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胡蜂養殖敲開了我的致富門|望謨縣打易鎮山平村...

2020-12-19 天眼新聞

我叫盧興幫,家住打易鎮山平村和平組.我家有8口人,孩子在上學。以前,家裡的所有開支都是靠我和妻子外出務工,入不敷出。

2013年,駐村幹部到我家了解情況後,通過村裡面開會,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扶貧政策的扶持和駐村幹部的幫助下,2017年,我在望謨縣城租門面開餐館,賺了錢,2018年底我家摘掉了貧困帽。

2018年的一天,網絡上一則胡蜂養殖致富的信息吸引了我。從小在山區長大的我受到了啟發,於是我到處打探學習養殖胡蜂技術的地方。在得知興義專門有一家胡蜂養殖基地後,我決定放棄餐飲業到該基地拜師學藝養殖胡蜂。

學成回來後,2019年初我在望謨縣王母街道壩奔村裡租用土地搞起了胡蜂養殖產業,養殖200多窩,秋季收割出售,由於技術不到位,管理經驗不足,盈利不是很理想。

但我認為這個產業一定有發展前景,我總結了養蜂的不足之處後,繼續擴大規模,可是縣城郊區租用土地面積受限,根本無法擴大規模。

於是我將一部分產業帶回老家山平村試養,產量比望謨郊區高。我認為老家氣候非常適應養胡蜂,加上又有整寨搬遷後成片荒山無人打理,無人區養蜂非常安全,還可以盤活荒山,我準備回鄉大幹養蜂產業。

壯大產業苦於資金嚴重不足,正當我一籌莫展時,村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鄧高得知我回鄉創業意願的消息後找到我,幫我爭取到50萬農村產業扶貧項目資金。我以資金、技術入股,再投入36萬元。2020年初租用了600畝荒山建起山平村永發胡蜂養殖示範園。

胡蜂全身上下都是寶,本身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可以食、藥兩用,胡蜂的蜂蛹屬於高蛋白食品,可以炒菜和做湯,味道極好,廣受老百姓喜歡,也是不少餐館和飯店炙手可熱的一道美味佳餚。我的胡蜂,目前不僅在望謨當地銷售緊俏,還遠銷到廣西、雲南、四川等地。

1100多窩的胡蜂長勢很好,收割時預計一窩可產裝有蜂蛹的巢餅一、二十斤,最大的可達三、四十斤,一斤按50元計算,每窩平均可獲純利500元左右,年純收入保守算50多萬元。

除了我自己發展外,我還採取「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發展,帶動8戶貧困戶務工,每個人每月工資在2千至3千元,養蜂產業惠及貧困戶18戶。

此外,每年提取3萬元作為村集體公益性基金,用於支付保潔員、護路員、護林員等公益性崗位工資。

現在我們村的胡蜂養殖已成為村裡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支柱產業,我也成了村裡的帶頭致富人。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唐波整理

