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底峽尊者埋骨之地,大隱於市的聶唐卓瑪拉康

2021-01-20 藏地讀行

那位於曲水縣聶唐鄉的卓瑪拉康,就在318國道的路邊。

從拉薩出發不論是去羊湖欣賞美景,還是去日喀則瞻仰扎什倫布寺,想不經過聶唐卓瑪拉康,還真得費點勁兒。

聶唐卓瑪拉康導航位置

但即便如此,每年來西藏旅遊的兩千多萬遊客,走進過這座寺廟可能不會超過一萬人。

是它籍籍無名嗎?肯定不是!

是它泯然眾人嗎?當然更加不是!

這座寺廟在整個西藏宗教史上的意義,絕對值得樹碑立傳、大書特書。

但它依舊坐擁繁華之畔,靜待有緣之客造訪,正如佛寺楹聯所撰,「天雨雖宏難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度無緣之人」。

卓瑪拉康大門

大隱於市的聶唐卓瑪拉康

藏傳佛教從時間上劃分,可分為前弘期與後弘期兩部分。

在兩個弘期中選擇代表性人物,前弘期的必然是寂護與蓮花生,後弘期則首推阿底峽(982~1054)。

這三位都是從天竺北渡而來的大師,甚至可以這麼說,這三位代表著藏傳佛教的根基。

阿底峽尊者唐卡(圖片來源於網絡)

寂護和蓮師兩位,在佛教傳播的早期共同締造了藏傳佛教。而阿底峽則在滅佛後來到西藏,重塑了藏傳佛教。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阿底峽尊者重塑佛門律條,可能我們今天看到的藏傳佛教,會是另外一個模樣,一個令人難以想像的模樣。

聶唐卓瑪拉康的前身聶唐寺,便是阿底峽尊者親手而建,並圓寂於此。

聶塘卓瑪拉康主殿

如果你不清楚阿底峽尊者的功績,聶塘卓瑪拉康對你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它不過是西藏數以萬計寺廟中,極其平常的一座而已,甚至是爛大街的那種。

藏傳佛教經過前弘期盛傳之後,在朗達瑪時期遭受了重創。滅佛之後,寺廟都關了門,信仰堅貞的僧人只能回家修煉。但人就是這麼一種動物,突然沒人約束了,各種亂七八糟的想法就都冒出來了。一時間,律條廢弛,僧人各行其是。所以有人說:「滅佛之後,藏地無法」。其實,這是不準確的,準確的說應該是「藏地無律」,也就是沒了律條。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阿底峽尊者來到了西藏。據說,當他在古格託林寺第一次見到了大譯師仁欽桑波之時,二人坐而論道。期間,他發現仁欽桑波對於佛法認識極為精湛,不由得心生感慨說道:「你既在此,何用我來?!」但接著聊下去,他忽然發現仁欽桑波對於律條有很多錯漏,又感慨道:「看來,還得我來呀!」由此可以看出,即便是號稱「後弘期雙璧」之一的大譯師仁欽桑波,對於律條也不熟悉,更何況藏地的其他僧人?從此後,尊者在藏地矢志不移的重塑律法,將藏傳佛教重新帶上正途。

阿底峽尊者開悟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尊者在西藏阿里地區傳法三年,一度想離開西藏回到家鄉去。

不知道是尊者的不幸,還是西藏的幸運。在歸途中,恰逢尼泊爾戰亂歸途受阻。

尊者的弟子仲敦巴(噶當派的創始人)盛邀尊者來衛藏地區傳教,並在尊者面前倍言衛藏地區的繁華和教法的昌盛。

尊者對於衛藏的繁華真心沒什麼興趣,但聽到仲敦巴所言修行者眾多很高興,他說道:「這麼多修梵行的,在我的家鄉也沒有,其中一定有大阿羅漢。」

正是這個原因,將尊者吸引到了衛藏。

當時,還沒有聶唐卓瑪拉康這座寺院,因此尊者首先來到了山南的桑耶寺。

在這裡,他見到畢生難得一見的貝葉佛經。

貝葉經(圖片來源於網絡)

