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你這局可能要輸了哦!」那天,我跟奶奶一起陪兒子玩打牌。我擔心他輸不起,便有意提醒他。
關於輸贏這個問題,我一直特別頭疼。兒子九歲了,作為男子漢的他早應該輸得起,贏得起了。可是,我們以往每次玩五子棋輸了時,他都會哭。
記得那天,北風呼呼地刮著,家裡有點冷清,讓人覺得很無聊。
「媽媽,我們玩五子棋吧!」兒子提議道。
「可以,好久沒練手了,咱們殺幾盤。」我也隨聲附和道。
說玩就玩,孩子鋪開棋盤,我們坐在茶几旁開始了廝殺的遊戲。五子棋對我來說,小菜一碟,所以我下的每顆棋子落地很不安分,一會兒遊到這兒,一會兒調到那兒,兒子思想簡單,只知道堵我的去路,不曾想,殺了兩把,我就給他設下了圈套。
兒子毫不知情,眼看走兩步我就贏了,兒子著急地有點不知所措,過了一會兒,兒子看著自己的棋快輸了,便悄悄流下了眼淚。
見他哭得紅腫的眼睛,我有些茫然,這樣的事已經不止發生了一次。每次都以兒子的哭泣而告終。
那刻,我內心並沒有贏的喜悅,反而惆悵起來,兒子一直以來不管做什麼總是不願意認輸,動不動就哭,甚至說他不好,他也會流眼淚。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不認輸,只想贏很正常,孩子幼小的心中也知道贏的感覺很好,贏意味著擁有很多美好的事物;會得到別人的誇獎;會得到自己喜歡的禮物;還有成就感和優越感,而兒子卻總輸不起。
仔細想想,追根溯源,孩子不認輸的背後,我想到了自己的態度,可以說導致孩子出現這樣的局面都是由於我而造成的。
巴頓將軍說過:「一個人成功的標準,不是站在頂峰的高度,而是跌入低谷的反彈力。」我深知沒有誰一輩子都是贏家,遊戲輸了是小事,孩子的未來,會面對更多的挫折和困難,如他一直這樣,當他在激烈競爭中失敗後,極易產生受挫心理,很難坦然面對逆境,不會擁有堅定的信心,很難立足於社會。
所以,我極力要求孩子認輸,卻沒有教孩子如何正確面對輸。生活中,當孩子贏時我便微笑並大力獎勵,而他輸時,我卻未給予正面鼓勵,而是表達出很可惜的樣子。有時還會給孩子打擊,讓他跟同齡小朋友相比,我以為這樣能讓他知道自己輸了,希望以此激起他的鬥志。殊不知,一個從沒真正體會過贏的孩子在面對輸時,哪有重新站起來的鬥志。
結果我的態度無形中讓孩子有了很大的壓力,有了輸的恐懼,產生了錯誤的認知,覺得輸是恥辱的。久而久之,孩子便養成輸不起的性格!在失敗之後不能正確面對自己,不能調適自己的心情,甚至將問題歸因於自己能力不行,認為自己很笨,便建立起一種消極、悲觀的信念,進而一蹶不振。
我想:作為家長,對孩子適當的正面肯定是必須的,當他面對挫折時,應該鼓勵他支持他,幫他分析原因,尋求對策,當他對挫折抱有「盼望,轉機」,自然也就輸不起了。其實,輸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認識輸,一個贏得起的孩子才能輸得起。
所以,我決定從遊戲入手,讓他正確對待輸贏,便經常培養他玩牌,玩五子棋。在這個過程中,我大多數時候都扮演一個需要他指導的媽媽,在我輸了時,讓他來幫我分析原因,讓他來鼓勵我。如此以來,他在體驗贏的感覺時,又學會了正確面對輸。
因此,面對我的提醒,他卻只是微微一笑地說:「輸就輸了,下盤再贏回來。」看到他這樣的態度,我激動得眼淚都快流下來了。我想有很多孩子都有輸不起的經歷,我把我的經驗總結出來跟大家分享:
1、讓孩子充分體會贏的感覺
和兒子玩遊戲時,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先放低水平。玩棋時,我會控制好自己的節奏,隨著兒子的思路出棋,讓他先贏幾把,提高他的自信心,讓他有贏的成就感,喜悅感,自然孩子贏了多次後就不在乎一兩次的輸。待時機成熟,他掌握了方法後,我便提高水平,一路引導他動腦,專注。這樣,孩子即便輸了,也會對結果釋懷,認為自己輸得理所當然,從而增強他的抗挫能力,能更好地立足於風雲變幻的時代。
2、讓孩子明白過程更有趣
人生如一場比賽,不可能永遠是常勝將軍,輸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享受了這個過程。每次遊戲結束後,不管孩子輸贏,我總會問孩子:「你玩得開心嗎?」每次都得到孩子肯定的回答。看得出,他已經享受整個遊戲帶給他的快樂,真正體會到「享受過程」比「贏得勝利」更重要。
3、改變自己,與孩子共情
作為家長的我,可能因為焦慮太在乎輸贏,故而,我要先讓自己放下焦慮。在遊戲時,當孩子輸了,我知道他已經很難受了,便不火上澆油,而是與他產生共情,對他說:「孩子,你已經盡力,專注地投入其中了。媽媽知道此刻你的心裡很難受,但是每個人都是這樣,會贏也會輸,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你努力就好。」這樣孩子覺得我理解他,自然就淡化了輸的情緒。
4、按規矩來,輸了要學會認輸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遊戲中有輸有贏,一定要按規矩辦事。當孩子有一手臭牌時,我便告誡他:「不要期望這局會贏,面對不利的現實,不妨退一步重新審視局勢,這手臭牌你有幾分獲勝的把握?如何出擊才是最佳的選擇?」我發現通過這樣的解釋,孩子有了認同感,懂得了輸並不可怕,其實只是給對方一個臺階,給自己一條退路罷了。
結語:
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認一輸天高雲淡。」學會認輸,才能進退有度,讓人生更開闊。
總之,輸贏乃人生常態,當泰然處之。你若不給自己輸的可能,你也不會有贏的機會。正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
的確,成功往往是難得一見的好事,然而失敗才是生活的常態。孩子,記住你不會是永遠的贏家,一定要經得起考驗!
龍春華,筆名綠子靜,6歲孩子媽媽,親子暢銷書作家,龍春華親子實踐課堂創始人(ID:lch201302)。著有《嬰幼兒行為心理學》、《孩子,你是最好的自己》、《行為心理 學 : 瞬 間讀懂他人小動作背後隱藏的秘密》(已出版繁體,銷量達20萬冊)、《再苦也要笑一笑》(出版第四版)等十餘部作品。目前正專注創作家教及童書作品,從內到外地發揮媽媽養孩子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