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35歲以前沒體會過成功,李玫瑾:「輸得起」的孩子更容易贏

2020-12-14 騰訊網

文丨禾禾媽媽

馬雲:「我在35歲以前,都沒體會過什麼叫成功,好像做什麼事情都不成功,做這個不靈,做那個也不靈,但是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有點盲目的自信,也不灰心喪氣,總是覺得說不定下一個成功的人就是我呢。」

其實很多人都和「35歲以前的馬雲」一樣,生活中總是會碰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但是同樣是面對失敗,很多人處理失敗的態度卻不如「35歲以前的馬雲」,這些人覺得失敗後天都塌下來了,從此一蹶不振,甚至走向極端。

到底是什麼決定了「人們面對挫折,截然不同的兩種處理態度呢?」

答案很簡單,那就是「逆商」水平的高低,所謂「逆商」也就是指人們在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很顯然馬雲的「逆商」水平明顯高於普通人。

那人與人之間的「逆商水平的高低」的差距是怎麼拉開的呢?

其實細心的父母會發現,「逆商」水平在兒童時期就有了高低之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麼一個現象?那就是年齡差不多的孩子,在面對考試成績差、被同學排斥、被老師批評等等挫折時,表現出來的應對方式各不相同,部分孩子在面對挫折、困難時,該吃吃,該喝喝,顯得很皮實,很快就能吸取教訓,把「壞事」翻篇兒。而有些孩子在面對挫折、困難、失敗時,則很難過去那道「坎」,甚至很長時間內都會被負面情緒所影響。這兩種表現其實就是「逆商」的表現,很顯然,第一種孩子的逆商水平比較高。

01「輸不起」的孩子都有啥特徵?

在養育禾禾的過程中,禾禾媽媽發現,女兒有那麼一段時間「輸不起」,比如有一次禾禾和爸爸玩跳棋,剛開始爸爸故意讓了她兩局,她玩的很開心,可是當後來爸爸贏了她一局後,她就吵著不想玩了,其實這就是「輸不起」的表現,孩子「輸不起」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逆商」水平低。「逆商」水平低的孩子一般都有以下兩個特徵。

1)輕言放棄,容易一蹶不振

現在家庭中,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公主、王子,受到全家人的呵護,很少會遭遇到挫折和逆境。所以當孩子突遭變故時,往往無法面對,也不知道如何面對,導致孩子一蹶不振,甚至走向極端。

2)愛發脾氣

逆商低的孩子接受不了失敗,在生活中,即使很小的事,也容易導致他們發脾氣,例如:穿的衣服不舒服的時候,天氣太冷、太熱的時候,父母沒滿足他的要求的時候……總之脾氣暴躁,動不動就鬧情緒發脾氣。

02「輸得起」的孩子更容易贏

大量資料調查顯示,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日,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就,在智商和情商水平差不多的情況下,「逆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遭遇挫折是難免的,無法坦然面對挫折失敗也是正常的,尤其是孩子走出家庭,走向校園時,他就要獨自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父母應該從小積極培養孩子的「逆商」,增強孩子的意志力和擺脫困境的能力,為孩子的未來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否則的話可能導致孩子的畏難情緒固化,導致孩子長大後,真正變得「輸不起」。

1)傾聽孩子的內心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首先父母要善於傾聽孩子的內心,接納孩子的情緒,分析孩子面對挫折是樂觀面對,還是悲觀逃避?

2)告訴孩子正確的情緒發洩方式

要告訴孩子正確的情緒發洩方式,並引導孩子承認自己的失敗,並從自身找到失敗的原因。

3)讓孩子認識、直面挫折

父母不能太嬌慣孩子,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立規矩」,不要輕易滿足孩子的要求,適當的讓孩子吃點苦,讓孩子學會認識挫折,直面挫折。

4)教會孩子戰勝挫折

讓孩子明白:生活中挫折、失敗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管是誰,都有可能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要以平常心對待挫折,失敗並不是丟臉的事,遇到挫折積極尋求解決辦法,戰勝挫折更重要。

寫在最後:

讓孩子認識「輸」、直面「輸」、「輸」得起,才能更好的贏取未來。

大家好,我是禾禾媽媽,經驗豐富的育兒達人,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孕育知識!歡迎大家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圖文源於網絡,如侵請聯繫刪除,本文系原創,抄襲必究!

