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家有致富「金葉子」 建房買車奔小康丨獨山縣影山...

2020-12-12 天眼新聞

我叫吳光輝,是獨山縣影山鎮桑麻村村民。

二十多年前,剛剛初中畢業的我,因家中貧困,加入了南下打工的大軍,在廣東中山的一家電子玩具廠幹搬運工,憑著農家人的吃苦耐勞,我做到了廠裡的生產部業務經理。

2003年,懷揣積攢了幾年的積蓄,我回到村裡開始了第一次創業,一口氣養了20來頭母豬,可惜當年市場不景氣,很快把辛苦攢下的本錢賠了個精光。

於是,我再下中山,繼續進廠打工,積攢資金,三年後,回鄉開辦了砂場,不到一年又幾乎賠了個乾淨……就這樣三度外出打工,三度創業失敗,一個人摸爬滾打十多年,欠下了不少債,家裡貧困依舊。

吳光輝正在制茶

2014年,我家被評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這也成為我人生的轉折,從一個人打拼,到一群人幫我出謀劃策謀發展。

駐村幹部、幫扶責任人、村支兩委經常上門走訪,給我宣傳政策,幫我分析致貧原因,理清發展思路。

村幹部說我有創業精神,有幹勁,只是缺乏對市場行情的把握,建議我到茶葉產業發展較好的翁臺村學習種茶和制茶。

我懷著試一試的想法,到翁臺村親戚家當起了學徒,近一年的時間裡學會了茶葉種植、炒茶,也掌握了一些銷售渠道。期間,我用家中的土地試種了30畝茶葉,2016年,開始進入採摘期。

吳光輝在管理茶園

2017年初,村支兩委鼓勵我成立了自己的茶葉加工廠——雲輝茶葉加工廠,還幫我申請了4.5萬元的小微企業發展補助,有技術傍身,又有好政策的扶持,我進一步增強了發展底氣,茶產業效益日漸凸顯,一家人的生活境況慢慢改善。

2018年,我又在駐村尖刀排的幫助指導下順利取得了「無公害農產品證書」和「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一下子把家中的茶產業推上了快車道。

「茶葉行業的競爭激烈,只有不斷提高品質,提升制茶工藝,才能保住市場」。有些成就的我開始有點飄飄然,省派駐村第一書記常椿的一席話將我點醒。

吳光輝(左三)沏茶款待朋友

於是,我在添置設備,提高生產自動化的同時,在提升茶葉的產量和質量上下功夫,進一步擴大茶園種植面積,還帶動了不少村民一起抱團發展,把村民的好茶葉推廣出去。

如今,通過流轉、承包、代管等形式,我的茶園面積發展到300多畝;茶葉加工廠裡各種制茶設備一應俱全,基本形成了自動化茶葉生產線。每年茶青上市期間,我的茶園每天的用工量達到30人左右,加工廠隨時都有七八個人在忙碌。

群眾在吳光輝的茶園務工

茶葉成了我們家脫貧致富的「金葉子」,我慢慢還清了債務,還建起了新房子,買了新車。平時,我和妻子管理著茶園和加工廠,八十來歲的父母親安心頤養天年,娃娃一心一意讀書,我們一家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莫宇 整理

