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和黃庭堅:朋友一生一起走

2020-12-05 晏凌羊

1

2018年四川宜賓的一場洪水,讓蘇軾和黃庭堅的雕像成為了「網紅」。

蘇軾和黃庭堅的雕像,本來是放置在江岸上的,可後來因為洪峰來襲,他們倆被淹了。

一開始,蘇軾和黃庭堅雕像只是被洪水淹到了腰部。

後來,淹到了胸部、頸部。

再後來,江面上只剩下了兩個漩渦。

等水位稍降一點時,人們發現:黃庭堅還站著,但蘇軾已經倒了。

直到洪水完全退去,人們才發現蘇軾的雕像在洪水的衝擊下斷裂,倒在一側的淺坑中。

我當時看到這個新聞,就「噗嗤」樂了。

歷史上,蘇軾跟黃庭堅確實私交甚好,兩人惺惺相惜,一起對抗過時代的洪流,而蘇軾也確實死在黃庭堅的前面。

宜賓這兩尊對抗洪流的雕像,確實也跟一千多年前的兩位文豪的故事對應上了。

2

蘇軾受李白影響比較大,寫的詩詞大開大合、縱橫捭闔,不按常規套路出牌,而黃庭堅受杜甫影響比較大,他寫的詩詞更注重典故、音律工整、行文凝練、基調沉鬱。

黃庭堅的詩詞,我背得下來的只有這兩句(其他的,都需要現查詢):「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用的擬人手法,令我印象深刻。

今天很多樓盤取名字,動不動就取「幸福裡」「春天裡」,這種廣告文案玩法,黃庭堅早玩過了。

黃庭堅寫的詩,最經典的一句是: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乍一看,這句詩處處透著江湖快意,但是,結合整首詩來讀(如下),你就會發現:黃庭堅的寫詩風格,更像是杜甫。

《寄黃幾復》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黃庭堅寫詩,特別喜歡化用典故,因此,沒點文學素養和閱讀積累的人,可能會看不大懂他的詩。

比如這首詩中,他化用《左傳》中楚子對齊桓公所說的「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只是為了說明自己跟友人相距遙遠。

「治病不蘄三折肱」,化用的又是《左傳》中「三折肱,知為良醫」這句話,意思是:一個人若是摔斷三次胳膊,就可以成為良醫了。

黃庭堅寫這句詩,主要也是抒發他和友人不得重用之情。

我估摸著,黃庭堅的詩詞之所以流傳度遠不如蘇軾,主要是因為他的詩化用典故比較多、讀起來相對比較晦澀。

比如,黃庭堅寫過一首與酒有關的詞,整首詞裡無一個酒字(序言不算),但幾乎句句在說酒。

這首詞是《西江月》:

斷送一生惟有,破除萬事無過。遠山橫黛蘸秋波,不飲旁人笑我。花病等閒瘦弱,春愁無處遮攔。杯行到手莫留殘,不道月斜人散。

第一句「斷送一生惟有,破除萬事無過」,讀起來有點莫名其妙,但這是黃庭堅在這裡掉了個書袋。

這兩句,化用的是韓愈的兩句詩。

韓愈在一首詩裡寫過「斷送一生惟有酒,尋思百計不如閒」,意思是:打發這一輩子時光,最好的方式莫過於飲酒。尋思了百種活法,沒有哪一種活法比閒適更舒服。

在另外一首詩裡,韓愈寫「杯行到君莫停手,破除萬事無過酒」,意思是:給你酒你就趕緊喝,酒這玩意兒最能消愁了。

韓愈的「杯行到君莫停手」,也被黃庭堅化用到了《西江月》裡,只不過他換了一種表述方式:杯行到手莫留殘。

黃庭堅寫這首詞的時候,把韓愈詩中寫的「酒」字刪除了,但熟悉韓愈詩的人,一看就知道黃庭堅這是要寫「酒」了。

這首詞的序言裡,黃庭堅寫「老夫既戒酒不飲,遇宴集,獨醒其旁。坐客欲得小詞,援筆為賦」

也就是說,當時是大家都在喝酒,只有他一個人獨醒。

整首詞不提酒,但句句都在為喝酒找藉口。

第一句寫喝酒的好處。

第二句寫自己不喝酒的話,會被陪酒的佳人笑話。

第三句寫自己心裡很苦悶(很適合借酒澆愁)。

第四句寫自己想一醉方休的心理衝動。

那麼,黃庭堅在酒桌上掙扎了那麼久,到底喝酒沒有?我認為是沒有的。

我估摸著,他真正下決心想喝酒的時候,酒桌上的人已經散了,月亮都下去了。

黃庭堅酒癮很大,晚年才開始戒酒。

他寫的這首詞,把一個戒酒後饞酒的人的心理,臨摹得活靈活現。

黃庭堅的書法,也是一絕。他和蘇軾的書法觀截然不同。

今天我們再看兩人的書法作品,會覺得蘇軾寫的字相對來說要「胖」一些、穩一些,而黃庭堅寫的要「瘦」一些、飄逸一些。

兩人相交甚好的時候,互相調侃彼此的字寫得不好。蘇軾說黃庭堅的字寫得像是「樹梢掛蛇」,黃庭堅則說蘇軾的字是「石壓蛤蟆」。

我不懂書法,但覺得兩個人對彼此寫的字的形容,還都挺到位的。

3

或許是因為蘇軾的詩詞被選進教科書裡的比較多,所以,今天我們比較熟悉蘇軾,卻不大熟悉黃庭堅。

可如果要在宋代詩人中找一個跟蘇軾境遇最類似的人,那這個人就是黃庭堅。

兩個人都是詩詞、書法造詣比較高,都是在青年時期嶄露頭角,都有點克妻(克妻之說當然只是玩笑話,但他們倆的老婆確實死得有點勤),都反對王安石變法,仕途上同頻起落,晚年都是被一貶再貶,最後都是客死他鄉。

黃庭堅年少時就飽讀詩書、很有才氣。

駱賓王七歲能成詩,一首「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今天我們的孩子們還在背。

黃庭堅也是七歲能成詩,他寫的是牧童,而且詩中開始有了哲理: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宋代的科舉考試,發展得已經比較成熟,在科舉考試中懷才不遇的人比唐朝少。

黃庭堅22歲就高中進士,當了縣尉(相當於一個縣的公&安局局&長)。之後,他迎娶了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黃庭堅成婚後兩年,妻子病逝,這讓他很是鬱悶。之後,他又續弦,可誰知道第二任夫人又死了。他懷疑自己克妻,開始借酒澆愁,染上酒癮。

後來,黃庭堅的母親生病。母親臥床一年多的時間裡,他辭職回家,伺候母親整整一年多。母親去世後,他在老人家的墳墓旁邊蓋起了一間非常簡陋的屋子,住在裡面守孝三年,還差點憂鬱成疾。

蘇軾一開始不認識黃庭堅,只是偶然讀到了他的一首詩,就對他欽佩不已。黃庭堅也很仰慕蘇軾,兩人因此成為至交。

蘇軾很讚賞黃庭堅的才情和孝心,他做官時老被調來調去,一度想推薦黃庭堅來接替自己。在推薦信中,他評價黃庭堅「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蘇軾起初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他在給領導打的報告《湖州謝上表》中,多寫了幾句話,說自己無法與變法派共事,結果這篇文章被人拿來做文章,導致蘇軾入獄,差點被殺頭。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

沈括(寫《夢溪筆談》那本自然科學書的作者)等人趕緊與蘇軾撇清關係,把留存的蘇軾詩交給朝廷。黃庭堅則堅決不說蘇軾的壞話,後來還被朝廷罰錢。

好在,蘇軾被他弟弟蘇轍、支持他的同僚以及他反對的王安石所救,留了一條命。

過了幾年,新法廢止,保守派在朝廷佔了上風。蘇軾和黃庭堅都回到了京師,兩人時常坐在一起探討詩文和書法。

黃庭堅在司馬光的舉薦下參與修國史,蘇軾則不滿保守派的政治主張,跑到了杭州。

李清照的公公趙挺之是變法派,他一直不喜歡反對變法的蘇軾和黃庭堅,甚至於兒子趙明誠(李清照的老公)喜歡「蘇黃」的詩文和書法,他都會斥責。

趙挺之和黃庭堅的過節,始於山東。

當時,趙挺之在山東當官,正值王安石變法,他想在全縣市實行市易法。

市易法是什麼東西呢?就是政府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這種改革本意是好的,但執行起來卻成為了某些官員中飽私囊的工具。

