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韓戰突然爆發,可以說這的確改變了一切。不僅是蔣介石沒有想到,孫立人更是沒有想到,因為,此時孫立人正在計劃一場兵變,來徹底改變臺島獨裁、腐敗的現狀。所以,他正在積極準備當中,尤其是得到美方的大力支持。
然而,美國人的態度卻突然來了一個大轉彎,過去承諾持援孫立人的事宜,也都擱置不談。這樣一來,孫立人就像被架在火上烤一樣,進不得,也退不得。因為,孫立人領導的陸軍總部,從師長再到各營級軍官,都已經準備就緒,只需孫將軍的一聲令下。
不過,經驗老到、老謀深算的蔣介石,馬上意識到這可能是自己在美國人那裡,翻身的一個好機會。而他也在之前,一直進行著向美國人示好的努力。雖然,當時美方表現得不是很積極。但現在,由於戰火的點燃,讓老蔣看到自己重獲美方寵信總算來了。
戰爭的突然來臨,使美國人不得不重新衡量臺島的戰略價值。毫無疑問,此時他們當然不再願意看到島內鬧兵變,出現一種不可預知的混亂場面。因為,美國人已經無暇顧及這些。所以,保持現狀是美方分析後的一個最明智的選擇。顯然,孫立人被美國人無情地拋棄了。
另外,蔣介石早先作出的一些「友好」表態,雖然對於當時緊張的東亞局勢,幫不上什麼大忙,但是無疑給危機中的美方吃下了一顆定心丸。畢竟臺島所處的地理位置對於美方來講,他們意識到重新把握住蔣介石,也許是讓臺島這艘航空母艦,永不沉沒的重要條件之一。
況且,就目前而言,這樣的結果是最符合美國利益的決定,也是蔣氏利益集團所期望的一個雙贏的買賣。不過,事態發展到這裡,作為棋子之一的孫立人,其處境就非常不妙了。他知道,老蔣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等到其穩定住局面,一定會來個秋後算帳。
正是這一場韓戰的爆發,徹底改變了臺島的歷史軌跡。在韓戰開始以前,美方對臺島的態度已經有了一些微妙轉變。從當初不對臺提供任何軍事援助等,再到總司令麥克阿瑟指出臺島地位的重要性,他形象的比喻臺島有如一艘不會沉沒的航空母艦。
同樣,韓戰的發生也影響到美方對蔣氏父子的態度。根據杜魯門總統圖書館的檔案資料記錄,韓戰爆發的第二天,總統杜魯門在閣員會議裡就提到,說他在一個月以前,收到蔣介石的一封信,信中主要誠懇表達,如果美國有需要他隨時都可以下臺。
據檔案資料記載,總統說:他大約在一個月前收到大元帥(蔣)的來信,大元帥表示,如果有必要的話,他願意下野。我們也許可以考慮這麼做,這樣便於讓中方軍隊幫助我們。另外,如果讓麥克阿瑟接管臺島指揮權的話,大元帥應該願意下臺。
然而,國務卿艾奇遜則認為,不應該將韓戰和臺島的政權問題,混為一談。杜魯門同意,這個問題下個階段在處理,美國還是先將重點放在韓戰上面。但是,杜魯門在會議當中強調,美國不會再給臺島一毛錢。因為,過去的援助都被拿去美國投資房地產。
1952年,由於韓戰的停戰協議一直不籤,這就給蔣氏政府帶來更加積極的一個局面。由於大陸直接介入戰爭,使美國的挫折感越來越重,甚至美國一度想放棄朝鮮半島。相反,臺島的政治、軍事地位在不斷提高,臺島慢慢地變成了一種政治資產。
隨著蔣氏父子頻繁向美國人投懷送抱、暗送秋波,很快雙方之間進入了一段蜜月期。蔣氏政權的地位不斷得到鞏固。相反,孫立人和美國的友好關係,價值則瞬間開始降低。
其一、國民政府不再需要孫立人作為給美國人看的一件裝飾品,不再需要通過他來取得美國人的支持。而現在,孫立人對蔣介石來說,卻成了一個巨大的潛在威脅。
其二、美國人也不再期望孫立人的具體利用價值,因為孫在政治上的幼稚,實在不是美國人眼中必不可少的人物。說白了,孫立人就是美國人隨時都可以拋棄的棋子。
其實,孫立人跟蔣氏父子所面臨的政治鬥爭,在韓戰前,就已經一步步地出現了。只是,當時孫將軍與美方處在互信階段,並不影響大局。而這一系列的內部鬥爭,隨著臺島國民政府的變遷和沉浮,終於落在了孫立人自己的頭上,造成了他晚年的悲劇。
1950年3月25日,孫立人在總統府宣誓就職陸軍總司令。當天,他的隨從參謀潘申慶,秘書黃正和姐姐黃鈺,統統被保安司令部扣押。隨後,黃氏姐妹被判刑10年,罪名是過失洩露軍事機密。雖然,這個案子已經發生了半個多世紀,黃珏的記憶仍然深刻。
黃珏回憶道,當時她的案子跟李鴻將軍一伙人是同屬一個案子,都是「孫案」裡面的小案。當時,她們都被關在延平南路情報局的一個偵防組裡,其中包括李將軍,還有其部下的師長、團長以及營長等一批軍官。看守都說,這簡直就是陸軍總部的分部。
當時,黃氏姐妹沒想到事情會如此嚴重,她們還以為孫司令只是跟小蔣與彭孟緝鬧意見,所以把大家暫時關起來。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陸續不斷有新人進來,而且都是以洩露機密和反叛等罪名。這時,姐妹倆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不再幻想明天就能出去。
事實上,在孫立人上任陸軍總司令後,他與小蔣的接觸越來越緊密。但是,相互之間的關係卻越來越緊張。他們二人對於軍隊應不應該有政工制度,看法完全不同。孫立人認為軍事以作戰為主,以打勝仗為主,所以,一軍統帥的指揮權不能夠被分散。
而蔣經國則認為,政工人員完全可以統領軍隊,完全可以勝任軍隊裡的一切職務。另外,加之二人的性格相差較大,孫將軍是一個典型古板的軍人,而小蔣是一個很隨和的人。其次,小蔣是一個性格內向、內省的人,有話不講。而孫將軍是一個粗獷外向的人,有話就說。
由此可見,兩個工作理念和個人性格截然相反的人,因為工作原因不得不被捆綁在一起。就這樣,二人之間是矛盾重重,簡直無法溝通。所以,兩人之間是愈走愈遠,以至於到最後,二人從暗鬥變成了明鬥,經常在不同的場合發生一些激烈的爭吵。
甚至有一次,大年初一,蔣經國與幾個幕僚一起來到南昌街孫立人官邸,例行拜年。不過,孫立人不想見小蔣,就吩咐自己的參謀陳良壎,說我生病不舒服,已經休息。於是,自己就跑上二樓躲了起來。
不過,小蔣一聽孫將軍不舒服,馬上表現出一種很緊張、很關心的樣子,並誠懇地說:嚴不嚴重?要不要去醫院瞧瞧?我還是上樓去看看孫將軍。陳參謀上樓向孫稟報小蔣之意,孫大聲道:不用了,不用了。當然,小蔣也聽到了,這無疑更加深了二人的心結。
我們知道,在孫立人擔任陸軍司令期間,他與小蔣之間的種種摩擦和不快,進一步加深了老蔣對他的戒心和仇恨。當時,孫一心抱著少去碰觸政治糾葛,遇事能躲就躲的心態,他將主要精力放在軍隊整頓和復興上面。但是,這卻反倒讓他捲入了更深的政治糾葛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