編輯 趙雨思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不忘來路守初心 奮力前行擔使命丨獨山縣影山鎮...
    用好、用活國家扶貧好政策,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我是扶貧路上的追夢人和踐行者。我叫龔傳書,是黔南州獨山縣人民政府常務副縣長。身為影山鎮脫貧攻堅兵團的團長,我感到責任重大。 2020年6月,在初心、使命的指引下,我來到影山鎮脫貧攻堅作戰兵團。要打贏影山鎮脫貧攻堅戰,我必須身先士卒。在扶貧路上,我緊盯每一項政策的落實,每一個措施的制定,絲毫不敢馬虎。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脫貧致富,是我最大的心願丨獨山縣基長鎮秀峰...
    我叫莫毅業,是獨山縣紅十字會副會長。2019年2月,受組織委派,到獨山縣基長鎮秀峰村任脫貧攻堅駐村尖刀排排長。作為一名尖刀排長,統籌推進全村脫貧攻堅工作。一年多來,我積極協調交通、水務部門和縣內多家企業,累計獲得捐助物資折款9萬餘元,完成秀峰村最後兩個自然寨播球、銅鼓通組路硬化,解決了上令當、納陽、拉架、麻令、翁標等組人畜飲水問題。
  • 「我的脫貧故事」在好政策的扶持下脫貧奔小康丨劍河縣南寨鎮白都...
    我叫楊報報那,是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寨鎮白都村的村民,今年47歲,家裡有我和80歲母親兩人。2014年初,我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從小就有語言溝通障礙,與人交流不暢。家庭收入全靠我務農和在村內幹些零活,生活十分貧困。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幹部帶我種上「致富菇」丨獨山縣影山鎮黃橋...
    「現在國家的扶貧政策這麼好,小孩讀書、老人生病住院都有國家支持,這讓我心裡很踏實,我要去奮鬥,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家庭的好日子。」我叫韋永升,是獨山縣影山鎮黃橋村苗淵組村民,家裡有6口人,由於家裡有年邁的父親與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顧,所以和妻子一直沒有外出務工,只能在家務農,一家人生活過得緊巴巴。2014年在黨和國家的關心下,我家被評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自從評上貧困戶,家裡開始熱鬧了起來。
  • 「我的脫貧故事」幸福就像家門口的映山紅丨獨山縣下司鎮下司村...
    我叫岑榮敏,貴州省黔南州獨山縣下司鎮下司村拉街組村民,家中有我、丈夫、女兒一家三口,但我們這個三口之家,要比別的家庭過得艱辛。我因有輕微的視力殘疾,再加上患有地中海溶血症,還割除過脾臟,導致做不了重活不說,還得三天兩頭上醫院看病開藥。
  • 「我的脫貧故事」新時代新生活丨黎平縣地坪鎮岑申村村民國白貴
    我叫國白貴,今年44歲,家住貴州省黎平縣地坪鎮岑申村五組,是岑申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作為一個普通村民,我感受最深的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6年取消了農業稅,現在不但不用繳費,而且黨和政府還給我們農民免費提供種植技術,糧食值補、農機補貼、養殖補貼、產業發展補貼,這些惠民政策的出臺讓我們農民打心眼裡感謝黨,感謝政府。
  • 【我的脫貧故事】李興忠:黨的政策好 致富路上跑
    【我的脫貧故事】李興忠:黨的政策好 致富路上跑 2020-12-24 16: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修"致富路"搭"連心橋",這個人武部助力後大房申村奔小康
    「東山再起」東山路——瀋陽市鐵西區人武部助力後大房申村奔小康■蓋文習 婁軼斐 解放軍報記者2019年,後大房申村脫貧攻堅的幫扶任務交到了瀋陽市鐵西區人武部手裡。治病先把脈,脫貧找窮根。鐵西區人武部進村入戶開展摸底調查,詳細了解致貧原因。「年久失修的東山路是村裡的『窮根』。」鐵西區人武部政委王守剛調研後了解到,由於交通不便、運輸成本高,拉低了村裡農副產品的利潤。村裡要修路,錢從哪裡出?考慮到鄉親們的困境,該人武部籌集專項資金為後大房申村修路。
  • 貧困小山村變身脫貧奔小康「樣板村」
    中新網太原7月29日電 題:貧困小山村變身脫貧奔小康「樣板村」  作者 楊傑英 郭學紅  盛夏時節,走進山西沁縣漳源鎮北安家嶺村,看到錯落有致的農家院落被濃鬱的綠色包圍。  以前的北安家嶺村不是這樣。
  • 凝心聚力奔小康——天水市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綜述
    原標題:凝心聚力奔小康  ——天水市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綜述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白永萍  天水是甘肅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
