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傳遞力量,讓更多村民能一起致富丨開陽縣馮三鎮...

2021-01-08 天眼新聞

我是開陽縣馮三鎮新華村舊寨組的村民袁中貴,只讀到小學二年級,為了賺錢養家,只能幹苦力活:幫人和水泥修房子、開加工坊做粉面、養花、養雞、挖煤,直至不幸患病。

2012年,我左腿使不上勁,只能回家治病,花光了積蓄也不見好。後來,我癱瘓在床,家裡還欠了三萬多元的外債。作為頂梁柱,我幹不了活,家裡就靠我媳婦做農活維持生活,有時一個月都沒有收入,我媳婦150元都借不到,人家怕我們還不上。而且,那時我連大小便都要人幫忙,感覺生活都沒有什麼盼頭了,別人都說我沒有一點生氣。

袁中貴(中)

後來,在一位老中醫的治療下,我的腿慢慢恢復知覺。我每天能趕著家裡的十隻鴨子出去轉兩趟,腿腳逐漸利索起來。   2015年,當時的駐村幹部不僅給我鼓勁,給我申請了2頭生豬、1頭繁殖母豬和飼料,還幫助在讀大學的大女兒申請了助學貸款,為我們解決了燃眉之急。養豬的第一年,就繁育了30多隻豬仔。到2018年,我終於通過養豬,把所有外債還完了。

2020年4月以來,我投資了20多萬元,其中10萬元是貸款的,修建一個新的養殖場,爭取今年5月份將養殖規模擴大到500頭。現在,已經有十多戶村民跟我一起養豬。雖說我還完舊債又背新債,但情形不一樣了,現在的負債是為了更好地發展。聽說大家還要推選我當村民組長,我很高興。我感謝幫過我們家的人,所以我有機會就要帶著鄉親們一起幹,讓大家也能脫貧致富。  現在,女兒和兒子都工作有了穩定的收入,外出務工的妻子也決定回來和我一起養豬。對未來的發展我充滿信心,爭取能實現養殖1000頭生豬的理想。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卉 狄良軍 劉藍嬰

