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全球角逐四海,舷側對敵設計,吹響戰列艦復興號角的君權

2020-12-15 騰訊網

19世紀80年代,各大強國已經發現隨著交戰距離日益增加,敵方艦艇只要稍微調整一下航向,艦艏對敵設計所謂的火力優勢就無從發揮,也就是說艦艏對敵設計的本質僅僅是四方向單炮塔對敵。使用條件苛刻的撞角更是顯得累贅而無用。從這個角度考慮,擁有最大化主炮射界的軸線炮塔布局是戰艦發展的必然。

無畏先聲,漢諾瓦之權杖,君權級戰列艦(HMS Royal Sovereign)

英國在1888年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海軍軍事演習,結果是模擬敵軍突破了大英帝國的海上封鎖線,大英帝國損失慘重。演習結束之後,英國皇家海軍深感近距封鎖的策略已經破產,為了避免皇冠蒙塵,帝國海軍必須革新自己的主力艦設計模式!痛定思痛的皇家海軍參考了義大利的翁貝託國王級鐵甲艦的側舷最大火力設計之後,於一年之後的1889年9月30日,大英帝國首艘採用舷側對敵思路設計的鐵甲艦——君權級戰列艦一號艦開工,君權號戰列艦於1891年2月26日下水,1892年5月服役。

英國皇家海軍君權級戰列艦裝備有4門MkⅡBL型13.5英寸L30倍徑後膛炮,10門MkⅣ型152.4毫米速射炮,12~16門的57及47毫米速射炮,7根16寸魚雷發射管,兩臺三脹式蒸汽機作為動力來源,三軸雙槳,設計航速15節,最大航速17節。

整體而言,君權級戰列艦有武器裝備都算不上先進,可以簡簡單單的理解成將更改炮塔位置的特拉法爾加級戰列艦,但是君權是大英帝國皇家海軍從艦艏對敵思路向側舷對敵思路的轉變的標誌!象徵著時隔二十年之後,大英帝國再一次如夢初醒般調整自己的主力艦設計模式。

君權級戰列艦兩視圖,主炮位置靠近上層建築,射界相對較小

義大利所設計的翁貝託國王級戰列艦在1884年7月10日開工,1888年10月18日下水,1893年2月16日服役

翁貝託國王級戰列艦採用了側舷對敵設計,航速高達18.5節,主炮同樣是3門343MML30倍徑架退炮,但是翁貝託國王的知名度遠遠無法與君權相比,君權被視作前無畏時代的開端,翁貝託國王建造時間比君權早了整整五年,卻默默無名。只能說義大利擁有著高超的設計能力,擁有敏銳的戰略眼光,但是義大利的造船工業實在實在是費拉不堪,君權89年開工,92年服役,翁貝託國王84年開工93年服役,這也是沒誰了.....(在歐洲諸國軍艦換代速度顯著下滑的當代,義大利成了歐洲武德的代表.....)

不安的前無畏,側舷對敵這種探索是對是錯?

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美國等國通過大量的軍棋推演以及大規模的海軍軍事演習證明了鐵甲艦思路確實是落後於時代的,但是紙上談兵終究只是紙上談兵,戰爭瞬息萬變,誰敢說鐵甲艦它就真的落後於時代了?在利薩海戰爆發之前,誰又敢說撞角設計是符合時代需求的設計!但是在利薩海戰當中,義大利號鐵甲艦確實是被撞沉的。

