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電影《起跑線》,這是一個關於教育問題的寫實電影,碰觸了最堅硬的社會現實。影片講述的是一對印度中產階級夫婦拉吉、米塔為了讓孩子皮婭融入上流社會,絞盡腦汁想盡辦法想把她送到好的私立學校中去,既「上天」去私立學校附近的高檔小區生活,以求融入上流社會。
又「下地」去偏遠的貧民窟受苦以獲得貧困學生入學的名額,歷經的各種各樣啼笑皆非又辛酸的故事。現在,我嘗試著從教育學專業的視角試著對這部影片進行分析。關於拉吉夫婦對皮婭擇校的問題,這個擇校還不只是小學,甚至是從幼兒園就開始了。印度的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較差,中產階級盡全力讓孩子去私立學校上學。
在印度,幼兒園主要是為中上階級服務,一般來說,大中城市裡社會影響較大的幼兒園,「入園」競爭十分激烈,費用還很昂貴。影片中拉吉去學校排隊報名的時候發現有些家長甚至從前一天晚上就來學校門口等候報名,足以見證其激烈程度。皮婭的母親米塔十分有氣質,也十分有眼光。
她敏銳地發現在印度要實現階層流動最好的方式就是接受最為優質的教育,另一個方面就是讓孩子學英語、說英語。米塔說道:「在印度,英語不僅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階級。」短短一句,道出了教育的階層差異,英語成為了印度社會身份地位的象徵。比如,拉吉一家搬到富人區的時候。
皮婭因為只說印地語而不說英語而被其他孩子疏遠;生活在貧民窟的希亞姆因為自己的孩子在公立學校學會了英語喜極而泣:「勞工的孩子竟然也能學到英語!」會說英語在印度就預示著孩子未來順利的發展,學英語能夠有更大機率被國內名牌大學錄取,之後會進入外企工作,擁有更好的收入和社會地位。
影片中學校還對家長進行各種面試、考核,以摸清家長的各項素質,這雖然看起來有些誇張,但是背後的原因卻也值得深思。現實中一些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較低,他們因為沒有足夠強烈的家庭教育的意識忽視了對子女人格的塑造和品質的培養,使得一些出身卑微家庭的孩子視野狹窄、不夠自信、交際能力差。
這些成為了他們實現階層流動的短板。這也就是階層固化。出身低微的孩子如果有幸進入了高水平的學校,就一定對他的發展有好處嗎?德裡文法學校的校長洛達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洛達校長雖出身卑微,但是她有幸進入了私立學校讀書。表面上她是非常幸運的,得到了許多孩子夢寐以求的受教育的機會,但是她在學校備受冷落。
對她的人格發展造成負面影響,成為了兩面派:表面上剛正不阿,堅持正義,維護貧困學生的受教育權利,但是實際上她把教育變成了生意,把權力當成報復的工具。回歸現實,現在許多農村孩子通過高考得以進入名校繼續深造,但是多年在鄉村的生活封閉了他們的思想,在性格、行為上很難融入更高層次的社交圈。
在學業上,他們先前長期處於局限的語言環境,對學術上比較精密的語言符號難以適應,進而容易產生厭學的負面情緒,嚴重者會產生反學校行為。上述陳述的事件表面雖然有些不同,但是本質上卻是相通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洛達校長轉變的原因。影片比重較大的部分就是拉吉夫婦從「扮富」到「裝窮」的變形記。
在中國也有許多這樣的家庭。比如高考移民,再比如為了取得一些農村專項招生計劃的名額採取各種各樣的非常手段,剝奪了本該屬於農村學生的權力,加劇了教育不平等現象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社會矛盾的產生。試想,農村孩子們發現無望獲得優質的高等教育,使得「讀書無用論」盛行,整體素質下降。
倘若再出現一系列矛盾,長此以往,怎能實現全面小康?拉吉夫婦的變形記也體現了中產階級「向上上不得,向下又下不得」的窘境。除了揭示殘酷的教育公平的問題,影片也展現了真善美的人文氣息。雖然拉吉一家在富人區受到了冷漠和不屑,但是在貧民窟中,雖然生活不富足,有時難以解決溫飽問題。
但是希亞姆一家的出現給拉吉一家帶來了溫暖,也給拉吉一家上了「貧困」這一有寓意的課程。貧民窟的人們熱情、好客、樸實善良,這與富人區的功利、傲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希亞姆一家的人物塑造給影片塑造了亮點,表達了人性最美好真誠的一面。希亞姆以為拉吉沒有錢給皮婭交學費,為了幫助拉吉籌到足夠的錢。
他不惜主動碰上行駛的汽車去「碰瓷」;在得知拉吉的女兒皮婭幸運地被抽到入學名額但是自己的兒子卻無緣時,希亞姆父母仍能坦誠地拿出自己的錢開Party去為皮婭慶祝;希亞姆最後得知拉吉的真實身份後想去學校舉報,但是看到了皮婭對他的感恩,他選擇了放棄。而最後拉吉也意識到自己行為的拙劣和羞恥。
坦誠地在全校家長面前吐露心聲,讚揚公立學校的貧困孩子並勇敢地揭露校長洛達的真面目和家長們功利、虛偽的教育目的。拉吉和米塔也認識到,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在於讓孩子取得多大的成就,收穫多麼高的社會地位,而在於守護孩子內心的純潔與真善。《起跑線》也是中國教育現狀的真實寫照,既是現實的逼迫,也是一種無奈。
看完影片,我就想到了我鄉下的學生們,他們其中不乏有才華、有創造力的人才,但是囿於各種條件,他們難以獲得開發潛力的機會,更多的是被湮沒於殘酷激烈的競爭中而難以嶄露頭角,可能一輩子就呆在鄉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