天竺佛教傳播的時候,人類的造紙術和印刷術尚未發明。最早的佛經都是書寫在貝多羅樹的樹葉之上,稱為「貝葉經」。雖然這種經書書寫費時費力,但它保存了人類最早的宗教思想體系。我們熟知的唐三藏從天竺求取的便是這種貝葉經,西藏地區的寺廟裡,保存著大量的古代梵文貝葉經卷,達到了存世量的80%以上。阿底峽尊者在桑耶寺看到的,便是在天竺早已失傳的貝葉經文。當他見到這些保存完好的貝葉經時,激動的熱淚盈眶,面對存放經卷的木架深深頂禮,說道:「這是無上的功德。」

皮質的轉經筒上流淌著歲月的痕跡,斑駁的色彩留下了人們的手印。

當阿底峽來到聶唐時,已是年老體衰。

公元1054年,尊者圓寂於此,壽七十二歲。

聶唐陪伴尊者走過了人生最後一段旅程,因此也保存了,我們對尊者最後的記憶。

聶唐卓瑪拉康寺內很多塑像,都是在尊者的指導下完成的,其中有一尊小塑像,直接保留尊者本人的樣貌。

據說,當時塑像師傅在做完長壽佛的雕塑後,手邊還剩下了一團泥巴,便用這一小塊泥巴,塑了一尊阿底峽尊者的小像。

尊者見到後,對塑像師傅的手藝極為讚許,笑稱:「像我」,並用手指在塑像的眉間點了一下,可能當時泥土尚未乾透,結果在塑像額頭上留下了指印。

像我

從此後,這尊「像我」的塑像,便承載了無數信眾對尊者的崇敬和懷念。當我在寺裡看到這尊小小的塑像時,瞬間周圍那些高大威猛的佛龕全都在我的意識中隱去,只有它高鼻深目帶點神秘的微笑相貌留了下來。似乎九百多年後,他依舊在輕輕訴說,淡淡的告訴我們,「不過如此!」

尊者圓寂後,弟子仲敦巴為他修建了靈塔,將尊者的靈骨存放在塔中。有意思的是,現在靈塔已經不在寺內,而是被318國道隔在了公路的另一邊。

存放靈骨的佛殿旁一株粗大的沙棘樹盤桓而生,相信當果實滿枝時,它也會吸引尊者含笑的目光。

這便是尊者的靈骨塔,當尊者在此安睡九百年多年後,尊者的故鄉巴基斯坦(當時孟加拉國尚未建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向我國提出,希望迎請尊者靈骨回國供奉,但因為國內政局原因未能如願。隨後,南亞次大陸爆發了第三次印巴戰爭,戰爭的結果導致東巴基斯坦變成了孟加拉國,尊者也因此變成孟加拉人。隨後,孟加拉國為了發展旅遊業,也想起了這位先賢。再次向我國發出請求。中央政府同意了孟加拉的請求,將尊者靈骨塔打開,把一部分靈骨和經卷送回尊者故鄉。

在靈塔殿裡還有一尊阿底峽尊者的塑像,這尊塑像也有點意思。

大家注意看,這尊塑像的頭是歪向一邊的。藏學泰鬥王堯先生的解釋是,可能阿底峽尊者天生有點殘疾,頭部天生向左歪。為此,我特意向寺裡的工作人員求證。結果,這位漢語不太流利的工作人員,給了我一個更為離奇的解釋。他說:「佛像左邊的那座靈塔是阿底峽尊者師傅的,所以佛像頭向左歪,以示尊敬。」我當時便對這種說法心存異議,因為尊者的整個求學經歷都是在天竺完成的,當時在西藏幾乎所有大德,都拜服在尊者足下,能和尊者坐而論道的都寥寥可數,更別說能給尊者當老師的了。回來後,我請教了專門研究佛教的朋友,他對我說那座靈塔是十四世薩迦法王當巴索南堅贊的。這位薩迦法王的生卒年代比尊者晚了300多年,尊者生前肯定是無緣得見。

