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延續拉鋸戰
主持人:最近參與反彈輪動的板塊越來越多,但指數整體不見有啥起色,反而是小泛「躺贏」策略給出的唯一標的,五周穩穩的十五個點升幅,真正做到了「躺贏」。
泛舟:如果從去年策略開始至今,早就大幅度跑贏指數了,同期滬指都跌了4%左右。這只是「躺贏」策略的入門, 隨著標的物的變化,時機的細化等等一系列因子的調整,能做到繼續躺著提升收益率。這也是一條適合非專業選手的大眾之路。
主持人:說大眾也不大眾,因為多少還是有點講究的,但是比起二級市場簡單太多了,完全就是一個一加一等於二的執行就行了,而且也不會消耗過多的精力。
泛舟:是這樣的,之前還有學員和我說,自己資源有限,不想耗在這個躺贏裡,想等跌多了再開始做。我說,什麼叫跌多了?萬一慢慢跌呢?或者急跌就漲回來呢?這條路和你做交易不衝突的。如果大家這個月做交易整體收益高於這個標的物的漲幅,那麼你可以不做,這樣的人有,前幾年我一直說的那位小朋友,這個月差不多就是二十多個點,但過來人都知道,這談何容易啊!整個突破瓶頸前的過程不磨你幾層皮是不可能的,精力、財力、信心等等,都要經過一輪猛洗,還能用正確的方法繼續下去的才有出路。不然就踏踏實實地躺贏!
主持人:這確實是一條適合非專業投資者的出路,下面給「專業投資者們」一些參考,特別是指數及熱點上的吧。
泛舟:指數目前看沒什麼大戲,但我從沒說過馬上就要崩,拉鋸是常態。拉鋸到一個契機出現,拐點就產生了。這個契機肯定是技術面先出現,隨後才是消息面,所以觀察仔細了是可以發現的。滬指當前還是在密集區中晃悠。熱點上上周開始就有明顯的變化了。老消費開始退潮,醫藥乏力,只有基建還在震蕩走強。
主持人:老消費是什麼意思?我只聽說過新老基建之分。
泛舟:老消費就是必需消費品,新消費就是消費升級。比如各種電子消費品、甚至旅遊、看電影等等都算。這周開始明顯走強,有的公司股價五個交易日出現了四個漲停,這些都是跡象,都符合低位猥瑣發育。之前的那些都是高標股,在這種環境內是很難生存的。我幾乎每天都會提示大家,這周一、二都說了、現在是低位猥瑣發育股的時段,高標龍頭會多一條命,但沒意思了。這些都是每天和整個市場融合在一起才能發現的。
主持人:大家都想和市場融合在一起。
泛舟:舉個例子吧,大家阿凡達都看過,裡面有一種外星人,觸角和其他外星動物的觸角可以融合在一起,這樣就可以完全控制該生物,基本就這個意思。當然了,控制市場是不可能的,只是你通過完全融入可以了解市場的周期,情緒的周期,熱點的切換,何時打高標,何時玩猥瑣等等一系列細微變化你都能瞭然於胸。因為你對這個市場太了解了,這個了解的代價,就是被蹂躪了十幾二十年,慢慢反客為主,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反正最近的細微變化就是如此,五一之後再來看這些熱點發酵程度。短期指數缺乏上下的動力和契機,機會仍在個股。
可能出現新一輪高低切換?
