昆?自己建一個度假天堂!

喜歡吃海鮮?那就變身大排檔老闆娘

厲害的人能在上面鬥地主,你信嗎

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別人做不到

比如下面這位「遊戲大神」

牧瀨是在美國留學的上海女生,

高中的時候來到美國中部讀書,

現在馬上要成為大四學生了~

因為疫情,

思鄉的她無法馬上回國,

便通過動森復刻了一套「老上海」

牧瀨說:

當初玩的時候並沒有想好要建成什麼樣

只是隨口說了一句:

在島裡挖個黃浦江好了。

然後就把整個島做成了老上海的味道。

有大家熟悉的百樂門劇院

海派建築——石庫門

或許是對紅寶石的奶油小方愛得深沉

牧瀨在遊戲裡

開了家紅寶石蛋糕店。

經典的紅白配色,這還原度你打幾分?

還有牧瀨以前常去的小賣部~

她說:

十分想念糖炒慄子的味道!

重頭戲來了!

一條復古老上海弄堂

裡面有石桌石凳、

腳踏車、老式收音機、鳥籠

還有爺叔喝茶下棋的工具

仿佛看到了小時候悠閒的弄堂生活

這是牧瀨為她外公專門造的!

身在異國的她,

把自己記憶裡想念的一切

統統搬到了遊戲裡。

真的非常有心了!

有網友說:次元壁破了~

還有網友說:

突然間覺得跟別人玩的不是同一個遊戲

【田小魚綜合編輯】

視頻來源:@021視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冒犯,敬請聯繫。

相關焦點

  • 穿越記憶裡的石庫門 海上繁花攝影繪畫展日前開幕
    新民晚報訊 (記者 江躍中)家住浦東的某房地產公司項目經理黃星,7月11日中午吃過午飯後,就匆匆趕到了靜安區的北站藝術中心,成為海上繁花·石庫門風情攝影、繪畫展的第一批觀眾之一。當天下午,這個畫面中洋溢著煙火生活氣息的石庫門攝影、繪畫展開幕,吸引了很多「老房子迷」前來參觀欣賞。
  • 「海上繁花攝影繪畫展」:去弄堂深處尋找記憶中的石庫門
    「海上繁花·石庫門風情攝影、繪畫展」在上海靜安區北站藝術中心開幕。提到上海的特色居民建築,石庫門無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石庫門中的家長裡短、弄堂裡的吆喝叫賣,是上海這座海派城市的獨特生活風景。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石庫門也在逐漸減少。
  • 2020紀念中國上海世博會舉辦十周年暨石庫門城市更新論壇在上海舉行
    石庫門是市井文化永續傳承的記憶,是上海生生不息流淌的血脈。它湧動著生機、積蓄著力量,是這座城市的精神寄託、文化標杆和城市符號。我們不僅要關注石庫門如何改造,石庫門怎樣保護,更為核心的是對為什麼需要石庫門的了解。他認為,以人為本、科技創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贏、面向未來,是世博精神,這也同樣是石庫門精神。傳承和保護石庫門文化的關鍵是創新,這樣才能展現上海文化的千姿百態。
  • 上海湯包落戶常熟,主打蟹黃湯包鮮肉湯包,味道地道正宗,汁水多
    常熟有一家上海湯包館,這家店裝修得比較整潔,飯點的時候人很多,店裡的招牌是蟹黃湯包和鮮肉湯包,味道非常正宗地道,湯包的汁水很多。上海湯包非常有名,以皮勁道,餡料實在,汁水濃香而著稱,這家上海湯包落戶常熟之後,沿用原來的老風格做出來的湯包,有原汁原味上海湯包的味道。
  • 海派風情藝術畫還原老上海弄堂生活
    海派風情的藝術畫,還原了生活在善慶坊居民的生活場景。 殷立勤 攝  海派風情的藝術畫,還原了生活在善慶坊居民的生活場景。 殷立勤 攝  海派風情的藝術畫亮相上海南昌路上的善慶坊。 殷立勤 攝  海派風情的藝術畫亮相上海南昌路上的善慶坊。 殷立勤 攝  12月7日,在上海南昌路上的善慶坊,一進大門的主弄堂最近換了新貌。
  • 石庫門立面_2020年石庫門立面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如今的老碼頭,已沒有了船來人往的喧囂與嘈雜,它用一種全新的姿態重新回歸到人們的視線中。 上海老碼頭, 原來的十六鋪, 它既是碼頭倉庫, 又是漁民維持生計的場所, 承載了一代人的記憶, 是上海傳奇故事開始的地方
  • 上海市場背後的記憶(下):老洛陽人對上海市場有份獨特記憶
    1964年在上海市場出生的胡先生說,他印象中的上海市場,是小時候跟父母去大利飯店參加親戚婚禮時滿滿的一大桌子菜,是工人文化宮裡的溜冰場;在我市某行政單位工作的蔡先生說,他印象中的上海市場,是結婚時託人在上百大樓買的一臺電視機……  是的,很多人記憶中的上海市場,是當年排隊照相的人民照相館、是上百大樓開業時的人山人海、是自由街上迎風飄蕩的喇叭褲、是街邊冒著熱氣麻辣鮮香的涮牛肚
  • 魔都首個「老上海風情菜場」火了!5000㎡,130+攤位,自帶老字號小吃...
    >小菜場「髒亂差」的形象~今天小儂要給大家介紹的是「最具老上海風情的菜場」真如·高陵集市怎麼樣?逛菜場居然逛出了影視劇的感覺摩登優雅的老上海風情~上海人表示我可以!重新開業的高陵集市,一進門就是滿眼復古元素:石庫門,老式廣告牌,老式家具,好像夢回老上海。面積大!大!大!集市共分上、下兩層,一樓佔地面積多達3600平方米!主營生鮮產品以及上海特色小吃館。
  • 上海最有看頭的12個小眾博物館,走起
    1、老相機製造博物館地址:徐匯區安福路300號3號樓幾百臺國內外經典品牌古董老相機,國內唯一遺存的中國海鷗傳統相機裝配生產線,還有海鷗相機原廠老師傅在這裡工作,簡直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這裡簡直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不僅有國內外經典品牌古董老相機共幾百臺,另外還有影像展覽、攝影課程等。而且還有海鷗相機原廠老師傅在這裡製作、調試海鷗4A-109型雙鏡頭反光相機。
  • 從《旗袍美探》中追尋老上海的「舌尖美味」
