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從一貧如洗到養豬致富丨開陽縣高寨鄉牌坊村村民...

2020-12-21 天眼新聞

我叫王國忠,今年51歲,是開陽縣高寨鄉牌坊村的建檔立卡戶。現在家裡養了70多頭豬,住著寬敞明亮的大平房,這樣的光景在幾年前我想都不敢想。  搬進新房,樹立脫貧信心  2014年,我家因生活困難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那時我和90多歲的老母親居住在一個37平米的舊房子裡,房子年久失修,經常是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家裡又只靠疾病纏身的我種地維持生活,沒有多餘的錢新修房子。每次看到寨上有人修房子,心裡都特別羨慕,也很無奈。  被列為貧困戶以後,鄉裡的領導和村裡的幹部對我們家很照顧。看到我家的實際情況後,村裡幫我家申請了危房改造,新修了一棟90多平米的大平房,房子裡有時興的廚房還有衛生廁所,還給我打了寬敞的院壩,入戶路也修到了我家門口。駐村幹部朱軍每次來我家,我母親都會熱淚盈眶的感謝他,感謝黨和政府讓我們過上了幻想中的好生活。

養殖豬仔,邁出致富步伐  居住環境改善了,我也想著自己要幹點什麼,國家拉了我一把,自己也要好好幹,才能不浪費這麼好的政策。  因為之前一直在種地,沒有做過其他的,也不知道要做些什麼才好。這時村裡的幹部正好到家裡來探望我和母親,我把我的想法告訴他們之後,他們熱情的幫我分析,建議我先嘗試發展養殖業,並資助我錢幫我修建豬圈、購買豬仔。  在多項政策的支持下,我開始走上了養殖豬仔的道路。村裡擔心我沒有養殖經驗,還給我找了養殖專家來指導,並給我的豬仔打了疫苗。我也努力的學習養殖技術,盤算著趁著豬價這麼好,將養殖規模再擴大點。

可是想要大規模養殖,擴建豬圈、購買豬仔需要一大筆錢,我又在擴建資金上犯了愁。這個時候,幫扶我的幹部朱軍又給我支了招,讓我去信用社辦理專門針對貧困戶的小額信貸。貸款這個詞我之前從沒有想過,像我這樣的窮人什麼都沒有,平時找人借錢別人都會猶豫,更別說跟我沒有任何關係的銀行了。在朱軍的鼓勵下,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情去信用社辦理貸款。  貸款辦理的速度快得讓我有些吃驚,也不禁感嘆現在的政策是真的好。資金到位後,我將原有的圈舍擴建到了190平方米,又購買了70頭豬仔,還流轉了附近的20多畝土地種植糧食,每年有近萬斤的糧食收成,豬仔的飼料也不用愁了,預計今年的飼養毛收入可以有128000元。現在,我也成了村裡小有名氣的養殖戶了呢!  搞養殖一年多來,我思路更加清晰了,路子更加寬廣了,心裡也更加敞亮了。從一貧如洗到如今住新房養肥豬,我經歷了6年時間,這6年我得到了許許多多人的幫助,自己在一直學習進步。很慶幸自己能趕上這麼好的時代,享受這麼好的政策,我也會一直努力奮鬥,不辜負好時代。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左春林 整理  編輯 劉娟  編審 田旻佳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臉上的笑容就是我的幸福丨開陽縣高寨鄉谷豐...
    我是貴陽市交通委員會派駐開陽縣高寨鄉谷豐村的第一書記齊少熠。至今,我參加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同步小康駐村工作已經兩年。2018年11月,受組織派遣,我接替本單位羅鑫同志的駐村工作,到貴陽市開陽縣高寨鄉谷豐村任第一書記。
  • ...故事」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丨貴陽水務集團駐村第一書記陳敬
    引進50萬建500頭規模的養豬場、30萬發展大棚食用菌、解決了牌坊村703戶2438人的安全飲水問題、發展林下雞鴨鵝養殖30000羽、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種植辣椒724畝......這是2019年3月至今我在開陽縣高寨鄉牌坊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交出的一份份答卷。
  • 「我的脫貧故事」傳遞力量,讓更多村民能一起致富丨開陽縣馮三鎮...
    我是開陽縣馮三鎮新華村舊寨組的村民袁中貴,只讀到小學二年級,為了賺錢養家,只能幹苦力活:幫人和水泥修房子、開加工坊做粉面、養花、養雞、挖煤,直至不幸患病。2012年,我左腿使不上勁,只能回家治病,花光了積蓄也不見好。後來,我癱瘓在床,家裡還欠了三萬多元的外債。
  • 「我的扶貧故事」為先天性心臟病兒童點燃生命之光丨開陽縣高寨鄉...
