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曄/文
古往今來,服飾作為一種文化符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演變進化,特別是女性的衣著打扮,更能顯示出服飾文化的精彩神韻和時代特徵。
縱觀人們的服飾裝束,可以看岀,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方,都有著不同的表象。它不僅能反映出一個地方的文明程度,而且也能說明當地的經濟狀況。
就以我們府谷而言,當地居民的穿戴,尤其是婦女的服飾,足以窺視岀當時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情況。
府谷地處三秦北端,歷來有邊遠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之說。以往,外面世間的先進東西,很難流傳到這裡來。
新中國成立後,當地的落後面貌雖然大有改觀,但是,人們的衣飾打扮依然保留著許多地方特色。
解放初期,成年婦女的衣飾標準是:水藍布襖兒黑褲子,春復尼花兒鞋白襪子。那種以家紡粗布印染的水藍布和黑老布,就是當時用以做衣服的主要面料。
到了五十年代中期,機制彩色布料進入巿場,但是,由於國家計劃經濟時期的統購統銷政策,導致輕工產品幾乎都要持證購買,所以,布料自然是不會自由銷售。
當時每人每年發布票5一6尺,如此標準,只夠成年人做一件衣服。應對這種情況,人們的衣著就談不上講時興,上身的衣裳只能是"新三年,舊三年,補補連連又三年"窮將就。有人說:"大年初一的女人最好看"。因為她們穿上了新衣服。除逢年過節以外,不論大人娃娃,衣服上至少有兩肘、兩膝、後腚五塊補丁。好在年輕婦女所穿的喜愛花布衫上打補丁不顯窮,那種多為黑藍顏色的衣服不繡自花,別具一格。為什麼好長時間衣服以黑藍為主色調呢,因為老習慣是:三十不紅,四十不綠。也就是說,社會上有60%以上的人不穿花紅。
據說在六十年代初,上海一對金融系統的年輕夫婦來府谷支邊,女幹部穿了一件連衣裙,只惹得滿大街的行人無一不頓足回眸。
到了文革期間,立領唐裝被視為封,西裝革履被批為資,列寧服被論為修,多色彩、多褶折服裝斥為奇裝異服。此時人們的服裝以綠、灰色為主。因為,當時軍裝和工人裝是人們最崇尚的服裝。
軍裝和工裝的流行,不僅強化了人人皆兵的國防意識和領導階級的絕對權威,而且導致了社會上婚姻觀念的改變,多數青年人的擇偶標準是一軍官,二工人。在當時,誰家女子能穿上一身公家發的綠軍裝或灰色勞動布工裝,那是全家人的光榮。
改革開放初期,市場逐漸繁榮,人們的衣著也逐步有了改變。不過,那時的時尚為「一窩蜂」,一人穿甚都穿甚。年輕女性的服裝謠是:"公雞尾巴方格格,高吊褲子花襪襪"。其時,若逢節遇會,滿目都是方格子面料的大擺上衣,窄腿高吊褲子、黑絲絨鞋配條花襪子的時尚女人。
隨著國家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輕工業產品不再統購統銷,布票相應退岀它當紅了三十餘年的歷史舞臺。布料、服裝的自由買賣,使服飾世界迅速地繽紛絢爛起來。
常言道:看女人,知世界。在一個地方,只要看到大多數婦女衣著風貌時尚整潔,舉之言談有禮有節,就可以知曉當地的人文程度和經濟條件。且說清朝光緒年間,有翰林學士王培芬到定、靖、安三邊視察,寫下《七筆勾》為奏章。其中表述婦女的一勾是"可笑女流,鬢髮蓬鬆灰滿頭,腥羶乎乎口,麵皮賽鐵鏽。黑漆鋼釵手,驢蹄寬而厚,雲雨巫山哪辨秋波流。因此上把粉黛佳人一筆勾"。再看穿著:"沒麵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丟,…破爛亦將就"。在文人筆下輕鬆的一勾,卻道白了此地人的貧窮生活和地方的荒涼落後。
如今的三邊,借油氣田的開發,成為全國馳名的富裕地方。時任省紀委書記的李煥政先生在改革開放後視察三邊,寫下了新的《七筆勾》。其中對婦女的評價是:"今日靚女,打扮入時人俊秀,頂起半邊天,致富顯身手",其文將三邊女人們灑脫、秀美、精幹的風彩和當地的社會發展狀況自然地統一起來。
和三邊相似,我們府谷地方近年來依託資源的優勢和工業方面的前衛,縣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社會各項事業隨之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明顯的改善。表現在衣著打扮上,尤如擋不住的滿園春色,花紅柳綠競顯風彩。當然,敏感時尚氣息的女性同胞們,當仁不讓地走在引領服飾世間的前面。
如果說時裝展示,一年四季各有千秋的話,最理想的還數不過夏天的情趣。在伏天的晨曦中或夕陽下,府谷城的居民們總喜歡在河濱公園內散步、兜風。遊園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跳廣場舞的姐妹們。一隊上百人舞群裡,穿紅的、戴綠的,這邊長裙飄逸,那廂短衫緊俏,仔細端詳,卻很少有重樣、重色的。因為講究衣著者,不僅要求面料上檔次,式樣趕時髦,最主要的是兀顯個性特點。如果有友鄰背對購置了同色調、同式樣的衣服,二人偶遇時,會不約而同地驚嘆:"撞衫了"!從此,這件所撞之衫便有"失寵"之憂。
在行服飾者,懂得名牌品質的精貴取決其款版的奇特,或專制或絕版,獨一無二。那些批量生產的服裝,只能是學生裝、運動衣、工作服。可大千世界不盡其然,有一種服裝卻岀例外。在夏秋時節,於人民廣場和河濱公園的綠色跑道上,經常會看到許多走秀的靚女,身著旗袍,手搖團扇或纖撐花傘在表演節目。縱觀那彩繡滿襟的旗袍隊伍,只是色調不盡相同,可式樣基本一致,撞衫之嫌在此豁免。旗袍原為滿族婦女的服裝,於清朝時期引進中原。由於它可以充分體現婦女的曲線美,所以在各地迅速地流行開來,如今已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品牌服飾而自成一派。
如果說夏季裡的衣服可以霓裳羽衣,百花齊放,冬天的厚重衣服怎麼能瀟灑起來呢?其實不然,冬季裡的羽絨服多選五光十色的鮮亮面料,各種絲絨、毛呢大衣配上長筒皮靴和錦繡帽子,別有一番氣派。還有那花貂、狐裘衣物,更顯雍容華貴,可謂氣勢奪人。
雖然目前鄉人不是都講究穿戴而錦衣繡飾,但是,時下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所見的男女老少,皆衣著整潔,神情泰然。這就是生活在全國百強縣、全國文明縣城居民的精神風貌。
【作於2018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