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8年四川宜賓的一場洪水,讓蘇軾和黃庭堅的雕像成為了「網紅」。
蘇軾和黃庭堅的雕像,本來是放置在江岸上的,可後來因為洪峰來襲,他們倆被淹了。
一開始,蘇軾和黃庭堅雕像只是被洪水淹到了腰部。
後來,淹到了胸部、頸部。
再後來,江面上只剩下了兩個漩渦。
等水位稍降一點時,人們發現:黃庭堅還站著,但蘇軾已經倒了。
直到洪水完全退去,人們才發現蘇軾的雕像在洪水的衝擊下斷裂,倒在一側的淺坑中。
我當時看到這個新聞,就「噗嗤」樂了。
歷史上,蘇軾跟黃庭堅確實私交甚好,兩人惺惺相惜,一起對抗過時代的洪流,而蘇軾也確實死在黃庭堅的前面。
宜賓這兩尊對抗洪流的雕像,確實也跟一千多年前的兩位文豪的故事對應上了。
2
蘇軾受李白影響比較大,寫的詩詞大開大合、縱橫捭闔,不按常規套路出牌,而黃庭堅受杜甫影響比較大,他寫的詩詞更注重典故、音律工整、行文凝練、基調沉鬱。
黃庭堅的詩詞,我背得下來的只有這兩句(其他的,都需要現查詢):「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用的擬人手法,令我印象深刻。
今天很多樓盤取名字,動不動就取「幸福裡」「春天裡」,這種廣告文案玩法,黃庭堅早玩過了。
黃庭堅寫的詩,最經典的一句是: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乍一看,這句詩處處透著江湖快意,但是,結合整首詩來讀(如下),你就會發現:黃庭堅的寫詩風格,更像是杜甫。
《寄黃幾復》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黃庭堅寫詩,特別喜歡化用典故,因此,沒點文學素養和閱讀積累的人,可能會看不大懂他的詩。
比如這首詩中,他化用《左傳》中楚子對齊桓公所說的「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只是為了說明自己跟友人相距遙遠。
「治病不蘄三折肱」,化用的又是《左傳》中「三折肱,知為良醫」這句話,意思是:一個人若是摔斷三次胳膊,就可以成為良醫了。
黃庭堅寫這句詩,主要也是抒發他和友人不得重用之情。
我估摸著,黃庭堅的詩詞之所以流傳度遠不如蘇軾,主要是因為他的詩化用典故比較多、讀起來相對比較晦澀。
比如,黃庭堅寫過一首與酒有關的詞,整首詞裡無一個酒字(序言不算),但幾乎句句在說酒。
這首詞是《西江月》:
斷送一生惟有,破除萬事無過。遠山橫黛蘸秋波,不飲旁人笑我。花病等閒瘦弱,春愁無處遮攔。杯行到手莫留殘,不道月斜人散。
第一句「斷送一生惟有,破除萬事無過」,讀起來有點莫名其妙,但這是黃庭堅在這裡掉了個書袋。
這兩句,化用的是韓愈的兩句詩。
韓愈在一首詩裡寫過「斷送一生惟有酒,尋思百計不如閒」,意思是:打發這一輩子時光,最好的方式莫過於飲酒。尋思了百種活法,沒有哪一種活法比閒適更舒服。
在另外一首詩裡,韓愈寫「杯行到君莫停手,破除萬事無過酒」,意思是:給你酒你就趕緊喝,酒這玩意兒最能消愁了。
韓愈的「杯行到君莫停手」,也被黃庭堅化用到了《西江月》裡,只不過他換了一種表述方式:杯行到手莫留殘。
黃庭堅寫這首詞的時候,把韓愈詩中寫的「酒」字刪除了,但熟悉韓愈詩的人,一看就知道黃庭堅這是要寫「酒」了。
這首詞的序言裡,黃庭堅寫「老夫既戒酒不飲,遇宴集,獨醒其旁。坐客欲得小詞,援筆為賦」。
也就是說,當時是大家都在喝酒,只有他一個人獨醒。
