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曄:府谷女性服飾的時代記憶

2020-12-24 左書文苑

秦曄/文

古往今來,服飾作為一種文化符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演變進化,特別是女性的衣著打扮,更能顯示出服飾文化的精彩神韻和時代特徵。

縱觀人們的服飾裝束,可以看岀,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方,都有著不同的表象。它不僅能反映出一個地方的文明程度,而且也能說明當地的經濟狀況。

就以我們府谷而言,當地居民的穿戴,尤其是婦女的服飾,足以窺視岀當時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情況。

府谷地處三秦北端,歷來有邊遠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之說。以往,外面世間的先進東西,很難流傳到這裡來。

新中國成立後,當地的落後面貌雖然大有改觀,但是,人們的衣飾打扮依然保留著許多地方特色。

解放初期,成年婦女的衣飾標準是:水藍布襖兒黑褲子,春復尼花兒鞋白襪子。那種以家紡粗布印染的水藍布和黑老布,就是當時用以做衣服的主要面料。

到了五十年代中期,機制彩色布料進入巿場,但是,由於國家計劃經濟時期的統購統銷政策,導致輕工產品幾乎都要持證購買,所以,布料自然是不會自由銷售。

當時每人每年發布票5一6尺,如此標準,只夠成年人做一件衣服。應對這種情況,人們的衣著就談不上講時興,上身的衣裳只能是"新三年,舊三年,補補連連又三年"窮將就。有人說:"大年初一的女人最好看"。因為她們穿上了新衣服。除逢年過節以外,不論大人娃娃,衣服上至少有兩肘、兩膝、後腚五塊補丁。好在年輕婦女所穿的喜愛花布衫上打補丁不顯窮,那種多為黑藍顏色的衣服不繡自花,別具一格。為什麼好長時間衣服以黑藍為主色調呢,因為老習慣是:三十不紅,四十不綠。也就是說,社會上有60%以上的人不穿花紅。

據說在六十年代初,上海一對金融系統的年輕夫婦來府谷支邊,女幹部穿了一件連衣裙,只惹得滿大街的行人無一不頓足回眸。

到了文革期間,立領唐裝被視為封,西裝革履被批為資,列寧服被論為修,多色彩、多褶折服裝斥為奇裝異服。此時人們的服裝以綠、灰色為主。因為,當時軍裝和工人裝是人們最崇尚的服裝。

軍裝和工裝的流行,不僅強化了人人皆兵的國防意識和領導階級的絕對權威,而且導致了社會上婚姻觀念的改變,多數青年人的擇偶標準是一軍官,二工人。在當時,誰家女子能穿上一身公家發的綠軍裝或灰色勞動布工裝,那是全家人的光榮。

改革開放初期,市場逐漸繁榮,人們的衣著也逐步有了改變。不過,那時的時尚為「一窩蜂」,一人穿甚都穿甚。年輕女性的服裝謠是:"公雞尾巴方格格,高吊褲子花襪襪"。其時,若逢節遇會,滿目都是方格子面料的大擺上衣,窄腿高吊褲子、黑絲絨鞋配條花襪子的時尚女人。

隨著國家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輕工業產品不再統購統銷,布票相應退岀它當紅了三十餘年的歷史舞臺。布料、服裝的自由買賣,使服飾世界迅速地繽紛絢爛起來。

常言道:看女人,知世界。在一個地方,只要看到大多數婦女衣著風貌時尚整潔,舉之言談有禮有節,就可以知曉當地的人文程度和經濟條件。且說清朝光緒年間,有翰林學士王培芬到定、靖、安三邊視察,寫下《七筆勾》為奏章。其中表述婦女的一勾是"可笑女流,鬢髮蓬鬆灰滿頭,腥羶乎乎口,麵皮賽鐵鏽。黑漆鋼釵手,驢蹄寬而厚,雲雨巫山哪辨秋波流。因此上把粉黛佳人一筆勾"。再看穿著:"沒麵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丟,…破爛亦將就"。在文人筆下輕鬆的一勾,卻道白了此地人的貧窮生活和地方的荒涼落後。

