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出新/文
距離2019年末只剩幾天不過的時光,我收到老家府谷縣《府谷文庫》編委會饋贈大禮《府谷文庫》一套,精裝版大開本25卷。文集分為文、史、風俗、農事百工商學、古墓、廟宇法術、祝禱、山川城郭、墩臺營堡、邊牆民居、官制吏員、鄉紳學泮、德芳顯聲、以及地理出產、飛禽走獸、黍麻菽蔬果、說唱雜藝匠等。全書基本涵蓋發生在府谷自新石器時代,迄止今日文明落跡遺塵,歷史曲折進程和一方水土滋潤下府谷兒女的奮進創造的實力寫真。它是一部輝煌之作,同時也是對府谷近萬年人文初始以來最全面近似完美的總結,無論是對過往,還是對未來,其意義之重大和影響,不言而喻是一次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壯舉。
面對如此累疊卓超煌煌巨帙,撫摸婆娑中感受它分量之厚重,不由讓人感慨,如此文襄盛業即便放在江南才子紛落瓜瓞綿延的名方古鎮,恐怕也未必有此用心,沉潛與事成而工臻。府谷因為地下資源的豐富可謂是一夜在全國聞名,但是,銀子足不一定事就成。如果沒有一些心恆、務實、眼界卓識的文風君子的膂力一致,志純德樸,鄉愿赤子,報土情切的地方俊傑眾望的努力付出以及當局主政者的熱忱支持,完成如此德贊偉業,助佑後代之不朽工程是完全不可能的天方說夢。在此我要向所有參編《府谷文庫》的全體雅士妙筆文客同仁致敬,特別是以姬寶順、郭明華、柴瑞生老師既主筆又主事為核心的精心籌劃,合理布局,團結四面,調動八方,殫精竭慮,顧全大局之心智與胸襟,讓我感動到由衷地服佩與景仰。
我與《府谷文庫》的關係及作品入選,完全是一種家鄉重情信賴的溫馨體驗,因而有一種特別感動的刻骨銘心:什麼時候想起,家鄉的水是甜的,家鄉的山是親的,家鄉的人是善的,家鄉的糧食滋潤你茁壯,家鄉的文化培育你朝陽。當全世界都變作陌生時,唯有家鄉不會讓你淪落,它會為你撐起理想的翅膀,療愈傷口,繼續飛翔。記得2011年,《府谷文庫》編委成立,作為主帥的姬老師寶順君首先打電話,託我向省城府谷籍的名人,寫家索稿,並讓我即時將自己的稿件寄來,還順便交待了「文庫」約稿電郵信箱。我因為從沒有在報刊雜誌發表過作品,雖然在寫詩與翻譯方面也算筆耕不輟,但自己覺著和作品收錄 進入「文庫」的距離還是遙遠。
所以,接寶順君的電話後,我主要的精力是如何通知在西安一帶的熟知,希望他們能踴躍參與其中。過了約大半個月份,姬老師又打來電話,這次主要是趕催我速寄稿件過來。當我將自己的「內羞」才說出露頭,電話那邊的老師就打斷曰:說那麼多做甚,我要得就是你平時的東西,發不發表有何關係。你寫的詩只要過目,能寄多少用多少,另外,把你翻譯小說選精彩部分也節選個幾萬字。有了如此的激勵與充值地信賴,我也就沒有了「自卑」的拿捏與遲疑,趕快找了學生中的電腦高手,由郭怡負責文稿輸入電腦文本,由張文負責文稿校對。經同學倆半個月的辛苦操作,終於將寶順君這份深情期待的作業完成。
