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幸福就像家門口的映山紅丨獨山縣下司鎮下司村...

2020-12-05 天眼新聞

老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最近對我來說有個值得高興的事兒,那就是女兒楊立的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過關了。我第一時間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兩個親戚,網格員李嬢和聯親幹部岑老弟,讓他們一起分享我的這份喜悅,今天趁著這高興勁,我要念念自家這本經,一路走來,雖然艱辛,但值得慶幸、歡欣。

我叫岑榮敏,貴州省黔南州獨山縣下司鎮下司村拉街組村民,家中有我、丈夫、女兒一家三口,但我們這個三口之家,要比別的家庭過得艱辛。我因有輕微的視力殘疾,再加上患有地中海溶血症,還割除過脾臟,導致做不了重活不說,還得三天兩頭上醫院看病開藥。孩子要上學、妻子患病沒勞力,住的房子破舊漏雨,這些就像一座座山,壓在了丈夫楊通明一個人的身上,為了生計,他常年在福建務工,有時過年為了節約車費都不敢回家。面對他一個人的奔忙和勞碌,我覺得內疚卻無能為力,唯一能做的是希望老天保佑讓自己身體好些,少去幾次醫院,這樣就會少拖累老公和孩子一些。2014年,雖覺無奈,面對家庭困境我還是上交了貧困申請書,經過層層評定,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從此,家裡多了兩個親戚,讓我遇事有人商量有人幫。從此,好政策好措施源源不斷,讓我覺得日子有了盼頭。

岑榮敏與李嬢、岑老弟分享女兒考護士資格證成績

先說說親戚李嬢吧,她是來自獨山縣委宣傳部的幹部,是我們拉街場壩村民組的網格員,開始我並不知道什麼是網格員,用李嬢自己的話說,就是拉街場壩群眾的大屋小事都歸她管。確實,她來了,我們組最後一條泥沙路修好了,場壩廣場的臭水溝清理乾淨了,還蓋上了蓋板。組裡哪家有留守老人、哪家有孩子讀書,哪家有什麼困難,她比我們鄰裡鄉親還一清二楚,我們有了一個村民微信群,什麼招工信息、惠農政策、甚至天氣變化李嬢都會在群裡通知我們。而對於我們這樣的家庭,她關注的是我的身體好不好,去醫院住院了回來都要用計算器敲一敲,看我報銷比例達不達標準。開學了,楊立讀書的教育補助有沒有到帳都要一一核實,名副其實成了我們的「管家婆」。再說岑老弟,他是最早到我們家的聯親幹部,我們家的「專屬親戚」,他說他是縣文聯的,是來和我們「打老庚」的,每個月他總會來和我們聚一聚。對楊立,他就像對待自己的女兒,我記得有一次他為了楊立的學籍證明,來回跑了幾趟縣城,我心疼他多花了車費,感謝他,他卻說,謝什麼,我們是一家人。最後再念念我們享受的好政策吧。幾年裡,家裡享受了危房改造政策,昔日漏雨的老房變成了寬敞明亮的新房;我看病有報銷還享受一站式服務立馬減免費用;我們一家三口享受了低保政策,生活有了最基本的保障,丈夫楊通明在春節也能回家與我們娘倆團聚了;女兒高中畢業考上了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護理專業,在教育扶貧政策的幫助下今年順利畢業,家中有了個大學生,再加上現在又考了護士執業資格證,接下來找工作容易了。就像李嬢說的,你家的好日子來臨了。是啊,今年我們家順利脫貧了,這日子過得是越來越舒坦。

岑榮敏在剪藍靛

心情好了,身體也會好一些,鄰村有個板藍根種植基地,我還能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去參加剪藍靛,一天掙個幾十元,雖然不多,但我覺得踏實而幸福。 這幾年,政府在我們家門口沿湖修了寬敞的大路,路旁栽滿了映山紅。每天傍晚,我和左鄰右舍的伯媽媳婦們都會在這湖邊的路上散散步,我感覺自己的日子,就像這家門口的映山紅,越來越火紅,也像這家門口的路,越來越寬闊。