那麼在戰爭真正爆發的時候,為了更快的抵達交戰距離,雙方艦隊選擇正對航行的話,那麼在正前方無從發揮最大火力的戰列艦是否能夠打得過同等技術水平的鐵甲艦?沒有人知道。

副炮位於主炮正上方的喬治亞級戰列艦,醜的一言難盡

鐵甲艦的消亡之戰,速射炮時代的號角——1984大東溝

在歐洲列強們因為軍艦應當如何設計而糾結的時候,遠離世界中心的遠東地區,一場決定一個衰落的世界大國與一個新近崛起的小國三十年內命運的戰爭已經打響。

在大東溝,北洋水師擺出了最適合北洋的雁形陣,以定遠鎮遠兩艘8000噸級鐵甲艦為核心,最大限度的發揮這兩艘戰艦的重炮,剩下的軍艦則拱衛這兩艘軍艦的側翼。

北洋各艦射界

日本聯合艦隊採用了舷側對敵以最大限度發揮速射炮火力的編隊模式,但是而且兩者的軍艦除了速射炮數量以及航速以外,在其他方面沒有本質的差距,聯合艦隊絕大多數的軍艦同樣採用了艦首對敵設計,只有敵軍位於正前方,才擁有最大火力投射量,比如說日本的三景艦採用了大型單裝320MM艦炮,射界只有前/後半球射界。這三艘軍艦的設計目標就是對付定遠鎮遠。

三景艦兩視圖

採用縱列編隊作為交戰陣型的代價就是,三景艦隻能看熱鬧了。因此,耗費重金為定遠鎮遠量身定製的三景艦成為了華而不實的大玩家,在戰爭中,充當了背景板的作用,威力巨大的320MM艦炮,沒有任何戰績!

日本聯合艦隊主炮及副炮射界示意圖

北洋缺乏速射炮,所以不存在側向火力最大化的先決要素。雁形陣適合普遍採用艦艏對敵設計的北洋諸艦。但是雁形陣僅有少數副炮擁有射界,直接導致北洋在可用副炮數量上就陷入了數倍的數量差距。(定遠鎮遠只有左側艦炮可以攻擊敵軍,右側艦炮自己看看想打誰吧。)

再加上管退炮的發射速度遠快於架退炮,一分鐘三發與三分鐘一發的射速差別,讓雙方的火力密度差距進一步拉大。而且北洋使用了劣質煤炭,軍艦長期缺乏保養,鍋爐狀況極度糟糕,外加因為經費不足導致開花彈數量寥寥無幾,外加 北洋陸軍爛泥扶不上牆,一觸即潰。戰爭的結果是北洋慘敗,割地賠款的老劇目再一次上演。

這場戰爭,證實了艦艏對敵思路已經落後於時代,隨著交戰距離的增加,以及火炮射速的增長,前衝的軍艦會成為敵方最好的靶子。

側舷對敵設計不僅能夠讓主炮火力重合區最大化,打的更疼,還能夠最大限度的調用速射炮,以增加彈藥投射量。

一夜之間,軸線主炮設計成為了時代的主流。也讓萬分不安的英國皇家海軍與義大利海軍那可已經到嗓子眼的心臟回到了肚子裡,沒有走錯路探索是正確的(瀕海戰鬥艦就是典型的錯誤探索)

軸線主炮布局與對角主炮布局實際影響圖解

在艦艏對敵思路誕生之初,艦炮的實用射程較短,以定遠級鐵甲艦裝備的305MM/L20克虜伯艦炮為例,有效射程為7000米,但是有效射程是依舊擁有較高精度是射程,而不是擁有較強殺傷能力的射程。強弩之末尚不能穿魯縞,在冶金技術落後,而且依舊採用黑火藥作為發射藥的條件下,克虜伯305毫米艦炮,能不能在1千米的情況下擊穿280厚的均質鋼裝甲都需要打一個問號。也就是說,在鐵甲艦誕生初期,艦炮很難在遠距離擊穿敵方的裝甲。戰爭雙方的交戰距離不應當超過三公裡,如果想要對敵方主力艦艇造成直接性的殺傷,那麼戰爭會在1公裡內打響!在這種戰爭模式下艦艏對敵並非沒有可取之處!

當戰爭爆發距離為1公裡以內時,艦首對敵的鐵甲艦,兩座艦炮都擁有較大的可以攻擊到正前方的艦艇的射界,而且隨著交戰距離的縮短,撞擊敵方艦腫的概率也越來越高。

但是隨著交戰距離的增加,兩門主炮能夠同時攻擊同一目標的射界從40度左右降到10餘度。考慮到軍艦縱搖橫搖的影響,當交戰距離大於2千米後,只有一座炮塔能夠將敵方目標納入射界。

交戰距離十五公裡,鐵甲艦可命中敵方艦艇的主炮射界幾近於無

考慮到因為艦艏對敵以及架退炮那個弱雞的射速,每一次射擊之後都需要重新調整設計諸元,而且在射擊諸元的計算過程中,軍艦依舊在向前方航行(這也是為什麼定遠上的男人們會出現大拇指測距射擊的原因)火炮的命中率非常低!

