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首次提出「寒毒」概念;由兩位書法大咖蘇軾和黃庭堅師徒共同作序的第一部醫學專著。
當年,蘇軾被貶湖北黃州,常吐槽夥食差。一次,好友陳季常送了一筐「覆盆子」,他十分感動,特地寫了封信。蘇軾很多傳世尺牘中提到「季常先生」。作為終生密友,陳伴他度過了謫居黃州的歲月。陳是一介狂士,棄良田豪宅隱居山裡,整天頭戴狀如方屋的高帽,人稱「方山子」。蘇軾為他寫了《方山子傳》。陳好賓客,喜蓄聲妓,其妻兇妬。蘇軾有詩戲云:「龍邱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東獅吼」源於此。
釋文: 覆盆子甚煩採寄,感怍之至。令子一相訪,值出未見,當令人呼見之也。季常先生一書,並信物一小角,請送達。軾白。
武威醫簡是繼馬王堆醫書之後,又一次漢代醫方的重要發現。1972年11月發現於甘肅武威縣的東漢早期墓地。所選三枚,從右往左,第一枚主要記錄了男子「七傷」的部分內容和治療醫方;中間一枚是治婦人膏藥方,具體的藥名和劑量,用豬肉脂肪調製膏藥;第三枚記錄當時藥品價格,如起首「牛膝半斤,直(值)五十」,「黃芩一斤,直(值)七十」。
疫病自古以來就是國家極其重視的大事,稍有規模的疫情必然被史官記錄在冊。曹植《說疫氣》中描述這場災難:「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當時站在文學高山頂峰的「建安七子」,徐幹、陳琳、應瑒、劉楨、王粲五人死於這場疫病。之前,「七子」中的另外兩位已先後故去。
據鄧拓先生在《中國救荒史》中統計,兩周時期,僅有一次疫病流行的記載;秦漢時期13次;三國兩晉時期17次;南北朝時期17次;隋唐五代時期17次;兩宋金元時期32次;明代64次;清朝74次;民國6次。這僅為正史的記載,局部性的疫情,多不見史載。
人類發展史可以說是一部與疫病流行鬥爭的歷史,有文字記載的疫病可追溯到上古時期。至於「癘」字可見於《尚書》、《山海經》和《左傳》。此後,關於疫病流行的記載不斷出現在史書上。殷墟甲骨文已有「蟲」、「蠱」、「瘧疾」、「疾年」等文字和許多療疾卜辭。周代文獻如《詩經》、《尚書》、《周易》以及稍晚一些的《周禮》、《禮記》等有了更多並較系統的對各種疾病的記載。
如《詩·小雅·節南山》:「天方薦瘥,喪亂弘多。民言無嘉,憯莫懲嗟」;鄭玄的箋注是:「天氣方今,又重以疫病,長幼相亂而死喪甚大多也。天下之民皆以災害相吊,無一嘉慶之言,曾無以恩德止之者,嗟乎奈何。」這可能是最早的關於流行性傳染病的記載。古人認為的疫、瘟,相當於現在的細菌病毒:「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疫者。感天地之癘氣……」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邪從口鼻而入。只能說,可以靠經驗來判斷,但無法系統地去認知細菌病毒。
有病就有治。古代經書、史書、小說、地方志等文獻中,記載了很多防與治的方法,其中「隔離」是古人很早就意識到的最佳防疫法。如《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中,兩千多年前的秦國便有將麻風病人集中遷移的規定;在漢代,政府要求隔離,以防人傳人。《漢書·卷十二·平帝紀第十二》:「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晉書·王彪之傳》:「永和末,多疾疫。舊制,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晉代對傳染病隔離要求更嚴;到了南北朝,「隔離防疫」已成為一種制度。
如果說到個人主動防疫治病養生,不能不提蘇軾。樂天派蘇軾一生顛沛流離,大多時間都在流放或流放的路上,66歲在常州亡於中暑。在寫給米芾的信中甚至認為,「海外久無此熱,殆不堪懷。」蘇東坡曾提到:「一家長幼,多因中暑而臥病。」此時,兒子蘇邁和蘇迨已去了宜興,只有蘇過在他身邊照料。為解暑,東坡吃了許多冷飲——外熱內冷又加上夜裡天熱無法入睡,怎能承受?蘇軾記錄了他的症狀:「某食則脹,不食則羸,昨夜通旦不交睫,端坐飽蚊子耳。不知今夕如何度?」蘇軾染疾,米芾多次探視,送去麥門冬飲子。為此,蘇軾寫了《睡起聞米元章冒熱到東園送麥門冬飲子》,詩曰:
「一枕清風值萬錢,無人肯買北窗眠。
開心暖胃門冬飲,知是東坡手自煎。」
林語堂《蘇東坡傳》認為,蘇軾的病很可能是「阿米巴性的痢疾」。但實際上,除了腹瀉的症狀之外,就是高燒和呼吸衰竭。要不是實在沒有辦法,蘇軾不會一病如此。當年被貶黃州之時,有位名張鶚者,上門請蘇軾教養生方面的內容,蘇軾給他開了四味藥:「一曰無事以當貴,二曰早寢以當富,三曰安步以當車,四曰晚食以當肉。」並告知,此四味藥可治妄念,可治貪饞,可減肥贅,可調胃腸。在今天看來,此四味藥也適合於在家防疫時借鑑。另有巢谷自眉州前來投奔蘇軾,一年後返川,臨行前將秘藏藥方「聖散子」傳給他,並要求其「指江水為誓,約不傳人」。次年春天,黃州疫病流行,蘇軾顧不上此前與巢谷的誓約,毅然將此秘方傳給名醫龐安常,該藥果然對於治療瘟疫有奇效,「所活不可勝數」。龐安常後來著《傷寒總病論》,並將此方收入書中,由蘇軾作序。
編輯:t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