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黑暗三角效應:每一個變態,都可能是你身邊的普通人

2020-12-14 壹點靈心理

最近惡性事件頻發,性侵養女、活埋親媽……施暴者的行徑讓我們無法理解,只能用「心理變態」、「非人類」來形容。

不過,「心理變態」真的離我們很遠嗎?

心理學家曾總結了三種心理變態的特質,發現,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

01「心理變態」不只有殺人狂,還有各行領袖

雖然「心理變態」這個詞,讓人最先聯想起來的是變態殺人狂之類的。但是,這一概念被臨床心理學家引申,也用來描述每個人都存在的黑暗人格特徵。

2002年,心理學家Paulhus和Williams首次提出了「黑暗三角」(Dark Triad)這個概念,用三個維度來衡量心理變態特質。

這三個維度分別是:馬基雅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自戀(narcissism)和精神病態質(psychopaths)

馬基雅維利主義源自《君主論》作者馬基雅維利的價值觀,指的是一個人過於理性,甚至於冷酷,為了達到目標,不惜採取欺騙、操控人心的方式。

自戀是我們已經熟悉的特質,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誇大自己的重要性和能力,對自己的愛超過一切。

精神病態質指的是情緒和行為直接的「失聯」,沒有情緒、沒有共情,或者過激的情緒,對情緒缺乏管理,往往表現出行為衝動、追求刺激、沒有同情心。

黑暗三角特質強的,不僅有犯罪者,還有各行各業的精英領袖們。

2012年,心理學家們研究了42位美國總統,發現將近半數以上的總統,都有過明顯的心理變態特質:自戀、好鬥、易怒、瘋狂。

總統傑克遜,籤署了種族清洗的法案;

總統詹森,不僅把自己的不光彩競選事情當談資,還曾經當眾把手伸進女士的裙底;

被稱作「最傑出五位總統之一」的西奧多·羅斯福,極度以自我為中心,被當時的精神病月刊形容為「他將作為最扭曲心理的心理學案例之一被載入史冊」。

不僅僅是政治領袖們,商業領袖們也常顯示出驚人的變態特質。

不少人把賈伯斯叫做「自私的巨人」,對待別人的方式簡單粗暴、言語刻薄。

紐約心理學家羅·巴比亞克曾做調查,在參與實驗的供應鏈領域經理們,高達21%的受訪者顯示出臨床學意義的心理變態特質,而普通大眾的這一比例只有1%。

為什麼領導者們會和心理變態者的共性如此多?

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存在這些黑暗特質,但是我們大多數人都習慣用消極的方式看待這些特質,但是這些領導者們更能接受自己的黑暗面。

與其說,領袖們當中的黑暗人格更多,不如說,更善於利用黑暗人格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

02黑暗三角特質,也可以成為成功的推力

我們總是把黑暗三角特質和不好的事情聯繫在一起。

但是,這些特質存在的本身,並不是為了讓我們變得「邪惡」,而是讓我們更好地融入社會。

有研究表明,在病態人格測試得分較高的人,在別人眼中往往更有創造力、善於溝通,具有很強的人格魅力。

很多人能夠明白,這些黑暗三角特質不一定是自己的敵人,所以他們能夠平和對待自己的「黑暗特質」。

(1)馬基亞維利主義:不只有「不擇手段」,也可以是「處事靈活」

曾經看到過一個事:

有個女生開車違規,被交警攔下來。女生一停下車,眼淚就掉下來了。一邊哭,一邊不停向交警道歉,說自己是第一次被罰,所以情緒有點失控。

交警因為她哭得太慘了,於是口頭教育了之後,就放走了。

這個女生說,她其實不是真得被嚇到了,而是知道自己主動示弱,交警就會心軟,適當地從輕處理,所以她才會立刻哭個不停。

這種非常有心機的行為就屬於「馬基雅維利主義」。

雖然馬基雅維利主義給大部分人的感覺就是耍心機、表裡不一、不真誠,但是這一種價值觀以結果為導向,往往讓馬基雅維利主義者「得償所願」。而且,大眾對這種「有心機」的行為,並不一定永遠是排斥的,甚至可以是頌揚的。

美國有一個緝毒英雄,就是靠「欺騙」抓獲了販毒分子。

美國波特蘭市中心有一個大型廣場,每天人流量非常的大。當地警局得到了準確消息,知道本地最大販毒團夥要在那裡做交易。

但是,因為那個時間點,正好是市中心人流最大的時候。強行圍捕,很可能會傷及無辜。

所以,當時的警局警長單槍匹馬闖入交易現場,想和販毒頭子談個交易:

「我只在意波特蘭市的治安穩定,而你想要販毒交易順利完成。你在市中心交易,產生的治安影響太大,如果你換個沒人的地方,我們就都雙贏了,警局就不逮捕你們了。」

因為警長不帶武器過去,談判的時候語氣、表情、內容都十分真誠,販毒頭子還真以為達成了「一勞永逸」的默契,於是帶著手下就轉移別的地方。

結果,等販毒分子剛轉移到人少的地方,警長立刻引來眾多全副武裝的警察,把所有的販毒分子全部抓獲。

大部分人聽了這個故事,都不覺得警長「不誠實」、「不可信」,而是覺得他「機敏」、「靈活」。

(2)自戀:自戀的人更喜歡做英雄主義的事

曾經有個心理學實驗,研究自戀情結怎麼影響我們的行為。實驗當中設置了三個需要受訪者幫忙的場景:

初級場景當中,演員扮演迷路的人,需要有人指路;

中級場景當中,演員當眾把文件散落一地,需要有人幫助撿文件;

高級場景當中,演員扮演手臂受傷的人,右臂上打了石膏,掛在脖子上,從飲水機接水、記錄筆記的時候抓耳撓腮。

結果發現,自戀程度會影響人們願意提供幫助的場景。

問路場景中,自戀者嫌麻煩,繞著走,但是非自戀者願意提供幫助;

當眾撿文件的場景中,自戀者和非自戀者沒什麼區別;

但是病人需要幫忙的場景,自戀者們都自告奮勇,踴躍提供幫助,但是其他人都選擇置身事外。

自戀特質的人,喜歡做英雄主義的事情,喜歡做能被別人看到的事情。

在自戀者眼裡,眾多繁瑣的事情裡,他們能夠發現能有效展現自己的事,而不會在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上面浪費時間。

他們能更有效率地展現自己的魅力。

(3) 精神病態質:社會就是一部舞臺劇,他們可以無縫帶上各種假面

戈夫曼提出,社會就是一個舞臺,我們每個人都是舞臺上的演員,扮演不同的角色。通過符號化的表達,能夠展現出特定的形象。

比如,年幼的兒子,奶聲奶氣地對媽媽說「我愛你」,天然讓人覺得溫暖和諧;在別人傷心的時候,表現出認真聆聽,會讓大眾覺得他有教養、有耐心。

就像是舞臺臺詞,固定模式的臺詞,能清晰傳達固定的社會形象。但是,大多數人很難做到各種角色的無縫轉接。

普通人都很難承受強烈的情緒,和戀人的一場爭吵,就可能讓你一下午精神渙散、茶飯不思。

但是精神變態質對情緒天然的疏離,會讓他們沒有這種負擔。他們能夠很快把情緒和行為隔離開。

比如,他們想追最漂亮的姑娘,只要知道說什麼話能吸引到姑娘,就能臉不紅心不跳把那些甜言蜜語說出口,根本不會覺得害羞。

在其他場合也是如此,他們沒有傳達情緒的心理阻礙:該豪邁的時候,他們不會展現退縮;該展現果斷的時候,他們不會表現猶豫。

精神變態質,某種程度上,讓人們能更好地轉換不同社會角色。

03黑暗三角,可以是深淵,也可以是臺階

黑暗三角特質,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人格特質。但是,為了不成為惡人,我們都在壓抑這個看似消極的一面。

然而,雖然我們給這個特質負面的命名,這些特質產生的本源,是為了讓我們更容易擺脫困境、更順利地融入社會。

比如,我們都幻想過自己是個大人物,被所有人都簇擁著;

比如,我們都會使用一些小技巧,在批評之前先表揚別人,讓對方更好地接受你的觀點;

比如,我們也都曾為了安撫父母、伴侶、孩子,不是很用心地說出過貼心的話。

肆無忌憚地放任自己的黑暗人格,自然是邪惡行徑的起源。但是,完全拒絕自己的黑暗三角,也會給自己帶來更多不良情緒的困擾。

分享關於黑暗三角特質,並不是為了鼓勵大家變成壞人,而是,我們沒必要「為了做好人而做好人」。在適當的場合,調動起我們的黑暗三角特質,能讓我們所有人都更好。

黑暗三角特質背後,並不一定是邪惡,也可以是更機敏、自信的自己。

你是怎樣看待自己的黑暗人格呢?

你在戀愛中,會耍些小心機讓伴侶更愛自己嗎?

你在工作中,會故意強裝出氣勢凌人的一面嗎?

