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人生一切的痛苦煩惱,都是這四相來的

2020-12-14 傳承網

人生一切的痛苦煩惱,都是這四相來的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他說,須菩提啊,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心胸裡頭還有你、我、他,甚至給了人家好處時,這個傢伙應該買買我的交情才對!這是世間法的作風,佛法沒有,給了就給了,要像「事如春夢了無痕」一樣的忘掉它。如果說故意把它忘掉,那就「即非菩薩」,因為你還有個故意。天地生萬物,天地不佔有,不自私。所以我常常說,道乃天下之公道,不屬於誰的,告訴你,你拿去吧!

話又說回來了,既然佛都告訴你了,為什麼你不能到達佛的境界呢?

《金剛經》中說到四相,「相」這個字,就是現象,文字上是現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就是觀念。我們人有一種觀念,就是有人相,總是有你、我的觀念。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眾生相,就是現在學術名稱所謂社會人類,在佛學的範圍都屬於人相,眾生相。我相又分兩種,一種是人生命的個體,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每個人是不同的個體。一種是屬於精神上的,一個學問好的,或者是地位高的,年齡大的,常看他人都是小孩子,幼稚。我現在也常常犯這個毛病,會說你們年輕人懂什麼?這是我相,因為覺得「我」嘛!倚老賣老。

不錯,倚老賣老是我相,但有許多年輕人倚小賣小,那也是我相。更有許多小姐們倚女賣女的,也是我相。許多男孩也有倚男賣男的:我是小孩,老師請原諒!我說,不要倚小賣小,倚男賣男了。這些都是主觀成見,就是精神觀念上有個我。所以文章是自己的好,這是我相。本來文章寫完了就完了,別人改一下文章,那要命啊!心裡受不了……這都是因為心理上的我相,也叫做法我見,這個法就是精神的我見。

至於眾生相,是社會一些人類的範圍,前排的人同後排的人,只要一坐下來,人相我相就起來了。前排的人很討厭,頭太高了,坐在我矮子的前面,使我看不見。人相我相一來,眾生相就來了,唉!這個環境布置得不大好,管事的人不大對,接著壽者相來了,唉呀!空氣不好,有傳染病,會使人短命。

這個四相是依根的,先由眼根而來,人的煩惱都因這四相而起。鳩摩羅什把它歸納起來叫做四相,玄奘法師的翻譯,再加三個,成為七相。鳩摩羅什把後面三個統統歸入壽者相。壽者相很嚴重,我們人都喜歡活得長,你幾歲呀?五十八。嘿,我六十了,你比我小兩歲。你幾歲啊?八十二,你比我大幾歲……這都是壽者相!要「我」活得長,要「我」健康長壽。每個人來學打坐,乃至在座來學禪的,十個有九個半,甚至十個有五雙,都是以壽者相的觀念來學打坐的。那麼,這與佛法的《金剛經》就大有出入了!要注意,要去了這四相,完全離開了這四相,才可說是學佛的真正境界。本經的原文,佛說這四相,用現在的話來講,這四相是人類眾生共通的、牢不可破的、頑固的主觀觀念。要把這個觀念破除掉,學佛就差不多了。

現在佛告訴須菩提,一個學佛的人,先要把心胸願力放在前頭,能夠為眾生發願,不為自己,而是為大家去努力。因為要度眾生,但又沒有度眾生的本事,所以要去努力。佛又說,你完成學佛的這個願望,度完了眾生,自己並沒有覺得度了什麼眾生。

······

四相初生四象殊

羲皇以上一無無

劇憐多少修途客

壽我迷人猶諱愚

「四相初生四象殊」,我們大家都知道,佛家有四相,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等於《易經》的四象:老陰、老陽、少陰、少陽。拿空間來講,東南西北也是四象。人生統統被現象所困,「四相初生」的這個四相,同《易經》的四象就有差別,一念一動,外境界就有差別了。

「羲皇以上一無無」,我們中國文化開始的時候,伏羲畫八卦,一畫開天地。當這個一還沒有畫動以前,天地沒有,宇宙還是空的,伏羲畫卦以後,天地開闢了。羲皇以上是講形而上道,萬法本來空的,既是空就不必去用工夫求了。我們現在很可憐,大家學佛拼命去求空,這豈不是背道而馳嗎?既然空,你求得到嗎?能求到的就不是空了。所以說羲皇以上一無無,什麼都沒有。

「劇憐多少修途客」,劇憐,是最可憐,多少在修行路上走的這些人,都在求壽者相,多活幾年,修個果位,都在四相裡頭滾,自己還以為是在修道。

「壽我迷人猶諱愚」,自己在四相裡頭滾,自欺欺人,還以為高明得很,別人都不行,看不通,只有自己看通了。其實,自己那麼笨,還忌諱自己的愚蠢,自認為最聰明在修行學佛呢!