事實上,這次入選《府谷文庫》小說卷的譯著系英國著名作家 肯·福萊特的暢銷書《針眼》,它的轟動曾被搬上銀幕,為歐美讀者之普遍親睞。我是在1986年去銀川的「外文書店」購得此書,看完後當即決定著手翻譯。因為,這麼好的著作還沒有國內讀者知曉,實在是一件憾事!翻譯此書,其實是我第二部文學譯著。在此之前的二年裡,我一直在譯一本美國作家描寫四千多年前發生於埃及的一個祭司家族,因受咒讖的迷亂而籠罩在家族人心上空的恩怨情仇,其間充滿了血腥、恐怖和疑懸,其藝術氛圍基本和電影《尼羅河慘案》有得一拼。
所以,當我翻譯《針眼》時也算是輕車熟路,速度也快,一天能達英文小本書的十頁之多。由於翻譯質量達於我的滿意度,故在甫一收筆,我就爭著給「長春文藝出版社」寄出。沒過半月,那邊編輯就來信「同意錄用」。又過半月,我收到那位編輯的來信,說他已經開始校對審稿到三分之一,發現他們編輯部二室有人已將同名同作付梓,不日就上市發行,出版社將這類事故叫「撞車」,只能「不好意思」將稿「原件寄回」。此事影響到我的及早成名,不過,通過此經歷,我完成了一次對自己文學水平的測檢,說明我的努力還是有人認可。
至於寫詩,從來是我的長項。由於成長經歷的繁冗艱巨,情愫的敏感好像是上帝對我的特賜。其實,促使我走上文學之路,某種意義上是情感作用下的不得不發,所以,寫詩在我而言是再順當不過的輕易行為。師大期間,我讀小說和詩歌所用的時間可以分為對半,而且,我對詩歌的鐘愛一是筆記以記,二是對那些名篇一般要誦讀,無論中國詩還是西方加印度的詩,都是如此重視。因為,我對詩歌的韻律節奏有一種特殊感應。故而,直到現在,我始終認為,一篇好的作品,不管詩歌或散文類,如果通篇不成音韻節奏可品讀,那此作就不應該稱之為文章。
另外,我雖然愛讀小說,一般也是對那些有著詩人氣質的作家作品尤為鍾情,比如我對列夫 託爾斯泰的小說就沒有比對法人羅曼羅蘭的小說讀來那麼激動。至於本身就是詩人而寫小說的如拜倫,雨果和普希金,鬱達夫,魯迅等就更不用說,每次讀他們的作品,內心的澎湃不知能將太平洋的波浪擊退到幾萬公裡之外。詩歌是我敲響文學大門的入門磚,也是我對文學認識的體溫計。我認為詩歌的要素分情感、節律和文採,同時我也認為這些要素適用於其它題材,散文是如此,小說是如此,至於綜合體的戲曲說唱體更是如此。一篇好的作品必須要有情、有韻、有華詞麗採才是。否則,僅是思想正確,慷慨激烈,那還不如聽專家們做報告一樣無聊煽情來的痛快。本次入選「文庫」的詩作雖然寫在三十年前,但是,如今讀來仍讓人覺著新聞不改舊貌,仍讓我自信文學不可更道地堅持是何等地竊喜與動容。
畢業題贈狐迎節
高山,大海
一個偉岸,一個澎湃
同志,請記住
只有那不屈的形象
才有那自由的情懷
想想風......
