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一個關於教育問題的寫實電影,碰觸了最堅硬的社會現實

2021-01-20 晴空淺畫扇

印度電影《起跑線》,這是一個關於教育問題的寫實電影,碰觸了最堅硬的社會現實。影片講述的是一對印度中產階級夫婦拉吉、米塔為了讓孩子皮婭融入上流社會,絞盡腦汁想盡辦法想把她送到好的私立學校中去,既「上天」去私立學校附近的高檔小區生活,以求融入上流社會。

又「下地」去偏遠的貧民窟受苦以獲得貧困學生入學的名額,歷經的各種各樣啼笑皆非又辛酸的故事。現在,我嘗試著從教育學專業的視角試著對這部影片進行分析。關於拉吉夫婦對皮婭擇校的問題,這個擇校還不只是小學,甚至是從幼兒園就開始了。印度的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較差,中產階級盡全力讓孩子去私立學校上學。

在印度,幼兒園主要是為中上階級服務,一般來說,大中城市裡社會影響較大的幼兒園,「入園」競爭十分激烈,費用還很昂貴。影片中拉吉去學校排隊報名的時候發現有些家長甚至從前一天晚上就來學校門口等候報名,足以見證其激烈程度。皮婭的母親米塔十分有氣質,也十分有眼光。

她敏銳地發現在印度要實現階層流動最好的方式就是接受最為優質的教育,另一個方面就是讓孩子學英語、說英語。米塔說道:「在印度,英語不僅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階級。」短短一句,道出了教育的階層差異,英語成為了印度社會身份地位的象徵。比如,拉吉一家搬到富人區的時候。

皮婭因為只說印地語而不說英語而被其他孩子疏遠;生活在貧民窟的希亞姆因為自己的孩子在公立學校學會了英語喜極而泣:「勞工的孩子竟然也能學到英語!」會說英語在印度就預示著孩子未來順利的發展,學英語能夠有更大機率被國內名牌大學錄取,之後會進入外企工作,擁有更好的收入和社會地位。

影片中學校還對家長進行各種面試、考核,以摸清家長的各項素質,這雖然看起來有些誇張,但是背後的原因卻也值得深思。現實中一些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較低,他們因為沒有足夠強烈的家庭教育的意識忽視了對子女人格的塑造和品質的培養,使得一些出身卑微家庭的孩子視野狹窄、不夠自信、交際能力差。

這些成為了他們實現階層流動的短板。這也就是階層固化。出身低微的孩子如果有幸進入了高水平的學校,就一定對他的發展有好處嗎?德裡文法學校的校長洛達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洛達校長雖出身卑微,但是她有幸進入了私立學校讀書。表面上她是非常幸運的,得到了許多孩子夢寐以求的受教育的機會,但是她在學校備受冷落。

對她的人格發展造成負面影響,成為了兩面派:表面上剛正不阿,堅持正義,維護貧困學生的受教育權利,但是實際上她把教育變成了生意,把權力當成報復的工具。回歸現實,現在許多農村孩子通過高考得以進入名校繼續深造,但是多年在鄉村的生活封閉了他們的思想,在性格、行為上很難融入更高層次的社交圈。

在學業上,他們先前長期處於局限的語言環境,對學術上比較精密的語言符號難以適應,進而容易產生厭學的負面情緒,嚴重者會產生反學校行為。上述陳述的事件表面雖然有些不同,但是本質上卻是相通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洛達校長轉變的原因。影片比重較大的部分就是拉吉夫婦從「扮富」到「裝窮」的變形記。

在中國也有許多這樣的家庭。比如高考移民,再比如為了取得一些農村專項招生計劃的名額採取各種各樣的非常手段,剝奪了本該屬於農村學生的權力,加劇了教育不平等現象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社會矛盾的產生。試想,農村孩子們發現無望獲得優質的高等教育,使得「讀書無用論」盛行,整體素質下降。

