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最近對我來說有個值得高興的事兒,那就是女兒楊立的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過關了。我第一時間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兩個親戚,網格員李嬢和聯親幹部岑老弟,讓他們一起分享我的這份喜悅,今天趁著這高興勁,我要念念自家這本經,一路走來,雖然艱辛,但值得慶幸、歡欣。
我叫岑榮敏,貴州省黔南州獨山縣下司鎮下司村拉街組村民,家中有我、丈夫、女兒一家三口,但我們這個三口之家,要比別的家庭過得艱辛。我因有輕微的視力殘疾,再加上患有地中海溶血症,還割除過脾臟,導致做不了重活不說,還得三天兩頭上醫院看病開藥。孩子要上學、妻子患病沒勞力,住的房子破舊漏雨,這些就像一座座山,壓在了丈夫楊通明一個人的身上,為了生計,他常年在福建務工,有時過年為了節約車費都不敢回家。面對他一個人的奔忙和勞碌,我覺得內疚卻無能為力,唯一能做的是希望老天保佑讓自己身體好些,少去幾次醫院,這樣就會少拖累老公和孩子一些。2014年,雖覺無奈,面對家庭困境我還是上交了貧困申請書,經過層層評定,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從此,家裡多了兩個親戚,讓我遇事有人商量有人幫。從此,好政策好措施源源不斷,讓我覺得日子有了盼頭。
岑榮敏與李嬢、岑老弟分享女兒考護士資格證成績
先說說親戚李嬢吧,她是來自獨山縣委宣傳部的幹部,是我們拉街場壩村民組的網格員,開始我並不知道什麼是網格員,用李嬢自己的話說,就是拉街場壩群眾的大屋小事都歸她管。確實,她來了,我們組最後一條泥沙路修好了,場壩廣場的臭水溝清理乾淨了,還蓋上了蓋板。組裡哪家有留守老人、哪家有孩子讀書,哪家有什麼困難,她比我們鄰裡鄉親還一清二楚,我們有了一個村民微信群,什麼招工信息、惠農政策、甚至天氣變化李嬢都會在群裡通知我們。而對於我們這樣的家庭,她關注的是我的身體好不好,去醫院住院了回來都要用計算器敲一敲,看我報銷比例達不達標準。開學了,楊立讀書的教育補助有沒有到帳都要一一核實,名副其實成了我們的「管家婆」。再說岑老弟,他是最早到我們家的聯親幹部,我們家的「專屬親戚」,他說他是縣文聯的,是來和我們「打老庚」的,每個月他總會來和我們聚一聚。對楊立,他就像對待自己的女兒,我記得有一次他為了楊立的學籍證明,來回跑了幾趟縣城,我心疼他多花了車費,感謝他,他卻說,謝什麼,我們是一家人。最後再念念我們享受的好政策吧。幾年裡,家裡享受了危房改造政策,昔日漏雨的老房變成了寬敞明亮的新房;我看病有報銷還享受一站式服務立馬減免費用;我們一家三口享受了低保政策,生活有了最基本的保障,丈夫楊通明在春節也能回家與我們娘倆團聚了;女兒高中畢業考上了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護理專業,在教育扶貧政策的幫助下今年順利畢業,家中有了個大學生,再加上現在又考了護士執業資格證,接下來找工作容易了。就像李嬢說的,你家的好日子來臨了。是啊,今年我們家順利脫貧了,這日子過得是越來越舒坦。
岑榮敏在剪藍靛
心情好了,身體也會好一些,鄰村有個板藍根種植基地,我還能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去參加剪藍靛,一天掙個幾十元,雖然不多,但我覺得踏實而幸福。 這幾年,政府在我們家門口沿湖修了寬敞的大路,路旁栽滿了映山紅。每天傍晚,我和左鄰右舍的伯媽媳婦們都會在這湖邊的路上散散步,我感覺自己的日子,就像這家門口的映山紅,越來越火紅,也像這家門口的路,越來越寬闊。
獨山縣融媒體中心 李林碧 整理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劉娟
編審 王璐瑤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