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個紅軍師
44
作者:卡迪羅
在工農紅軍歷史上,紅軍主力部隊只存在過一個紅15師,這就是被稱為少共國際師的紅1軍團15師。
1933年5月中旬,在江西宜黃紅軍總部駐地舉行的會議上,紅軍總政首次提出建立少共國際師的建議,得到上級批准。經過兩個月多緊張的招募與編組工作,8月5日,第15師(即少共國際師)在博生縣正式成立,
師長陳光,政委馮文彬
,下轄第43、44、45三個團共6700餘人,43團長程國瑞,44團長朱水清(1946年夏離隊),45團長盧子美(1935年夏掉隊)。
陳光,原名陳世椿,1905年生於湖南宜章,參加過湘南起義和井岡山鬥爭,曾任紅4軍10師30團團長、紅12師師長,因作戰英勇而獲得過二等紅星獎章。馮文彬,1911年出生於浙江諸暨,曾在上海從事地下工會工作,1929年秋被派往閩西蘇區,曾任紅一方面軍總部交通大隊政委等職,青年工作經驗豐富。
師正如其名,由江西蘇區各縣的赤少模範隊編成,戰士都是清一色十七八歲的青少年,
所以士氣非常高昂。但由於他們普遍缺乏軍事技能,他們在駐地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訓練。但隨著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的開始,訓練暫時中止,紅15師被編入紅5軍團序列,投入到洵口和資溪橋兩次戰鬥中。
【紅15師首任師長陳光,政委馮文彬】
駐守資溪橋的是蔣軍名將薛嶽,紅15師負責配合紅13師進攻敵人的陣地,目的在於引誘敵人出戰,但薛嶽十分謹慎,一直堅守不出。
第一次上戰場的紅
師連續進攻四晝夜,在攻堅戰中傷亡較大,同時在野外宿營時又不斷遭到蔣軍飛機轟炸。
等部隊撤下前線時,紅15師可戰之兵僅剩2500餘人,上級寄予厚望的第一戰,就這樣成為一次慘痛的教訓。
1933年11月,吳高群、蕭華分別改任紅15師師長、政委。吳高群,1910年出生於江西上猶,參加過南昌起義、湘南起義和井岡山鬥爭,曾任紅1軍團主力紅2師師長。蕭華,原名蕭以僔,1916年出生於江西興國,12歲的時候就參加了興國農民暴動,曾任紅1軍團政治部青年部部長。
蕭華年僅
歲就當師政委,這在近代史上極為罕見。
紅15師在經短暫休整後,又投入到團村、德勝關戰鬥中。1933年12月12日,蔣軍第8縱隊集中四個兵力,計劃攻佔黎川以南20裡的德勝關,結果遭到彭德懷指揮的四個師伏擊。吳高群指揮紅15師首先從正面發起攻擊,敵人一開始沒有防備,一經接觸便紛紛潰退,但不久發現紅軍兵力不多,便在督戰隊的督促下發起反擊。
【紅15師第三任師長曹裡懷,第二任政委蕭華】
在左右兩翼友軍的包抄下,陷入包圍的蔣軍最終全部潰退,但由於紅軍總兵力只有1.2萬人,無法截住這麼多俘虜,只能眼看著他們逃脫。吳高群在下午的戰鬥中,被一顆打在身邊的炮彈炸傷,頭部和腰部當場血流如注。雖然他馬上被送入後方醫院,並被突擊授予紅星二等勳章,但最終還是因傷勢過重而不幸犧牲。
吳高群犧牲後,由曹裡懷接任師長。曹裡懷,原名曹李槐,字植三,1909年出生於湖南資興,參加過湘南起義和井岡山鬥爭,曾任紅4軍軍部文書、紅3軍軍部參謀、紅3軍7師參謀長等,這還是他第一次獨立擔任師的主官。在曹裡懷的指揮下,紅15師參與了廣昌以北的歷次山地防禦戰,但在敵人明顯的兵力和兵器優勢下不得不節節後退。
