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樹、阿底峽等4位大師告訴你,綠度母(聖多羅)有多殊勝?

2020-12-17 重樓逾陀

為什麼是聖多羅?四位大師告訴你!

佛法中有許多的女性菩薩,統稱為多羅(度母),其中最廣為人知的無疑是綠多羅(綠度母),而這與幾位重要人物有密切的關聯。

一、龍樹

生於公元二世紀的龍樹菩薩,是大乘佛法重要無比的大師,他寫下的《中論》與《大智度論》兩本著作,分別證明了大乘佛法與原始佛法的關係,以及大乘佛法有別於小乘佛法的理論特色,奠定了重要基礎。他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寫有許多《讚頌》,這在古印度是一個大學者的重要身分象徵。

難能可貴的,龍樹不但是學者,同時也對管理團體有強大的組織能力,根據藏傳大師多羅那他所寫的的史料記載,龍樹不但建立了非常多大乘寺院,還為這些寺院都打好了經濟基礎與來源,讓僧侶們能夠安心修行。

在不少史料中,都主張龍樹秘密以綠多羅作為他的護法、曾親見綠多羅,並透過綠多羅的幫助,他才得以完成這些偉大的事業。現在在藏傳佛法中,仍有不少的綠多羅法都是傳承自龍樹本人,包括不分教派的《多羅回遮法》、以及噶舉派的《多羅五尊法》。

要注意的是,這個時代還並不稱之為綠多羅,大多稱之為聖多羅(Arya Tarema)。

由於龍樹菩薩的影響,中印度摩揭陀地區的聖多羅信仰變得極為盛行,在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正覺塔上,就刻有一尊聖多羅的浮雕。後來名聞遐邇的佛教大學之首──那爛陀寺,也極為流行聖度母法門。

那爛陀 Nalanda

二、月官

生於六世紀的月官阿闍梨來自印度東方,是一位著名的詩人,在梵語複雜的辭藻學和文學中頗有心得;他所著作的《一百五十贊佛頌》,是當時印度僧侶人人能朗朗上口的千古之作。

他也以聖多羅作為主要的本尊,並也曾會面聖多羅,根據多羅那他的史料記載,他曾經觸怒國王,被關在箱子投入水中,卻得到聖多羅的護佑,安然無恙。

在月官大師的時代,就已經流行聖多羅與觀音菩薩一同修持的方式。

三、吉祥比丘尼

公元九世紀左右,生為西北印度烏萇國公主的吉祥比丘尼(dge slong ma dpal mo),也是一位重要的綠多羅修行者。吉祥比丘尼以修持觀音法門聞名於世,特別是其所實踐、傳承的觀音齋戒法(紐涅),更是現代許多普羅大眾學校藏傳佛法時,特別喜愛參與的法門之一。

但鮮少人知道,吉祥比丘尼也是位重要的綠多羅法門行者,其不但曾經親見綠多羅,更寫下了重要的綠多羅供養文。現在公認的《多羅念誦法》中,唯一一段不是經典上的內容,就是吉祥比丘尼的大作。

要注意的是,在這個時代聖多羅也已經被稱為綠多羅,在吉祥比丘尼的著作中提到:「補陀洛伽勝境中,綠色當字所出生」

四、阿底峽

十一世紀生於現代孟加拉地區的阿底峽大師,無疑是綠多羅法門最重要的大師了!他不但親見綠多羅,更與之常伴不離;其人生中許多重要決定,包括赴藏弘法,都是在親自詢問綠多羅意見後才篤定。

阿底峽大師有四尊重要的多羅塑像,現存於藏地數間寺院中,包括聶塘多羅殿、薩迦寺等等。綠多羅也曾經向阿底峽尊者,宣說了一段非常簡短的多羅祈請文與多羅讚嘆文,由於這是多羅親口宣說的,所以有極為強大的加持力。

這四位大師都是印度人,也都曾經受到聖多羅的幫助,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是顯教大師。可以說,聖多羅是一位與顯教大師們最友善的密法本尊了。