編輯彭芝莉劉義

編審陳俎宇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向著更好的日子奔去丨望謨縣打易鎮團結村村民伍...
    我叫伍發金,是望謨縣打易鎮團結村河洋組的村民,今年43歲,家有5口人。2014年,因收入少、住房破爛,我家被評為貧困戶,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撕掉貧困這個標籤。2019年,我家整體收入達到了脫貧線,脫了貧,我心想可不能再返貧。
  • 「我的脫貧故事」教育有「你」 不再畏懼丨望謨縣打易鎮石牛村村民...
    我叫羅文才,是望謨縣打易鎮石牛村的村民,我家有兩個孩子在讀書,家庭負擔較重且沒有穩定的收入,被村裡評為了貧困戶。  成了貧困戶,我的孩子得到了教育資助,這對我家來說簡直是福音。  以前,每當要開學的時候,我的心裡就開始擔心,去哪裡給孩子籌學費呢?如果籌不到,我該怎麼辦呢?
  • 「我的脫貧故事」甜蜜事業釀出美好生活|望謨縣平洞街道納橋村村民...
    我叫黃生學,家住望謨縣平洞街道納橋村納橋組。在我的印象中,我們納橋村是一個閉塞的小村落。我因為家庭條件不好,被村裡評為貧困戶,但我並不喜歡貧困戶這個稱號,我想要擺脫它。我外出務工過,看見外面的世界發展迅速,而我的家鄉絲毫未變,我心想一定要改變現在的生活現狀,我要自己脫貧,也要帶著村子裡的人脫貧,讓我們的村子富起來。為了擺脫貧困,我去打工,幹過裝卸工、泥漿工,給別人修屋基、幫果農嫁接果樹........只要能多掙一點兒錢,我都願意去做,但這些只是讓我的生活過得好一些,也脫了貧,但是遠遠沒有達到致富的願望。
  • 我的脫貧故事|呂敬:我的致富「編年史」
    後來,政府給我安排了公益性崗位,讓我有了收入,才勉強保障了全家的溫飽。那時幫扶幹部來我家,經常跟我說一些脫貧致富的故事,每次我都聽得熱血沸騰。聽了那些故事後,我知道,窮不怕,怕的是沒志氣,人要想真正脫貧致富,要靠自己勤奮努力,於是,我暗暗發誓,我要想辦法讓家人過上好日子,不能成為國家的負擔。
  • 「我的脫貧故事」抓住「雞」遇 勇闖致富路︱三穗縣雪洞鎮界牌村...
    冬天的清晨,晶瑩的露珠掛在林間的樹梢上,濃霧持久未消散,我站在高坡上的林下養雞基地裡,一陣陣寒風吹來略有些刺骨,但是望著這片「致富路」,我的心裡卻暖意十足。  2019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我與村上四名貧困戶共同成立了三穗縣雲霧山土雞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採取「黨建+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  十年來,我從1000多隻雞養到現在千畝林下養雞示範基地,不斷積累了豐富的禽雞養殖和雞苗孵化經驗。
  • 小閣樓裡養殖黃腳胡蜂,貢山獨龍江引進新的技術
    巴坡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許訊東小心翼翼地用鑷子夾著食物,給活動箱裡的黃腳胡蜂蜂王餵食。「這是我們巴坡村駐村工作隊為幫助群眾增加收入,拓寬產業發展思路的一塊『試驗田』。希望探索成功後能夠幫助群眾在脫貧的基礎上過上更好的日子。」
  • 望謨縣屬於哪個市,望謨真的脫貧了?收入真的漲了嗎?
    2020年11月23日,貴州省宣布望謨退出貧困縣序列,望謨脫貧攻堅結束,你的收入漲了嗎?望謨縣隸屬於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縣轄16個鄉鎮(街道)161個行政村10個社區,總人口32.6萬人,國土面積3018.44平方公裡,是黔西南州國土面積最大的縣。
  • 「我的脫貧故事」我從過去的貧困戶變成了養豬致富戶丨劍河縣柳川...
    為了改變貧困的局面,讓家人過上好日子,我也像大多數人一樣,懷揣著致富夢到外地打工,在外面奔波幾年,但由於文化水平不高,又沒有技術,心中懷有一腔致富熱情,卻始終找不到出路,只能幹一些簡單的體力活。楊昌文在他的生豬養殖場就這樣,我白天勤勞養豬,晚上上網查閱養殖技術、管理、市場行情等學習資料。經過兩年多的養殖,2018年,我家脫了貧,5萬塊錢的特惠貸也還上了。
  • 「我的扶貧故事」「老譚」扶貧記丨望謨縣蔗香鎮樂康村第一書記譚...
    我說駐的樂康村離縣城32公裡,崎嶇山路需要開1個多小時的車才能到達,沒有村集體經濟和基礎產業,全村收入靠原始農業和外出務工,發展緩慢。我承載著組織的信任、群眾的期待,深知身上擔子不輕,責任不小。為了讓群眾有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我積極申請項目資金投入,加強基礎建設,美化村容村貌。
  • 「我的脫貧故事」供好孩子 建好房子 過好日子|望謨縣平洞街道洛郎...
    我叫何興平,是望謨縣平洞街道洛郎村村民,家裡面有6口人。我的三個孩子都已經畢業並已找到工作,現在年收入已超過10萬元。在過去,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知道,今天的一切不止是因為我肯幹,更因為各級政府部門、均瑤集團對我的幫扶和鼓勵,我知道要在致富的路上走得更遠,還要堅持不懈的奮鬥,正如習主席說的那樣,要擼起袖子加油幹。以前,生活條件艱苦,母親上了年紀,有一個姐姐常年生病,還有三個孩子讀書。
  • 「我的脫貧故事」生而不幸,但生而逢時丨望謨縣樂旺鎮團結村村民羅...