獨山縣融媒體中心 李林碧 整理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劉娟

編審 王璐瑤 肖慧

相關焦點

  • 獨山下司鎮:夯基礎 謀產業 惠民生
    4.48公裡,「組組通」66公裡,基本實現「村村、組組通水泥路」;實施農村飲水安全補短板工程32處,涉及解決1532戶6029人,全鎮安全飲水全覆蓋;累計完成危房改造任務1054戶,436戶2034人易地扶貧搬遷,全面解決安全住房保障問題;一項項政策精準落實,一組組數據振奮人心,獨山縣下司鎮貧困人口共減少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脫貧致富,是我最大的心願丨獨山縣基長鎮秀峰...
    我叫莫毅業,是獨山縣紅十字會副會長。2019年2月,受組織委派,到獨山縣基長鎮秀峰村任脫貧攻堅駐村尖刀排排長。作為一名尖刀排長,統籌推進全村脫貧攻堅工作。一年多來,我積極協調交通、水務部門和縣內多家企業,累計獲得捐助物資折款9萬餘元,完成秀峰村最後兩個自然寨播球、銅鼓通組路硬化,解決了上令當、納陽、拉架、麻令、翁標等組人畜飲水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之路,回味甘甜丨獨山縣麻尾鎮南門村駐村幹部...
    我叫黎成運,獨山縣麻尾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6年7月剛畢業的我,當年11月份開始接觸精準扶貧工作。   剛從學校步入社會的我,懵懵懂懂,被鎮裡安排協助泗亭村的精準扶貧工作,為摸清底數,我與同事們一戶一戶的走訪、了解家庭情況算收支臺帳。那時,我有些迷惑,有必要把收入算得這麼細嗎?前輩們笑著對我說,就是要算得這麼細,你才真正的了解農戶的家庭情況,才能因戶施策,制定幫扶計劃。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幹部帶我種上「致富菇」丨獨山縣影山鎮黃橋...
    「現在國家的扶貧政策這麼好,小孩讀書、老人生病住院都有國家支持,這讓我心裡很踏實,我要去奮鬥,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家庭的好日子。」我叫韋永升,是獨山縣影山鎮黃橋村苗淵組村民,家裡有6口人,由於家裡有年邁的父親與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顧,所以和妻子一直沒有外出務工,只能在家務農,一家人生活過得緊巴巴。2014年在黨和國家的關心下,我家被評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自從評上貧困戶,家裡開始熱鬧了起來。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不能「等靠要」,幸福生活「手創造」丨興義市...
    通過我和幾位幫扶責任人幾年來的不懈努力,共商共建,一系列幫扶政策落地生根,我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上了以前做夢都想不到的幸福生活。現在我家的生活是這樣的:住房寬敞亮堂、三餐魚菜噴香、出門摩託代步、錢包鼓鼓脹脹。
  • 「我的扶貧故事」不忘來路守初心 奮力前行擔使命丨獨山縣影山鎮...
    用好、用活國家扶貧好政策,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我是扶貧路上的追夢人和踐行者。我叫龔傳書,是黔南州獨山縣人民政府常務副縣長。身為影山鎮脫貧攻堅兵團的團長,我感到責任重大。 2020年6月,在初心、使命的指引下,我來到影山鎮脫貧攻堅作戰兵團。要打贏影山鎮脫貧攻堅戰,我必須身先士卒。在扶貧路上,我緊盯每一項政策的落實,每一個措施的制定,絲毫不敢馬虎。
  • 「我的扶貧故事」他鄉變故鄉,群眾是親人丨獨山縣基長鎮董秧村駐村...
    我叫唐婭,我與董秧村的戰貧情得從2017年開始說起,27歲的我,石阡人,大學畢業為了愛情選擇背井離鄉,來到貴州省黔南州獨山縣基長鎮成為一名基層幹部。2017年12月,因組織信任,我來到董秧村即心愛之人從小生活的地方,從此開啟扶貧之路。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圓了大學夢,我從貧困戶變成扶貧幹部丨獨山...
    我叫吳澤爽,是獨山縣基長鎮水巖村村民,我曾是貧困戶子女,現在是一名扶貧幹部。  因家中上學的孩子多,2015年,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駐村幹部的幫扶下,我們一家先後享受了教育資助、產業分紅等扶貧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年輕幹部就該在基層一線成長丨獨山縣井城街道石...
    2018年3月19日,是我剛到石牛社區報到的第一天,帶著年青人的血氣方剛,下定決心一定會把工作做好。那時候正處在易地扶貧搬遷的關鍵時期,石牛社區最邊遠的亮洞組屬於整體搬遷範圍,於是我就馬不停蹄的跟著支書主任來到亮洞組開展群眾的思想動員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家有致富「金葉子」 建房買車奔小康丨獨山縣影山...
    我叫吳光輝,是獨山縣影山鎮桑麻村村民。二十多年前,剛剛初中畢業的我,因家中貧困,加入了南下打工的大軍,在廣東中山的一家電子玩具廠幹搬運工,憑著農家人的吃苦耐勞,我做到了廠裡的生產部業務經理。吳光輝正在制茶2014年,我家被評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這也成為我人生的轉折,從一個人打拼,到一群人幫我出謀劃策謀發展。駐村幹部、幫扶責任人、村支兩委經常上門走訪,給我宣傳政策,幫我分析致貧原因,理清發展思路。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努力 幸福就不會太遙遠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交...
