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盧興幫,家住打易鎮山平村和平組.我家有8口人,孩子在上學。以前,家裡的所有開支都是靠我和妻子外出務工,入不敷出。
2013年,駐村幹部到我家了解情況後,通過村裡面開會,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扶貧政策的扶持和駐村幹部的幫助下,2017年,我在望謨縣城租門面開餐館,賺了錢,2018年底我家摘掉了貧困帽。
2018年的一天,網絡上一則胡蜂養殖致富的信息吸引了我。從小在山區長大的我受到了啟發,於是我到處打探學習養殖胡蜂技術的地方。在得知興義專門有一家胡蜂養殖基地後,我決定放棄餐飲業到該基地拜師學藝養殖胡蜂。
學成回來後,2019年初我在望謨縣王母街道壩奔村裡租用土地搞起了胡蜂養殖產業,養殖200多窩,秋季收割出售,由於技術不到位,管理經驗不足,盈利不是很理想。
但我認為這個產業一定有發展前景,我總結了養蜂的不足之處後,繼續擴大規模,可是縣城郊區租用土地面積受限,根本無法擴大規模。
於是我將一部分產業帶回老家山平村試養,產量比望謨郊區高。我認為老家氣候非常適應養胡蜂,加上又有整寨搬遷後成片荒山無人打理,無人區養蜂非常安全,還可以盤活荒山,我準備回鄉大幹養蜂產業。
壯大產業苦於資金嚴重不足,正當我一籌莫展時,村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鄧高得知我回鄉創業意願的消息後找到我,幫我爭取到50萬農村產業扶貧項目資金。我以資金、技術入股,再投入36萬元。2020年初租用了600畝荒山建起山平村永發胡蜂養殖示範園。
胡蜂全身上下都是寶,本身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可以食、藥兩用,胡蜂的蜂蛹屬於高蛋白食品,可以炒菜和做湯,味道極好,廣受老百姓喜歡,也是不少餐館和飯店炙手可熱的一道美味佳餚。我的胡蜂,目前不僅在望謨當地銷售緊俏,還遠銷到廣西、雲南、四川等地。
1100多窩的胡蜂長勢很好,收割時預計一窩可產裝有蜂蛹的巢餅一、二十斤,最大的可達三、四十斤,一斤按50元計算,每窩平均可獲純利500元左右,年純收入保守算50多萬元。
除了我自己發展外,我還採取「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發展,帶動8戶貧困戶務工,每個人每月工資在2千至3千元,養蜂產業惠及貧困戶18戶。
此外,每年提取3萬元作為村集體公益性基金,用於支付保潔員、護路員、護林員等公益性崗位工資。
現在我們村的胡蜂養殖已成為村裡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支柱產業,我也成了村裡的帶頭致富人。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唐波整理
編輯彭芝莉劉義
編審陳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