如今的三邊,借油氣田的開發,成為全國馳名的富裕地方。時任省紀委書記的李煥政先生在改革開放後視察三邊,寫下了新的《七筆勾》。其中對婦女的評價是:"今日靚女,打扮入時人俊秀,頂起半邊天,致富顯身手",其文將三邊女人們灑脫、秀美、精幹的風彩和當地的社會發展狀況自然地統一起來。

和三邊相似,我們府谷地方近年來依託資源的優勢和工業方面的前衛,縣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社會各項事業隨之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明顯的改善。表現在衣著打扮上,尤如擋不住的滿園春色,花紅柳綠競顯風彩。當然,敏感時尚氣息的女性同胞們,當仁不讓地走在引領服飾世間的前面。

如果說時裝展示,一年四季各有千秋的話,最理想的還數不過夏天的情趣。在伏天的晨曦中或夕陽下,府谷城的居民們總喜歡在河濱公園內散步、兜風。遊園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跳廣場舞的姐妹們。一隊上百人舞群裡,穿紅的、戴綠的,這邊長裙飄逸,那廂短衫緊俏,仔細端詳,卻很少有重樣、重色的。因為講究衣著者,不僅要求面料上檔次,式樣趕時髦,最主要的是兀顯個性特點。如果有友鄰背對購置了同色調、同式樣的衣服,二人偶遇時,會不約而同地驚嘆:"撞衫了"!從此,這件所撞之衫便有"失寵"之憂。

在行服飾者,懂得名牌品質的精貴取決其款版的奇特,或專制或絕版,獨一無二。那些批量生產的服裝,只能是學生裝、運動衣、工作服。可大千世界不盡其然,有一種服裝卻岀例外。在夏秋時節,於人民廣場和河濱公園的綠色跑道上,經常會看到許多走秀的靚女,身著旗袍,手搖團扇或纖撐花傘在表演節目。縱觀那彩繡滿襟的旗袍隊伍,只是色調不盡相同,可式樣基本一致,撞衫之嫌在此豁免。旗袍原為滿族婦女的服裝,於清朝時期引進中原。由於它可以充分體現婦女的曲線美,所以在各地迅速地流行開來,如今已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品牌服飾而自成一派。

如果說夏季裡的衣服可以霓裳羽衣,百花齊放,冬天的厚重衣服怎麼能瀟灑起來呢?其實不然,冬季裡的羽絨服多選五光十色的鮮亮面料,各種絲絨、毛呢大衣配上長筒皮靴和錦繡帽子,別有一番氣派。還有那花貂、狐裘衣物,更顯雍容華貴,可謂氣勢奪人。

雖然目前鄉人不是都講究穿戴而錦衣繡飾,但是,時下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所見的男女老少,皆衣著整潔,神情泰然。這就是生活在全國百強縣、全國文明縣城居民的精神風貌。