······

這個四相是非常嚴重的啊!人生一切的痛苦煩惱,都是這四相來的。從心理學上來講,四相是四個觀念,也就是人類普遍的四種現象。每個人的我相都很重,尤其是知識分子「我」的意見非常重。知識分子什麼都可以忍讓,假使碰到一個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你對他說讓開一點我坐好不好?他看著你,哼!這個蠢東西,好吧!看你可憐,讓你坐。這就是我相,因為「我」看你可憐,讓給你了;因為看到你不懂,懶得跟你講。所以知識分子的那個我見啊,當然就像我現在一樣,是很厲害的。

人,處處落在我相,我相能夠去掉就差不多了。我相去掉了,當然無相,一切平等,看一切眾生皆是佛,看天下的男女都是父母,看天下的子女都是自己的子女。能夠做得到這樣,就是因為無我相,無人相,自然就做到無眾生相,平等;也無所謂壽者相,活得長,活得短是一樣。所以生死看得很通,壽夭同視,生死一條,這是莊子的觀念,生與死是一個道理,同早晨晚上是一樣,到了晚上啊,就要休息休息,不需要覺時戀夢夢戀醒的。「相」,在外境界是現象,在心理上是觀念,主觀的觀念。

《金剛經說什麼》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

佛說將來的眾生不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雖多生多世勤苦修行,永遠不會成佛,不能證得果位。為什麼呢?因為後世的眾生執著厲害,抓得很牢,尤其對於我相,越抓越牢,越來越堅固妄想。因此,後世成佛的人越來越少,不要說成佛,得羅漢果的人也越來越少,此為正法末世。

未來的時代講求速度,什麼都要快,機器發達,人就懶了,人腦不用,用電腦,人慢慢要變成廢物了,人都成「糊」了。人的智慧有多高,眾生的業力就有多高,兩者是相對的。你們好好用功修個長生不老,再過三十年後,看看我的話如何?那時候的生活已經不是我們此時的形態。變了就是變了,拉不回來,真是江水東流去不回啊!有些人說:「老師啊!你要力挽狂瀾啊!你要中流砥柱呀!」不要騙我了,你去挽挽看!你去站在中流砥柱看!挽不回也抵不住的,為什麼?大勢所趨,一點辦法也沒有,此所謂大勢至菩薩也!擋不住,什麼才擋得住?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才有辦法。這其中的道理,自己去悟。