主持人:本周市場走到楔形的末端之後,又來了次伏地挺身,一根長下影線險些就砸到了蕭蕭估計的支撐位2733點。
海風若雨蕭蕭:好在兩周前我們就探討的傻錢必買的銀行股把市場又拉回了2800點,本周小長假前交投清淡,恰逢推出了創業板註冊制改革的政策,市場心態不穩,再來一次伏地挺身並不奇怪。三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國家牛市2.0版本的前途》,對比2014-2015年那一輪水牛行情的政策導向是加槓桿,松監管(鼓勵金融創新),先放水後放魚(先貨幣寬鬆再推行註冊制),提出牛市2.0版本的政策導向是,控槓桿,嚴監管,先放魚後放水,由此推導出,牛市2.0版本很可能是個慢牛走勢。
三年來,市場經歷了爭辯新周期,貿易爭端和新冠肺炎疫情,政策導向始終如一,2019到2020年已經六次降準,少說也釋放出2萬億資金,降息屬於只會遲到而不會不到的政策,這已經很明確了。水已經放過了,難道不應該再放點魚嗎?註冊制會逐步推廣到全市場是必然的趨勢,與之相對應的嚴格監管是必備的制度保障。近期會裡點名了四家問題股,美股上市的小藍杯也被重點稽查,A股市場近幾日跌停家數都在50家以上。市場在說殼資源貶值,其實我認為,新股常態化發行後,殼資源就從未升值過,2019年6月放開了創業板重組借殼的限制,已經快一年了,你看見哪家創業板股票被借殼了?反過來想,優質公司上市融資很便捷,根本不需要借殼,那需要借殼的公司又是什麼?
主持人:好,點到為止。
海風若雨蕭蕭:所以就市場表現來看,兩極分化的趨勢會越來越明顯,與之對應的,普通投資者的風險是在放大而不是減少,需要更加重視基本面和硬邏輯是必然的趨勢。至於銀行股,兩周前我們就探討過,工行這種股息率比國債收益率高一倍的主兒,一季報公布後,大家看得到銀行利潤小幅增長,像工行這樣的主兒,又屬於「大到不能倒」的類型,不需要喊「罕見的投資價值」,股價跌回了兩年來的低位,自然有資金去參與。
但是目前觀察,新增傻錢入市跡象不明顯,更多的是場內資金的騰挪,只能說銀行股抬高了市場指數的水位。邏輯上也很好理解,當前市場難道比3月疫情影響下全球暴跌風險更大?難道比2018年的貿易爭端矛盾激化市場風險更大?3月不也就跌到2646點嗎?2018年底不也就跌到2500點嗎?所以底部抬高是必然趨勢,個股兩極分化才是投資者面臨的最主要風險。一季報公布後,需要注意那些炒作到高位的疫情受益型和主題投資型個股的價值回歸風險,2月底重挫的科技成長型個股已經調整兩個月,有可能市場又會進行一輪新的高低位板塊切換。
節後問題不大
主持人:驕陽計算精準呀,本周果然出現基於30天周期的轉強,也果然是你一直在說的核心大金融引領,但量能依然不夠充分。
驕陽:量能沒有明顯釋放出來,我想主要是因為都還在猶豫,不敢看高太多。但我覺得節後問題不大,或許2800點一線機會大於風險的思維在節後會逐步成為市場共識,那時相信會是增量資金入市之日。
主持人:上周提及的miniLED板塊後半周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底背離走勢,後續能繼續看好嗎?
驕陽:本身這個板塊的悲觀預期我覺得已經打足了,大多數人都覺得海外疫情依然在持續爆發,所以產業鏈的復甦最起碼要到三四季度才可能見到苗頭,但別忘記,資本市場的反應都是提前幾個月到半年的,真全世界都知道產業鏈開始復甦了,你覺得還可能給你從容抄底的機會嗎?就像我們之前最低位置談特斯拉板塊的機會,當時又有多少人看好呢?現在呢?拉起來了都看好了。
主持人:節後如果出現增量資金進場,方向會去哪裡?
驕陽:我想或許出現所有前期強勢股整體反彈轉強,同時強勢蓄勢股上攻的局面。
主持人:核心金融雖然本周出現較好的上漲,但是大環境下,空間也相對有限吧?
驕陽:大環境下,核心金融確實不會很快,穩步走強更有利,調整不可怕,反而還是機會。因為海外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爆發導致對二季度的壓力預期加強,這樣下半年基建或許超預期。從這個角度來說,政策發力應該會有提升核心品種估值的動力。從核心藍籌看,低估值的不止保險銀行,還有中字頭大基建這種估值被壓到跌無可跌的品種,隨時可以成為多頭輪換攻擊的方向。
(文章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責任編輯:DF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