  • 方小鳳:嶽西縣女村官闖農村,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
    方小鳳:嶽西縣女村官闖農村,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 2020-12-30 1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廣東英德農產品觸「電」助力脫貧奔小康
    (中國減貧故事)廣東英德農產品觸「電」助力脫貧奔小康中新社清遠7月14日電 題:廣東英德農產品觸「電」助力脫貧奔小康中新社記者 郭軍「兩年不到英德家電商平臺負責人楊揚說。2020年該平臺通過直播等方式,農產品直接銷售額達100萬元左右。據了解,英德是廣東省最早啟動農村電商扶貧項目的縣。目前,已構建起農村電商扶貧「1+N」體系,解決了孵化和渠道兩大難題。
  • 「我的脫貧故事」不甘貧困 艱苦創業丨黎平縣水口鎮金池村村民吳永安
    我叫吳永安,男,54歲,是黎平縣水口鎮金池村人,家庭人口3人,妻子石申花,51歲,在家務農;長子吳樹康,22歲,常年在省外務工。幾年來,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推動下,我始終立足實際情況,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帶頭發展肉牛養殖產業,致富不忘左鄰右舍,帶領周圍群眾致富。
  • 萬寧組織開展脫貧光榮戶大比武 脫貧戶講脫貧故事 鼓足幹勁向前衝
    據海南日報客戶端丨記者袁宇  「以前我什麼手藝都不會。是在幫扶責任人、村幹部的幫助下,學得了一點廚藝。現在我開飯店,一年收入5萬多元。」11月2日,在萬寧市和樂鎮脫貧光榮戶大比武的舞臺上,該鎮脫貧戶文賢誠講述了自己的脫貧故事,感恩黨和政府的幫扶,他表示,脫貧只是第一步,奔小康才是目標。  這兩天,萬寧市各鎮密集組織脫貧光榮戶開展大比武活動。
  • 「脫貧攻堅 交通先行」廣河縣:「白+黑」公路 家門口的致富路
    脫貧攻堅,交通先行。為全面展示甘肅交通系統在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的突出成效,特別是交通扶貧工作取得的重大進展、典型經驗。12月15日,甘肅省交通運輸廳聯合中央、省屬主流媒體開展的「2020全媒體聚焦交通扶貧主題系列採訪活動」正式啟動。「以前路面坑窪不平,老百姓出行難,車輛進不來,客商不願意來,產品出不去。」
  • 「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2020廣西藝術作品展覽美術類優秀...
    國畫 32 楊丹丹 春嵐聚處有瑤家 侗鄉和諧頌 中國畫 35 陳立天 脫貧攻堅的故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黃牛哞哞叫,農民奔小康
    黃牛哞叫,農民奔小康!曾經傳統的農耕小村靠解放思想、人人爭先,奏響了四季小康歌,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先進村!故事1敢拼敢闖 鄉村瓦匠變身養牛大戶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村裡路封了,飼料進不來,牛出欄後運不出去。
  • 「我的脫貧故事」胡蜂養殖敲開了我的致富門|望謨縣打易鎮山平村...
    我叫盧興幫,家住打易鎮山平村和平組.我家有8口人,孩子在上學。以前,家裡的所有開支都是靠我和妻子外出務工,入不敷出。2013年,駐村幹部到我家了解情況後,通過村裡面開會,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扶貧政策的扶持和駐村幹部的幫助下,2017年,我在望謨縣城租門面開餐館,賺了錢,2018年底我家摘掉了貧困帽。2018年的一天,網絡上一則胡蜂養殖致富的信息吸引了我。從小在山區長大的我受到了啟發,於是我到處打探學習養殖胡蜂技術的地方。在得知興義專門有一家胡蜂養殖基地後,我決定放棄餐飲業到該基地拜師學藝養殖胡蜂。
  • 一片茶葉丨綠葉子怎樣變成金葉子
    在屏山鄉,有18家茶葉合作社,蘇啟綿是其中一家的負責人,合作社有43戶茶農,300多畝茶園,涵蓋了從種茶、制茶到銷售各個環節。在2011年成立合作社前,茶農都是「散戶」,「自己做,自己賣,品質也難保證。」蘇啟綿說,那時清香型烏龍茶開始走下坡路,一畝茶產80-100斤,50元一斤還得求著人家買。
  • 獨山縣供電局:補齊農村用電短板 「電力十足」奔小康
    實施全縣農村電網升級改造,是獨山供電局全面助力脫貧攻堅的根本立足點。僅2019年,獨山縣就完成了新一輪農網升級改造投資5113萬元,推動實現「全縣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99.75%」「綜合電壓合格率99.37」「戶均配變容量2.13千伏安」的「兩率一戶」規劃建設目標,供電設施更加科學完備,供電質量更加穩定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