相關焦點

  • 阿底峽尊者曾親見泥菩薩像在對話
    阿底峽師徒三尊 阿底峽大師(982—1054)原為孟加拉太子,後出家,先後隨一百多位當時的大師修學,甚至遠渡重洋到印尼蘇門答臘求法,成為印度當時最高長老之一。後來,大師應西藏的古格王之求,冒著生命危險進入西藏傳法,把當時已衰落的佛教重新振興,著成《菩提道燈論》,並與其西藏弟子仲敦巴(1004—1064)、雷貝喜饒等,發展出對藏傳佛教影響深遠的噶登派教法。在後世,噶登派教法雖已衰落,卻被15世紀出現的格魯派所吸收、繼承。
  • 綠度母法門如此殊勝,有這3大無量功德,滿願、除厄、快速成就!
    綠度母法作為歷史上許多大師共同信仰的菩薩,有關鍵的幾個原因,就讓大師們來告訴我們,為什麼他們這麼虔信綠度母吧!綠度母曾經向阿底峽大師,宣說一個她個人的讚嘆文,這短短四個句子裡面概要地提到了綠度母的3大無量功德:一、速疾勇速疾勇,也就是動作很快、很勇猛,不會受到任何阻礙耽擱的意思。
  • 藏傳佛教大師阿底峽尊者傳奇的一生
    大約在1013年,阿底峽率領125名弟子乘船遠洋到金洲(今蘇門答臘)求法取經,航行13個月抵達目的地,參拜依止金洲(法稱)大師學法。金洲大師,學識淵博,名馳遠近,阿底峽對他極為崇敬,尊者與大師共同起居,學法達12年之久,主要修學彌勒至無著傳承之《現觀莊嚴論》教授、文殊至寂天傳承之《入菩薩行論》等經論,尤其獲得了圓滿無缺的菩提心教授。在此期間阿底峽赴錫蘭(今斯裡蘭卡)研習佛教顯密教法。
  • 度母小知識「度母知名狂粉:佛教大師阿底峽尊者」
    十一世紀生於現代孟加拉地區的阿底峽大師,無疑是受度母照顧最重要的大師了!他不但親見度母,更與之常伴不離;其人生中許多重要決定,都是在親自詢問度母意見後才篤定。1) 舍俗出家阿底峽尊者本是一位王子,年少時,度母在他夢中示現,勸他不要被世俗的誘惑牽絆,解救眾生脫離輪迴才是他的使命。於是他放棄王位,出家為僧。2) 發菩提心 出家之後,他產生了一個疑問:「怎麼樣才能迅速成就佛道以利益眾生?」當這種想法生起時,度母先後化為美女、乞丐、老婦等形象告訴他:若要迅速成就佛道,首先必須發菩提心。
  • 海濤法師開示|《度母祈請文》阿底峽尊者親撰
    海濤法師開示:阿底峽尊者為了要從印度到印尼親近金洲法護大師,學發菩提心,帶了將近兩百個人坐了十三個月的船,這個過程很苦的,有野獸、有野人,有種種天氣變化,有毒蛇,那時候還有鱷魚,種種的災難。有一次阿底峽尊者碰到大風暴,船快翻了,那個時候他就念出了這六句祈請文,念完的時候,不動明王突然顯現,他在船桅上把船壓穩,二十一度母,觀音菩薩示現的,也化現在周圍把船圍繞起來,因此令祖師跟這些弟子安然過了一劫,而能夠到印尼爪哇島親近金洲大師,學了菩提心的教法。
  • 藏傳佛教三傑,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
    其中藏語系佛教在本土化過程中歷經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位代表性的關鍵人物,分別是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蓮花生和寂護等人在與苯教的鬥爭中提倡顯密雙運,奠定了吐蕃佛教的思想基礎,規定了藏傳佛教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阿底峽針對顯與密或止和觀,提出了修道的次第;宗喀巴集前人學說與各宗派觀點之大成,結束了幾百年以來的學術爭論,解決了止與觀,或觀與行之間的矛盾,建立了藏傳佛教的思想理論體系。
  • 阿底峽尊者埋骨之地,大隱於市的聶唐卓瑪拉康
    這三位都是從天竺北渡而來的大師,甚至可以這麼說,這三位代表著藏傳佛教的根基。阿底峽尊者唐卡(圖片來源於網絡)寂護和蓮師兩位,在佛教傳播的早期共同締造了藏傳佛教。而阿底峽則在滅佛後來到西藏,重塑了藏傳佛教。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阿底峽尊者重塑佛門律條,可能我們今天看到的藏傳佛教,會是另外一個模樣,一個令人難以想像的模樣。
  • 阿底峽尊者:如果能夠利益藏地,壽命縮短又何妨
    因為當時西藏佛教非常混亂,在被朗達瑪毀滅七十多年之後剛剛恢復起來,真真假假分不清楚;所以,智慧光囑託他的外甥,無論如何一定要請來阿底峽尊者。菩提光回來之後立即尋找適合去印度迎請尊者的譯師,正好有一位從康區來的名叫拏措的譯師,他曾經去過印度,而且印度語講得非常好。
