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泉州樓市最為熱議的新聞無疑是2020年中心市區土拍計劃出爐,一共只有12幅地塊,745畝,這和2019年的30幅地塊2608.5畝相比,其大幅減少的程度簡直不知如何形容。雖然我們知道泉州市區土拍永遠是「計劃趕不上變化」,每年計劃出讓地塊很多,但是「雷聲大雨點小」,最終能從紙上走到土拍會上的地塊並沒有多少。
也正是由於中心市區供地不多,使得有些人認為泉州市區房子很稀缺,房價長期看好,而之所以不漲只是因為限價。這些有意誤導的言論,在此前的多篇文章中我已經逐一進行過反駁。
泉州房價較低絕非限價的緣故,其實限價早已放開,比如石獅、南安、臺商投資區、晉江紫帽等地的限價一萬三,惠安黃塘甚至限價一萬七,石井更是限價19800,這些限價遠高於市場行情。隨著這兩年來樓市轉涼,房價逐步下跌,大部分地區的限價早已「名存實亡」。
當然,此時有人認為泉州中心市區的限價依然在起作用,並且列舉出某某樓盤搖號搶房的例子。但在4月26日文章《剛需有多剛,江南看源昌》一文中我已經說過,江南、東海雖有幾個限價新盤賣得火爆,幾千人排隊搖號,但只要限價提高兩三千,熱度立馬大幅下調,從搖號日光變成開盤賣不完,此時搖號就只是搖個選房順序而已,不參加搖號一樣能夠正常買到。
提價兩三,熱度就大減,由此可見泉州市區的購房人對於買房並沒有那麼迫切,很多「剛需」並沒有大家想像得那樣剛。之所以看起來樓市很熱鬧只不過是房產營銷號們一貫以來的「選擇性報導」而已,這些套路我早在2018年就已經撰文指出,賣得好的猛吹一把,賣不好死一般沉寂。實際上泉州的房產自媒體大多是廈門的公司在運營,自然在風格上一脈相承。
話說回來,泉州樓市土地供應量真的少嗎?我們知道這兩年來江南、北峰一帶啟動了大面積徵地拆遷,以西華洋為代表的舊改項目提供了大量儲備地塊,僅僅一個源昌江南城就有如此巨大的體量,試想一下這些土地今後還會建起多少房?除了江南、北峰之外,東海雖已高樓林立,依然還有大片現成地塊可供開發,再加上城東、東海的舊城改造也在分批推進,今后土地供應還會絡繹不絕。明眼人都很清楚,泉州市區一點也不缺地,只是近年來並沒有大量供應房地產項目用地。
那麼,為什麼泉州市區不大量供地呢?土地供應量真的就這麼少嗎?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泉州市區並不需要那麼多的房,也不需要賣那麼多的地。鯉城、豐澤、經開區的戶籍人口只有50多萬,常住人口也只有一百萬出頭,泉州市本級三區常住人口數量還不到晉江的一半。泉州的經濟重心在晉江,樓市成交量最大的地區也在晉江。看起來泉州中心市區土拍不多,但每年晉江供地數量卻是毫不含糊。
更要著重指出,晉江土拍供地僅僅是冰山一角,我們還要看到晉江除了商品房項目之外還有大量保障性住房。舉個典型例子就是高鐵新區,泉州南站還未動建,大片安置房小區就已經開工。晉江從來不吝惜拿出好地段、好地塊建設安置房,並且這些安置房品質絲毫不差。也正是如此,使得晉江的房價長期保持穩定,即使在樓市火爆的歲月裡也沒有大幅上揚。
泉州中心市區無論人口數量還是樓市成交量都遠比晉江要低,現有供地數量足以滿足需要,自然不必大量土拍。如今源昌江南城的巨量房源供應還在後面,倘若江南、北峰、東海、城東的儲備地塊再甩開來賣,樓市庫存必然翻倍上漲,這個數字太高顯然並不好看。
或許又有人要說,不土拍財政收入怎麼辦?其實這個問題不難回答,一方面泉州是實業之城,並不是那麼依賴土地財政。另一方面,泉州中心市區雖然供地不多,但還有臺商投資區這個大型土地糧倉,這兩年來出讓了不少一百多畝的大型地塊。
但是,臺商投資區土拍過多,發展腳步卻沒有跟上,十年來並沒有大量人口流入。這就造成本地居民購買力耗盡之後樓市後繼乏力。如今臺商區的二手房價格與那些限價13000的新房相比幾乎就只是半價而已,更不用說還有幾萬套安置房陸續建起,面對著如此巨量的房源供應,將來二手房想想會賣得多麼便宜。在這方面晉江紫帽就是一個很好的先例。
至於為什麼臺商投資區沒有大量人口流入?這個問題也很好理解,泉州人口最多的是晉江、石獅、南安,人家要買房要麼在本地,要麼去市區,臺商區實際上只是惠安的幾個鄉鎮而已,倘若沒有更好的賺錢機會,又拿什麼吸引人口過去?即使是西部山區的安永德,人家進城買房的目標也是市區。
看完這篇文章大家會明白,泉州抑制房價,當年樓市火爆時期是靠限價,此後便是保持政策穩定、順其自然,因為泉州本身不缺房和地,市場上自有大量存量房,只要度過了那段狂熱的時光,樓市自會回歸平靜,業已存在的天量房源本身就能抑制房價,即使個別項目賣出高價也並不影響整體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