編輯 劉思博

編審 王璐瑤 李劼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臉上的笑容就是我的幸福丨開陽縣高寨鄉谷豐...
    我是貴陽市交通委員會派駐開陽縣高寨鄉谷豐村的第一書記齊少熠。至今,我參加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同步小康駐村工作已經兩年。2018年11月,受組織派遣,我接替本單位羅鑫同志的駐村工作,到貴陽市開陽縣高寨鄉谷豐村任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窮根不除,絕不離開︱開陽縣安坪村第一書記談志平
    我叫談志平,是開陽縣教育局選派駐安坪村的第一書記,今年是我駐村的第四個年頭。在這四年期間,我先後在開陽縣馮三鎮金龍村、四坪村、安坪村擔任第一書記。2019年3月,我來到安坪村。對標脫貧攻堅相關工作要求,補短板強弱項,牢牢把握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的思想方向和行動方向。陣地建設扶貧工作不能唱「獨角戲」,要推動政策聚焦到脫貧一線、力量下沉到脫貧一線、資源傾斜到脫貧一線。
  • 「我的脫貧故事」從一貧如洗到養豬致富丨開陽縣高寨鄉牌坊村村民...
    我叫王國忠,今年51歲,是開陽縣高寨鄉牌坊村的建檔立卡戶。現在家裡養了70多頭豬,住著寬敞明亮的大平房,這樣的光景在幾年前我想都不敢想。  搬進新房,樹立脫貧信心  2014年,我家因生活困難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那時我和90多歲的老母親居住在一個37平米的舊房子裡,房子年久失修,經常是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家裡又只靠疾病纏身的我種地維持生活,沒有多餘的錢新修房子。
  • ...故事」讓脫貧的「燈」溫暖更多人丨開陽縣禾豐鄉王車村村民陳源蘭
    我叫陳源蘭,是開陽縣禾豐鄉王車村一位貧困戶家的女兒。可是為了照顧我們四姊妹,她農忙時做農活,空閒時間就找臨時工賺錢,很拼很累,但從未停歇,這種生活一直持續到我初三升高中那年。  我被開陽縣第一中學錄取了,我趕緊告訴媽媽,我覺得她一定會很高興。可她在得知這個消息時除了鼓勵,卻一聲嘆息。我突然發現,我要是去念高中,學費該怎麼辦。那天,外面的太陽很大,可我的心卻很冷。
  • 「我的扶貧故事」梅可賢:村民有困難,我盡力解決
    我叫梅可賢,是開陽縣稅務局的工作人員。今年3月,我被選派到開陽縣花梨鎮新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組組長。新山村海拔最低處630米,最高處1230米,年平均氣溫16℃,年降水量1128毫米。來到新山村,我首先開展走訪調研工作,了解村裡和村民的基本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不畏辛苦 無悔青春丨觀山湖區委編辦工作人員唐旭
    2018年,我成為了蘿蔔村駐村幫扶工作組第一書記,責任加身,我更要發揮「上下協調、左右溝通」作用,積極為蘿蔔村爭取各類政策支持和項目資助,雖然壓力大,但內心卻非常充實。  每天早出晚歸,與家人聚少離多是常態,愛人和孩子起初很不理解,甚至會疑惑地問我:「就你們那幾個人,能真正幫助村民脫貧嗎?」
  • 「我的脫貧故事」艱苦奮鬥定能收穫成功丨黎平縣水口鎮勝利村村民...
    通過發展產業實現勤勞致富,走上了一條自力更生的脫貧道路,並成功於2018年實現脫貧退出,徹底撕掉貧困的標籤。勝利村是水口鎮最大的村寨,距鎮政府35公裡,也是全鎮最遠的村寨,全村472戶2246人,轄5個自然寨12個村民小組,我家住在二組,是整村唯一坐落在公路邊的一個小寨子。
  • 「我的扶貧故事」展現脫貧攻堅戰場上的青春力量丨安順市西秀區...
    我也積極主動深入到田間地頭,揮起鋤頭與村民一同幹活拉家常。在揮鋤頭幹農活的過程中,農戶雖然都笑話我姿勢不標準,但是我卻贏得了群眾的心,我也因此更加深入了解到群眾的生活條件和思想狀態,我是真正在用實際行動密切幹群關係。張鍾丹(左)幫貧困戶打油菜籽做黨的好聲音的傳遞者。
  • 「我的脫貧故事」新時代新生活丨黎平縣地坪鎮岑申村村民國白貴
    我叫國白貴,今年44歲,家住貴州省黎平縣地坪鎮岑申村五組,是岑申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作為一個普通村民,我感受最深的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6年取消了農業稅,現在不但不用繳費,而且黨和政府還給我們農民免費提供種植技術,糧食值補、農機補貼、養殖補貼、產業發展補貼,這些惠民政策的出臺讓我們農民打心眼裡感謝黨,感謝政府。
  • 一泓清水惠民生——開陽縣水利工作巡禮
    為解決老百姓的吃水難問題,縣水務局和花梨鎮黨委政府給當地老百姓安上了自來水,村民們十分感謝黨和政府。「新修的自來水提灌站,泵房很大,現在水一通,家家戶戶、老老幼幼簡直高興得不得了。隨時家家都有水用,水通了以後,好多家村民都修起了洗澡間,改了廁,洗澡衝涼都變方便了。」陳安全滿意地說。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楊光海:「娃娃書記」幹勁足
