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首次提出「寒毒」概念,蘇軾黃庭堅師徒為之作序留下...

2020-12-15 北晚新視覺網

《傷寒總病論》——首次提出「寒毒」概念;由兩位書法大咖蘇軾和黃庭堅師徒共同作序的第一部醫學專著。

作者 丁 璉


當年,蘇軾被貶湖北黃州,常吐槽夥食差。一次,好友陳季常送了一筐「覆盆子」,他十分感動,特地寫了封信。蘇軾很多傳世尺牘中提到「季常先生」。作為終生密友,陳伴他度過了謫居黃州的歲月。陳是一介狂士,棄良田豪宅隱居山裡,整天頭戴狀如方屋的高帽,人稱「方山子」。蘇軾為他寫了《方山子傳》。陳好賓客,喜蓄聲妓,其妻兇妬。蘇軾有詩戲云:「龍邱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東獅吼」源於此。

蘇軾《覆盆子帖》,紙本,縱27.7釐米,橫44.8釐米,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釋文: 覆盆子甚煩採寄,感怍之至。令子一相訪,值出未見,當令人呼見之也。季常先生一書,並信物一小角,請送達。軾白。

武威醫簡是繼馬王堆醫書之後,又一次漢代醫方的重要發現。1972年11月發現於甘肅武威縣的東漢早期墓地。所選三枚,從右往左,第一枚主要記錄了男子「七傷」的部分內容和治療醫方;中間一枚是治婦人膏藥方,具體的藥名和劑量,用豬肉脂肪調製膏藥;第三枚記錄當時藥品價格,如起首「牛膝半斤,直(值)五十」,「黃芩一斤,直(值)七十」。

東漢武威醫藥簡

疫病自古以來就是國家極其重視的大事,稍有規模的疫情必然被史官記錄在冊。曹植《說疫氣》中描述這場災難:「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當時站在文學高山頂峰的「建安七子」,徐幹、陳琳、應瑒、劉楨、王粲五人死於這場疫病。之前,「七子」中的另外兩位已先後故去。

據鄧拓先生在《中國救荒史》中統計,兩周時期,僅有一次疫病流行的記載;秦漢時期13次;三國兩晉時期17次;南北朝時期17次;隋唐五代時期17次;兩宋金元時期32次;明代64次;清朝74次;民國6次。這僅為正史的記載,局部性的疫情,多不見史載。

人類發展史可以說是一部與疫病流行鬥爭的歷史,有文字記載的疫病可追溯到上古時期。至於「癘」字可見於《尚書》、《山海經》和《左傳》。此後,關於疫病流行的記載不斷出現在史書上。殷墟甲骨文已有「蟲」、「蠱」、「瘧疾」、「疾年」等文字和許多療疾卜辭。周代文獻如《詩經》、《尚書》、《周易》以及稍晚一些的《周禮》、《禮記》等有了更多並較系統的對各種疾病的記載。

如《詩·小雅·節南山》:「天方薦瘥,喪亂弘多。民言無嘉,憯莫懲嗟」;鄭玄的箋注是:「天氣方今,又重以疫病,長幼相亂而死喪甚大多也。天下之民皆以災害相吊,無一嘉慶之言,曾無以恩德止之者,嗟乎奈何。」這可能是最早的關於流行性傳染病的記載。古人認為的疫、瘟,相當於現在的細菌病毒:「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疫者。感天地之癘氣……」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邪從口鼻而入。只能說,可以靠經驗來判斷,但無法系統地去認知細菌病毒。

有病就有治。古代經書、史書、小說、地方志等文獻中,記載了很多防與治的方法,其中「隔離」是古人很早就意識到的最佳防疫法。如《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中,兩千多年前的秦國便有將麻風病人集中遷移的規定;在漢代,政府要求隔離,以防人傳人。《漢書·卷十二·平帝紀第十二》:「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晉書·王彪之傳》:「永和末,多疾疫。舊制,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晉代對傳染病隔離要求更嚴;到了南北朝,「隔離防疫」已成為一種制度。