每一次設計都需要調整射擊諸元

當火炮技術相同時,採用側舷最大火力設計的軍艦擁有更強大的火力輸出,主炮火力重合區大的能夠讓所有的鐵甲艦感到絕望!如果敵軍正對己方航行,每一次設計也需要調整射擊諸元,但是,因為己方與對方航向基本垂直,所以射擊諸元計算量會小一些,反應速度更快。當雙方同向航行時,跨射對方以後,艦炮需要做的就是全速裝填,爆發最高射速。

舷側最大火力設計的缺點:不適合短距離交戰,當交戰距離小於500米時,側舷對敵依舊可以發揮最強火力,問題是僅有1公裡的交戰距離,航行幾分鐘的時間即可以將這個距離變成0,也就是說如果在鐵甲艦時代就直接採用側弦對敵思路的話,因為大口徑架退炮射速緩慢,軍艦隻有2~3輪的射擊機會,便會被捲入近距離的貼身肉搏。在這種條件下,側舷對敵思路主導下設計的軍艦,極有可能被撞擊側部,從而讓利薩海戰重演。

也就是說如果北洋的航速要高於日本的聯合艦隊,那麼北洋極有可能通過撞擊的方式幹掉敵方艦船,但是軍艦缺乏維護,劣質煤炭,再加上速射炮的不足,導致了北洋在火力裝甲防護航速數量等領域全方位的劣勢。因此極有可能成為艦艏對敵續命之戰的大東溝海戰成為了側舷對敵思路崛起的衝鋒號。

二級主炮設計與大東溝海戰

大東溝海戰除了證明側舷最大火力優於艦艏最大火力設計以外,還證明了大口徑主炮射速緩慢,當交戰距離被拉近時很難及時反應,因此必須增強副炮火力,在認識到副炮數量不足的問題以後,各國海軍拼了命的在自家的戰列艦上堆副炮

德國海軍愷撒·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是一級非常特別的戰列艦,首先將主炮縮減為了4門(布蘭登堡為6門)口徑也縮減為了240毫米,而240毫米這個口徑是德國所能夠設計並建造的口徑最大的速射炮!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還裝備了多達14座單連裝40倍徑150mm副炮與12門88mm/L35副炮(射速15發/分鐘)也就是說,該級戰列艦在前側擁有4門240毫米速射炮門150毫米速射炮與6門88毫米速射炮所組成的火力網投射量非常龐大。

但是德國海軍這種模式極大的降低了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對其他戰列艦的毀傷能力,速射炮的數量再多,也只能給對方點上一把又一把的大火,如果戰爭無法在短時間內結束的話,敵方受損戰艦會經過簡單維修之後就可以重新加入戰場。

將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看作巡洋艦殺手的話,它是最強的,問題是腓特烈三世它是戰列艦,而且也跑不過裝甲巡洋艦,它的主要任務是和敵方的戰列艦擺明車馬對A,所以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這種設計被證明缺乏可取之處。

在大口徑速射炮最大口徑也沒多大的條件下,如何提升戰列艦的性能?

大口徑艦炮射速緩慢,小口徑速射炮又缺乏足夠強的對艦能力,那麼將能夠建造的最大號的速射炮裝上去不就行了麼?在這種背景下,二級主炮設計應運而生,這種大口徑速射炮的口徑介於副炮與主炮之間,所以戰列艦上備的大口徑速射炮被命名為了二級主炮(二級戰列艦的主炮口徑也就這樣,所以說也可以理解成二級戰列艦所使用的主炮)

神奇的埃琳娜皇后級戰列艦。

義大利海軍在18世紀90年代所建造的埃琳娜皇后級戰列艦,長144.6米,寬22.4米,排水量12,691噸,最大航速21節。

艦載火力為兩座單裝的305毫米口徑l40倍徑艦炮,6座雙聯裝203毫米L45倍徑艦炮,

16門76毫米副炮,10門47毫米速射炮,兩根450毫米魚雷發射管。

要注意,本級戰列艦的主炮只有兩門,二級主炮數量卻高達12門,也就是說主炮就是看熱鬧的,真正的火力擔當還是每側6門的203毫米二級主炮。

埃琳娜皇后級戰列艦寧願降低主炮火力,也要最大限度的提升彈藥投射量,這種設計極大的提升了皇后的彈藥投射量,但是實在是太醜了,海軍接受不了,不過海軍反對無效,這種長得有點醜的軍艦成為了世界的主流。