    1994年出生的楊光海,尚不足30歲的他卻具有著驚人力量。工作3年在3個工作崗位上幹過,擔任2個村的黨支部書記,雖然被人叫「娃娃書記」,但卻帶領著全村群眾發展致富,被贊「能幹又靈跳」。2017年,大學畢業後的楊光海放棄穩定的銀行工作,帶著「想和老百姓一起過上好日子」的願望,毅然回到自己的家鄉,成為當地扶貧工作站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工作以來,憑著一股子「不獲全勝不收兵」的幹勁,楊光海先後被評為「黔南州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平塘縣脫貧攻堅『五一』勞動尖兵」「平塘縣基層優秀村黨組織書記」等榮譽稱號。
  • 「我的脫貧故事」種下致富樹 走上脫貧路丨平壩區十字鄉九甲村村民...
    我叫楊勝學,是平壩區十字鄉九甲村龍昌一組村民。全家6口人,靠種植產業謀生,目前我家種植果樹200餘畝。家裡新建起了300多平米的小洋樓,女兒們在上大學,生活充滿了希望。圖為楊勝學家的小洋樓回顧過往,艱難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 「我的脫貧故事」走出艱難的日子|開陽縣硒城街道高雲劉育村村民...
    我叫肖義揚,今年56歲,貴州省貴陽市開陽縣硒城街道高雲劉育村村民。兒子在開陽五小讀書,現與他母親在開陽縣城居住。我向政府申請到了1000元的改廚經費,可1000元也不夠買材料,我正在發愁不知怎麼辦。幫扶幹部送來的裝修瓷磚去年6月,開陽縣發改局蘭主任和高雲小學羅老師來到我家,了解到我改造廚房還差材料,蘭主任當時就表示會想辦法幫助解決廚房改造所需的地板磚和牆磚。
  • 「我的脫貧故事」身殘志堅不言棄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板寨村村民...
    我叫姚加碧,是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板寨村下寨組村民,今年46歲,我家有4人,但是全家勞動力只有我一人,我老婆屬於精神智障二級屬於無勞力,家裡還有一個年邁的母親和一個剛上小學的孩子。  我的家鄉在國家級茂蘭保護區內,山多田少,村民們都過著靠山吃山的日子。但由於我肢體殘疾,很多的重活、累活我幹不了,我尋思著我還能做什麼?  這一家子以後的日子該怎麼過?  我苦惱了,不知道該怎麼辦?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們露出笑容,我覺得一切都有意義|開陽縣米坪...
    我叫黃國璽。2018年3月,我派駐開陽縣米坪鄉伍寨村,成為一名駐村幹部。2018年4月,我有幸與村裡貧困家庭李應祥一家結識。黃國璽幫助困難群眾 於是我連同駐村工作組和村支兩委多次召開會議,收集類似老李家的村戶。大家集思廣益,對他們進行精準幫扶。有孩子的家庭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過上了新的生活,對孤寡老人我們採取國家民政兜底幫扶,對老李一家則通過大力發展養殖產業。
  • ...脫貧故事」我從貧困戶變成致富帶頭人|餘慶縣敖溪鎮指揮村村民...
    看著我的這片椒林,養的豬、牛,對比過往,心中甚是滿足。我叫劉關華,今年45歲了,敖溪鎮指揮村石蚌井組的村民,家有5口人。2016以前,在家裡面種高粱、玉米,每年有一定的收入,日子也勉強過得去。我和家裡商量準備外出務工,但家中母親70多歲了,兒子、母親都需要人照顧,所以決定先在鎮上、周邊鄉鎮打些零工,維持著家裡的日常開銷。   2016年年底,就在我為怎樣發展好產業供家裡人生活、學習發愁的時候,國家扶貧政策來了,經過扶貧對象動態管理識別,村民小組提議,村民代表大會審議後,我家被納入了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抓住「雞」遇 勇闖致富路︱三穗縣雪洞鎮界牌村...
    冬天的清晨,晶瑩的露珠掛在林間的樹梢上,濃霧持久未消散,我站在高坡上的林下養雞基地裡,一陣陣寒風吹來略有些刺骨,但是望著這片「致富路」,我的心裡卻暖意十足。  我叫楊志滔,是三穗縣雪洞鎮界牌村的一名村民,也是千畝林下雞養殖基地負責人。楊志滔正在餵雞初中畢業後,因為家境貧窮,我只能外出打工,賺取生活費用。
  • 「我的脫貧故事」甜蜜事業釀出美好生活|望謨縣平洞街道納橋村村民...
    我外出務工過,看見外面的世界發展迅速,而我的家鄉絲毫未變,我心想一定要改變現在的生活現狀,我要自己脫貧,也要帶著村子裡的人脫貧,讓我們的村子富起來。為了擺脫貧困,我去打工,幹過裝卸工、泥漿工,給別人修屋基、幫果農嫁接果樹........只要能多掙一點兒錢,我都願意去做,但這些只是讓我的生活過得好一些,也脫了貧,但是遠遠沒有達到致富的願望。
  • 「我的脫貧故事」教育扶貧,助我圓了大學夢丨開陽縣禾豐鄉王車村...
    我叫陳明珍,家住在開陽縣禾豐鄉王車村堯旦孔組。現在就讀於貴州師範大學法學專業本科四年級。說真話,我今天能夠坐在大學的教室裡,真的要感謝黨的產業扶貧和教育資助政策,讓我走出大山,走進大學的神聖殿堂。幫扶幹部到陳明珍家了解情況家庭條件的逐步改善,使我有了更多的心思撲在學習上。而黨和政府對我教育的幫扶,更是給我插上了一雙實現大學夢的翅膀。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龐幫雲:讓村民生活甜起來||李美珍...
    看著越來越多的貧困戶通過種植甘蔗和糯米蕉脫貧增收,生活甜蜜起來,我心裡舒坦多了。這些脫貧的老鄉裡,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村民黃錦電、岑南玉兩家人。2015年我勸說他們種糯米蕉,當時也是做了很多次思想工作,後來他們都被我說動,各自種了30畝糯米蕉。糯米蕉有收成之後,他們家裡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接下來,我還將帶領納碰村再新增種植糯米蕉1000畝,加快群眾增收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