北宋 蘇 軾   序《傷寒總病論》。《傷寒總病論》共六卷,成書於北宋鹹平三年(1100)。作者龐安時(1042-1099)號稱「北宋醫王」,是北宋最著名傷寒學家,書中首次提出了「寒毒」概念。《傷寒總病論》是第一部由書法大家蘇軾和黃庭堅兩位大家共同作序的醫學專著。

如果說到個人主動防疫治病養生,不能不提蘇軾。樂天派蘇軾一生顛沛流離,大多時間都在流放或流放的路上,66歲在常州亡於中暑。在寫給米芾的信中甚至認為,「海外久無此熱,殆不堪懷。」蘇東坡曾提到:「一家長幼,多因中暑而臥病。」此時,兒子蘇邁和蘇迨已去了宜興,只有蘇過在他身邊照料。為解暑,東坡吃了許多冷飲——外熱內冷又加上夜裡天熱無法入睡,怎能承受?蘇軾記錄了他的症狀:「某食則脹,不食則羸,昨夜通旦不交睫,端坐飽蚊子耳。不知今夕如何度?」蘇軾染疾,米芾多次探視,送去麥門冬飲子。為此,蘇軾寫了《睡起聞米元章冒熱到東園送麥門冬飲子》,詩曰:

「一枕清風值萬錢,無人肯買北窗眠。

開心暖胃門冬飲,知是東坡手自煎。」

林語堂《蘇東坡傳》認為,蘇軾的病很可能是「阿米巴性的痢疾」。但實際上,除了腹瀉的症狀之外,就是高燒和呼吸衰竭。要不是實在沒有辦法,蘇軾不會一病如此。當年被貶黃州之時,有位名張鶚者,上門請蘇軾教養生方面的內容,蘇軾給他開了四味藥:「一曰無事以當貴,二曰早寢以當富,三曰安步以當車,四曰晚食以當肉。」並告知,此四味藥可治妄念,可治貪饞,可減肥贅,可調胃腸。在今天看來,此四味藥也適合於在家防疫時借鑑。另有巢谷自眉州前來投奔蘇軾,一年後返川,臨行前將秘藏藥方「聖散子」傳給他,並要求其「指江水為誓,約不傳人」。次年春天,黃州疫病流行,蘇軾顧不上此前與巢谷的誓約,毅然將此秘方傳給名醫龐安常,該藥果然對於治療瘟疫有奇效,「所活不可勝數」。龐安常後來著《傷寒總病論》,並將此方收入書中,由蘇軾作序。

 