相關焦點

  • 父母要重視培養孩子的「逆商」,輸得起的孩子,未來才更容易成功
    小韓今年已經5歲了,但是他的媽媽就發現他的脾氣甚至比不上小時候好,在跟別的小朋友玩遊戲的時候總是突然之間就發脾氣了。比如上次他跟同班的小朋友在玩剪刀石頭布,一開始小韓贏了一局,就拉著小朋友又想再玩一局,結果第2局小韓就輸了,輸了之後小韓就開始大吵大鬧,耍賴的說這次不算數。
  • 孩子「贏了就笑,輸了就哭」,父母這樣做,培養「輸得起」的孩子
    孩子一直處在一副「唯我獨贏」的局面,從沒體驗過輸是什麼感受。從未被挫敗過,承挫能力自然低。所以青青遊戲輸了,被小朋友罰出場的時候,她才會氣急敗壞地撒野哭鬧。因為她習慣了贏,接受不了輸的事實。過於在乎結果,卻忘記了快樂的初心。
  • 孩子輸不起,四招助你培養輸得起的孩子
    「兒子,你這局可能要輸了哦!」那天,我跟奶奶一起陪兒子玩打牌。我擔心他輸不起,便有意提醒他。關於輸贏這個問題,我一直特別頭疼。兒子九歲了,作為男子漢的他早應該輸得起,贏得起了。可是,我們以往每次玩五子棋輸了時,他都會哭。記得那天,北風呼呼地刮著,家裡有點冷清,讓人覺得很無聊。
  • 從「輸不起」到「輸得起」,孩子的改變不僅僅是一字之差!
    輸和贏其實是一對共同體,只有在輸的感覺體驗上,積累經驗才可以慢慢走向贏,輸並不是一個絕對化的事物,贏是建立在輸的基礎上的,可以說輸比贏更重要,更能反應一個人的品質與修養,同時贏也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修養,這是兩個相輔相成的,沒有輸就襯託不出贏的價值!
  • 這句話請一定告訴孩子:輸得起才能贏得漂亮!
    相信很多帶過孩子的家長都會有所體會,大約3歲左右開始,孩子會漸漸變得特別好勝,喜歡各種競爭性遊戲,並且希望勝出,一旦發現自己不佔優勢,就容易失望、發脾氣甚至作弊、撒潑耍賴。雖然這是特定年齡階段特有的心理現象,卻常常成為讓家長頭大的教育難題。
  • 孩子輸不起怎麼辦?教會孩子「輸得起」,這幾點家長得知道
    心理學研究表明,從2歲左右開始,孩子的獨立性就會增強,但是由於對外在事物和自身缺乏客觀的認識,這樣的人就會很自大,因此在教室中,又發現比自己好很多的人,還會心生嫉妒心理。一旦成績出現問題就加以責罵,孩子一受到批評就受不了,做出極端的舉動……其實啊,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重視成長過程,走好腳下的路,有「逆商」、輸得起的孩子才會是成功的孩子!巴頓將軍說過:「一個人成功的標準,不是站在頂峰的高度,而是跌入低谷的反彈力。」
  • 李玫瑾:這4個能力孩子受益一生,12歲前必須學會!
    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說:「十二歲之前,是孩子培養性格、品行的重要時期。此後的結果,都是早期教育埋下的種子。」在孩子十二歲之前,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這四種能力,受益一生。
  • 孩子總是贏並不是好事,清華附中校長:輸得起的孩子心理才最健康
    前段時間我去朋友家玩,她家有一個7歲的小男孩,我和他一起玩撲克牌的彌竹竿遊戲,剛開始他嬴到的撲克牌比較多,他高興得手舞足蹈,後來我慢慢佔了上風,把他的一大半撲克牌都贏走了,這時候,他開始生氣了,把牌扔在桌子上喊著不玩了,不玩了,沒意思。
  • 李玫瑾:這種性格的孩子,上學更容易受欺負,家長們要多多關注
    校園暴力愈加頻發,不管在哪個地區,哪個國家,或多或少都會存在校園暴力事件,不過在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下,很多孩子就算遭受了校園暴力也不敢吱聲,而這讓施暴者更加猖狂。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由於長期研究餐做心理以及青少年心理,因此總是能夠一針見血地說出孩子問題的真正根源所在。而她曾在一次講座中,特意提到過這種性格的孩子,上學更容易受欺負,家長們要多多關注。
  • 李玫瑾:孩子9歲前有以下「臭毛病」,暗示情商高,是你家娃嗎?
    尤其是和兒時玩伴的相聚,總是讓人驚喜滿滿,曾經被家長說一身「臭毛病」的孩子,往往長大後更有出息!我研究了心理學多年,才明白很多看似是「臭毛病」的行為,其實是情商高的表現。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也曾表示,9歲前有以下「臭毛病」的孩子,暗示情商高!看看是你家娃嗎!
  • 別強迫孩子贏在起跑線,正確看待得失,輸得起也很重要
