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主編發了新文章(來自《環球時報》),在文章中,胡錫進主編一改痛斥美國的態度,誇起美國,還強調要正視歷史。
文中,胡主編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中國人很恨美國嗎?老胡我常被看成是對美的「強硬派」,但是我反正不恨。"
胡錫進主編認為:美國是歷史上對中國幹壞事相對最少的列強之一,而且美國還對中國的發展貢獻很大。
庚子賠款下的第一批小留學生
在這裡,胡主編舉了美國退還庚子賠款的例子,認為美國帶動其他列強退款,是很有貢獻的。
胡錫進主編還說,美國強有力支持了中國的抗日戰爭,對中國現代化進程顯然起了推動作用。
那我們來看看,這個美國建"清華大學",以及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庚子賠款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們常說,庚子年比較艱難,那這個典故要出自哪裡?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迫使我國籤訂了《辛丑條約》,這裡面有十二個條款,那規定了要賠多少錢呢?
按照條約,我國一共需要給其他國家「賠償』海關銀4億5000兩,用39年來還清,這裡面還有利息,每年四釐,就是說到1940年為止,我國要賠償918230萬兩…
那這個可怕的數目,外國人是怎麼算出來的呢?他們是按照當時的中國人口4.5億為基礎,按每名中國人要配1兩來算的,也就是這個時候開始無論是清政府還是百姓,都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各地的人民都吃不飽,還要飽受戰亂之苦…
聯軍剛進來時,毫不知情的百姓
這個數目有多麼龐大呢,當時興盛的清政府,一年的財政總收入也不到9,000萬兩…
可以說庚子賠款是清王朝山河破碎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庚子條約中,美國充當了什麼樣的角色?
《辛丑條約》裡,美國得到的賠款如果按當時的銀價來算的話,差不多是2.5千萬美元,連同利息3千萬美元,合5.5千萬美元,也就是差不多3.6億人民幣…
美國將庚子賠款退還中國,建立清華大學,是這樣嗎?美國真的退款了嗎?
美國美國確實在薪酬條約中提出了一個特殊的要求,要求其他國家把清政府的賠款,限定在清政府有能力償還的範圍之內,那是不是說明美國是很善良的呢?
看一下美國的建國史,就能發現,其實恰恰相反,而是美國的胃口比其他國家還要大,它之所以要求賠償款限定在: 清政府有能力償還的範圍內,是在"養盅",就是希望清政府能長長久久的存在下去,成為他們的一個供血庫,長期給他們提供後續財富。
美國的"霸主野心"初顯鋒芒
大批進入北平的聯軍
在八國聯軍進入北京之前,也就是19世紀末,美國的工業化水平已經達到了全世界首位,美國生產了歐洲一半的工業產品,甚至工業化的生產總值,已經超過了美國的農業生產總值,到了1900年,這個數值還變成了兩倍…
那麼這和中國有什麼關係呢?當時我國人數達到了4億,是美國的主要銷售國家,但1905年,因為美國人聲譽的降低,我國百姓開始了抵制美貨。
抵制美國貨,造成美國大量商人破產
這個時間持續了三年,也就是1905年-1907年,這三年中,美國對華商品出口總額呈直線下降。美國紡織品對華出口下降1/2,石油下降1/3。
美國把銷售目標放到歐洲,但效果一般
那時候的美國報紙全在哀嘆:如果中國抵制美貨運,美國的廠家得倒閉一半呀。
而在當時,我國自己的工業生產鏈其實已經站起來了,大批的華人回國投資建廠,很多愛國人士都在提倡:
「只要我們大家齊心,共同抵制美貨,提倡大家使用國貨,促進中國經濟發展,杜絕給美貨機會。這樣我們就能發展起來。"
1905年美國的裝備
1906年《時報》記載,「抵制美約之風潮起,花旗麵粉滯銷。」
1905年以前,上海工廠當時的麵粉和布料「連年虧損」,當時的上海群眾都偏愛美國貨,特別是外來點心和服飾,例如巧克力和小洋裝才是市場主流,甚至那時候就有了代購,跑船的人專門從香港買進國外的衣服,帶回上海賺差價…之前我住在徐匯的時候,樓下的老阿姨家,很早時候就是做這個生意的,她和我說那幾年這還是個時髦的職業。
直到1905年,群眾愛國意識爆發,大家都自願的抵制美國貨,美國主要的市場就是中國,而到這時候,也沒有了…
「生意之佳,為往年所未有,實因各處相戒不用美貨,是以本布銷楊,頓形暢旺。」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想要退還庚子賠款,因為想打迂迴球的方式挽救美國在中國消費者心中的形象…
當時美國駐華公使是柔克義,他向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提了這個退款的建議,還細化了一下,為了不直接退款,說把退款用來供中國學生赴美留學,這樣中國學生到了美國又會進行持續消費,而且培養出來的學者還可以留在美國。
實際上,與其說是退款,不如說這實質就是一種文化擴張,最早的文化軟實力這個詞就是美國提出來的,他們把這個作為一種國際關係中施壓的辦法,就是把美國的"強勢"包裝成一種創新精神。
1908年承諾退款聲明