    由馬伊琍與高偉光聯袂主演的《旗袍美探》曾經火爆熒幕,這部電視劇把探案場景放在了素有「十裡洋場」的老上海。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可以說匯聚了東西方各種文化,從文化、服飾、美食等等方面,都碰撞出不一樣的味道。
  • 視頻|重建被「偷走」的記憶家園 上海這家養老院搭出了一個「老...
    每一處角落、每一抹細節無一不勾勒出人們對老上海的記憶。這裡並不是「老物件博物館」,而是為患有認知症的老人特別打造的記憶家園。記者走進位於長寧區人壽堂頤養院內的記憶家園,電梯門打開,每一層都搭建了不同的記憶場景,仿佛時光倒流回到上世紀的上海老街。樓內六層樓分別設有園藝療法、遊戲療法、電影療法、書畫療法、音樂療法、記憶療法,六種針對不同認知症患者的專業療法。
  • 上海另一處「新天地」,同樣由石庫門改造而成,但人氣卻不怎麼旺
    說到上海的石庫門,相信很多來過上海旅遊的遊客應該不會感到陌生,指的是上海以前那種中西合璧的老房子,隨著時代的發展,上海的石庫門變得越來越少,不過上海有一些石庫門建築被改成商業區
  • 懶洋洋風席捲上海灘 蛋黃哥懶得展登陸上海靜安大悅城
    從6月17日至8月20日,【蛋黃哥懶得展】中國首展將登陸上海靜安大悅城,由蛋黃哥帶領大家一同懶洋洋! 此次,蛋黃哥將強勢佔領上海靜安大悅城北座1樓戶外廣場、南座/北座3樓及連廊、9樓摩天輪廣場的各個角落,用趣味盎然的場景將你帶入他慵懶可愛的小世界。#FormatImgID_1# 走進蛋黃哥的日常作為一顆蛋,便與我們的一日三餐有著不解之緣。
  • 新民特寫|179張明信片上濃縮的「新老上海」,講述「上海故事上海情」
    《老工廠新氣象》《老建築新格調》《老畫卷新風情》《老行當新風尚》《老旗袍新時髦》《老味道新嚼頭》……這些反映「新老上海」市井文化、城市風貌變遷發展的畫面,濃縮在了179張明信片上。今天上午,「上海印象」6大主題明信片,在被譽為上海之巔的上海中心發布,明信片上珍貴的遺址、典藏的畫卷、秀美的旗袍、舌尖的味道,以及民俗特色等幾代上海人的印記,打開了上海文化的記憶之門,講述著「上海情」「中國夢」。圖說:「上海印象」明信片。
  • 上海家門:魔都三十年影像史
    到20世紀初,弄堂建築的發展進入鼎盛期,新落成的石庫門裡弄成百上千。當時的情景,常常是馬路一邊磚瓦梁架、石拱滿地,而另一邊則是「萬戶千門入畫圖」,構築了上海獨特的圖景。 在一道道石庫門裡弄門前,多少人曾度過人生中盡情嬉逐的童年時光。古樸典雅的「上海家門」,使得多少返回故裡的髭白老翁心裡溢出沉沉的眷戀。
  • 讀懂上海,從海派建築開始
    >老式石庫門丨大家族的需求 1920年代前 最早的上海人 仍保留著對江南傳統民居的留戀 這時的石庫門多為二層磚木結構 充滿煙火氣的三合院、四合院則是主流
  • 上海小籠,只屬於上海寧的滬上經典!
    上海老底子在上海,有這樣一味早餐頗受人歡迎,ta個子小小,卻內餡滿滿,如果一口咬開,那滾燙的湯汁一定把你虐倒~ta就是小籠,只屬於上海寧的滬上經典...注小籠還有一位遠方表親叫湯包,雖然長相和口感類似,但實際上卻是不同的兩味經典~上海被稱為小籠的是長這樣的,請看下圖小籠是上海,常州,無錫,江西,杭州,南京,蕪湖等江南地區著名的小吃,起源自上海南翔。常州味鮮,無錫味甜。
  • 石庫門作為上海特色建築,居然有3種式樣,新天地田子坊算哪種?
    眾所周知,上海的石庫門,就像北京的四合院、廣東的騎樓、福建的土樓一樣,是相當有地方特色的建築樣式。石庫門裡弄,不單單是很多上海人從小到大生活、成長的地方,留下了深刻的情結,更是歷史造就的可以代表這個城市精神的建築風格。很多人對於上海的印象,便是海納百川、中西合璧,石庫門亦是如此。乍一看,磚石和木結構,是江南傳統的民居;但聯排的樣式,卻又是西方的特色。
  • 《印象》:《上海師傅》·留住手作記憶
    原創 紀實人文頻道 紀實人文頻道「對話」:《上海師傅》·留住手作記憶竹編、木作、打鐵、修補、叫賣,60 位上海師傅最後的手作記憶;竹籃、木桶、藤椅、兔子燈、蒲鞋,100 個物件速寫上海日常風景。
  • 隱於漢口老街上的湯包小館,皮薄汁鮮油脂多,被稱為「湯包之神」
    在過去,曾有第二個吉慶街之稱,這裡的鍋貼餃子、炒飯、湯包、煎餅,牛腳筋,鵪鶉,蹄髈,牛尾巴、香辣蟹……每一樣都扇動著吃貨們的味蕾。而在歲月裡浸潤了近13年的老街湯包,更是吃貨們舌尖上的常常惦記的味道。十多年堅持用當初看中的一款麵粉,經過多次捶打之後方才能即薄如蟬翼,咀嚼起來也彈牙。 方師傅把湯包的皮子隨手拈來一張,當氣球吹,皮子真的很薄。湯包的餡必是選上好的前夾肉,不是整塊肉,沒有蓋章,是堅決不要的,肉餡自己褪皮,不加任何添加劑。再用方師傅的秘方湯汁給肉餡提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