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吳光輝,是獨山縣影山鎮桑麻村村民。
二十多年前,剛剛初中畢業的我,因家中貧困,加入了南下打工的大軍,在廣東中山的一家電子玩具廠幹搬運工,憑著農家人的吃苦耐勞,我做到了廠裡的生產部業務經理。
2003年,懷揣積攢了幾年的積蓄,我回到村裡開始了第一次創業,一口氣養了20來頭母豬,可惜當年市場不景氣,很快把辛苦攢下的本錢賠了個精光。
於是,我再下中山,繼續進廠打工,積攢資金,三年後,回鄉開辦了砂場,不到一年又幾乎賠了個乾淨……就這樣三度外出打工,三度創業失敗,一個人摸爬滾打十多年,欠下了不少債,家裡貧困依舊。
吳光輝正在制茶
2014年,我家被評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這也成為我人生的轉折,從一個人打拼,到一群人幫我出謀劃策謀發展。
駐村幹部、幫扶責任人、村支兩委經常上門走訪,給我宣傳政策,幫我分析致貧原因,理清發展思路。
村幹部說我有創業精神,有幹勁,只是缺乏對市場行情的把握,建議我到茶葉產業發展較好的翁臺村學習種茶和制茶。
我懷著試一試的想法,到翁臺村親戚家當起了學徒,近一年的時間裡學會了茶葉種植、炒茶,也掌握了一些銷售渠道。期間,我用家中的土地試種了30畝茶葉,2016年,開始進入採摘期。
吳光輝在管理茶園
2017年初,村支兩委鼓勵我成立了自己的茶葉加工廠——雲輝茶葉加工廠,還幫我申請了4.5萬元的小微企業發展補助,有技術傍身,又有好政策的扶持,我進一步增強了發展底氣,茶產業效益日漸凸顯,一家人的生活境況慢慢改善。
2018年,我又在駐村尖刀排的幫助指導下順利取得了「無公害農產品證書」和「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一下子把家中的茶產業推上了快車道。
「茶葉行業的競爭激烈,只有不斷提高品質,提升制茶工藝,才能保住市場」。有些成就的我開始有點飄飄然,省派駐村第一書記常椿的一席話將我點醒。
吳光輝(左三)沏茶款待朋友
於是,我在添置設備,提高生產自動化的同時,在提升茶葉的產量和質量上下功夫,進一步擴大茶園種植面積,還帶動了不少村民一起抱團發展,把村民的好茶葉推廣出去。
如今,通過流轉、承包、代管等形式,我的茶園面積發展到300多畝;茶葉加工廠裡各種制茶設備一應俱全,基本形成了自動化茶葉生產線。每年茶青上市期間,我的茶園每天的用工量達到30人左右,加工廠隨時都有七八個人在忙碌。
群眾在吳光輝的茶園務工
茶葉成了我們家脫貧致富的「金葉子」,我慢慢還清了債務,還建起了新房子,買了新車。平時,我和妻子管理著茶園和加工廠,八十來歲的父母親安心頤養天年,娃娃一心一意讀書,我們一家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莫宇 整理
編輯 趙雨思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