趙挺之想搞這個改革,卻遭到了黃庭堅的反對。黃庭堅當時主管一個鎮,他認為那個鎮面積小,百姓又貧困,無法承受這種變相勒索。

到了變法派得勢時,趙挺之就向朝延反映黃庭堅男女關係有問題。

黃庭堅是寫過一些豔詩,但他是否亂搞男女關係,我們無從查證。我們只知道,他因此陷入政治紛爭,後被貶黜到了湖北鄂州、四川涪州(今重慶)、黔州(今貴州北部)等地。

蘇軾當時也被貶到了惠州,臨行之前兩人在鄱陽湖見面,聚了三天,沒想到成為訣別。

蘇軾後來被貶得越來越遠,最遠去到了海南。蘇軾在海南時,黃庭堅則被貶到了戎州(今四川宜賓)。

史書上記載,黃庭堅遊覽戎州無等院、觀甘泉甃井時「見東坡老人題字,低回其下,久之不能去。」

黃庭堅在戎州發現了多年前蘇軾寫給叔丈王慶元的一封信被隨意亂扔,氣憤極了,他小心翼翼地收藏起來。

蘇軾曾經給黃庭堅寄過《寒食帖》,黃庭堅收到以後給蘇軾作序,大讚「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

蘇軾年老的時候,被大赦,可以再回中原,但是,從海南北歸的路上,他與世長辭。黃庭堅獲悉蘇軾的死訊後,悲痛難言,在家中掛上蘇軾的畫像,日日追思。

再之後,黃庭堅又因為政治紛爭被貶黜至廣西宜州。對古代人來說,宜州真的是無比荒蠻的地方了。

這一年,黃庭堅已是59歲。

他一路拖家帶口往南走,到了湖南永州時,他把家屬留在了湖南,自己只身前往宜州。可是,他剛到了那裡,還沒上任,就客死他鄉。

而此時,蘇軾墳頭的草,已經枯榮四年了。

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中有一句臺詞是這樣的:這世間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得一人,志同道合,知情識趣:同甘共苦,不忘初衷。

我覺得用它來形容蘇軾和黃庭堅,也挺合適。

一千多年後的我們,再看這一對摯友,只覺唏噓。

人生慘澹,志同道合者寡。懂得,比結盟更重要,特別是在面對時代洪流的時候。

很欣慰洪流過後,蘇軾和黃庭堅的雕像再次站在了一起,我們還有機會看到這對才子飲酒賦詩看無盡長江滾滾流。

--END--

作者:晏凌羊,80後,情感專欄作者,新女性主義作者,中國作協會員。著有暢銷書《那些讓你痛苦的,終有一天你會笑著說出來》《願你放得下過往,配得起將來》《願你有徵途,也有退路》《我離婚了》《有你的江湖不寂寞——金庸武俠小說的另類解讀》以及兒童繪本《媽媽家,爸爸家》。擁有13年金融從業(管理)經驗,現為廣州某文化信息諮詢公司創始人、某文化傳媒公司聯合創始人。出生於雲南麗江,現居廣州。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晏凌羊 微博:晏凌羊~