《圓覺經略說》

相關焦點

  • 南懷瑾:未開悟者與佛有何不同?對照這四點,看看你成佛沒?
    南懷瑾是當代著名的佛學家,他自小接受中國私塾傳統教育,讀遍了各種經典,他對於覺悟這個問題也分析過,他認為,開悟與不開悟者,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四個方面。正如《金剛經》有言:「凡有所相,皆是虛妄。」這句偈語告訴我們,這世間看到的萬物,一切外在都是虛妄不真的。在佛教觀念裡,認為自己身體裡,有個真實不虛,實實在在的自我,就是「我執」;認為天地萬物,如山河日月、飛禽走獸、所見所聞等等是真實的,這就叫「法執。」
  • 南懷瑾的點撥:人走背運時,悟透這3句話,人生必定峰迴路轉
    在分享過田老師七十二年的坎坷人生後,嘉賓席上年輕的大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疑問。一個漂亮的女大學生問:田老師,您剛才講到人生要隨遇而安,我現在處於低谷中,對於未來的人生十分迷茫,請您幫我開導,隨遇而安怎麼理解?
  • 南懷瑾的點撥:人在低谷時,默念這三句話,一切都會否極泰來
    佛學於我們的生活而言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能夠幫助我們驅除迷茫,找到方向,若是能將其中的精華用作方法論來指導時實踐,那麼必然能夠少點煩惱。我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南懷瑾,也是佛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將儒、釋、道等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精髓與佛學文化進行融會貫通,並將其與實際生活聯繫,發表了許多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經典。
  • 南懷瑾大師:人生有三條「天規」需遵守,一旦違背,定會災禍不斷
    不知足,是說有的人慾望永遠得不到滿足,所以他們一直在痛苦中。知止不殆,是說知道適可而止的人不會有什麼危險。南懷瑾老先生說如果遇事不懂及時剎車止步,車子就會滾下坡,整個完了。人生本就是這樣,要在恰到好處時知止。
  • 淵回說南:國學大師南懷瑾辭世時間,到底何時?老師真的走了麼?
    南懷瑾老師在2012年8月份,顯示出身體不適。這個時候身邊的師兄請了醫生,醫生建議南懷瑾老師去醫院做個檢查。因為南懷瑾老師生病都是自己來解決,就婉言謝絕了!大概是到了2012年8月的中旬,南懷瑾老師就開始閉關修行,暫停接待訪客了。
  • 《金剛經》要義:掃一切相,破一切執(二)
    按照佛教的緣起說,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依條件而生,且不能恆常存在,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所以,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可以獨立自在、自為主宰的東西,這樣的自在自主者絕對不可能存在,這就是佛教常說的「諸法無我」。無我,意謂一切萬法都無常住不變、永恆實在的「我」(自為主宰者)存在,世間一切現象皆無獨立實常的自性。
  • 南懷瑾:金剛經的感應力量非常大,我給大家講一個我的秘密
    當代著名佛學大師南懷瑾,在講述《金剛經說什麼》時,講了自己年輕時讀金剛經的感應經驗:金剛經感應的力量非常大,我給大家講一個我的秘密,我在讀中學階段,每天早晨四點鐘就起,練拳運動以後,首先念金剛經。為什麼念呢?我一點都不懂;反正人家告訴我念金剛經很好,我就念金剛經。
  • 淵回說南:南懷瑾老師是聖人,菩薩,隱士,國學大師,還是騙子?
    淵回說南:南懷瑾老師是聖人,是菩薩,是隱士,還是騙子?當代「國學大師」的傳奇人生。一、南師懷瑾,一生傳奇南懷瑾老師的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有些人說他是當代聖人,師承孔孟,復興文化。這一生南懷瑾老師越過了一山又一山,走過了一程又一程。三、超越定義,只剩傳奇了解了南懷瑾老師的大概一生。那麼問題又回來了,南懷瑾老師是聖人,是菩薩,是隱士,還是騙子呢?
  • 用南懷瑾的思想來解讀《簡愛》,感受世界名著的文學魅力
    六年後,在舉目無親的孤兒學校贏得了信任,成為孤兒學校的老師,得到了老師和學生們的愛戴和尊敬。又過了兩年,簡小姐在學校各級領導和老師的推薦下,成功被聘任為家庭教師,開啟了她全新的生活。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反之,則自欺欺人,終會被人欺。做什麼都有境界,一個人做學問還是做事做人,每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境界不同,層次自然不同,結局便千差萬別。