    我叫熊曉青,是貴陽市民政局一名工作人員,2018年3月,我響應號召,成為派駐開陽縣高寨鄉谷豐村的一名駐村幹部。工作中的熊曉青(右)2018年底,我和村幹部來到高寨鄉谷豐村雄寨組村民羅啟會家,只見他家裡牆壁四面漏風,漏風的地方用不同的材料裱糊起來,有油布,有硬紙殼。
  • 「我的脫貧故事」我從過去的貧困戶變成了養豬致富戶丨劍河縣柳川...
    我叫楊昌文,是劍河縣柳川鎮白沙村村民。記得2014年以前,家中父親殘疾、患有大病,經常住院治療,同時,家裡還有弟弟在上學,我又走出校門不久,家庭生活一度陷入貧困。為了改變貧困的局面,讓家人過上好日子,我也像大多數人一樣,懷揣著致富夢到外地打工,在外面奔波幾年,但由於文化水平不高,又沒有技術,心中懷有一腔致富熱情,卻始終找不到出路,只能幹一些簡單的體力活。
  • 「我的脫貧故事」養豬讓我成為村裡的脫貧「樣本」丨清鎮市暗流鎮...
    我叫楊榮,今年49歲,是貴陽市清鎮市暗流鎮鼓鍾村上慶組的村民。在精準扶貧中,我被村裡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想想以前的日子,一家6口人,就靠那幾塊田地維持生活,有時候飯都吃不飽。我從1996年到2008年就一直在外面打工,也只能讓家裡人不餓肚子,「致富」這兩個字,從來沒往我自己身上想過。後來,我因為身體不好,也就一直歇在家務農。2018年,我們村的駐村幹部一趟趟往我家跑,給我做思想工作,說買4頭小豬仔來飼養,政府一頭豬還可以補貼1500元到2000元。在駐村幹部的幫助下,我解決了豬飼料和生活上的困難。就這樣,我開始了養豬之路。
  • ...故事」讓脫貧的「燈」溫暖更多人丨開陽縣禾豐鄉王車村村民陳源蘭
    我叫陳源蘭,是開陽縣禾豐鄉王車村一位貧困戶家的女兒。  我家只有我媽一個勞動力,地也都是沙地,只能種些土豆、黃豆、玉米等,勉強餬口。記憶中,小時候我只能「撿」哥哥姐姐已經穿不下的舊衣服,因為我們家連把傘都買不起。  隨著我們姊妹年齡不斷增大,一到六年級入學的開銷、我爸的藥錢等,完全入不敷出,還欠下了兩千塊錢的外債。
  • 我的脫貧故事|呂敬:我的致富「編年史」
    2014年,和幫扶幹部談了我的想法後,他們告訴我有許多扶持貧困戶創業的好政策,鼓勵我發展產業。經過幫扶幹部分析,他們認為我適合養豬,最後在大家的幫助下,我申請了特惠貸,買了4頭母豬試養了起來。為了把豬養好,我去過多家養豬場「取經」,村裡組織的技術培訓我也一場不落,通過努力,我學到了不少養殖技巧、防疫知識。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我對養豬越來越有信心。
  • 「我的扶貧故事」梅可賢:村民有困難,我盡力解決
    我叫梅可賢,是開陽縣稅務局的工作人員。今年3月,我被選派到開陽縣花梨鎮新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組組長。新山村海拔最低處630米,最高處1230米,年平均氣溫16℃,年降水量1128毫米。來到新山村,我首先開展走訪調研工作,了解村裡和村民的基本情況。
  • 「我的脫貧故事」我要靠養豬致富丨長順縣鬥省村村民黃小成
    「這些都是我的寶貝呢!」在我看來,沒有什麼比看著活蹦亂跳的的小豬崽更能讓自己高興的事情了。我叫黃小成,今年40歲,長順縣代化鎮鬥省村人。養豬之前,我和妻子一直在磚廠當搬運工,兩個人每天要徒手提近3萬塊磚,雙手的老繭就是那段艱難歲月最好的證明。搬磚的日子很苦,每個月兩個人省吃儉用才勉強存下3000塊錢。我心想在外給別人打工總不是個辦法,為了在家照顧兩個小孩讀書,我和妻子離開磚廠回到了家鄉。
  • 「脫貧攻堅」丁陂鄉山龍村:養豬走上致富路
    說起丁陂鄉山龍村的脫貧致富,就不得不提到村裡的養豬產業,近年來,在村兩委和村民們的共同努力下,養豬產業和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引領大家走上了致富路。讓我們跟隨記者的鏡頭一起前往山龍村,尋找村民的「致富密碼」。
  • 「我的脫貧故事」身殘志不殘︱六枝特區木崗鎮把仕村上把仕組村民...