    我叫邰秀鵬,是黔東南州劍河縣仰阿莎街道交洗村的村民。我有三個子女。在別人看來,我有兒有女,家庭美滿。但是老天卻跟我開了一個玩笑,我的大兒子邰再森是先天性腦癱兒童,還患有高血壓等疾病,這讓我們一家十分痛苦。
  • 「我的脫貧故事」創業能人「牛魔王」丨長順縣青山村高榜才
    我叫高榜才,今年46歲,是長順縣廣順鎮青山村長虹組人。2004年由鼓揚鎮貧困山區生態移民搬遷至廣順鎮青山村的一個新村組。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全組共識別出建檔立卡貧困戶112戶534人我就是其中之一。
  • 「我的脫貧故事」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丨城南街道李關村老屋基一組...
    我叫郭丹丹,現在是興仁市大山鎮大山中學的一名特崗教師,每每同事們在一起討論扶貧工作的時候,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  我是家中的老大,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一家五口人,父母是農民。  弟弟妹妹念小學,我在興仁第三中學讀書;隨著年級的上升,要到城裡讀書,家裡的開支也越來越更大了。  2013年夏天,我考上了貴州師範大學,家裡的擔子變得更重了,雖然考上了大學,但我仍然有不能繼續上學的可能,然而國家的一個政策解決了學費這個大問題——大學生國家助學貸款。
  • 「我的扶貧故事」有幸成為脫貧攻堅的參與者丨興義市南盤江鎮箐口...
    脫貧攻堅是中國一場重大的戰役,而我也有幸成為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的參與者。我叫王玉能,2019年7月26日,興義市萬峰林旅遊集團黨委安排我前往興義市南盤江鎮箐口村,參加駐村工作。王玉能整理貧困戶信息當時我心裡很迷茫,不知道脫貧攻堅工作是什麼樣的性質,工作也不知道該從什麼地方入手,同時也怕自己做不好。我懷著先試試看的心情來到了脫貧攻堅一線。
  • 「我的脫貧故事」「感謝扶貧政策 讓我過上幸福的小日子」丨平壩區...
    妻子生病有合醫報銷,孩子上學有補助,合作社分紅了……政策「拉」了我一把,政府給錢幫我家蓋了新房,改建了廁所,我的信心更足了。特別是在四個孩子讀書最艱難的時刻,得到了教育政策的資助,得到了企業、個人等社會賢達和有識之士的關心和援手,尤其感謝在夏雲信用社工作的王叔叔和郭阿姨,他們得知我家境困難,害怕孩子失學,就自掏腰包資助我孩子葉容每年大學學費5000元和每月生活費600元;他們的愛心義舉,整整堅持了四年,直至孩子大學畢業。
  • 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據桐梓縣人民政府網消息:1月7日,桐梓縣人民政府網發布《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內容如下:我叫李尚友,今年53歲,2018年11月起,擔任堯龍山鎮箭頭村村支書。地處大山中的村寨,要想脫貧,得先把公路修繕好。在脫貧攻堅中,我與鎮村幹部和村民一起,早出晚歸揮汗修公路。經過半年的努力,修建、硬化兩條通村出境公路、10條通組公路共32公裡,聯戶路4公裡,解決制約發展的交通瓶頸。 我又多方協調,對村裡電網進行提檔升級改造,增加變壓器到11臺,為村民生活生產用電提供保障。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肯幹 就能脫貧丨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
    我叫胡文邦,是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在脫貧攻堅中,我們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多年前,我與村寨裡大多數村民一樣,守在大山裡,靠著自己與妻子的勤勞把家撐起。生活雖然清貧,但一家人過得有滋有味。
  • 我的脫貧故事 | 陳大國:勤勞使我真正脫貧 勤勞讓我得到幸福
    我的脫貧故事 | 陳大國:勤勞使我真正脫貧 勤勞讓我得到幸福 2020-12-12 1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河南姑娘的脫貧變身之旅 丨大方縣綠塘鄉高潮社區...
    我叫胡沙沙,家住大方縣恆大幸福22村,也是高潮社區的一名村幹部。我是一名河南姑娘。每次別人一聽我家是河南的,都很驚訝,因為我現在的口音和大家一樣。當然,這也更方便我下組開展工作。兩年前,我家也還是我們社區的貧困戶之一。
  • 凱恩斯敗走獨山縣
    獨山縣400億的教訓:凱恩斯的辦法適用於蕭條,而非脫貧。文 / 巴九靈貴州有一個人口不到40萬的縣城,名叫獨山縣。縣城雖小,最近卻因為一座「天下第一水司樓」,吸引了眾多關注。事實上,獨山縣不但花了2億建這座大樓,還有其他一系列的配套建築,如今債務積重難返,達到400億元之巨。據說,建造這一系列的人工景觀,是為了打造奇觀景點,讓獨山縣「旅遊脫貧」。但是錢花出去了,遊客卻沒有來,反而讓當地背負上了巨額的債務。其實,從經濟學角度去看這件事,並非不「合理」,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