  • 阿德勒: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很多人把阿德勒當成是弗洛伊德的學生,這其實是一種誤解。阿德勒和弗洛伊德年紀相仿,曾經寫文章支持過弗洛伊德的觀點,並受邀與弗洛伊德一起工作,後來因為兩人在觀點上存在分歧,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創立了個體心理學。阿德勒的心理學有一種豁達的力量,是一種面向未來的生活哲學,他強調每個人都擁有改變的能力,他認為不是過去的經歷決定了你的人生,而是你對過去的看法決定了你的未來。
  • 讀書筆記:金文《心靜的力量:和南懷瑾一起讀禪》
    在浮躁的塵世,需要靜下心來,尋求內心的寧靜和安詳。感謝作者,把南懷瑾大師對佛的理解用一個個案例表達出來,使人在故事裡驀然發現佛教的真諦。本書以南懷瑾金剛經為引子,以許多禪宗公案為事例,撥動人心,使我們悟道:佛乃我,我乃佛,心中有佛自當佛!
  • 南懷瑾讀《金剛經》:它揭示了人生9大真相,讓人如夢初醒
    關於人生的真相,《金剛經》中,佛陀以處世人的姿態告訴眾弟子和眾生,它告訴我們人生的終極秘密是什麼?這個世界的真相是什麼?萬物變化的規律是什麼?裡面的每一句話,都可以讓你我在每一個當下都洋溢著生命的喜悅。
  • 南懷瑾:《金剛經》所說的,無非就是三句話,想明白了才知道人生
    年紀越大越明白順其自然四字的意境,過去的就讓它隨風而逝,今時今刻的我盡人事聽天命。不悔、不爭、不貪。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人生世間"我"字當頭,欲迷本心,難逃八苦。明白了又能怎麼樣呢?有些東西還是躲不開逃不了免不掉,依舊樂此不疲的競逐鏡花美麗,為貪嗔喜惡怒著迷。
  • 「世上繁華三千,看淡即是浮雲」,心煩意亂時,用這2點來化解
    南懷瑾老師一生致力於國學,他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將無上的智慧進行融匯,對於人生也有著很深的感悟,曾有學生問他,塵世嘈雜,如何才能真正擺脫煩惱,於是南懷瑾老師說了這樣一番話:世上繁華三千,看淡即是浮雲。
  • 南懷瑾談歷史與人生
    書名:南懷瑾談歷史與人生既涉及詩話與人生、文化與文學、讀書與論史、談典與論人,也涉及知命與立世以及作者的人生精言;在闡述我國傳統文化經典名著時,作者廣徵博引,談笑風生;談詩時,既有典故,又有哲理;談人生時,引用了大量典故和詩詞;用典故時,又有作者其獨到的見地。本書內容博大精深,文字通俗易懂,這本書與其說是他寫出來的,不如說他是講出來的,是講課或演講的記錄,通過娓娓道來,親切自然。
  • 人生落魄時,不妨聽聽南懷瑾先生的4句忠告,先賢的智慧是指明燈
    原來,南懷瑾老師早已經用他的人生智慧,「有話在先」,放在時間寶庫裡面,等待我們有需要的時候「予取予求」,現在就根據您迷茫落魄的情況,分享「南師」的四句忠告吧!一、成大事者必須學會變通「功業見乎變」。但是,當你放棄不再想它,先做其他可以做的事情的時候,又忽然自己的思想說,這樣做可以解決問題,這就是靜態的作用。所以你要處理複雜困難的事,一定先要靜下心來什麼都不想。你越想就越是把自己的腦子轉了起來,所有的神經都轉起來,最後不死即病。
  • 淵回說南:南懷瑾老師真名叫什麼?名如其人,懷瑾握瑜,傳承文化
    淵回說南:南懷瑾老師真名叫什麼?名如其人,懷瑾握瑜,傳承文化前言歡迎大家來到新一期的「淵回說南」節目。淵回說南,還原歷史真相,為大家訴說南懷瑾老師傳奇人生。南懷瑾老師最早的照片南懷瑾老師的母親南懷瑾老師的父親仰周化度有福氣,懷瑾握瑜號玉溪春風暖暖,綠上枝頭,鳥語嬉戲。
  • 南懷瑾:人生有三大戒,一個也不能犯,不然,容易招災惹禍
    這種事情誰也不想遇到,有人把一切都歸咎於倒黴,但在佛教看來世間一切都是事出有因,所以近代歷史上傑出的佛學大師南懷瑾就說過:「人生的三大戒,一個也不能犯,否則,無一倖免倒大黴。」從這件事的社會影響來看,德不配位確實是對社會有很大危害的。我們在生活中也會接觸到各個階層的人,做領導的德不配位就會導致公司混亂不堪,做老師的德不配位就會影響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做官的德不配位就會影響一方百姓的幸福生活。如此多鮮活的例子都在告訴我們德不配位的危害性。
  • 人生感悟:《次第花開》真理幽微難思議,止息煩惱的四步
    歡迎關注瀟予的情感樹洞,人生都有黑暗時刻,來到這裡,我會陪你走出來。修學佛法不必等到將來你變得更好或更糟的時候。而是從當下所在之處開始,也只能從這裡開始。生活中不乏很多人,包括明星,企業家剃度出家。他們修習佛法,為了擺脫痛苦,從中獲得生活上的解脫。可是什麼是解脫呢?解脫就是沒有煩惱。你帶著滿心的煩惱,又想在何時,在何地獲得解脫呢?煩惱不在別處,在你心裡解脫。解脫也在你心裡。我們面對煩惱不能逃避。只有回歸內心,尋求解決之道。
  • 南懷瑾:真正的布施不是舍財,而是多做這2件「小事」
    文章作者:琢磨君布施是一種佛家用語,即:將金錢、實物布散分享給別人,正如明代善書《了凡四訓》中說:「舍財作福」。什麼叫舍財作福呢?佛門裡的萬種善行,以布施為最重要。講到布施,就只有一個舍字,什麼都捨得,就合乎佛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