你在生活中,會撒些小謊話避免更多爭端嗎?

如果你對自己的黑暗人格程度感興趣,可以在後臺發送關鍵詞「黑暗人格」,或者點擊閱讀原文,獲取問卷測一測。

- THE END -

相關焦點

  • 每個人內心都住著一個黑暗人格?| 溫柔的你,為何突然變兇
    作為普通人,很可能是因為環境因素變化,導致我們一時間性情大變。例如,大量的心理學研究發現,當我們處於極端環境中 —— 比如炎熱,就會開始變得煩躁,表現出攻擊性,很容易和周圍的人起摩擦。不僅僅是炎熱的天氣,像公交車內的擁擠、身邊的噪音等等,都可能會讓人心煩,進而變得憤怒,看什麼都不順眼。
  • 《無心法師3》:從「黑暗三角」人格,解讀柳玄鵠悲劇的原因
    「黑暗三角」人格是心理學家 Delroy Paulhus 和 Kevin Williams 在 2002 年提出的。它說的是:自戀、心理變態、馬基雅維利主義,這三種人格特質構成了人性中的 「黑暗三角」。
  • 快樂心理學——善意的多米諾效應
    在一個相互聯繫的系統中,一個,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即牽一髮而動全身,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多米諾骨牌效應「或「多米諾效應「。歌德說:「人不能孤立地生活,他需要社會。心理學家也指出: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你就能得到快樂。因為只有懂得善待別人的人才懂得享受別人帶來的快樂。善待我們身邊每一個人,才能把我們的快樂播撒給更多的人。盡力去幫助那些比我們更弱小的人們,當他們走出苦難的時候,從他們的笑臉裡,我們將會感受到無私付出的樂趣,感受到一種高境界的莫大的人生快意。
  • 心理學:出現這些跡象,說明你正在和潛在心理變態交往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健康人格成為判定一個人是否正常的標準,而心理變態變成了邪惡的代言詞。心理變態又稱「心理異常」,是指人的知覺、思維、情感、智力、意念及人格等心理因素的異常表現。心理變態者生活在這個美好的世界裡,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可能TA就是我們身邊的人。也許在生活中,你還會遇見一些隱藏的心理變態者,如何甄別就尤為重要,尤其是和你交往的人、熟睡在你身旁的人。如果身邊人出現這些跡象,說明你正在和潛在心理變態交往。
  • 心理學的6個經典實用心理效應,讓你的生活事半功倍
    那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六條著名的心理學效應歡迎關注點點訂閱一起長知識第一個暈輪效應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在生活中>他在被送往醫院的途中死去了事後據調查當時有38人聽到了kitty的呼救聲都看到了他正在被襲擊時的場面但他們都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在場的38人不可能全是冷血的
  • 《想見你》:用心理學剖析「禁果效應」下李子維的高效戀愛方案
    而莫俊傑在感情上處於付出型,默默陪伴在喜歡的人身邊,不主動、一味希望對方開心就好。最終喜歡的人,愛上他人,自己成為了悲情的男配角。在「李子維式」禁果效應下,李子維和莫俊傑在面對喜歡的女生時,兩個人的表現完全不同,雖然都擁有俊秀的外表,但他們的行為舉止是具有差異性的。
  • 身邊的心理學:暈輪效應的影響及運用
    暈輪效應,通俗地說,就是對某人某一方面印象很可能錯覺對他其它方面的印象。這種錯覺現象,心理學中稱之為「暈輪效應」。美國心理學家H.凱利、S.E.阿希等人在印象形成實驗中證實了這一效應的存在。暈輪效應的主要心理原因是,除了與人們掌握對方的信息太少有關外,主要還是個人主觀推斷的泛化,擴張和定勢的結果。暈輪效應往往容易形成人的成見或偏見,產生不良的後果,但有時這種成見或偏見為人們所用。
  • 心理學黑羊效應告訴我們,世上無好人,任何人都可能是惡魔
    從心理學來看,做一個好人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有時候甚至是一種反本能的行為,因為需要利他和認同超我,但人的本能都是追求快樂原則的,可一味追求快樂也許會導致其他人受到傷害,《薩提亞轉化式家庭之治療》一書中介紹,好人習慣照顧他人感受,常常忽略自己的感受,努力避免讓他人產生不舒服的體驗感,但這樣的做法常常會讓自己感到不舒服。
  • 其他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近年來,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中,對於心理學效應的考查也越來越多,書本上常見的效應有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登門檻效應等,但是選項中會出現其他的一些效應,比如扇貝效應、破窗效應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部分的知識。
  • 吸引男人的最好方法:「黑暗效應」
    其實這是因為黑暗的環境會給人一種錯覺,在看不清的地方,更容易讓人產生朦朧感。白天自己認為不好看的地方,在晚上會被忽視掉,若是女人想在黑暗的環境中,去吸引男人無疑是很好的一種方法。在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效應「黑暗效應」。