相關焦點

  • 黃庭堅的一首詩,將清風和明月融合一起,帶來了無限美感
    「清風」「明月」是詩詞中常見的意象,明月照亮了夜晚的路,清風帶來了清涼,當清風和明月一起作用,又會出現怎樣的美景呢?黃庭堅就寫了這樣一首詩,將清風和明月融合一起,帶來了無限美感。《鄂州南樓書事》黃庭堅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裡芰荷香。
  • 黃庭堅:走過「江湖夜雨十年燈」,他一生困頓,卻始終明朗如少年
    特別是頷聯的這一句「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像極了黃庭堅的一生。他的一生剛剛的一甲子的歲月,少年成名卻一生困頓,詩書全才卻聲明被掩!那時的我就這樣快樂無憂的成長著,直到13歲那年壯年的母親突然離世,只留下我和母親。好在我有個好舅舅,他叫李常,當時任御史中丞,舅舅把母親和我接到身邊加以照顧。舅舅是個大藏書家、詩人,正是在他家的這些歲月我才能夠與書籍做伴,「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這是我受益一生的寶藏。
  • 蘇軾、黃庭堅,誰更是題畫詩的高手
    其畫今已不存,而蘇軾之題畫詩卻名垂千古。《鴨戲圖》意境蘇軾(1037—1101)曾作《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煙雨歸雁圖》意境黃庭堅(1045—1105)是蘇軾的學生,也有題惠崇畫詩。黃庭堅看後,逐一題詩,題目就叫「題鄭防畫夾五首」,其中題惠崇的一首云:惠崇煙雨歸雁,坐我瀟湘洞庭。欲喚扁舟歸去,故人言是丹青!想來這幅畫名叫《煙雨歸雁圖》。畫中江寬水闊,煙雨迷濛,雁行於空,江邊系一扁舟。詩人不覺沉浸其中,竟欲喚舟歸去。
  • 杜甫一個名句,蘇軾黃庭堅自嘆不如,李煜卻隨手改出高境界!
    古詩詞是我國璀璨文化的瑰寶,唐詩宋詞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精美的內容,不同的詩人之間就有不同的感情故事,蘇軾的豪邁,李清照的婉約,李白的浪漫等等,不過古詩詞中發展的過程中還出現過一些故事,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杜甫一個名句,蘇軾黃庭堅自嘆不如,李煜卻隨手改出高境界!
  • 蘇軾「石壓蛤蟆體」加黃庭堅「死蛇掛樹體」,他憑此竟成書法家
    黃庭堅曾在《山谷集》中評價到:「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軾)為第一。」然而,他們在平時開玩笑時,卻常相互取笑對方的字。蘇軾嘲笑黃庭堅的書法如「死蛇掛樹」,黃庭堅卻反譏老師蘇東坡的書法是「石壓蛤蟆」。     然而當今,卻有一位書法愛好者,將這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書風融合在一起,竟然寫成了知名的書法家,他就是——歐陽荷庚!
  • 書法人物黃庭堅
    黃庭堅對仲仁畫作稱嘆不已,誇他所畫梅花「如嫩寒清曉,行孤山籬落間,但欠香耳」。在花光寺,仲仁拿出秦觀和蘇軾留下的詩卷給黃庭堅觀賞,並且畫梅數枝及煙外遠山相贈。蘇、秦都是黃庭堅在京城的至交摯友,但兩人均他而逝。在長沙,黃庭堅遇到了秦觀的兒子和女婿。窮困潦倒的他們,正護送秦觀靈柩北上。黃庭堅見到兩位晚輩,竟握著他們的手失聲痛哭,隨即贈銀二十兩作辦喪事之用。
  • 蘇軾畫字,黃庭堅描字,蔡襄勒字,那你呢?我是「噴子」!
    最能代表北宋書法且引領北宋書壇的,當屬「宋四家」,即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俗稱:蘇黃米蔡。要問宋四家中誰寫的最牛,這個不好回答,因為四人書風不同。但要問宋四家中誰最能吹牛,米芾稱第二無人敢稱第一,可以說他將「裝」、「噴子」的藝術表演到了淋漓盡致,今天的「鍵盤俠」是無法企及的,不信我們來看。
  • 穀雨當飲茶,黃庭堅寫穀雨茶的詩,與他給蘇軾送茶寫的詩略輸一籌
    穀雨節有很多習俗,飲穀雨茶便是一項集氣節、養生和風雅為一身的習俗。茶文化自唐代便已興盛,宋朝時茶更是文人傾情描寫的對象,北宋大家黃庭堅便是其中的一位傑出代表,他寫過很多飲茶的詩句,不論是穀雨茶還是雙井茶。見二十弟倡和花字漫興.其一落絮遊絲三月候,風吹雨洗一城花。
  • 蘇軾一生的「情路,官途,朋友」
    這是一篇長文,是一篇論述蘇軾頗具傳奇色彩命運的文章。我們換個角度來領略他縱有通天情趣與才情,卻屢遭排擠和貶謫,又能泰然自若淡然處之的一生。請大家耐心地讀下去,了解蘇東坡一生的情路,官途與朋友。作為千百年來家喻戶曉的大文豪,蘇軾的生平我就不在這裡贅述了。
  • 黃庭堅、趙孟、文徵明……歷史上的大書家如何學「蘇字」?
