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這本書,翻開第一頁,就被映入眼帘的第一句話深深打動了,用手輕輕撫摸這一行字,內心澎湃,感慨萬千。
「我只想讓我女兒有個家。」
這是一個母親發自心底的呼喚,是一個母親對女兒深沉的愛!
一個母親遭遇的一切、所做的一切僅是想給女兒一個家,一個真正屬於她們自己的小家。
這本書就是美國紀實小說《女傭的故事》,是作者史蒂芬妮蘭德的紀實回憶錄,講述了一個單身母親帶著女兒獨自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奮鬥故事。
為了能維持基本生活所需,為了能有一個家,史蒂芬妮依靠做清潔的微薄收入和政府的救濟補助勉強度日。這期間帶著女兒既住過簡陋的收容所,也住過四牆長滿黴菌的過渡公寓,為了能有更好的生活,史蒂芬妮強忍內心的孤獨與焦慮,強忍高強度體力勞動帶給她身體的疼痛。
但是她並沒有被殘酷現實打敗,而是一直憑著積極心態一邊忙於生計,一邊忙於學習,並用文字記錄下她和女兒生活的點滴,她用自己對生活的真誠和堅強打動了無數網友,也因此改變了她與女兒的生活。
美國社會也給予了史蒂芬妮很高的評價:
《紐約時報》評論道:「這部作品擁有扭轉人們觀念的力量,她熬過了這段艱難的歲月,她證明了自己,她的故事值得聆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史蒂芬妮自從成為一個母親,就只有一個夢想就是有一個家。她為這個夢想付出了太多,汗水、淚水、委屈、憤怒交織在一起使她感到無法呼吸,幾近崩潰,然而在看到女兒懵懂無知的樣子時所有的一切又都化解在對女兒無限關愛中。
這裡,我們一起分享史蒂芬妮這個堅強母親的感人故事。
一、無學歷、無工作、無收入的史蒂芬妮慘遭男友的驅趕,她和幼小的女兒流落街頭,成了無家可歸的人。
年輕的史蒂芬妮在露營地邂逅了男友傑米,相識四個月後她便懷孕了。這就決定了她以後所遭遇的一切都是在為一開始莽撞、輕率的決定而買單。短短四個月他們從相識到同居再到懷孕,在史蒂芬妮還沒有十分了解男友時,她已經為人母。
成為母親的天性使她放棄繼續學習深造的機會,勇敢地承擔起了撫養孩子的責任。
而迫於生活壓力,只想享受二人世界的男友傑米,對史蒂芬妮懷孕並想生下孩子的想法大為惱怒。虐待、威脅、高聲辱罵一直伴隨到史蒂芬妮的孩子降生,直到一次傑米憤怒的一拳砸穿門上的樹脂玻璃,女兒被嚇得跳起來。
史蒂芬妮徹底對傑米失去了信心,恐懼佔據了她的全部身心。不得已的史蒂芬妮只能帶著女兒離開了她們和傑米的家,住進了臨時收容所。
無學歷、無工作、無收入、居無定所的史蒂芬妮獨立承擔起了撫養女兒的責任。
二、史蒂芬妮拼盡所有,只為了生活下去,為了給女兒一個家。
史蒂芬妮在晚上睡不著的時候,常常想像自己未來的房子會是什麼樣子的。要是個兩居室就好了,女兒米婭可以有自己的臥室,也可以在客廳裡來回的跑,還會有一個大院子,院子裡有兩棵高大的樹。
想像與現實總是天上與地下的差別。現實中的史蒂芬妮不得不靠政府救助,住在狹小、發黴的過渡住所,並且隨時會因受到收入的影響而要變換住所。她和女兒不能有太多的家當,一切做到極簡,一是臨時住所太過狹小根本放不下其他東西,二是頻繁的搬家,會使她筋疲力盡。
獨自帶著女兒生活的史蒂芬妮每天總是精打細算,僅僅填娘倆的肚子就可以了,不敢再有其他開支,不然她負擔不起。事實上大多數時候史蒂芬妮只能靠煮一鍋土豆泥來充當飯食。
與史蒂芬妮微薄收入成反比的是高強度體力勞動。為了能讓自己和女兒繼續生活下去,她找到了上門做清潔的工作,長期彎腰幹活,使她的背部、腰椎嚴重損傷。疼痛常使她無法幹活,多吃幾粒止疼藥是唯一可以解決的辦法,然後繼續打掃房間。
她不敢停下來,如果不能按時完工,有可能被辭退,那樣她就一點收入都沒有了,女兒和她都會餓肚子的。