來源: 北京晚報

編輯:tf008

相關焦點

  • 蘇軾和黃庭堅:朋友一生一起走
    「治病不蘄三折肱」,化用的又是《左傳》中「三折肱,知為良醫」這句話,意思是:一個人若是摔斷三次胳膊,就可以成為良醫了。黃庭堅寫這句詩,主要也是抒發他和友人不得重用之情。我估摸著,黃庭堅的詩詞之所以流傳度遠不如蘇軾,主要是因為他的詩化用典故比較多、讀起來相對比較晦澀。
  • 黃庭堅:未生白髮猶堪酒,垂上青雲卻佐州
    北宋的王定國,是一位非常有才氣的人,他與蘇軾、黃庭堅等人交好,蘇軾曾為他的詩集作序,而黃庭堅曾為他的文集作序。烏臺詩案,蘇軾被貶,許多人也都遭到牽連,其中就有王定國。元祐初蘇軾還朝,舉薦王定國為宗正丞,不久又遭到貶值,出為揚州通判。
  • 蘇軾、黃庭堅,誰更是題畫詩的高手
    惠崇(亦為慧崇,965- 1017),福建建陽人,宋初九僧之首,能詩能畫。《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畫名,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其畫今已不存,而蘇軾之題畫詩卻名垂千古。《鴨戲圖》意境蘇軾(1037—1101)曾作《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蘇軾的字不是醜!黃庭堅:他是率性而為,沒有心境一般人寫不出來
    但真正專業的人卻形容蘇軾的字不能用醜來形容,他的字裡透露著自己的一種人生態度,正如他的社會背景一樣。蘇軾的字不是醜!黃庭堅:他是率性而為,沒有心境完全寫不出來!其實通過一樣是大師黃庭堅的說法,你就可以知道蘇軾為什麼可以成為大書法家了。蘇軾自稱他的字比較特殊,他笑稱顏真卿的字,那個叫巖體,柳公權的字又被稱為是柳體,大家都認可他們的字,但我的字呢,就叫蛤蟆體吧。
  • 書法人物黃庭堅
    簡介黃庭堅(1045年-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寧(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
  • 黃庭堅的一首詩,將清風和明月融合一起,帶來了無限美感
    黃庭堅就寫了這樣一首詩,將清風和明月融合一起,帶來了無限美感。《鄂州南樓書事》黃庭堅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裡芰荷香。清風明月無人管,並作南樓一味涼。黃庭堅與蘇軾既是師徒又是朋友,兩個人的經歷極為相似,一直被排擠被貶謫,因為同樣的經歷,才讓他們的作品比別人更加深刻。
  • 穀雨當飲茶,黃庭堅寫穀雨茶的詩,與他給蘇軾送茶寫的詩略輸一籌
    即是說穀雨之時降雨量變多,有雨水積聚的地方浮萍繁衍生息,一朵一朵漂在水面。有了最後的春雨的滋潤,穀類作物便開始急劇生長,一場穀雨,潤物細無聲,穀雨即為雨生百穀。穀雨節有很多習俗,飲穀雨茶便是一項集氣節、養生和風雅為一身的習俗。
  • 蘇軾「石壓蛤蟆體」加黃庭堅「死蛇掛樹體」,他憑此竟成書法家
    ,是著名的「蘇門四學士」之一,他與蘇軾是亦師亦友的關係,兩人書法同列「宋四大家」。黃庭堅曾在《山谷集》中評價到:「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軾)為第一。」然而,他們在平時開玩笑時,卻常相互取笑對方的字。蘇軾嘲笑黃庭堅的書法如「死蛇掛樹」,黃庭堅卻反譏老師蘇東坡的書法是「石壓蛤蟆」。
  • 杜甫一個名句,蘇軾黃庭堅自嘆不如,李煜卻隨手改出高境界!
    古詩詞是我國璀璨文化的瑰寶,唐詩宋詞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精美的內容,不同的詩人之間就有不同的感情故事,蘇軾的豪邁,李清照的婉約,李白的浪漫等等,不過古詩詞中發展的過程中還出現過一些故事,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杜甫一個名句,蘇軾黃庭堅自嘆不如,李煜卻隨手改出高境界!
  • 張無忌寒毒不僅九陽真經可治,易筋經也行?金庸:大錯特錯
    有人說《天龍八部》大氣磅礴,主角蕭峰胸襟氣吞山河,乃是真正的俠義之士。而《倚天屠龍記》雖然故事跌宕起伏,可主角卻是一個做事畏手畏腳、猶猶豫豫,性格懦弱之人,與「武俠」似乎差那麼一點意思。不過小編卻覺得《倚天屠龍記》故事一氣呵成,主角張無忌兼具了郭靖、楊過兩大豪俠的優點,讓人愛不釋手。言歸正傳,我們來說說張無忌身上的寒毒。
  • 宋四家之一黃庭堅,被蘇東坡戲稱「死蛇掛樹」的顫筆技法令人叫絕
    《致雲夫七弟書》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北宋中後期的先鋒藝術家,黃庭堅可能要算得上最好的一位。擺脫蘇軾的影響殊非易事。
