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多數人聽到「狗十三」這個名字的時候,並不會覺得很吸引人,但是如果因為這個名字不去看這個電影,那麼就是一件特別可惜的事情,因為這部電影的故事非常的優秀,不管是細節上的反思還是情感都是可圈可點,並且這部電影可以看作一部青春期的成長和中國家庭教育的縮影。
主線簡單
這部電影主要的劇情簡單概括就是,一個13歲的女孩從叛逆期到成長的故事。這部電影整整有兩個小時的時間,但看完之後會覺得整個故事非常的充實感,沒有一點灌水的場景,而這一部電影青春的成長更接近很多人的青春,沒有狗血的愛情也沒有分手,只是非常平靜的生活下的內心和情感。
從景象到劇情還有人物,整部電影都帶著生活氣息,也沒有任何起伏的情節轉折,主角也沒有那種好萊塢式的強烈欲望和很大的改變。可能看這樣的電影是因為繁瑣的生活拼接,但是故事和心緊緊抓住主角少女成長的經歷。
整個故事因為心理變化,非常細膩又有主觀性,如果劇情處理不好,就會顯得劇情有點鬆散,在走流水帳,如果加入旁白來解鎖,人物心理的變化會顯得非常生硬,畢竟很多人都說不清自己的心理變化過程。
這樣的主線劇情很難給出富有力量的讓人感覺滿意的結局,不過這部電影採用了很多種的方式來推進故事最後的高潮結局也是處理的很好。這部電影有著抽離特別簡單的故事,就連一波三折都不是特別明顯。
成長升華
在這部電影當中主角只是一個13歲的普通少女,幹不出很大的事情影響周圍的人,她人生閱歷又比較少,讓她沒有太過複雜的人物深刻,所以這部電影才採用了象徵升華,並且加入了狗的元素。
其實所謂的象徵升華就是把故事的象徵複合,從各個區面進行發展顯得特別普遍,在這部電影當中,一開始是用狗來象徵女主角少女的新情感,也就是用狗的遭遇寫成少女內心的寫照,一開始少女是特別孤單的,而小狗也是孤單的,這兩者直接形成了彼此的呼應。
電影最後發生的故事就是小狗丟掉,象徵著少女變得特別迷茫,在迷茫過程中出現了恐懼,憤怒,激動等一些情緒,而少女的家人只能用新的小狗來代替,並且讓少女把她當成原來的狗,相比之前的狗,新的小狗張牙舞爪非常憤怒,也在表現著少女恐懼的自己。
現在的小狗象徵著少女變得越來越叛逆,並且新的自我以一個叛逆的姿態出現在她的人格當中,慢慢的開始接受新的小狗,也象徵少女接受新的人格,當小狗被拋棄時,也代表著少女會被家人拋棄。
到了故事結尾的時候,少女直接把小狗殺死,吃掉了狗肉,並且見到之前救的小狗也不相認,獨自回家的路上自己痛哭起來。這在代表少女已經不再是過去的自己,她已經發生了改變,但是他不喜歡這種改變,她為這才感到難受,而這種變化很難堅定地說是成長。
故事設計
用狗的元素來代表少女內心的變化,同時又進一步象徵著所有意義。狗象徵著一種需要被關懷的生命,又象徵著被公化,死亡也象徵著人生不同階段的變化。從個體到普遍的過程當中,整個故事都在推薦,表現了進度,也可以說這整部電影最出色的就是故事設計。
隨著之後少女希望家人可以真正理解她的內心,但卻不知不覺使用了背道而馳的做法,是因為他把狗狗看得太不重要,最後傷害了自己的家人,讓家人更加沒有辦法理解他的內心,這是一個諷刺似的,轉折推進。
到最後少女的英語得到了進步獲得了父親的認可,當父親答應帶他去看最喜歡的天王展覽時,但最可惜的是中途參加晚上的飯局時間太少,少女得不到這樣的獎勵,這一轉折又有微妙的反諷刺意義。
可以說整部電影在象徵升華的時候,採用多次反諷刺的轉折來推進整個故事,這樣一來,故事顯得特別充實,原本只是少女的經歷,簡單劇情表現了豐富的進展過程,也看著簡單的劇情,在兩個小時的時間當中並沒感覺到乏味或者是在走流水。
總結
有一部電影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小故事,它是通過象徵反諷刺等一些升華,把故事從小見大反映一些廣泛的普遍意義,同時又是中國家庭的縮影,象徵著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縮影。可能讓我們看起來主角有一點不懂事,但是家人也只是表面的關愛,並沒有走進孩子的內心。
個人覺得整部電影就在反映教育方式,充滿諷刺的這部電影,給我們觀眾留下的就是很多的質問。現在很多大人一直要求孩子長大必須要懂事,在某種程度上要求孩子要變得和自己一樣,這到底是對還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