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惡性事件頻發,性侵養女、活埋親媽……施暴者的行徑讓我們無法理解,只能用「心理變態」、「非人類」來形容。
不過,「心理變態」真的離我們很遠嗎?
心理學家曾總結了三種心理變態的特質,發現,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
01「心理變態」不只有殺人狂,還有各行領袖
雖然「心理變態」這個詞,讓人最先聯想起來的是變態殺人狂之類的。但是,這一概念被臨床心理學家引申,也用來描述每個人都存在的黑暗人格特徵。
2002年,心理學家Paulhus和Williams首次提出了「黑暗三角」(Dark Triad)這個概念,用三個維度來衡量心理變態特質。
這三個維度分別是:馬基雅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自戀(narcissism)和精神病態質(psychopaths)。
馬基雅維利主義源自《君主論》作者馬基雅維利的價值觀,指的是一個人過於理性,甚至於冷酷,為了達到目標,不惜採取欺騙、操控人心的方式。
自戀是我們已經熟悉的特質,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誇大自己的重要性和能力,對自己的愛超過一切。
精神病態質指的是情緒和行為直接的「失聯」,沒有情緒、沒有共情,或者過激的情緒,對情緒缺乏管理,往往表現出行為衝動、追求刺激、沒有同情心。
黑暗三角特質強的,不僅有犯罪者,還有各行各業的精英領袖們。
2012年,心理學家們研究了42位美國總統,發現將近半數以上的總統,都有過明顯的心理變態特質:自戀、好鬥、易怒、瘋狂。
總統傑克遜,籤署了種族清洗的法案;
總統詹森,不僅把自己的不光彩競選事情當談資,還曾經當眾把手伸進女士的裙底;
被稱作「最傑出五位總統之一」的西奧多·羅斯福,極度以自我為中心,被當時的精神病月刊形容為「他將作為最扭曲心理的心理學案例之一被載入史冊」。
不僅僅是政治領袖們,商業領袖們也常顯示出驚人的變態特質。
不少人把賈伯斯叫做「自私的巨人」,對待別人的方式簡單粗暴、言語刻薄。
紐約心理學家羅·巴比亞克曾做調查,在參與實驗的供應鏈領域經理們,高達21%的受訪者顯示出臨床學意義的心理變態特質,而普通大眾的這一比例只有1%。
為什麼領導者們會和心理變態者的共性如此多?
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存在這些黑暗特質,但是我們大多數人都習慣用消極的方式看待這些特質,但是這些領導者們更能接受自己的黑暗面。
與其說,領袖們當中的黑暗人格更多,不如說,更善於利用黑暗人格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
02黑暗三角特質,也可以成為成功的推力
我們總是把黑暗三角特質和不好的事情聯繫在一起。
但是,這些特質存在的本身,並不是為了讓我們變得「邪惡」,而是讓我們更好地融入社會。
有研究表明,在病態人格測試得分較高的人,在別人眼中往往更有創造力、善於溝通,具有很強的人格魅力。
很多人能夠明白,這些黑暗三角特質不一定是自己的敵人,所以他們能夠平和對待自己的「黑暗特質」。
(1)馬基亞維利主義:不只有「不擇手段」,也可以是「處事靈活」
曾經看到過一個事:
有個女生開車違規,被交警攔下來。女生一停下車,眼淚就掉下來了。一邊哭,一邊不停向交警道歉,說自己是第一次被罰,所以情緒有點失控。
交警因為她哭得太慘了,於是口頭教育了之後,就放走了。
這個女生說,她其實不是真得被嚇到了,而是知道自己主動示弱,交警就會心軟,適當地從輕處理,所以她才會立刻哭個不停。
這種非常有心機的行為就屬於「馬基雅維利主義」。
雖然馬基雅維利主義給大部分人的感覺就是耍心機、表裡不一、不真誠,但是這一種價值觀以結果為導向,往往讓馬基雅維利主義者「得償所願」。而且,大眾對這種「有心機」的行為,並不一定永遠是排斥的,甚至可以是頌揚的。
美國有一個緝毒英雄,就是靠「欺騙」抓獲了販毒分子。
美國波特蘭市中心有一個大型廣場,每天人流量非常的大。當地警局得到了準確消息,知道本地最大販毒團夥要在那裡做交易。