整首詞不提酒,但句句都在為喝酒找藉口。
第一句寫喝酒的好處。
第二句寫自己不喝酒的話,會被陪酒的佳人笑話。
第三句寫自己心裡很苦悶(很適合借酒澆愁)。
第四句寫自己想一醉方休的心理衝動。
那麼,黃庭堅在酒桌上掙扎了那麼久,到底喝酒沒有?我認為是沒有的。
我估摸著,他真正下決心想喝酒的時候,酒桌上的人已經散了,月亮都下去了。
黃庭堅酒癮很大,晚年才開始戒酒。
他寫的這首詞,把一個戒酒後饞酒的人的心理,臨摹得活靈活現。
黃庭堅的書法,也是一絕。他和蘇軾的書法觀截然不同。
今天我們再看兩人的書法作品,會覺得蘇軾寫的字相對來說要「胖」一些、穩一些,而黃庭堅寫的要「瘦」一些、飄逸一些。
兩人相交甚好的時候,互相調侃彼此的字寫得不好。蘇軾說黃庭堅的字寫得像是「樹梢掛蛇」,黃庭堅則說蘇軾的字是「石壓蛤蟆」。
我不懂書法,但覺得兩個人對彼此寫的字的形容,還都挺到位的。
3
或許是因為蘇軾的詩詞被選進教科書裡的比較多,所以,今天我們比較熟悉蘇軾,卻不大熟悉黃庭堅。
可如果要在宋代詩人中找一個跟蘇軾境遇最類似的人,那這個人就是黃庭堅。
兩個人都是詩詞、書法造詣比較高,都是在青年時期嶄露頭角,都有點克妻(克妻之說當然只是玩笑話,但他們倆的老婆確實死得有點勤),都反對王安石變法,仕途上同頻起落,晚年都是被一貶再貶,最後都是客死他鄉。
黃庭堅年少時就飽讀詩書、很有才氣。
駱賓王七歲能成詩,一首「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今天我們的孩子們還在背。
黃庭堅也是七歲能成詩,他寫的是牧童,而且詩中開始有了哲理: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宋代的科舉考試,發展得已經比較成熟,在科舉考試中懷才不遇的人比唐朝少。
黃庭堅22歲就高中進士,當了縣尉(相當於一個縣的公&安局局&長)。之後,他迎娶了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黃庭堅成婚後兩年,妻子病逝,這讓他很是鬱悶。之後,他又續弦,可誰知道第二任夫人又死了。他懷疑自己克妻,開始借酒澆愁,染上酒癮。
後來,黃庭堅的母親生病。母親臥床一年多的時間裡,他辭職回家,伺候母親整整一年多。母親去世後,他在老人家的墳墓旁邊蓋起了一間非常簡陋的屋子,住在裡面守孝三年,還差點憂鬱成疾。
蘇軾一開始不認識黃庭堅,只是偶然讀到了他的一首詩,就對他欽佩不已。黃庭堅也很仰慕蘇軾,兩人因此成為至交。
蘇軾很讚賞黃庭堅的才情和孝心,他做官時老被調來調去,一度想推薦黃庭堅來接替自己。在推薦信中,他評價黃庭堅「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蘇軾起初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他在給領導打的報告《湖州謝上表》中,多寫了幾句話,說自己無法與變法派共事,結果這篇文章被人拿來做文章,導致蘇軾入獄,差點被殺頭。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
沈括(寫《夢溪筆談》那本自然科學書的作者)等人趕緊與蘇軾撇清關係,把留存的蘇軾詩交給朝廷。黃庭堅則堅決不說蘇軾的壞話,後來還被朝廷罰錢。
好在,蘇軾被他弟弟蘇轍、支持他的同僚以及他反對的王安石所救,留了一條命。
過了幾年,新法廢止,保守派在朝廷佔了上風。蘇軾和黃庭堅都回到了京師,兩人時常坐在一起探討詩文和書法。