    在當今這個社會,寶爸寶媽們都想讓自己的寶寶贏在起跑線上,所以3歲之前寶寶們在還不知道鋼琴是什麼的時候,就已經跳動著稚嫩的小手指開始彈琴了;在寶寶們還不能穩定地行走的時候,就已經被爸爸媽媽們拖著去學習走貓步塑形象;在寶寶們還握不住筆的時候,就已經被安排了繪畫課程;在寶寶說話還不利索的時候,卻被要求在親戚朋友面前背唐詩三百首……睿媽想說,這個競爭的社會,讓幼小的寶寶們好累。
  • 李玫瑾:9歲前孩子有這些「臭毛病」,多半情商高,快看看自家娃
    以前上學時,班裡總會有一些調皮搗蛋的孩子,他們各自身上都有著獨特的「毛病」。最近見到十幾年前的班主任,她跟我聊起了那幾個有著「臭毛病」的孩子,還感慨道:想不到當初的淘小子們混的還不錯!經過一次講座我才了解到,那些有著「臭毛病」的學生,往往在班級裡有著良好的人際關係。
  • 李玫瑾:不想孩子成為同齡人中的「弱者」,家長別慣他這兩種表現
    一:孩子特別在乎輸贏,贏了「萬事大吉」,輸了「雞飛狗跳」《爸爸去哪兒》的節目中有一場小豬比賽,當其他小朋友都興奮得躍躍欲試時,kimi和爸爸林志穎說「這樣我會輸的」,因為害怕失敗而直接放棄。同林志穎的兒子一樣,很多小孩特別在乎輸贏,不論結果如何,但這種表現就是一個「弱者」,與其說孩子是自尊心強,還不如說是缺乏逆商。
  • 李玫瑾:將來有大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從小培養
    此話一出立馬引起了家長們的廣泛討論,有的家長表示支持,有的家長覺得不可信,但是李玫瑾教授並非憑空想像而是真的有一定科學依據的。哈佛大學研究發現,0-6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此時孩子的大腦發育速度非常快,很多習慣、喜好、性格等等都是在這一時間段養成的,若是想讓孩子將來有出息一定要在這段時間內好好培養。
  • 李玫瑾:孩子9歲前有以下「臭毛病「,多半情商高,你家娃中了嗎
    並且在李玫瑾教授的觀點中,有這些特徵的孩子往往是情商高的表現。9歲前孩子有這些「臭毛病」,多半是情商高的表現:1、孩子喜歡送東西孩子喜歡見面就送東西,這種行為讓很多家長不解,並且孩子送出東西後還挺高興。孩子與同齡人玩耍時也表現得比較大方,好像什麼都可以分享。
  • 李玫瑾:怎麼養好一個孩子?小時候鬥勇,長大了鬥智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書,ID:youshuc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中國有句俗語,叫「養兒方知父母恩」,當自己有孩子後,才明白父母當年的不易,因為養孩子真的太難了。這個難,以前主要集中在吃飽穿暖的物質層面,不讓孩子餓著冷著,就算是成功。但到了80、90後這一代父母,已經升級到身心的全面教育上來了。
  • 李玫瑾教授:孩子在1歲前,甚至是3歲以前,最好是由母親撫養
    李玫瑾教授:孩子在1歲前,甚至是3歲以前,最好是由母親撫養 現實中因為種種原因,很多孩子一出生,就缺少了母親的陪伴。比如說,寄養在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家。父母為了能安心賺錢,只能狠心的離開孩子。然後等他們長到3-4歲,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時,父母才把孩子接到身邊。
  • 李玫瑾:孩子6歲之前,父母最該管什麼?父母要做好這5點
    未成年的孩子會犯錯和迷失方向,都和孩子的家庭教育有關,父母對孩子家庭教育的黃金時期是在12歲以前,這一時期孩子對父母還處於依戀的階段,在這過程中,6歲前是孩子更關鍵的階段。也就是說6歲之前,是父母對孩子性格培養的黃金階段,父母要把握住孩子這一成長發育規律,對孩子有針對的開發和教育,以免孩子的性格存在缺陷。
  • 自己沒考好就撕別人答題卡?李玫瑾:真正的教育,是養出陽光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真正成功的教育,就是培養出心理陽光的孩子。 每個父母都應該明白:孩子心理健康成長比成績更重要。 教育是塑造孩子的靈魂,而不是教出一個考試狂人。 現代社會,父母覺得分數是衡量孩子在社會的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 前一段時間熱播的《隱秘的角落》,朱朝陽出生在一個離異家庭,媽媽只關注他的學習成績,對於他的內心世界從未有過了解。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在現實生活中,李玫瑾常常遇到這樣令人痛心的案例: 「不少孩子在青春期出現傷害家長的行為,不用問,這樣的孩子大多在12歲以前不是由自己父母養育長大的,情感聯繫並沒有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