倘若再出現一系列矛盾,長此以往,怎能實現全面小康?拉吉夫婦的變形記也體現了中產階級「向上上不得,向下又下不得」的窘境。除了揭示殘酷的教育公平的問題,影片也展現了真善美的人文氣息。雖然拉吉一家在富人區受到了冷漠和不屑,但是在貧民窟中,雖然生活不富足,有時難以解決溫飽問題。

但是希亞姆一家的出現給拉吉一家帶來了溫暖,也給拉吉一家上了「貧困」這一有寓意的課程。貧民窟的人們熱情、好客、樸實善良,這與富人區的功利、傲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希亞姆一家的人物塑造給影片塑造了亮點,表達了人性最美好真誠的一面。希亞姆以為拉吉沒有錢給皮婭交學費,為了幫助拉吉籌到足夠的錢。

他不惜主動碰上行駛的汽車去「碰瓷」;在得知拉吉的女兒皮婭幸運地被抽到入學名額但是自己的兒子卻無緣時,希亞姆父母仍能坦誠地拿出自己的錢開Party去為皮婭慶祝;希亞姆最後得知拉吉的真實身份後想去學校舉報,但是看到了皮婭對他的感恩,他選擇了放棄。而最後拉吉也意識到自己行為的拙劣和羞恥。

坦誠地在全校家長面前吐露心聲,讚揚公立學校的貧困孩子並勇敢地揭露校長洛達的真面目和家長們功利、虛偽的教育目的。拉吉和米塔也認識到,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在於讓孩子取得多大的成就,收穫多麼高的社會地位,而在於守護孩子內心的純潔與真善。《起跑線》也是中國教育現狀的真實寫照,既是現實的逼迫,也是一種無奈。

看完影片,我就想到了我鄉下的學生們,他們其中不乏有才華、有創造力的人才,但是囿於各種條件,他們難以獲得開發潛力的機會,更多的是被湮沒於殘酷激烈的競爭中而難以嶄露頭角,可能一輩子就呆在鄉村中。