黃庭堅在司馬光的舉薦下參與修國史,蘇軾則不滿保守派的政治主張,跑到了杭州。
李清照的公公趙挺之是變法派,他一直不喜歡反對變法的蘇軾和黃庭堅,甚至於兒子趙明誠(李清照的老公)喜歡「蘇黃」的詩文和書法,他都會斥責。
趙挺之和黃庭堅的過節,始於山東。
當時,趙挺之在山東當官,正值王安石變法,他想在全縣市實行市易法。
市易法是什麼東西呢?就是政府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這種改革本意是好的,但執行起來卻成為了某些官員中飽私囊的工具。
趙挺之想搞這個改革,卻遭到了黃庭堅的反對。黃庭堅當時主管一個鎮,他認為那個鎮面積小,百姓又貧困,無法承受這種變相勒索。
到了變法派得勢時,趙挺之就向朝延反映黃庭堅男女關係有問題。
黃庭堅是寫過一些豔詩,但他是否亂搞男女關係,我們無從查證。我們只知道,他因此陷入政治紛爭,後被貶黜到了湖北鄂州、四川涪州(今重慶)、黔州(今貴州北部)等地。
蘇軾當時也被貶到了惠州,臨行之前兩人在鄱陽湖見面,聚了三天,沒想到成為訣別。
蘇軾後來被貶得越來越遠,最遠去到了海南。蘇軾在海南時,黃庭堅則被貶到了戎州(今四川宜賓)。
史書上記載,黃庭堅遊覽戎州無等院、觀甘泉甃井時「見東坡老人題字,低回其下,久之不能去。」
黃庭堅在戎州發現了多年前蘇軾寫給叔丈王慶元的一封信被隨意亂扔,氣憤極了,他小心翼翼地收藏起來。
蘇軾曾經給黃庭堅寄過《寒食帖》,黃庭堅收到以後給蘇軾作序,大讚「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
蘇軾年老的時候,被大赦,可以再回中原,但是,從海南北歸的路上,他與世長辭。黃庭堅獲悉蘇軾的死訊後,悲痛難言,在家中掛上蘇軾的畫像,日日追思。
再之後,黃庭堅又因為政治紛爭被貶黜至廣西宜州。對古代人來說,宜州真的是無比荒蠻的地方了。
這一年,黃庭堅已是59歲。
他一路拖家帶口往南走,到了湖南永州時,他把家屬留在了湖南,自己只身前往宜州。可是,他剛到了那裡,還沒上任,就客死他鄉。
而此時,蘇軾墳頭的草,已經枯榮四年了。
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中有一句臺詞是這樣的:這世間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得一人,志同道合,知情識趣:同甘共苦,不忘初衷。
我覺得用它來形容蘇軾和黃庭堅,也挺合適。
一千多年後的我們,再看這一對摯友,只覺唏噓。
人生慘澹,志同道合者寡。懂得,比結盟更重要,特別是在面對時代洪流的時候。
很欣慰洪流過後,蘇軾和黃庭堅的雕像再次站在了一起,我們還有機會看到這對才子飲酒賦詩看無盡長江滾滾流。
--END--
作者:晏凌羊,80後,情感專欄作者,新女性主義作者,中國作協會員。著有暢銷書《那些讓你痛苦的,終有一天你會笑著說出來》《願你放得下過往,配得起將來》《願你有徵途,也有退路》《我離婚了》《有你的江湖不寂寞——金庸武俠小說的另類解讀》以及兒童繪本《媽媽家,爸爸家》。擁有13年金融從業(管理)經驗,現為廣州某文化信息諮詢公司創始人、某文化傳媒公司聯合創始人。出生於雲南麗江,現居廣州。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晏凌羊 微博:晏凌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