  • 為什麼厲害的人都是長期主義者,因為他們掌握了這三個心理學效應
    高手往往是長期主義者,往往是懂得這三個心理學效應,懂得長期背後所帶來的價值,才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複利效應告訴我們,不要懈怠自己手頭的事情,每天做好身邊的事情,把每件事做到極致,我們就會產生驚人的進步。 真正的成長前期看起來都不明顯,但是它主要體現在我們每天的行動中,永遠都不要低估自己做好每天事情的決心,如果我們能夠每天把事情做好,你的成長速度就會很驚人。
  •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2020-03-30 1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身邊的心理學:刻板效應及暈輪效應等異同
    如定勢效應是指人們對某個人或事物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並把這種觀看法認為這個人或這一事物都具有這一特徵。(二)泛化性。刻板印象、定勢效應、慣性效應及投射效應主要是體現定勢性,而首因效應、近因效應和暈輪效應主要是泛化性和擴張性。(一)刻板印象、定勢效應、慣性效應及投射效應都是以社會共識和自我認識去定勢去認識他人或事物。
  • 有戀物癖的人是不是變態?超職教育心理學
    《自體心理學理論》中有一個這樣的案例:一位男性患者偷女性內褲成癮,在與諮詢師交流的過程中,他承認,自己在年幼時母親病逝後,便用內褲來作為自己的「所戀之物」,以此來替代母親在自己心中的位置。有多位網友向大連當地媒體爆料,稱一位大連小夥曬出多組街頭偷拍女性腳照片和視頻,偷拍場所包括街頭、地鐵、商場、車站等,爆料稱男子很可能有戀足癖。1926年,日本文藝資料研究會出版了一部「變態資料」的獵奇向成人春宮類雜誌,由於其內容頗具噱頭,坊間十分流行。
  • 「破窗效應」告訴你:想讓你身邊的人全都變成好人,方法只有一個
    「破窗效應」是犯罪心理學的一個理論,該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效仿,甚至變本加厲。這個理論放在人際交往當中也是一樣的道理,在現實生活當中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弱者身邊總是圍繞著不懷好意、愛欺負人的「壞人」,而強者身邊卻都是彬彬有禮、助人為樂的「好人」。著名演員黃渤在面對媒體採訪時曾說過一段非常現實的話:以前總能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小心機啊什麼的,但現在(成名了),身邊全是好人,每一張都是洋溢的笑臉。
  • (轉變認知)一些有意思的心理學效應
    你知道這些心理學效應嗎?1.首因印象首因效應也稱第一印象,由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指的是與陌生人第一次接觸或交往後的所得印象,先入為主的判斷會影響今後是否深入交往。2.飛輪效應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
  • 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的運用
    人們都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種信息的暗示,從而導致自我知覺出現偏差,總是認為一種十分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就十分準確地揭示並概括了自己的真實特點。 這就是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
  • 每天幾個心理學小效應
    早安,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有關成長認知的心理學效應 1.習得性無助(屢次碰壁後放棄) 案例:嘟嘟小時候總是有很多理想,可每當他將理想告訴爸爸時,爸爸總是說「你看你...不是那塊料;你...這不現實;...」,有時,甚至還要挨揍,後來嘟嘟就再也沒提自己的夢想了...
  • 三個生活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你有遇到過嗎?
    有些事情不斷重複,即使複雜難解,但是其本質,依然可以總結出神奇的心理效應醞釀效應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阿基米德,我們只知道他發現了浮力原理。但是他發現原理的過程,卻是非常有意思。他是先通過常識去試,然後思維進入一種死胡同。沒有頭緒,大腦一直重複之前想的。但是問題卻沒有解決掉。潛意識會把這個問題隱藏,但是並沒有忘記。直到洗澡坐進澡盆,身體託起,從而發現了浮力原理。
  • 心理學:世上最詭異的3個心理學效應,第2個最可怕
    我今天給大家分享3個非常有趣且一點詭異的心理學效應,許多人也許身處其中卻不自知。飛輪效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在做任何新鮮事情的事情總是非常困難,比如我們學開車的時候,一開始怎麼都學不會,甚至還會出現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