相關焦點

  • 教育不公、階級固化,印度電影深刻反映教育不公——《起跑線》
    現在是個文化全球化的時代,電影市場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好萊塢電影雖然仍然在電影市場佔據相當大的比重,但是它的地位逐漸下降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印度電影作為一支蓬勃發展的隊伍開始在電影行業大放異彩。爸爸》等電影口碑票房的成功為印度電影行業的崛起添磚加瓦。小編今天想要推薦的是一部印度喜劇電影《起跑線》。
  • 凸顯社會問題的深度電影,《我不是藥神》到底揭露了哪些當下信息
    《我不是藥神》以十分親民的敘事手法,講述中國醫療資源分配與貧富差距的議題,成功在商業與獎項上取得好成績,電影道出了中國社會小人物最無盡的悲苦,以及在那官僚制度的抹煞下,有著無比的黑暗和無奈。這在現今多講究用特效場面取勝的商業電影市場,確實是非常難得可貴。社會人民的困境《我不是藥神》的人物原型是內地一名叫陸勇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
  • 教育題材印度電影,推薦這6部!
    閉門不出的日子久了,難免有些無聊空虛,給大家送上一份精神食糧——6部口碑上佳的教育題材印度電影。近年來,印度現實題材的電影都致力於反映社會問題、直擊社會痛點,我們要推薦的這6部教育片,有的聚焦教育不公平,有的提倡因材施教,有的關注高考落榜生,有的批判填鴨式教育……這些也都是中國最熱門的教育話題。
  • 反映社會現實,在《三傻大鬧寶萊塢》中,對教育有自己獨特的看法
    導語每一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一員,很多的事情是自己沒有辦法控制的事情。在《三傻大鬧寶萊塢》中,有兩個人放下自己手中的事情,一個讓飛機延誤,另一個匆忙從家中出去。這兩個人都要去尋找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這部電影的主人公蘭徹,蘭徹對於這兩個人來講是同學、是朋友更是恩人,因此他們兩個人不惜一切代價要找到蘭徹。在尋找的過程當中,他們回憶起與蘭徹第一次見面的時候,經歷的種種,勾起那些既無奈又幸運的時光。主創人員阿米爾汗《三傻大鬧寶萊塢》是一部印度的電影,反映出當代社會中教育的一些缺點。阿米爾汗是印度著名的導演、演員,而且他還有《摔跤吧!
  • 孬孩兒影評《佛羅裡達樂園》:一個彩色夢幻的社會寫實故事
    《佛羅裡達樂園》是個彩色夢幻的社會寫實故事。能夠把夢幻跟寫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就是因為故事是透過小女孩夢妮的視角看世界。因為是由小朋友看世界,於是沒有受到社會價值的感染,沒有經過道德批判的修飾,因此明明是個殘酷的寫實故事,《佛羅裡達樂園》中的世界,卻繽紛多彩,毫無成人價值體系下的鐵灰枯槁。
  • 硬核母親展開《一個母親的復仇》,印度電影還能重回「現實」巔峰嗎?
    爸爸》般勵志,不如《廁所英雄》和《印度合伙人》般具有現實推動性,也不如《調音師》般擁有嚴謹可推敲的劇本,但它依舊足夠生猛與血淋淋。  仿佛一個輪迴,國內觀眾所熟悉的印度電影再次回歸。  印度電影「回溫」,  但「現實」這把利器還能有效多久?
  • 《浮城謎事》曝首款預告片 懸疑基調社會寫實
    從預告片中不難看出,整部影片以懸疑為基調,以人性為本質,社會寫實性很強,顯示出一部現實主義作品的力度。  「這是一次意外,但命中注定,這是一場愛情,但在陰謀裡,這是一次謀殺,但沒有兇手。而我們沒有人能逃脫關係,因為這是我們共同的日常生活。」
  • 以幽默、輕快、寫實的筆觸批判功利主義教育—《三傻大鬧寶萊塢》
    《三傻大鬧寶萊塢》改編自印度暢銷書作家奇坦·巴赫特的小說《五個點》,小說以三個名校後進生的大學生涯和情感生活為主線,以幽默、輕快、寫實的筆觸批判了唯才是舉的功利主義教育體制,讚美了主人公對自由個性和美好情感的追求。
  • 電影《飛天》:寫實手法 浪漫情懷
    八一電影製片廠最新推出的我國首部載人航天題材影片《飛天》就是這樣一部宏大敘述的史詩電影。影片不僅記錄了載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輝煌成就,還描繪了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用寫實手法和浪漫情懷展現出載人航天的偉大精神和時代內涵。載人航天這一題材本身的難度和所受的限制也是顯而易見的,在國內外電影藝術領域,相關的藝術探索還很少,可資借鑑的創作經驗非常稀缺。
  • 查理·卓別林電影以非現實性的表現手法表現了現實社會的各種問題
    查理·卓別林的電影以非現實性的表現手法表現了現實社會的各種問題。1936年上映的《摩登時代》是他的代表作。劇中有很多滑稽的情節,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生活的現實,充滿了批評和諷刺。卓別林繼前作《城市之光》後,時隔5年推出新作《摩登時代》,講述了生活在大城市,感受社會底層生活的艱辛,並決定在電影中表達自己的想法。雖然被稱為喜劇,但卓別林以誇張的身體動作,製造出不符合常識的情節,令人捧腹大笑。