君權的射界

前無畏時代的局限性

前無畏艦時代已經確立了側舷對敵的優勢,但是交戰距離依舊在10公裡以內,所以戰列艦採用了軸線安裝主炮的同時,也採用了兩舷安裝大口徑速射炮的兩級主炮模式,二級主炮的缺點也很明顯,論射速比不過中口徑速射炮,論毀傷能力也比不過主炮,而且一座雙聯裝的二級主炮並不會比一門單裝的大口徑艦炮的佔地面積小多少。只能說,大東溝將世界軍艦設計模式帶進了溝裡。

343毫米火炮結構圖

在前無畏艦時代,撞角設計並沒有被淘汰!在法國所建造的最後一級前無畏艦,丹東級戰列艦之上,依舊採用了撞角設計。撞角設計成本低,加上也沒啥影響,萬一管用呢?不過直到第1次世界大戰,戰爭的爆發距離依舊是10公裡,所以各國海軍尋思著船頭你總不能不要吧,隨手弄一個不就完事了嗎??一個撞角又沒有多少成本。

丹東級戰列艦兩視圖

錫諾普海戰,代表著風帆戰列艦的落寞;南北戰爭意味著風帆戰艦被徹底淘汰,鐵甲艦成為了時代的主流;利薩海戰又帶來了艦艏對敵設計與已經被淘汰上千年的撞角設計復興的號角;大東溝將艦艏對敵的鐵甲艦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但是稱雄四海的前無畏艦稱霸大海的時間也僅僅是1892年到1906年的14年時間而已!

在那個海軍飛速發展的年代,在那個日新月異的年代,軍艦下水即落後的年代,1984年翁貝託國王號戰列艦開建時,翁貝託國王是無可置疑的世界至強,但是翁貝託國王服役的時候,君權就已經摘走了世界上第一艘前無畏艦的王冠,翁貝託國王也與世界最強無緣。

當英國皇家海軍的納爾遜勳爵級戰列艦正在緊鑼密鼓的建造的時候,無畏的號角已經吹響,同一主炮口徑戰列艦即將到來!在那個時代,最強的軍艦永遠是下一艘,終結這一切的就是英國皇家海軍無畏級戰列艦。