    我是羅開龍,家住六枝特區木崗鎮把仕村上把仕組,2017年12月被貴州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授予「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40多年前的一天,我和同村夥伴的嬉戲追逐,不幸將右腳裸關節摔成粉碎性骨折。閒聊中當聽我說到想重新創業時,大家懷疑我是否腦子有病;但我知道,即使腿腳不利索,可我有靈活的頭腦和健全的雙手,只要努力和堅持,就一定能實現致富夢想。於是,我決定從家裡現有的兩頭母豬開始,準備開始養豬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開陽縣禾豐鄉王車村村民陳遠政:養殖成就夢想...
    ,是禾豐鄉王車村王車一組的村民。 我家有5口人,2個女兒1個兒子,女兒們都已經大學畢業了,兒子也在貴陽上著班,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現在我每天要做的事就是照管好圈裡那8頭豬和8頭牛,其他的都不用我操心。這種生活要是放在以前,我是想都不敢想。
  • 「我的脫貧故事」走出艱難的日子|開陽縣硒城街道高雲劉育村村民...
    我叫肖義揚,今年56歲,貴州省貴陽市開陽縣硒城街道高雲劉育村村民。兒子在開陽五小讀書,現與他母親在開陽縣城居住。   2017年3月,我被縣醫院檢查診斷為冠心病,5月到四川樂山市人民醫院安裝了心臟起搏器,醫療費用花了上萬元。回到家不久,再次感到身體不適,8月份到貴陽市醫學院重新安裝了一個較好的心臟起搏器,費用近10萬元,因此欠了不少債務。妻子因承受不了家庭的生活壓力,與我離婚。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們露出笑容,我覺得一切都有意義|開陽縣米坪...
    我叫黃國璽。2018年3月,我派駐開陽縣米坪鄉伍寨村,成為一名駐村幹部。2018年4月,我有幸與村裡貧困家庭李應祥一家結識。記得初次到老李家走訪時,了解到他自小體弱多病,患有小兒麻痺症和肺部慢性疾病,與妻子結婚多年無兒無女。因為做不了重體力活,他一輩子都沒有出過伍寨村。因為收入不高,再加上治療慢性疾病,他家成了村裡的貧困戶。
  • 「講脫貧故事 曬幸福帳單」呂懷英:貧困戶「逆襲」為養豬「達人」
    從2015年開始養豬,到現在已經是第六個年頭了。這幾年,我一直採用傳統養殖方法,給豬吃五穀雜糧和青飼料,從來不餵帶有添加劑的精飼料,這樣養出來的豬不僅皮厚、瘦肉多,且煮熟後有自然濃鬱的肉香,很受周邊城鄉居民的喜歡。一般我的「綠色土豬肉」總比大型養殖場的白條豬肉每斤多賣幾塊錢,村裡好多人都來跟我學怎麼養豬,家裡的生活也因為養豬變得越來越好。
  • 【脫貧故事-說說我家的大變化】貧困戶呂仕國養豬脫貧蓋起新樓房
    【脫貧故事-說說我家的大變化】貧困戶呂仕國養豬脫貧蓋起新樓房 2020-09-14 1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身殘志堅不言棄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板寨村村民...
    我叫姚加碧,是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板寨村下寨組村民,今年46歲,我家有4人,但是全家勞動力只有我一人,我老婆屬於精神智障二級屬於無勞力,家裡還有一個年邁的母親和一個剛上小學的孩子。  我的家鄉在國家級茂蘭保護區內,山多田少,村民們都過著靠山吃山的日子。但由於我肢體殘疾,很多的重活、累活我幹不了,我尋思著我還能做什麼?  這一家子以後的日子該怎麼過?  我苦惱了,不知道該怎麼辦?
  • 「養豬達人」帶領村民共致富
    面對失敗,劉德山並沒有輕言放棄,而是下定決心在養豬這條路上走下去。 他積極查找失敗的原因,查資料、找書籍,多方請教專業人士諮詢,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找到科學的養豬方法。第二年,劉德山重振旗鼓,籌集資金,對豬舍重新進行了搭建和消毒,併購置種豬,僅僅兩年的時間,劉德山飼養的母豬就發展到20餘頭,年出欄育肥豬400頭以上,不僅把原來虧損的本錢賺了回來,還有了不少盈利。
  • 「我的扶貧故事」為了「小秋月」的夢|開陽縣高寨鄉久長小學教師孫霞
    父親只好籌借了更多錢,帶著她從開陽縣遠到上海尋醫。然而這次手術後,小月月喉部卻永遠插上了一支金屬氣管套用來呼吸。這十來年了,每次說話她都得用手堵住管口,困難而沙啞地發音,呼吸也粗重艱難。  此後,小月月全家的生活十分困難。爺爺年邁失聰,手腳也不方便;母親不堪重負,隻身逃離了這個家庭。面對這一切,父親一籌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