  • 「贏在起跑線上」是個偽命題
    教育上總是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提法,如「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或「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等。之所以說這些提法是似是而非的,是因為它只有個口號,初聽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又沒經過驗證,誰也不能明確是否真的有道理,或者有道理到什麼程度。
  • 第39集團軍某旅:打造新兵教育片《贏在起跑線》
    短短3周,從「拖後腿」蛻變成全能新兵,小毛感慨良多:「是《贏在起跑線》的『親情寄語』給了我力量,喚起我奮力趕超的激情和信心!」該旅政治部副主任禹華安介紹說,針對新兵思想行為特點,旅裡創新打造了一檔新兵政治教育系列電視片《贏在起跑線》。
  • 鄭強:中國的小孩子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被累死在起跑線上!
    鄭強教授一直關注中國的教育,在最近舉辦的亞洲教育論壇上,我們的鄭強教授又出「名言」。對我國的教育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觀點。在他看來,中國的孩子一點也不比別人差,只不過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在這次論壇上,他主要講了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我們為什麼得不到諾貝爾獎?鄭強教授講到,我們的中小學,我們的奧賽哪一個不是把美國人、日本人打敗了,但為什麼日本美國那麼多諾貝爾獎獲得者,我們卻這麼少呢?
  • 社會寫實故事的《極惡亂暴者》,你確定不看?
    社會寫實故事的《極惡亂暴者》,你確定不看?《極惡亂暴者》以虛構的都市金暮市為舞臺,講述了關於解決地下錢莊、欺詐等社會黑暗面問題,交雜著仁義、背叛、欺詐等複雜情感的社會寫實故事。油尾野真千子、椎名桔平、三浦友和、仲裡依紗、竹內力等主演。尾野真千子飾神崎薰小清水經營顧問的員工。
  • 看動畫片教會孩子識別善惡,還原一個真實的現實社會!
    每一次看都很受用,笑過之後去吸取其中的內容,你會發現,好多你沒辦法向孩子解釋的問題,都會在其中找到答案。比如,世上只有好人和壞人之分嗎?狐狸的形象就會為你很好的回答。所以今天就來聊一聊關於政治學科啟蒙的動畫片——《瘋狂動物城》。
  • 五部超好看的印度電影,揭示社會現實
    影片揭示了印度中歧視婦女的社會現象。劇照中有家庭情感、夢想、堅持和反抗,旨在激勵成千上萬印度女性追求自己的理想。 2、三傻大鬧寶萊塢 由《三傻大鬧寶萊塢》由拉庫馬導演,希拉尼導演,阿米爾可汗,馬德哈萬,沙爾曼喬希和卡琳娜·卡普共同主演,影片於在中國內地上映。
  • 「影評」《麥路人》:邊緣人相濡以沫的社會寫實劇
    近年香港電影多位新導演都將故事聚焦在社會寫實題材,2015年有改編自真實社會事件、翁子光導演的犯罪懸疑劇《踏血尋梅》,16年黃進導演的《一念無明》亦取材自真實事件,18年由陳小娟導演的《淪落人》描摹了身障人士和菲傭的主僕情誼,今年周冠威導演的《幻愛》則探討了精神分裂症者的內心世界。
  • 印度演員伊爾凡·可汗:愛過電影的一生無怨無悔
    這部電影一經上映,使李安也重新活躍在大眾眼前,有媒體評價:「李安這部華麗動人的改編作品,是3D技術的一大勝利;李安在這個關於少年和孟加拉虎一同在救生艇上漂流求生的故事裡,創造了驚人的奇觀;人們都說電影業正在走向沒落,不過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樣的電影證明了奇蹟依然在被創造。」
  • 淺談白景瑞與瓊瑤電影:以寫實元素堆砌的夢幻堡壘
    白景瑞導演的瓊瑤電影雖只有五部,但某種程度上,他所經營的影片情調、明星魅力,以及視覺韻味,卻是「文藝愛情片」這個類型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富生命力的指標。要談「瓊瑤電影」,不能不談李行導演的八部作品;但要談「瓊瑤電影」的「味道」,就不能不談白景瑞了。
  • 如何讓寶寶贏在起跑線,這6個方法輕鬆解決,學會管理自己最關鍵
    如何讓寶寶贏在起跑線很多父母以為只有通過這樣,孩子才不會輸在起跑線上,常常因此把孩子搞得很累,父母把自己也搞得很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本身沒有問題,但問題出在哪裡呢?問題在於我們很多父母弄錯了「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