相關焦點

  • 最終被戰機擊沉的史上最大級別戰列艦 曾經號稱最強戰艦的大和號
    曾經號稱為最強戰列艦的大和號 ,屬於大和級戰列艦 ,是二十世紀日本海軍開始建造的最大一級戰列艦,也是人類海軍艦船史上最大的一級戰列艦,是把大炮巨艦理論貫徹的淋漓盡致的產物。大和號戰列艦最為出名的特色之一,就是其獨特的球形艦艏,因為採用了這種設計,水線處約減少3米的長度,排水量節省30噸左右,艦體的減阻性能變得極為優良,以15萬匹馬力功率航行時超過速度超過27節。大和號戰列艦完全從海戰實戰出發,結構十分簡潔。艦橋側面積310平方米,正面面積卻只有159平方米,僅相當於側面積的一半,迎風阻力比較小。為減少炮彈衝擊波的影響,艦橋外面開口極少。
  • 電磁炮能否復興戰列艦?大艦巨炮可能重來,戰列艦的復興絕無可能
    有很多軍迷認為電磁炮或者雷射炮能夠吹響戰列艦復興的號角,原因是電磁炮的理論出膛速度遠高於化學炮,將來發射衛星的方式都有可能是電磁投射器發射,電磁炮戰列艦主炮的射程能夠媲美飛彈!所以戰列艦不用擔心自己的主炮射程不問題。
  • 世界上最後一艘退役的戰列艦:密蘇裡號戰列艦
    密蘇裡號戰列艦是美國海軍於1944年建造的第四艘依阿華級戰列艦(舷號:BB-63),也是美國海軍第三艘以密蘇裡州為名的軍艦。該艦為美國最後一艘建造完成,最後一艘退役的戰列艦。曾經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和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
  • 武藏號戰列艦簡介
    新艦由艦政本部第四部福田啟二大佐負責整體設計,由平賀讓造船中將負責技術指導,從1935年3月10日至1936年7月20日,先後提出23個設計方案(A-140—A-140F5)。最初的A-140方案,新戰列艦正常排水量69,500噸,長294米,主機輸出功率20萬軸馬力,最高航速31節,續航力8,000海裡/18節,新艦的3座3聯裝460毫米口徑主炮和英國納爾遜級戰列艦一樣,集中配置在前甲板。
  • 聲望號:皇家海軍的海外型戰列艦續作(上)
    A.費舍爾要求DNC(懷特)準備一份基於君權級戰列艦的改進型一等戰列艦草圖設計,這級戰列艦將裝備當時正在開發的12英寸新炮,並按照最新的哈維裝甲的防禦能力來重新進行防護設計。DNC向海軍部委員會提供了初步方案,但由於新炮的開發進度拖延,設計工作也必須放緩。在1892-1893財年計劃中原本安排了3艘新戰列艦,現在其中的第三艘被要求基於百夫長級重新設計成較小尺寸,來提供給東方水域使用。
  • 以「無畏」之名,引領時代的偉大戰艦——「無畏」號戰列艦
    她的出現誘發了一場波及全球的海軍軍備競賽,延宕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作為一種極具革命性的新型戰艦,無畏艦的概念一經確立,其後續艦的建造工作便全面鋪開,並以每年3到4艘的速度陸續下水。截至1913年,已有32艘無畏艦業已或即將入役。
  • 德意志海軍無畏艦的鼻祖——淺談「拿騷」級戰列艦
    其設計方案是沿用以前德國戰列艦使用的280毫米主炮,副炮安裝於炮廓內。之所以採用這種保守思維外,除了德國海軍一貫的保守思維外,還與德國海軍情報部門獲得的英國無畏艦的不實情報有關。"無畏"號下水後,德國不得不將原先的設計全盤推翻。 1906年3月,德國議會通過了建造2艘戰列艦的預算,並下令立即開工,月底德國海軍正式下達新式戰列艦的建造命令。
  • 日爾曼無畏艦的先行者——淺談「拿騷」級戰列艦
    其設計方案是沿用以前德國戰列艦使用的280毫米主炮,副炮安裝於炮廓內。之所以採用這種保守思維外,除了德國海軍一貫的保守思維外,還與德國海軍情報部門獲得的英國無畏艦的不實情報有關。「無畏」號下水後,德國不得不將原先的設計全盤推翻。1906年3月,德國議會通過了建造2艘戰列艦的預算,並下令立即開工,月底德國海軍正式下達新式戰列艦的建造命令。
  • 比睿號戰列艦沉沒記
    1942年11月13日10點20分,南太平洋薩沃島以北海面上,從美海軍亨德森機場起飛的9架魚雷機和6架戰鬥機發現了日本海軍比睿號戰列艦及其護航的驅逐艦,立即展開了圍剿戰。15架美機突然衝出掩護它們的雲層,從比睿號戰列艦的前方兩側進行魚雷攻擊,兩枚命中目標,將比睿號戰列艦的舵機炸毀。