金一南將軍專門在他的書裡分析過,美國是如何使用"文化"來滲透其他國家的,其實這一點很好理解,像今天我們隨便一個普通人,都可以舉出很多美國大片,以及一些美國高校…在這些宣傳下,總給大家一種美國是自由平等,開放而且高科技的形象,這就是對外的"宣傳",影響其他國家人們的印象…
美國籃球,已經成為行業代名詞
總結一下美國的四大擴張政策,就是領土擴張、經濟擴張、政治擴張,以及文化擴張,所以英語實際上也擔負了美國擴張的使命…
美國「退還」中國庚子賠款餘款的彎彎繞繞
外交官梁誠
這裡面就要提到一個關鍵人物,當時的中國駐美公使梁誠,他知道美國也很憂愁市場受阻的事情,約見當時的美國國務卿約翰(john hay),暗示約翰:
「要要緩和中國抵制美國貨的行為,其實就是要給美國在中國挽回好的形象,那為什麼不借庚子賠款這個機會呢?這個數額本身就過大,不合理,由美國提出來,正好其他國家順水推舟……」
美國自然不同意,然後聽完梁誠結合美國的訴求,和美國協商,只要美國退還,那我國會把這個費用專門用做「興學育才」,正中美國下懷。
但細節的利益依舊是個問題,所以關於庚子賠款退回,整個事件一共協商了三年,1905年開始協商的事情,直到1908年12月31日美國才同意開始退款。
小留學生
那具體退款要求有哪些?美國詳細羅列了這個治國經費的用途,從退款的1909年開始,中國要連續4年,每年派出100人以上前往美國交流學習,如果符合要求了,那從第5年起,每年可以減少到50人以上,是不是名義退款,實則很像質子呀…
而且還規定了什麼樣的留學生可以前往美國?大部分要求是學農工的,學習法律和師範的只能佔兩成。
當時還成立了我國最早的一所預科學校,就是留美預科班,設立在北京(Training school),這就是後來清華大學的前身,這所學校一共可以有300名同學同時入學,「所有辦法均照美國學堂,以便學生熟悉課程,到美國入學無資格。」
1909年美國終於開始退還庚子「賠款」餘款的,但這個退還卻也很繞圈子。
按照美國政府自己的說法,會退還一半,就是差不多3000萬美元。從1909年起,一點一點的退還,32年還清。那這當中的問題在哪裡呢??
這個意思就是清政府同樣要繼續給美國賠款,只是賠款過去以後,美國才會讓花旗銀行退,這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要先賠再後退,所以所謂的資助中國留學生,實際上就是控制了返還中國的那部分退款,也就是我們題目中說的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那也就是,美國還是債主,這個錢還得消費在美國…
那美國實際上退了多少錢?美國「退款」平均每年是70萬美元
這裡面有60萬是清華的辦學經費,沒有用完,就存起來作為清華基金,由外交部來管理。
後來清華規模不斷擴大,美國打著監督清華用錢的幌子,派美國人來成立了「清華基本金委員會」,專門核查和批覆清華的經費。
當時規定,清華經費每個月是2萬9,留美經費以3萬。清華任何經費,只要是大於200塊的都要美國人同意,如果急用,那就是清華和美國借的錢,必須計息償還。
1930年以後,美國物價上漲,我國留學生在美國生活費用也增加,導致清華出現了財務赤字。但美國又不同意增加經費,只能減少留美的女生和專科生…
包括北平時報等,很多當時的記載,都記錄了清華的待遇很好,說教職工能夠享受西式的住宅和薪資待遇,但其實這個待遇並不是按老師的能力劃分,是按老師的國籍來劃分的,中國的教員只能住在簡陋的西面房屋之中,領的工資也僅是西方教員的1/10或1/20。
而且文化歧視嚴重,中國教員會被抨擊為"老飯桶",這些高水平的學者在最高學府中,卻得不到該有的尊重…令人心酸…
而且最重要的是,之所以會撥款給清華學堂,是因為清政府在償還庚子賠款,這是前提。
美國當時發行的債券
1918年,如果按照約定,我國實際上已經賠付了,應該賠給美國的庚子賠款一共1300多萬美元,但按照美國的說法,卻依舊還欠美國600多萬美元的賠款…直到1932年,我國經濟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依舊在償還欠款…
這些錢都是從我國各個地區農民手中收來的田富可以說美國所謂的"退款",最後還是我國百姓受苦。而且退款回來的那部分清華基金,實際上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卻也在被美國所謂的管理小組控制…
追回庚子賠款的功臣
為了保護和追償這筆基金,我國的學者也是付出了很大的心力,這個我們之後單獨寫,到了1936年,實際上我國賠款數額已經達到了3000多萬美元…
連美國歷史學家都說:美國本來就用不道德的方式獲得了中國這筆不應當支付的庚子賠款,最後又借著退款的名義幹涉中國發展,實在是很大的過錯…
總結一下就是美國雖然確實退還了,庚子賠款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影響作用,比如確實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人才。但對我國的傷害更大,為了這1分退款,我國付出了10分,而且像鄧稼先院士等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學者…並沒有享受到所謂的退款留學福利…
正如金一南將軍所說,正視苦難,才能走的更遠,先輩們都是在用血淚為後輩們鞠躬盡瘁,披荊斬棘…並不是所謂的他國援助,而且我們自己國家站起來的英雄,撐起了這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