但是,因為那個時間點,正好是市中心人流最大的時候。強行圍捕,很可能會傷及無辜。
所以,當時的警局警長單槍匹馬闖入交易現場,想和販毒頭子談個交易:
「我只在意波特蘭市的治安穩定,而你想要販毒交易順利完成。你在市中心交易,產生的治安影響太大,如果你換個沒人的地方,我們就都雙贏了,警局就不逮捕你們了。」
因為警長不帶武器過去,談判的時候語氣、表情、內容都十分真誠,販毒頭子還真以為達成了「一勞永逸」的默契,於是帶著手下就轉移別的地方。
結果,等販毒分子剛轉移到人少的地方,警長立刻引來眾多全副武裝的警察,把所有的販毒分子全部抓獲。
大部分人聽了這個故事,都不覺得警長「不誠實」、「不可信」,而是覺得他「機敏」、「靈活」。
(2)自戀:自戀的人更喜歡做英雄主義的事
曾經有個心理學實驗,研究自戀情結怎麼影響我們的行為。實驗當中設置了三個需要受訪者幫忙的場景:
初級場景當中,演員扮演迷路的人,需要有人指路;
中級場景當中,演員當眾把文件散落一地,需要有人幫助撿文件;
高級場景當中,演員扮演手臂受傷的人,右臂上打了石膏,掛在脖子上,從飲水機接水、記錄筆記的時候抓耳撓腮。
結果發現,自戀程度會影響人們願意提供幫助的場景。
問路場景中,自戀者嫌麻煩,繞著走,但是非自戀者願意提供幫助;
當眾撿文件的場景中,自戀者和非自戀者沒什麼區別;
但是病人需要幫忙的場景,自戀者們都自告奮勇,踴躍提供幫助,但是其他人都選擇置身事外。
自戀特質的人,喜歡做英雄主義的事情,喜歡做能被別人看到的事情。
在自戀者眼裡,眾多繁瑣的事情裡,他們能夠發現能有效展現自己的事,而不會在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上面浪費時間。
他們能更有效率地展現自己的魅力。
(3) 精神病態質:社會就是一部舞臺劇,他們可以無縫帶上各種假面
戈夫曼提出,社會就是一個舞臺,我們每個人都是舞臺上的演員,扮演不同的角色。通過符號化的表達,能夠展現出特定的形象。
比如,年幼的兒子,奶聲奶氣地對媽媽說「我愛你」,天然讓人覺得溫暖和諧;在別人傷心的時候,表現出認真聆聽,會讓大眾覺得他有教養、有耐心。
就像是舞臺臺詞,固定模式的臺詞,能清晰傳達固定的社會形象。但是,大多數人很難做到各種角色的無縫轉接。
普通人都很難承受強烈的情緒,和戀人的一場爭吵,就可能讓你一下午精神渙散、茶飯不思。
但是精神變態質對情緒天然的疏離,會讓他們沒有這種負擔。他們能夠很快把情緒和行為隔離開。
比如,他們想追最漂亮的姑娘,只要知道說什麼話能吸引到姑娘,就能臉不紅心不跳把那些甜言蜜語說出口,根本不會覺得害羞。
在其他場合也是如此,他們沒有傳達情緒的心理阻礙:該豪邁的時候,他們不會展現退縮;該展現果斷的時候,他們不會表現猶豫。
精神變態質,某種程度上,讓人們能更好地轉換不同社會角色。
03黑暗三角,可以是深淵,也可以是臺階
黑暗三角特質,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人格特質。但是,為了不成為惡人,我們都在壓抑這個看似消極的一面。
然而,雖然我們給這個特質負面的命名,這些特質產生的本源,是為了讓我們更容易擺脫困境、更順利地融入社會。
比如,我們都幻想過自己是個大人物,被所有人都簇擁著;
比如,我們都會使用一些小技巧,在批評之前先表揚別人,讓對方更好地接受你的觀點;
比如,我們也都曾為了安撫父母、伴侶、孩子,不是很用心地說出過貼心的話。
肆無忌憚地放任自己的黑暗人格,自然是邪惡行徑的起源。但是,完全拒絕自己的黑暗三角,也會給自己帶來更多不良情緒的困擾。
分享關於黑暗三角特質,並不是為了鼓勵大家變成壞人,而是,我們沒必要「為了做好人而做好人」。在適當的場合,調動起我們的黑暗三角特質,能讓我們所有人都更好。
黑暗三角特質背後,並不一定是邪惡,也可以是更機敏、自信的自己。
你是怎樣看待自己的黑暗人格呢?
你在戀愛中,會耍些小心機讓伴侶更愛自己嗎?
你在工作中,會故意強裝出氣勢凌人的一面嗎?
你在生活中,會撒些小謊話避免更多爭端嗎?
如果你對自己的黑暗人格程度感興趣,可以在後臺發送關鍵詞「黑暗人格」,或者點擊閱讀原文,獲取問卷測一測。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