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沒有理想,沒有抱負,他們先要解決的是眼前的生存問題,即使付出艱辛的努力,依然掙扎在貧困線上。
50歲的吳嬸還在建築工地上做工。一般的工頭不敢帶她出來幹活的,畢竟歲數大了,腿腳不如年輕人靈便,萬一在工地上有個閃失,誰也不好承擔。
現在的工頭是吳嬸的親戚,知道她家的難處,破例讓她在工地做工。
吳嬸的老伴前幾年得了腦中風,留下了偏癱的後遺症,一個兒子因為離婚深受打擊,離家出走再無音信。
眼看著老伴喪失了勞動力,家裡沒了收入,老兩口要生活、要吃飯,還有老伴的醫藥費都成了問題,雖然政府都有救濟,但也是杯水車薪,吳嬸不得不到工地幹苦力換點零花錢解決生活的窘迫。
史蒂芬妮同樣苦苦掙扎於社會邊緣,她付出的代價遠遠大於勞動所得。
她要有自己的雙手去擦洗一隻濺滿屎尿的馬桶,卻只能掙到比最低薪資標準多一點點的錢,這讓她非常氣憤,哪怕這份工資翻一番,也抵不上她的付出。
她絕望、無助、迷茫甚至是歇斯底裡的大哭,然後仍要不停地警告自己:必須冷靜,自己是女兒的依靠;必須工作,絕不能讓自己崩潰。就像背誦聖經一樣,史蒂芬妮需要不停地在心裡默念以應付疲憊不堪的生活和接近崩潰的自己。
母親與女兒的分別總是令人心碎,史蒂芬妮需要去工作,只能將女兒送往日託所。日託所的環境是沉悶、壓抑的,教輔人員也是非常冷漠,即使是這樣的環境,史蒂芬妮依然要把女兒送過去。
分離時女兒撕心裂肺般的哭聲,使她孤獨而又堅強的內心再度化成一灘死水,痛苦萬分的史蒂芬妮在開車前往客戶家的途中號啕大哭。
生活就是如此的殘酷,殘酷到猶如千方百計要把你打回原形。但唯一能支撐史蒂芬妮繼續走下去的理由就是對女兒米婭的愛,她要成為女兒的保護傘,替女兒幼小身軀遮風擋雨,不管遭遇什麼她都不能倒下,不能失敗。
在偉大母愛的支撐下,史蒂芬妮度過人生最艱難的時光。
三、史蒂芬妮終於建立起屬於她和女兒的小家,看到了生活的美好。
史蒂芬妮在辛勤勞動和政府的幫助下終於租下了只能容一個人轉身的一居所公寓,這成為她們自己真正意義的家。
史蒂芬妮想提升自己,不想終日在洗馬桶中度過,她想到了自己曾經的夢想,就是寫作,能夠到蒙大拿上學,去學習創意寫作。
上天這次眷顧了她。一天,湯森港的一位代理律師,幫史蒂芬妮申請了「陽光女性」獎學金。這是專門為那些遭受過不幸的婦女,而設立的獎學金。有了這筆錢,將會給史蒂芬妮和女兒的生活帶來很大的變化。
好心的代理律師幫史蒂芬妮準備了厚厚的申請材料,並鼓勵她心存希望。經過漫長地等待,當史蒂芬妮瀕臨絕望時,終於收到了「陽光女性」的來信。他們不僅給她發了2000美金的秋季獎學金,還給了1000美金的夏季獎學金。
這對史蒂芬妮來說是天大的幫助和機會,這讓她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更加堅定了對自己和女兒美好生活的嚮往。
合上書,內心仍然久久無法平靜。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況要比史蒂芬妮強好多,雖不是大富大貴,但也能解決溫飽,可就是這樣的生活狀態,我們就如溫水鍋裡的青蛙,只為今天生計考慮,只看眼前的小利。
也許史蒂芬妮是被逼無奈,但這也是在強大的母愛下套上的枷鎖,因為她愛孩子,她要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所以,她甘願承受一切。
孩子的出生使她的生活陷入一片混亂,但孩子也成為她應對糟糕生活的重要動力,最終鳳凰磐涅浴火重生。
史蒂芬妮是我們每個人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