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是導演曹保平的一部關於青春題材的作品。同影片中的少女李玩的坎坷經歷一樣,這部電影在被禁了五年後才在2018年正式上映。
該片講述了13歲的少女李玩,由於父母離異,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正處於青春期的她渴望得到家人的了解、陪伴和愛。在「要聽話」的中國式教育裡,李玩在掙扎與妥協的過程中也完成了屬於她的「成人禮」。
電影中,父親希望通過一條寵物小狗完成與女兒的和解與溝通,李玩為狗取名「愛因斯坦」,暗潮湧動的青春因「愛因斯坦」意外走失,開啟了它洶湧又無奈的成長之路。白話般的敘事擁有一股平靜的力量,直擊我們內心深處。
《狗十三》中最明顯的故事線索就是狗與人,人與人之間的事。
-李玩與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是父親為了討好李玩而送給她的禮物。起初,李玩是排斥它的,後來隨著愛因斯坦對李玩的依賴,李玩逐漸接受並喜歡上了它。
可就在這時,愛因斯坦不小心走丟了,李玩傷心不已,四處尋找。後媽買了一個一模一樣的狗來騙李玩說這就是愛因斯坦,可所有人都知道它不是,他們只是想讓它代替原來的愛因斯來儘快結束這件事。而李玩卻十分排斥新愛因斯坦,同時與家人的矛盾到達極點。但是在父親的逼迫下,她被迫接受了新愛因斯坦。
可就在李玩主動接受新愛因斯坦時,它又因為咬傷李玩同父異母的弟弟而被送走,李玩再次陷入到了尋找的無盡黑洞中。
在影片結尾,李玩和李堂碰到了之前走丟的愛因斯坦,李玩的漠然與李堂的激動截然相反。李玩矢口否認它就是愛因斯坦,但到了最後當李玩看見尋狗啟事時卻又掩面而泣,她其實認出了它。
也許這個女孩對生活妥協了,她明白愛因斯坦在自己的家庭中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它們在自己家裡的結局不過是被弄丟或者死去。
影片中,愛因斯坦與李玩的關係從起初的排斥,到接受、喜愛,直到狗走失後李玩因狗而與家人的矛盾衝突,再到被迫接受新愛因斯坦,最後新愛因斯坦再次走失。李玩的感情隨著愛因斯坦兩起兩落,也通過這條敘事線索細膩地訴說著李玩從單純的女孩成長為社會動物的過程。
-李玩與父親-
李玩與父親首次出現在同一畫面是在學校關於報興趣小組的事。
起初她報了自己喜歡的物理小組。然而她的父親在聽說報英語有機會直升高中後親手粗暴地、不容商量地把李玩的志願改掉了,也揭示出了父女倆不平等的關係。
同時,因為愛因斯坦的事父女倆的矛盾達到了極點。奶奶因為擔心李玩而出去找她導致自己迷路,父親看到拿酒瓶的李玩回家生氣地對李玩對手打了她。
後來父親又因為後悔、自責而向她道歉,並希望通過陪李玩去天文展而得到原諒。
後來李玩在物理競賽得了獎獲得保送高中的機會,父親帶她去參加酒局,滿意地說「你是爸的驕傲。」
這種父親與子女關係的縮影正是中國家庭正常的表現,一切都如此真實。不能說父親不愛著李玩,他已經很大程度地對她好,考慮著她的感受,只是他的方式讓十三歲的李玩不能理解罷了。
而李玩需要的卻是家長們的態度。在愛因斯坦走丟後,爺爺和父親甚至連找都沒找過。在他們眼裡那只是一條狗 而在李玩看來那是陪伴她的一個玩伴,這也是他們衝突的地方。
孩子在埋怨家長拿一雙旱冰鞋了事的敷衍,家長也在責怪孩子任性找狗的不懂事。誰又有錯呢,可是這種相處模式只會讓雙方都陷入痛苦。
最後,十三歲的孩子不得不偽裝自己、向生活妥協,做了個偽善的人,融入到成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