  • 什麼奇遇,讓阿底峽尊者決定專修菩提心
    《阿底峽尊者傳記》中記載,阿底峽尊者依止金洲上師回來以後,住在金剛座寺,當時尊者心中思惟:我現在已經依止諸位上師,該學的法都已經學到了,已親見諸多本尊,獲得了種種成就,能夠現量見到諸多密咒壇城,現在我應當專門一心安住,期望能迅速證悟圓滿正等覺的佛果。
  • 一門深入與一切法無違殊勝及道次第
    至尊阿底峽尊者引言在藏傳佛教歷史上,阿底峽尊者是後弘期極為了不起的一位大德,為了迎請尊者入藏,阿里地區的智光國王還捨棄了自己的生命。當阿底峽尊者被迎請到藏地時,受到了隆重的迎接儀式,當時藏地的大智者拏措大譯師也在迎請者的行列裡。阿底峽尊者問了拏措大譯師有關佛教中大小乘以及顯密經續的觀點、內容以及修法等問題,拏措大譯師都做了圓滿回答。阿底峽尊者就感嘆:「藏地有這麼偉大的譯師和修行者,看來我根本不用來藏地。」
  • 上師分享:阿底峽尊者教言
    阿底峽尊者說:悟無我是智者的最高境界,馴服自心是修戒的最高境界,為別人著想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時時觀察自己的心相是最好的教誨,悟諸法性空是破除煩惱的最好藥方,脫離世俗行為是最高的道行,煩惱減少是最好的修行成就,沒有貪心是最高的神通境界,無吝嗇心是最高舍度,溫柔平和是最高戒度
  • 「度母」都有哪些形象?
    度母有非常多形象,諸佛菩薩之所以有不同的形象,與其扮演的角色有關係。就像同樣一個人,在不同的位置上工作時,會穿上不同的制服,代表不同的職能;同樣的,度母在扮演不同角色時,都會有不同的形象。這種形象可以從手執物、顏色、坐姿、手印來介紹。
  • 龍樹菩薩:什麼是「阿惟越致」?如何斷「變易生死」念佛往生
    行菩薩道,達至「阿惟越致」,有難亦有易龍樹菩薩在《易行品》云: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者。什麼是「阿惟越致」?意即「不退轉」。
  • 「綠度母」顯聖護佑佛教大師「月稱菩薩」!
    生於六世紀的月官阿闍梨來自印度東方,是一位著名的詩人,在梵語複雜的辭藻學和文學中頗有心得,他所著作的《一百五十贊佛頌》,是當時印度僧侶人人能朗朗上口的千古之作。他也以度母作為主要的本尊,並也曾會面聖多羅,根據多羅那他的史料記載,他曾經觸怒國王,被關在箱子投入水中,卻得到度母的護佑,安然無恙。在著作「度母給你愛與溫暖」中寫到月官 : 往昔,那爛陀寺附近有個乞丐,她女兒出嫁時沒有嫁妝,於是向月稱論師乞討。月稱說:「我是個苦行的出家人,沒有什麼財物給你。附近有一個叫月官的居士,你不妨去他那裡試試。」乞丐便向月官論師乞討。
  • 度母根本咒禮讚文來源殊勝,而且非常靈驗!
    這根本咒禮讚文的出處十分殊勝。在座中有不少人隨衲朝禮過西藏拉薩機場附近之度母寺(藏名Drolma Lhakhang)。這座寺院是約在一千年前阿底峽祖師(Atisha,982-1054)駐錫說法之聖地。阿底峽祖師在西藏有兩位重要弟子,一為仲頓巴(Dromtonpa,1005-1064),另一為盧敦譯師(Loden Sherab)。
  • 阿底峽尊者臨別教言——欲求解脫的勇士心髓
    阿底峽尊者到阿里地區住了兩年,期間,以菩提光頭人為主的眾弟子,向尊者求得了很多的教授。尊者想回印度,準備起程的時候,菩提光頭人請求尊者再開示一些教言,尊者說:「有以前傳授的教言,就可以啦!」但菩提光頭人一再請求,於是尊者開示道:哎瑪吙!
  • 廣論竅訣—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宗喀巴大師總攝一切佛語扼要所造。引導凡夫從初開始學佛直至最終成佛,其中次第無所缺少,無有紊亂,既無說食不飽之譏,又無盲修瞎練之謬,現前即可照著修習。故經由法尊法師由藏文譯成漢文以後,漸漸引起了學佛者的重視。
  • 阿旺上師:「有求必應」未必,「有修必應」這是肯定的
    那麼我們很多漢人來說,我要求財,我要求健康,我要求什麼什麼,求的東西非常非常多。我們通常看到漢地寺院裡面,有求必應。那麼我這一次去雲南有一個學者他跟我說,師父「有求必應」未必,「有修必應」這個是肯定的。「有修」,你修行,好好修行,「必應」,這個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