作於2018年秋

相關焦點

  • 王艾林:漫話府谷地名
    《漫話府谷地名》【本文來自《府州文苑》第一期,由府谷縣黃土文化研究會授權發布】王艾林/文府谷地名多源自拓荒者和早期居民姓氏、地質地貌、山川形勢、植物、軍事等,所以地名中含有地質變遷、建置沿革、府谷地名中凡用「子」字的地方全用了「則」字,現在應該統一糾正。換句話說,府谷現行地名中除木瓜的翟家坪誤寫為「則家坪」屬於另類荒唐外,所有的「則」字應全部更正為「子」字。如:楊莊則——楊莊子、堡則梁——堡子梁、房則坪——房子坪,這裡不再一一列舉。府谷地名中新庄子不少,現在大都誤寫為「興莊則」,應予糾正。府谷地名中老莊很多,如仁家老莊、高家老莊、齊家老莊等。
  • 創新工藝 助力府谷鎂產業高質量發展
    6月5日,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鎂業分會,府谷縣人民政府主辦,府谷縣鎂工業協會承辦的府谷金屬鎂配氣工段論證會在北京召開。與會專家在會上對《府谷金屬鎂配氣工段研究報告》進行評審,經質詢和認真討論,形成專家評審意見,一致通過了該研究報告。
  • 府谷:垛火籠燉羊肉 「三大硬菜」年夜飯(圖)
    原標題:府谷:垛火籠燉羊肉 「三大硬菜」年夜飯(圖) 府谷縣城熱鬧的節日氣氛 華商攝友 張小鵬 攝陝北人送灶王爺用的「棗山」 華商攝友 陳春祥 攝  高明輝家在北緯39度附近、陝西最北的一個縣——府谷,在地圖上和首都北京緯度相近。當地人釀造的「黃酒」,有的地方稱為稠酒、米酒,不濾渣,不像紹興黃酒那樣質清如水。府谷的黃酒,酸中帶甜,飄著淡淡的酒香味,一碗下肚,全身暖意融融。  這是黃河岸邊一個小山村,縣裡實行「工業反哺農業、農村」後,村裡通了電、安裝了自來水,通村公路可以開進大卡車。
  • 時裝記憶:屬於1969-1979的時代烙印
    這個時代更確切來說,是新中國時裝史上出現的特殊時段,同時也是屬於我們父母輩的黃金記憶年代。「四人幫」的粉碎,讓國人從過去的革命標準著裝一下子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每個人都渴望展示不一樣的自己,不再希望是千篇一律的形態面對大眾。所以這個時間段也標誌著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
  • 陳出新:人間最貴是信任——獲贈《府谷文庫》後的感言
    陳出新/文距離2019年末只剩幾天不過的時光,我收到老家府谷縣《府谷文庫》編委會饋贈大禮《府谷文庫》一套,精裝版大開本25卷。文集分為文、史、風俗、農事百工商學、古墓、廟宇法術、祝禱、山川城郭、墩臺營堡、邊牆民居、官制吏員、鄉紳學泮、德芳顯聲、以及地理出產、飛禽走獸、黍麻菽蔬果、說唱雜藝匠等。
  • 明清時期的女性服飾變化
    導讀:明清時期的女性服飾變化明代婦女的服飾,明代前期政府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庶民不準用金飾。儉樸人家服飾簡潔,即使能夠串金戴銀,也不作鋪陳,有一位郡守家「夫人倶衣青布衣,首無金飾。」明清之際的李漁在《閒情偶寄》中說:「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
  • 為什麼旗袍是中國女性服飾的最佳代表
    旗袍有女性國服之稱,是展現東方美的極佳選擇,它以立體式修身剪裁為主,強調展現女性的曲線,因此旗袍最易打造S型的體態,同時又不失東方女性特有的內斂與優雅。一、旗袍的起源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是中國女性的傳統袍服,始於清朝的旗人著裝。經過辛亥革命及現代的改良,保留了傳統旗袍的服飾工藝,使其更加符合對人體的表現。
  • 時代不同,服飾擁有不同特點,包括顏色、款式等等
    除劇情外,或精緻華麗、或簡單大方的女性服飾,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服飾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原始社會。時代不同,服飾擁有不同特點,包括顏色、款式等等。在最近的熱門書《粉黛羅綺: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時尚》中,也介紹了不少中國古代女子服飾的特點。一部服飾史,同樣也是一部文化史。
  • 正月十六陝西府谷木瓜城送瘟神(地方民俗文化)
    府谷道情也不同於清澗道情;清澗道情只能算是道情歌,府谷道情卻是大戲班,所有京戲與山西梆子唱的整本大戲,府谷道情都能唱,腔調也與其它道情區別很大。多少年來,府谷道情是特別一派,當年府谷有好幾個道情班。我肯定不會去看道情戲,主要是忙著去撿頭天黑夜和十六攔會後還有沒響的鞭炮和響了一聲的雙紅炮、麻炮。
  • 時代記憶:一幅馬尾繡,講述古老的水族故事——非遺傳承人潘懈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潘懈,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潘懈,,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