不論怎樣,這尊也是尊者的塑像,但我覺得這兩尊塑像確實不太像。

阿底峽尊者晚年時,可能因為身體有病的原因經常流鼻血。他便用一塊布接住,用小指沾著鼻血繪製了一幅釋尊唐卡。

這副由鼻血繪製的唐卡被稱為「香察估唐」,意思就是鼻血畫的佛像。現在這幅唐卡成了熱振寺的鎮寺之寶,難得有緣一見。

除此之外,聶唐卓瑪拉康中還保存著,阿底峽尊者從天竺帶來的度母像、法螺和被稱為「強巴阿嚓」的彌勒像。不過這些聖物多已嚴加秘藏,普通人難得一見。

尊者隨身攜帶的度母像(圖片來源網絡)

尊者用過的法螺(圖片來源網絡)

除了那些秘不示人的寶物外,卓瑪拉康還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大殿二層的達賴行宮也是一處難得一見的場所,當我在門外探頭探腦的向裡面窺視,大堂中枯坐的一位僧人見狀向我微微頷首,示意我可以進來欣賞。

當我踏進大堂後,他對我做了一個隨意的手勢,便自顧自的讀起來佛經。就在僧人誦讀聲的陪伴下,我瞻仰了這處華麗的佛堂。

已圓寂的十世班禪大師,旁邊是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的塑像。

從佛堂出來,兩隻慵懶的小貓吸引我的注意。他們在花間恣意的享受午後溫暖的陽光。周圍的僧人也善意的放低了交談的聲音,免得打攪這對母子的酣夢。

不清楚這種悠閒的自在持續了多久,反正大殿裡他們的同類,顯然也喜歡這種陽關燦爛的日子,豔羨的眼睛都紅了。

聶唐卓瑪拉康就是這樣一座寺院,日升月落、雲波詭譎,不嗔!不動!人面如水、花落無聲,不悲!不喜!

目睹過尊者圓寂,大概它早已勘破了一切過往,我們是否踏入它的門闌,它並不在意。

反倒是既然已經到來,那便是今生的緣定,好好感受它厚重的歲月吧!說不定,它會帶給你不一樣的祝福!

