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了解日本文化,那必不可能錯過《源氏》」——這是一句流傳於網絡的一句話,卻真實地反映出了這本小說在日本文學界的地位。它是日本乃至世界文學史上最早出現的一批長篇小說。
該書成書於公元11世紀左右,全書字數將近百萬,其中包含了日本歷史上最著名的四代天皇、書中人物經歷70餘年,幾乎是一個人的一生、涉及到的人物形象從平民到貴族,將近四百多位——這在當時的日本文學界堪稱震驚。
它以平安王朝全盛時期作背景、以源氏家族的興衰起落作為全文的線索,文字優美,帶著緋句獨有的那種柔美與溫婉,給讀者呈現出了一幅華麗又哀傷的浮世繪。
因此,人們常說,如果你真的想要對日本的古典文化有一個徹底的了解的話,那麼《源氏物語》一定是不能錯過的。事實上,如果我們從今人的角度來看,我們會覺得,《源氏物語》除了小說的世界觀範圍讓人嘆為觀止外,也並無什麼出色的地方。
儘管該書對於平安時期的政治動向描述良多,比起一般的歷史性小說更顯真實;但到底該書只不過是紫式部寫給天皇和中宮的消遣性讀物,對於政治方面的東西,作者其實並不能描述太多,而對於自己的政治想法更不能多加描述。
因此,真正讓這部小說成為影響諸多作家的經典的原因,是作者通過對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經歷和愛情故事的描寫,反映出了當時的文化生活和社會背景,同時也反映出了當時的貴族們的糜爛的生活景況。除此之外,它最大的貢獻就是開啟了日本文學史上的「物哀」時代。
「物哀」,顧名思義,對事物的哀傷,這裡的「事物」不是特指的,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更可以是社會現象。日本古典文學詞語曖昧,很多詞語的意思其實都不是特定的,它可以根據讀者的想像千變萬化,不過,這也正是日本文學的魅力之所在。總而言之,這是一種日本獨有的文學浪漫。
對大自然與世間人情的描寫是日本文學的精髓之所在,而對「物哀」的推崇則是日本文學的另一「習慣」,無論是川端康成還是夏目簌石,無論是渡邊淳一還是宮崎駿,在他們的作品中無一例外展現出這種感情。正如川端康成在諾貝爾頒獎典禮上所說到的那樣:「《源氏物語》問世幾百年來,日本小說無不在憧憬,悉心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