  • SNOOPY三大女性服飾品牌聯合發布
    12月12日—14日,上海貞鑫製衣有限公司旗下的國際女性服飾品牌SNOOPY(史努比)的三大子品牌SNOOPY WEEKEND(女裝)、SNOOPY FASHION(淑女裝)及SNOOPY INTIMATE(內衣)聯合發布了新品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的發展,服飾的性別角色標誌
    ,裙子基本上就成了女性服飾的專屬。但在這樣做的同時,也要以女性配偶的等級為參照,來確定該女性的等級。比如皇帝的服飾就全然不同於下臣的服飾,更不同於後、妃的服飾,但就在等級上,後、妃的服飾是與之相參照的。
  • 清朝到現代的女子服飾,各有各的特點,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文章《清朝到現代的女子服飾,各有各的特點,見證了時代的變遷》系百家號趣史文化原創,未經允許,抄襲必究。清朝時期,由圖可以看出當時的女性的服裝的顏色風格十分深重,女性都把頭髮盤起來盤成一個髻,這樣顯得更加的溫婉賢惠。清朝時期,這個其實跟之前的衣服的款式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只是她的顏色更加的清新淡雅,而且這個時期女性的頭型髮飾都別在右邊耳朵的旁邊,這是改變了以前女性的髮飾,不再總是把頭髮盤起來,這個時候女性還身處於裹足的水深火熱之中。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的內涵之美,女性體形美的服裝
    歐洲婦女從20世紀以來一直在尋求更能體現女性體形美的服裝,並步一步地露出女性的雙臂。 雙腿。 最終出現了極端化的泳衣,這已是20世紀70年代的事。但歐洲婦女的服裝開放畢竟走在了多數亞洲人的前面,這或許與歐洲人古老的傳統有關。古埃及地處北非,氣溫偏高,人們的衣著都很少。男子上身裸露,下體僅穿裙權的情況十分多見,古王國和中王國的婦女則有一種從乳下垂至腳踝的緊身衣,上身是裸露的。
  • 古代女性怎麼穿?且看傳統服飾之美
    3、兩漢漢代婦女服飾樣式多樣化,既以曲裾深衣為尚,又出現了直裾深衣、袍和襦裙。直裾是隨著下體褲子的進步而出現的,其形式是將外襟這道右側身旁,東漢時代徹底取代了曲裾深衣。袍服也是上下一體,最開始是內衣,後來發展成為一種寬袖外衣。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的起源,現行藝術看服飾藝術
    從世界各地的人類考古發現來看,大約在舊石器時代(100多萬年前至1萬年前),地球上就出現了由類人猿進化過來的原始人,隨著這一時代的逐漸演進,原始人已學會了群居、用火及製造工具。骨針換句話說,人類在舊石器時代實際上就已經有了服飾藝術的萌芽。及至新石器時代和原始公社時期,人類的服飾藝術的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體系、規模和檔次。這僅在中國就可以得到印證。
  • 中國「傳統服飾」流行俄羅斯,當地女性愛不釋手,穿上後驚豔四座
    就比如這個傳統服飾就是其中一點。目前就有一些中國傳統服飾在俄羅斯頗為流行,並且穿上後都充滿了驚豔感,你知道是什麼嗎?中國漢服和旗袍在俄羅斯小規模流行傳統服飾的一個民族乃至國家的文化的沉澱,多數國家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傳統服飾,例如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就是這樣的體現。
  • 是Coco Chanel 解放了女性,還是女性選擇了 Coco Chanel?
    2020 年,疫情肆虐,這場全球大流行在未來將成為這代人難以抹去的記憶。從生活方式到辦公方式,這場疫情改變了人類太多。隨著人們消費觀念和方式的改變,時尚也開始發生變化。曾經用來運動的休閒裝成為購物首選,曾經可有可無的口罩變成了必需品,服裝似乎又回到了它的本質,舒適、實用,遮身蔽體。
  • 貴族女性肖像畫優雅迷人,服飾精美—法國油畫大師古斯塔夫·雅凱
    他筆下的貴族女性優雅而美麗,他的作品讓我們見識到了那個時代精緻時尚的女性服飾,這樣給現代服裝設計師,也帶來了無限的靈感。不過,他的繪畫不僅於此,他還涉足軍事領域,並且自己也是一位熱血青年,曾在德法戰爭期間,加入過塞納河下遊的遊擊隊。所以他軍事題材方面的作品,也為他獲得了很多榮譽!
  • 服飾見歷史:從先秦到清朝的女子服飾看女子地位的轉變
    而隨著歷史的發展,我們也不難看出,女性服飾的演變可以從某些程度上代表女性地位的演變。本篇文章將根據先秦到清朝的女子服飾看女子地位的轉變。而髮式的變化也可證明,這既是當時的需求,同時也是服飾趨向美觀的代表。但此時的服飾並不能看出女性的社會地位,我們接下來的討論將圍繞有史書記載的先秦時期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