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這裡是愛追劇,愛看電影的凝子汐吶~
在2018年裡,電影院上映了一檔以教育成長為題材的電影《狗十三》,這部電影由張雪迎主演,據說電影早在五年前就已製作完成,但是時隔五年才在電影院上映,這其中緣由我們不得而知。
或許是這部電影題材太過沉重讓當時的觀眾一時間難以接受,又或許是導演認為,2018年是第一批「千禧一代」成年的年份,此時上映時機已經成熟,更能引發觀眾的共鳴。
無論如何,這部電影凝子個人認為還不錯,暗含了很多成長的故事,也反映出了當代父母對孩子的很多教育問題。
好啦,話不多說,下面就由凝子來講講關於這部電影的一些觀影體會吧。
影片介紹:
13歲的少女李玩,由於父母離異,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後來父親再婚,與繼母生了個弟弟,父親焦慮著如何告知李玩新生兒的到來,卻意外因為逼迫女兒學習自己不喜歡的英語而起了爭執,為此父親決定買一隻小狗來哄勸女兒。
李玩將小狗取名為「愛因斯坦」,但是在一次意外中,小狗走丟,李玩為此傷心不止,家人為此事也不得安寧。
為了安撫李玩,家人用另一隻品種相同的狗代替愛因斯坦,並告訴李玩,這隻狗就是走丟的愛因斯坦。一開始,李玩並不能接受家人的做法,變得也越來越叛逆。
在全家人的壓力之下,李玩變得越來越沉默,繼母和新弟弟的加入讓李玩覺得自己越來越像這個家的外人。
最後,在一系列「中國式教育」裡,李玩漸漸長成了大人眼中那個「懂事、聽話」的女孩,完成了她的成長之路。
經典臺詞: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在這個宇宙之外,一定還有無數個同樣的宇宙,包含著我們所有可能性的集合。這樣我們沒有完成的事就會在某個宇宙裡被完成,錯誤的選擇也會被更正,這樣一想心裡就會好受些了。爸打你,是因為愛你。長大了,你就明白了。不應該用一個謊言去彌補另一個謊言。做人啊,要低調,出風頭的事情留給別人去做。
凝子影評:
整部電影節奏比較緩慢,情節卻絲毫不單薄。從開頭李玩被父親強行換興趣班到後來丟狗、換狗、弟弟降生、參加飯局、新狗被送走等一系列事件,描繪了李玩與家人的衝突、李玩與同齡人的互動、家庭新成員(狗和弟弟)的加入和離去帶來的變化等,可謂一波三折。
然而這部電影並不僅僅局限於刻畫所謂的青少年成長之中的狀態轉變,還通過細緻的角色設定觸及了很多其他的問題,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就是我們口中常說的成長和教育問題。
1. 「重男輕女」的時代烙印
很多人說李玩是一個矯情、任性、叛逆的女孩,出生在如此富裕的家庭,有爺爺奶奶的疼愛卻仍不知足。但是,如果出生在富裕的家庭算幸福的話,或許李玩的確是幸福的。
但是從整部電影看下來,卻沒有一個人是真正了解她的。爺爺奶奶和爸爸都不知道孩子喜歡的是什麼,從來不以一個對待孩子的方式來對待李玩。
爸爸娶了後媽以後又生了個男孩,爺爺為給這個男孩取名思考了很久,而且說到:
「當初玩玩的名字就是隨便取的,這個孩子的名字可不能再隨便取了」
這句話的時候便可以看出,雖然現在的重男輕女觀念已經沒有過去那麼明顯,但是在一些時候,這種老一輩的觀念還是會在無形之中影射出來。
另一件事便是,一家人瞞著李玩不告訴她新弟弟的出生,但是又在弟弟滿月酒的那天突然告知李玩這個消息,當一家人都在為新弟弟的生日慶祝的時候,一旁的李玩很明顯被家人忽視了,顯得格格不入。
2. 隔代教育和言行暴力
影片中的李玩,從小父母離異,跟著爺爺奶奶生活,而爸爸常年工作在外,很少和李玩交流,這就造成了李玩從小就生長在兩種極端的教育環境之下。
一方面是爺爺奶奶的溺愛,一方面是父親和孩子之間溝通的貧乏,對孩子成長教育的缺失。
影片中,當李玩丟狗後做出的一系列叛逆事件便可以看出。面對孩子的不聽話,爺爺奶奶選擇了縱容,而爸爸選擇了「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對李玩大打出手。
也許李玩在這件事情中確實有錯,但是我認為,這個錯不能僅僅只歸咎於她。或者說,把這個錯歸咎於任何一方都是不準確的。只能說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和孩子本身的性格等一系列因素造就了這樣的一個結果。
教育不是件簡單的事情,所以如果選擇迎接好一個孩子的到來的時候,請選擇適當的方式,把握好孩子成長教育之中的平衡,而不是甩手扔給上一輩的人,也不是用言行暴力來教育下一輩的人。
3. 不尊重孩子的興趣,強行逼迫他們學習不喜歡的東西
影片中,李玩是一名熱愛物理的女孩,但是為了讓李玩能夠把英語成績提高,爸爸強行更改了李玩的興趣班,逼迫孩子學習自己不喜歡的英語,迫於壓力的李玩不得不學習自己不喜歡的東西。
「我做的這一切全都是為了你好」這是很多家長口中的一句話。或許有些人認為,李玩父親的做法並沒有錯,讓李玩學習英語是為了她的成績和將來的前途著想。
但是,面對孩子不感興趣的東西,這種強行逼迫的方式是否真的妥當?或許還應該再三思考。
除此之外,影片涉及到的家庭教育和成長話題還有太多太多,比如大人的言而無信,比如過早地帶孩子接觸酒局學會阿諛奉承,假意逢迎等等。
白巖松曾經說過:「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而在這部影片中,「懂事」和「成長」就是影片的中心點,人的成長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動物被人類馴化,我們被社會馴化......
最後的最後,當李玩得了物理獎被保送重點高中,慶功宴上,當爸爸的朋友給李玩夾給她並不喜歡吃的狗肉時,李玩也只是猶豫片刻,一口吃下去,並笑著說了句:「謝謝叔叔」
傳統的教育似乎永遠都是這樣,忽視孩子的想法和內心世界,逼迫孩子們必須成為他們眼中的「好孩子」。
當然孩子們最終都會長大,可是大人們從來不會去想關注他們長大的外表下有多少不為人知的委屈和悲傷。而影片中暴露的這些問題,恰恰是我們這一代人將來為人父母時,不容忽視也不能忽視的問題。
圖源百度,侵刪
我是凝子汐,喜歡追劇,愛看電影。歡迎關注我一起交流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