相關焦點

  • 阿底峽尊者:如果能夠利益藏地,壽命縮短又何妨
    因為當時西藏佛教非常混亂,在被朗達瑪毀滅七十多年之後剛剛恢復起來,真真假假分不清楚;所以,智慧光囑託他的外甥,無論如何一定要請來阿底峽尊者。菩提光回來之後立即尋找適合去印度迎請尊者的譯師,正好有一位從康區來的名叫拏措的譯師,他曾經去過印度,而且印度語講得非常好。
  • 什麼奇遇,讓阿底峽尊者決定專修菩提心
    《阿底峽尊者傳記》中記載,阿底峽尊者依止金洲上師回來以後,住在金剛座寺,當時尊者心中思惟:我現在已經依止諸位上師,該學的法都已經學到了,已親見諸多本尊,獲得了種種成就,能夠現量見到諸多密咒壇城,現在我應當專門一心安住,期望能迅速證悟圓滿正等覺的佛果。
  • 阿底峽尊者曾親見泥菩薩像在對話
    阿底峽師徒三尊 阿底峽大師(982—1054)原為孟加拉太子,後出家,先後隨一百多位當時的大師修學,甚至遠渡重洋到印尼蘇門答臘求法,成為印度當時最高長老之一。後來,大師應西藏的古格王之求,冒著生命危險進入西藏傳法,把當時已衰落的佛教重新振興,著成《菩提道燈論》,並與其西藏弟子仲敦巴(1004—1064)、雷貝喜饒等,發展出對藏傳佛教影響深遠的噶登派教法。在後世,噶登派教法雖已衰落,卻被15世紀出現的格魯派所吸收、繼承。
  • 度母小知識「度母知名狂粉:佛教大師阿底峽尊者」
    十一世紀生於現代孟加拉地區的阿底峽大師,無疑是受度母照顧最重要的大師了!他不但親見度母,更與之常伴不離;其人生中許多重要決定,都是在親自詢問度母意見後才篤定。1) 舍俗出家阿底峽尊者本是一位王子,年少時,度母在他夢中示現,勸他不要被世俗的誘惑牽絆,解救眾生脫離輪迴才是他的使命。於是他放棄王位,出家為僧。2) 發菩提心 出家之後,他產生了一個疑問:「怎麼樣才能迅速成就佛道以利益眾生?」當這種想法生起時,度母先後化為美女、乞丐、老婦等形象告訴他:若要迅速成就佛道,首先必須發菩提心。
  • 海濤法師開示|《度母祈請文》阿底峽尊者親撰
    海濤法師開示:阿底峽尊者為了要從印度到印尼親近金洲法護大師,學發菩提心,帶了將近兩百個人坐了十三個月的船,這個過程很苦的,有野獸、有野人,有種種天氣變化,有毒蛇,那時候還有鱷魚,種種的災難。有一次阿底峽尊者碰到大風暴,船快翻了,那個時候他就念出了這六句祈請文,念完的時候,不動明王突然顯現,他在船桅上把船壓穩,二十一度母,觀音菩薩示現的,也化現在周圍把船圍繞起來,因此令祖師跟這些弟子安然過了一劫,而能夠到印尼爪哇島親近金洲大師,學了菩提心的教法。
  • 藏傳佛教大師阿底峽尊者傳奇的一生
    (na ropa)為師,修習密宗法門,獲得喜金剛灌頂;20歲之時,父親格瓦拜希望他繼承王位,便從王族閨秀中選出美女,準備讓他成婚,由於阿底峽本人立志出家獻身於佛教事業,不同意成家繼承王位,最終未能實現父親的意願。
  • 上師分享:阿底峽尊者教言
    阿底峽尊者說:悟無我是智者的最高境界,馴服自心是修戒的最高境界,為別人著想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時時觀察自己的心相是最好的教誨,悟諸法性空是破除煩惱的最好藥方,脫離世俗行為是最高的道行,煩惱減少是最好的修行成就,沒有貪心是最高的神通境界,無吝嗇心是最高舍度,溫柔平和是最高戒度
  • 阿底峽尊者臨別教言——欲求解脫的勇士心髓
    阿底峽尊者到阿里地區住了兩年,期間,以菩提光頭人為主的眾弟子,向尊者求得了很多的教授。尊者想回印度,準備起程的時候,菩提光頭人請求尊者再開示一些教言,尊者說:「有以前傳授的教言,就可以啦!」但菩提光頭人一再請求,於是尊者開示道:哎瑪吙!
  • 藏傳佛教三傑,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
    其中藏語系佛教在本土化過程中歷經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位代表性的關鍵人物,分別是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蓮花生和寂護等人在與苯教的鬥爭中提倡顯密雙運,奠定了吐蕃佛教的思想基礎,規定了藏傳佛教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阿底峽針對顯與密或止和觀,提出了修道的次第;宗喀巴集前人學說與各宗派觀點之大成,結束了幾百年以來的學術爭論,解決了止與觀,或觀與行之間的矛盾,建立了藏傳佛教的思想理論體系。