    蘇軾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他曾經遍學晉、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長,再將王僧虔、徐浩、李邕、顏真卿、楊凝式等名家的創作風格融會貫通後自成一家。《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存世作品中最為精彩的代表作,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三行書」。黃庭堅在《山谷集》裡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 蘇軾的字不是醜!黃庭堅:他是率性而為,沒有心境一般人寫不出來
    蘇軾的書法作品存世比較少,據說只有《寒食帖》這唯一的作品在世。但見過蘇軾作品的人都說他的字並不怎麼樣,怎麼就因為他的名氣大而把他的書法給神化了呢?但真正專業的人卻形容蘇軾的字不能用醜來形容,他的字裡透露著自己的一種人生態度,正如他的社會背景一樣。蘇軾的字不是醜!黃庭堅:他是率性而為,沒有心境完全寫不出來!
  • 黃庭堅很瀟灑的一首詩,8句話盡顯文人清高,最後14字美到極致
    文/顧無【引觴漫談】北宋的文壇中,蘇軾師承歐陽修,黃庭堅師承蘇軾,這三個人所處的年代,是北宋文學的第一個輝煌期。宋初的文學有三派,分別是白體,晚唐體和西崑體,都是對古人的模仿。畢竟文化經歷過浩劫,廢墟中的人們要站起來,第一步也只能是模仿,文學自信那是後人的事情了。歐陽修是一代宗師,他的文學風格甚至為人都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蘇軾,正是在前人的基礎上,蘇軾才有了如此高的文學成就,稱他為宋代文學史的第一人也不為過。
  • 《傷寒總病論》首次提出「寒毒」概念,蘇軾黃庭堅師徒為之作序留下...
    《傷寒總病論》——首次提出「寒毒」概念;由兩位書法大咖蘇軾和黃庭堅師徒共同作序的第一部醫學專著。作者 丁 璉當年,蘇軾被貶湖北黃州,常吐槽夥食差。一次,好友陳季常送了一筐「覆盆子」,他十分感動,特地寫了封信。蘇軾很多傳世尺牘中提到「季常先生」。作為終生密友,陳伴他度過了謫居黃州的歲月。
  • 漫談古代著名書法家及其作品之六-黃庭堅
    黃庭堅學習書法主經創新立意,提倡具有自己的個性和面貌。他對評書、臨摹和用筆都有自己獨到新穎的見解。他臨摹時不是一味埋頭寫,而更注意觀察和記住古人的書法神韻,得古人的筆法,融會貫通,便於創新。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現在學習書法的人借鑑。黃庭堅學習涉獵很廣,精心研究。
  • 北宋書法家黃庭堅的《花氣燻人帖》,只有28個字,放大後神採飛揚
    春日裡,無意間看到黃庭堅的這幅《花氣燻人帖》,雖然只有28個字,還是被驚豔到了。快來一起欣賞下吧!放大後看,更是覺得這書法寫得神採飛揚!沈周曾在黃庭堅草書《李白憶舊遊詩卷》的題跋中寫道:「晚年大得藏真(懷素)三昧,此筆力恍惚,出神入鬼,謂之'草聖'宜焉!」此時黃庭堅的草書藝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深得張旭和懷素草書飛動灑脫的神韻,而又有自己的風格,結體變化多端,瘦勁奇崛,氣勢雄健。
  • 黃庭堅論書,著力打通詩文書畫界限,獨抒己見!
    黃庭堅論書,著力打通詩文書畫界限,為世人矚目。黃庭堅書法重「韻勝」與「不俗」,其實他在論詩文繪畫上亦是如此。他稱「書畫當以韻為主」(《題北齊校書圖後》)、「凡書畫當觀韻……此與文章同一關紐」(《題摹燕郭尚父圖》》)。
  • 蘇軾很自戀的一首詞:三十年前,我是風流帥
    言下之意,你該有信心去實現試後的「黃金屋」和「顏如玉」的人生兩大美願。細讀這首詩,感慨蘇軾真是一個好朋友。他語重心長地囑咐朋友,不惜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的勸誡他。那麼,這個潘大臨又是何許人也,值得蘇東坡這樣看重呢?
  • 黃庭堅的一首五言詩,全篇無一生僻字,卻音韻鏗鏘
    有一次他在集市偶然撿到了一個七歲的小女孩,便收養她一起過日子。這位隱者每天幹活供養小女孩,平時安於平淡生活,他經常把小女孩扛在肩上,還簪花微醉,怡愉自適,人生境界高超。北宋詩人陳師道得知這個故事後,寫了一首《陳留市隱者》,讚美這位隱者情操高尚。陳師道在詩中說,「子豈達者與,槁竹聊一鳴。
  • 宋四家之一黃庭堅,被蘇東坡戲稱「死蛇掛樹」的顫筆技法令人叫絕
    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北宋中後期的先鋒藝術家,黃庭堅可能要算得上最好的一位。擺脫蘇軾的影響殊非易事。
  • 黃庭堅7歲時寫的一首詩,年少讀不懂,讀懂已是中年人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他這一生有許多稱號,他和秦觀、晁補之、張耒先後拜在蘇軾的門下,合稱「蘇門四學士」。他在書法上也頗有造詣,和他的老師蘇軾還有蔡襄、米芾並稱「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