  • 漫談古代著名書法家及其作品之六-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從小就非常聰明,讀書數遍就能背誦,七歲就能做詩,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這為他在詩詞及書法方面的成功打下了基礎。我們主要講黃庭堅的書法成就。我們在這裡只討論他的書法成就。
  • 黃庭堅小行楷《徐純中墓誌》:欹側遒勁,清秀瘦健,跌宕多姿
    《徐純中墓誌》為黃庭堅48歲所書,此碑小行楷充分體現了黃庭堅開張奇崛、清秀瘦勁、跌宕多姿的書風,為近年出土的黃庭堅行楷書法精品之作
  • 蘇軾畫字,黃庭堅描字,蔡襄勒字,那你呢?我是「噴子」!
    書法在晉唐兩朝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晉人尚韻,唐人尚法」之說,到了北宋則迎來了又一個高峰,晉韻、唐法之外又多了個「宋意」,也形成了「宋人尚意」的書法特點。最能代表北宋書法且引領北宋書壇的,當屬「宋四家」,即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俗稱:蘇黃米蔡。
  • 北宋「尚意」書法的奠基者不是蘇東坡和黃庭堅,而是歐陽修
    近代學者柳治徵說:「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純出於士大夫手者,惟宋為然。」從這個角度來講,作為一種文化的符號——書法來說,它在政治的大背景下也就有了一個好的生態環境。北宋是書法「尚意」的時期,北宋書法的開闢和發展離不開歐陽修、蘇軾、黃庭堅和米芾等人,他們對北宋書法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好的基礎。
  • 「二王」及其書脈對黃庭堅書法審美觀的啟示——篆隸筆意
    使之早出見李、衛,不獨右軍能逼人。黃庭堅認為李建中是繼南唐李煜五代楊凝式之後第一人,甚至誇張的說如果李氏早出,能師從李斯及衛夫人,書壇上就不是王羲之一個人一枝獨秀了。至於顏、楊二公,黃庭堅的溢美之詞更是無以復加,除了諸公得魏晉士人的精神風貌,「篆籀氣」也是重要的評判標準,此處不多贅言。這一點連一向貶斥唐人,以晉人為旨歸的米芾都為之嘆服。
  • 黃庭堅、趙孟、文徵明……歷史上的大書家如何學「蘇字」?
    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他曾經遍學晉、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長,再將王僧虔、徐浩、李邕、顏真卿、楊凝式等名家的創作風格融會貫通後自成一家。《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存世作品中最為精彩的代表作,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三行書」。黃庭堅在《山谷集》裡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提出大氣地震學概念
    中國科學家首次提出大氣地震學概念 2015-06-09 19:36:5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北京6月9日電 (記者 張素)記者9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上海天文臺金雙根團隊首次提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大氣地震學概念,或為監測和預報地震提供新的手段。
  • 「只今唯有賀方回」,黃庭堅寫給賀鑄的這首詩,字字真情
    蘇軾和賀鑄差不多是同一時期的詞人,賀鑄比蘇軾小十五歲,但是他們之間為什麼沒有過多交集,唯一可知的是,元祐三年,蘇軾曾為賀鑄推薦官職。但是二人並無詩詞上的往來唱和,這背後的原因,你們不好奇嗎?反正十二是挺好奇的,查閱了一些資料,沒有找到答案。
  • 此物引清陽之氣上行,增強衛氣而「抗毒」,發散在表寒熱,解肝鬱
    後來《別錄》一書中參考名家張仲景的經驗,稱其「除傷寒心下煩熱,諸痰熱結實,胸中邪逆,五臟間遊氣」;梁代的《本草經集注》更是說「柴胡取傷寒第一用」。《日華子本草》提出柴胡適合近段時期的「抗毒」,用「天行溫戾」來形容這種「毒」;之後柴胡一直以此祛除表邪,所以《圖經本草》說「主寒熱,此最要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