  • 龍樹、阿底峽等4位大師告訴你,綠度母(聖多羅)有多殊勝?
    後來名聞遐邇的佛教大學之首──那爛陀寺,也極為流行聖度母法門。那爛陀 Nalanda二、月官生於六世紀的月官阿闍梨來自印度東方,是一位著名的詩人,在梵語複雜的辭藻學和文學中頗有心得;他所著作的《一百五十贊佛頌》,是當時印度僧侶人人能朗朗上口的千古之作。
  • 金剛薩埵百字明懺悔,是一切懺悔之王
    嗡(ong)班扎薩埵薩瑪雅,瑪努巴拉雅,班扎薩埵低諾巴,底叉知卓美巴哇,蘇埵卡約美巴哇,蘇波卡約美巴哇,阿努(上日下阿,電腦打字打不出)ra埵美巴哇,薩哇斯德美扎雅匝,薩哇嘎嘛色匝美,則當,協日央咕嚕吽,哈哈哈哈火,班嘎溫,薩哇達他嘎達,班扎嘛麥母雜,班扎巴哇,嘛哈薩嘛雅,薩埵阿。
  • 阿底峽尊者:利養魔索猶如路石,絆腳應清除
    節選自夏壩仁波切《欲求解脫勇士之心寶》利養魔索 猶如路石 絆腳應清除「路石絆腳應清除」,修佛法當中的絆腳石是「利養魔索」。非常在意利益和供養,就像被魔鬼的繩索束縛一樣。《瑜伽師地論》中對貪利養的解釋是:「為利養故,自說種種無有義利不實功德。誑惑於他,招集利養」。
  • 鬥破蒼穹:慕骨老人單身的原因曝光?青華尊者也有喜歡的女孩了?
    在鬥破蒼穹上一話的漫畫中丹塔終於開啟了星域之門把蕭炎等人送入了星域,而丹塔為了防備慕骨老人破壞三千焱炎火的封印而派遣了丹塔的大長老丘陵一起進入了星域,而當蕭炎等人進入星域後卻發現這完全就是一個宇宙空間,據丘陵介紹這是丹塔三巨頭聯手打造的一片空間裂隙,而這裡的星光也是外界星辰之力的投射,而三大巨頭之所以在這裡製造星辰之力就是為了讓三千焱炎火一直不滅。
  • 賭徒:千萬不要讓網絡賭博成為自己的埋骨之地
    賭徒的共通之處:永遠不會承認自己的失敗,也不肯接受網絡賭博「十賭十輸」的本質,更不願坦然地面對現實,永遠把希望放在下一場賭局上,只有債務爆發的時候才會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餘額已清零」,多數賭徒都會經歷這樣的事情,輸了不甘心,贏了想一直贏下去,不輸光最後一分錢誓不罷休。
  • 生活在這裡,大隱隱於「市」
    城市之中,不僅要有高樓大廈,更要有人,有生活,最接地氣的生活,往往大隱隱於「市」大隱隱於「市」,隱的是城市的「煙火氣」,隱不住的是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 大隱隱於市的莘莊梅園
    莘莊梅園位於上海市閔行區虹莘路上,這座園子在市區裡,頗有一種大隱隱於市的意境。梅園是一種以梅花為主題的公園。可惜的是我去的時候錯過了梅花盛開的時節,有些許遺憾,相信如果是園內所有梅花盛開之時,定是滿園香氣瀰漫,爭相鬥豔。
  •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首詩到底誰是原創作者?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首詩估計大家都挺熟悉,但是這首詩不是主席的原創,而是化用了其他詩人的作品。因此這首詩還有一個題目叫做《 改詩贈父親》:既然是「改詩」,那麼改的誰的詩呢?原詩是什麼樣呢?
  • 大隱隱於市說的就是這家小店,這家餐廳很耐撕
    大隱隱於市,說的就是這家小店。簡約的風格,簡約招牌,綠植的點綴,進門就有卸下包袱的輕鬆感。這裡的特色菜進門必點!!設計成地氈式簡約走廊。房間無縫牆布設計,簡約的中式餐具,坐下來就有卸下包袱的輕鬆感。值得推薦泰式辣無骨鴨掌,酸酸甜甜辣辣。我吃的時候覺得辣,口味一般般,不過口味個人喜好。鹽焗雞腳,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吃過,口味廣東式,色香味俱全。茶香排骨,茶葉鐵觀音口味,排骨外酥內嫩。香羊肚菌瑤柱絲蒸蛋,很多人都喜歡吃蛋,滑滑嫩嫩,好吃又容易消化,不過裡面加入了瑤柱羊肚菌,更增加蛋的美味和營養。
  • 大隱隱於市,魔都「輕」美食
    大隱隱於市,魔都「輕」美食 2020-12-03 14: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