經過考察,上級認為曹裡懷還是做參謀工作更合適,於是調他當紅5軍團參謀長,另派剛出院的彭紹輝任紅15師師長。
彭紹輝,1906年出生於湖南湘潭,參加過平江起義和井岡山鬥爭。他作戰極其勇敢,曾在重創蔣軍第11師的霹靂山戰鬥中率隊攻上山頭,左臂因嚴重負傷不得不截肢。之後又在光明山戰鬥中被擊中穿顎骨,直到1934年5月才出院。
【紅15師第四任師長彭紹輝(右)】
廣昌戰役結束後,紅15師退守廣昌以南、驛前以北山地,投入到大腦寨戰鬥和驛前戰鬥中。由於戰事頻繁,紅15師的小戰士們無論颳風還是下雨,一直都住在戰壕和碉堡裡,時值炎熱盛夏,很多人都換生了疥瘡,染上瘧疾。
由於沒有藥品,戰士們只能互相用硫磺加石灰水煮沸來擦拭身體,採摘草藥為戰友治病,日子過得相當艱苦。
儘管生活如此艱難,紅15師的小戰士們仍保持著極為樂觀的生活態度,閒暇之餘大家在戰壕裡積極學文化,開展聯歡活動,相互鼓勵,相互照顧。
戰士們還想盡各種辦法,在陣地上挖竹筍、拔野菜,晚上點火把到水田裡捉泥鰍、揀田螺來充飢。根據地鄉親也經常送來土特產和草鞋,給戰士們很大鼓勵。
1934年10中旬,紅一方面軍被迫踏上長徵之路,紅15師在戰前臨時補充了一批新兵,實力恢復到5000餘人,並被編入紅1軍團序列,負責掩護毛主席、朱總司令等所在的機關縱隊。在強渡湘江的戰鬥中,紅15師在湘西延壽圩一帶頂住了湘軍4個團幾晝夜的進攻,等機關縱隊安全渡過湘江後,紅15師的2個團才跟著從浮橋上通過。
【湘江戰役界首渡口舊址】
為了掩護尚在湘江東岸的紅5、8、9軍團安全過江,紅15師已經過江的兩個團奉命投入到界首保衛戰中,支援已經連續作戰了幾晝夜的紅1、2師。進攻界首的桂軍如惡狗一般,在炮火的掩護下多次發起白刃突擊,但都被紅軍擊退。打到12月1日傍晚,眼看桂軍離湘江只剩3公裡,紅15師有被敵人切斷的危險,才在首長的命令下撤出戰場。
這時紅15師尚有一個團沒渡過湘江,彭紹輝師長和蕭華政委都以為這個團被截斷在湘江東岸,心情有些沉重,但在前進了幾十公裡後,這個團又強渡湘江追上了大部隊,讓大家都非常驚喜,然而此時,全師已經減員至2700餘人。
1935年1月,在隨大部隊渡過烏江、佔領遵義後,上級鑑於各部隊在湘江戰役中減員較多,決定進行縮編。
師番號被撤銷,其所屬三個團分別補充紅
師,原師長彭紹輝調任紅
軍團司令部教育科科長,原師政委蕭華調任紅
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
點評
紅15師作為一支年輕的部隊,在戰鬥力上並非翹楚,但該師依靠年輕人所特有的堅強與樂觀,在激烈的戰爭環境中成長很快,基本完成了上級所下達的各項任務。
附錄
師歷任師長
陳光(1933.08-1933.11,廣東軍區副司令)
吳高群(1933.11-1933.12,犧牲)
曹裡懷(1933.12-1934.05,1955年中將)
彭紹輝(1934.05-1935.01,1955年上將)
師歷任政委
馮文彬(1933.08-1933.11,共青團書記)
蕭華(1933.11-1935.01,1955年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