想想風,是這等的殘忍
想想雨,是這等的冰冷
人世就是這多的風雨
風雨中,我是最孤單的人
有時,我也想風
那是我的心想飛騰
有時,我也想雨
那是我的心想清靜
可為什麼,枝幹老了風才起
可為什麼,苗莠枯了雨才來
一切都是木板一塊
命運全靠鐵釘來安排
其實,我在榆林時有一首詩讓我自賞了幾十年,這次不知是我沒送選還是沒選上,反正我自己覺著很夠詩:
無題
一
飢餓,我寫詩
沒什麼可吃的
只有把自己嚼碎
二
相思是只饑渴的鳥
吃飽要叫,餓著
叫得更好
我寫詩的時代,朦朧詩潮流和泛濫正是,那時寫得好與會不會寫的唯一標準就是只要讓人看不懂即為高手。我寫了那麼多,但是,迫於當時情形從沒想到往哪個刊物或報社寄過,就是偶而讓一些熟人過目,看著別人讀後的漠然,也就打消了下次再示別人的念頭。一次,一位進修生詩人向我索詩,當其閱後,很失望地對我說:陳老師,你上課那麼生動,沒想到你的詩寫得這麼沒有品次。這位學生屬於死命於詩的真詩人,後來聽說為了捍衛詩歌,和太太離婚,孤身帶著孩子闖蕩都市長安,出租屋,拉小提琴度日。再後來聽說終於出名了,是以音樂家出名的。我後來偶而在《榆林日報》讀到他的詩,那已經是徹底口語化的,有氣無力的,實在懶於表達的那種有點靠標點替代說話的那種,說散文缺節奏,像詩歌又脫盡文採的字的擺弄。至於原來死抱住朦朧的鐵硬意趣的衣衫早已剝落不知到什麼樣光淨程度了。真沒想到詩在詩人手裡被淪落到這等地步!
姬老師因為是我文學起步的見證者,我倆在師大四年,朝夕相處,距離從沒超出目擊。更主要的是,我倆在長期的學習相處中,對文學的看法認知基本一致,所以,我對文學的追求也代表了他對文學的志趣。而且,他對我文學作為的認定從來沒有猶豫過,也就像畢業時,班輔導傅恭振老師堅持分配我去「榆林學院」一樣:陳出新雖然現在沒有顯露,但是,出新四年大學是和書在一起度過的,沒有撂荒一天,這我可是比你們清楚。所以,榆林這一個名額誰也甭想和出新爭。姬老師對我的看重也影響到了他周圍的許多府谷教育、文壇的耆宿,如郭明華老師,柴瑞生老師和王艾林老師諸位。這些方面大家和我從沒有謀面之交,就是聽寶順君的紹介也加入到堅定捧我的行列。對一個素位布丁的我而言,我對這些老師連同家鄉一路關懷鼓勵我成長的中小學老師們,除了溫暖,我也一直視他們為助升的動力,倍感珍惜。
依當下幾十年形成的論虛不論實的大環境,即使陳寅恪、魯迅們活在現有氛圍中也有難伸其屈的無奈。而我竟然享受著如此鼎力的呵護與寬容的溫情,無疑對我是一種莫大地激勵與鼓動。在姬老師向我約稿的一年後,我的文章陸續在省、市級的報刊露面。一天晚上,從不找我聊天的寶順君打電話來,說:「沒什麼要事,就是你終於走在寫作的正道上,我很高興,哉敢好哇!」電話過後的幾天,我在姬老師鼓勵的欣慰中,突然明悟,原來老師對我一直寄於大望!我正式著手寫作從2014年秋天開始,接下來的幾年,我發表的文章也多,內容也從文學逐漸向方言、甲骨文、考古、文化、歷史和地理的研究和文學評論方面展開,老師又在微信留言「大氣晚成」以嘉勉。語意之溫潤似乎有一種「希冀實現」的踏實與愉悅。
魯迅先生曾對知己瞿秋白書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我的對於寶順君,郭明華老師,柴瑞生老師和王艾林老師的知遇之恩只能傾情以敬佩,努力寫作以回饋。
總之,通過這次《府谷文庫》的因緣聚合,讓我深刻領悟家鄉府谷是個不一般的概念,她是促成你成長、成事與作為的關鍵沃土,她如陽光雨露一樣永遠為你提供充足的營養與信念。《府谷文庫》會成為萬千遊子凝聚的燈塔,照耀他們走向理想的光源。
2019年12月30日渭南山榆居次
作者簡介
陳出新,府谷清水人。1982年7月畢業於陝師大中文系。先後執教「榆林學院」,「渭南師院」。作品發表於報章、雜誌百餘篇,內容多為文學類,文化類以及文學評論,方言研究,歷史、考古、文明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