    我叫羅小有,是望謨縣樂旺鎮團結村安卡組村民。用一句話形容我的這一生——生而不幸,但生而逢時。2013年12月,國家脫貧攻堅乘著春風開始在全國轟轟烈烈地開展,我家也在此時經村組評議納入貧困戶。那時我回到家,想創業,政府貼息貸款給我創業;沒技術,政府就給我們貧困戶培訓技術。
  • 養殖敲開脫貧致富門 和田貧困村民樂享「就業+分紅」雙重喜悅
    在和田地區的5個未摘帽貧困縣中,發展養殖業已成為精準脫貧的主力軍,如今,當地確定的十萬頭驢、百萬隻多胎肉羊、千萬隻兔鴿雞鴨鵝等產業,已遍布各貧困縣並形成規模,正敲開農牧民脫貧致富的大門,使他們樂享「就業+分紅」雙重喜悅。 養鵝不愁錢 就業分紅有保障
  • 「我的扶貧故事」盡我所能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丨望謨縣石屯鎮喜獨...
    窮則變,變則通,條件已經不可改變,要改變的就是自己,我沒有多少本事,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盡我所能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我叫王小廖,是望謨縣石屯鎮喜獨村黨支部書記。自脫貧攻堅號角吹響以來,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如何帶領群眾脫貧成了我的心頭大事。村民找王小廖(右一)幫助解決問題我結合喜獨村黨建和脫貧攻堅工作實際,通過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提升基層組織戰鬥力來充分發揮村「兩委」的職能和調動群眾積極性。
  • 「我的脫貧故事」小山溝裡,我靠養殖託起致富夢丨鳳岡縣永安鎮永安...
    困境重生  尋出致富路  過去我的的家庭十分困難,所以只能外出務工。但是由於身患三級肢體殘疾,不能和常人一樣行走,工資也比其他人少了很多。2017年6月,因父親意外去世,正在外務工的我不得不返回家鄉。為盡孝道,我選擇留在家裡照顧母親,但是待在家裡等於失業。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王小廖:盡我所能讓鄉親們過上好...
    > 望謨縣石屯鎮喜獨村黨支部書記 王小廖 窮則變,變則通,條件已經不可改變,要改變的就是自己,我沒有多少本事,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盡我所能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 花村引進「毒門」生意 胡蜂養殖「釀」出甜蜜
    去年底,鐘山鎮朗橋村建立起胡蜂養殖基地,利用"蜂農+合作化"的產業經營模式,探尋以胡蜂養殖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的新模式。  歐中種源生態谷就是位於鐘山鎮朗橋村。記者從仙遊城區出發,汽車在狹窄的盤山公路上行駛了近一個小時,到達了鐘山鎮朗橋村人工胡蜂養殖基地。連綿的青山環繞,遍地的野花相伴,作為一名胡蜂養殖的技術工人,董建陽正站在蜂巢前餵養幼蜂。
  • 「我的脫貧故事」五年努力,好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丨貴陽市烏當區新...
    16歲那年,我初中畢業。作為家裡的獨女,本有機會繼續上學,但看到父親因慢性病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時,我決定「幫忙掙錢養家」,從此挑起了「少年戶主」的重擔。我叫郭應梅,今年29歲,家住烏當區新堡布依族鄉王崗村下王崗村民組。2016年,我從外地返鄉,回老家結婚。得知因父親患有慢性病,母親有殘疾,家裡被識別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時,我心裡五味雜陳。
  • 「我的脫貧故事」從一貧如洗到養豬致富丨開陽縣高寨鄉牌坊村村民...
    搬進新房,樹立脫貧信心  2014年,我家因生活困難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那時我和90多歲的老母親居住在一個37平米的舊房子裡,房子年久失修,經常是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家裡又只靠疾病纏身的我種地維持生活,沒有多餘的錢新修房子。
  • 「我的脫貧故事」張忠元:從「貧困戶」到「光榮戶」
    2018年3月,我初到大河鎮新場村擔任包村幹部,作為一個剛參加工作的「小白」,便與巴艾這個寨子結下了不解之緣。回想第一次見到張忠元時候的場景,至今仍印象深刻,臉上總是掛著燦爛的笑容,說話親切隨和。2014年建檔立卡以來,通過包括我在內的幾任幫扶幹部的努力,他積極參與技術培訓,發展種養殖項目,通過6年的時間,徹底改變了自己貧困落後的窘境,實現了脫貧致富的華麗逆轉,在自己致富的同時他還積極幫助別人,帶著大伙兒一起戰勝貧困。
  • 「我的脫貧故事」不甘貧困 艱苦創業丨黎平縣水口鎮金池村村民吳永安
    我叫吳永安,男,54歲,是黎平縣水口鎮金池村人,家庭人口3人,妻子石申花,51歲,在家務農;長子吳樹康,22歲,常年在省外務工。幾年來,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推動下,我始終立足實際情況,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帶頭發展肉牛養殖產業,致富不忘左鄰右舍,帶領周圍群眾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