  • 獨家盤點:二戰十大戰列艦排名[圖]
    1938年美國海軍提出新型高速戰列艦 依阿華級的設計方案。在保持南達科他級防護水平的基礎上依阿華級戰列艦重點提高航速,大幅度提高主機功率,依阿華級的動力裝置的主機功率是當時輸出功率最大的艦船動力裝置,設計航速高達33節。
  • 它是大和級戰列艦改裝的航空母艦,首航僅十幾個小時就被擊沉
    同時,美國還在快速擴充海軍力量,第二級快速戰列艦南達科他級一口氣要建造四艘,第三級快速戰列艦衣阿華級的設計也將要完成。為了縮小和美國海軍的差距,日本海軍在1939年制定的丸四計劃中列入了兩艘大和級戰列艦,即便加上這兩艘戰艦,日本在戰列艦數量上仍然不佔優勢,但日本實在拿不出更多的錢來繼續擴充戰列艦數量,除此之外日本人也沒什麼更好的辦法。大和級的三號艦被命名為信濃號,該艦於1940年5月在橫須賀海軍造船廠開工建造,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時,該艦已經完成50%的工程量,艦體結構已經基本成型。
  • 只要達到此標準,戰列艦將變靶子!
    戰列艦雖以裝甲厚重堅固而著稱,其實也並不是所有部位都安裝有厚裝甲,其超過400毫米的裝甲一般集中在主炮、動力系統、彈藥庫、操舵指揮系統、射擊用計算裝置、舷側等部位。以二戰時期日本建造的「大和」號戰列艦為例,這也基本代表了戰列艦在裝甲防護上的最高的水平。
  • 穿越二戰:7千噸的052D驅逐艦,能擊沉7萬噸的大和號戰列艦麼?
    首先二戰的戰列艦命中率非常之低,根據戰後的統計,戰列艦主炮的命中率只有2%~5%。考慮到5%的數據是在極近距離內取得的戰果,就以2%作為10公裡處主炮的命中率。理論上說,戰列艦需要發射大約50枚炮彈才能命中一枚。更要命的是戰列艦在攻擊目標之前都需要進行長時間的校射。二戰時期軍艦用火炮攻擊敵人的方式,是首先用指揮儀測量出敵人的航向和航速,並且確定對方的具體位置,用這個數據作為初始射擊諸元。
  • 復活戰列艦?美軍欲研製擁有超級火炮的戰艦,俄專家:早已過時
    但這還不是最刺激的,最近有美國媒體表示,美國要建戰列艦了。美國這是打算重回「堅船利炮」的時代嗎?作為目前全球軍事領域的風向標,美國造什麼武器,其他國家基本也會跟著造,比如航母和五代機。所以美國這是打算帶著全球海軍重回一百年前嗎?當然不是。
  • 戰列艦三國志 -「厭戰」號(3)間戰期大升級
    > 1937年5月為慶祝喬治六世加冕所舉行的皇家閱艦式,圖為德國袖珍戰列艦「格拉夫·斯佩」號,背景是「君權」號戰列艦和「胡德」號戰列巡洋艦。1915年皇家海軍已經將軍艦上的防雷網撤除,德國是在1916年,所以在上一篇的一幅插圖中,向「厭戰」號齊射的德國「凱撒」號戰列艦還帶有防雷網,而大部分英艦上已經看不到了。更先進的防雷設計大致有兩種。一種是艦體內置的防雷結構,由雙層或三層艦底向舷側延申形成空艙,內側布置煤艙或者液艙,再增設裝甲防雷艙壁,形成坦克上複合裝甲似的三明治結構。
  • 二戰最弱的新式戰列艦:主炮口徑最小,裝甲不如戰巡
    在同時代服役的新式戰列艦中,這幾項數據都不算大,稍晚服役的喬治五世級戰列艦,356毫米的主炮已經被認為火力較弱,而義大利維內託級戰列艦主炮口徑為381毫米,二者在長度、噸位和最大航速上也都比敦刻爾克級要大一些。
  • 波爾塔瓦戰列艦登場
    由全球知名戰爭遊戲開放商Wargaming與愷英網絡共同研發,網易獨家代理的《戰艦世界閃擊戰》C系節日今日正式開啟,多艘C系強力戰艦集結登場,展現東方力量;S系VII級戰列艦「波爾塔瓦」重磅登場,盡顯無可阻擋的力量與無往不勝的決心!
  • 戰列艦發展史(四):戰列艦時代!
    由於受到1919年籤的《凡爾賽合約》限制德國海軍在一戰後僅保留了8艘舊戰列艦用於訓練及自衛,相關後續艦必須在老艦下水20年後才可開工建造,且新艦最大排水量不得超過1016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280毫米。1935年德國宣布廢除宣布禁止其發展新型軍艦的《凡爾賽合約》,由此開始了一條軍事擴張的道路。
  • 戰列艦發展史二:前無畏艦時代!
    鐵甲艦速射炮較少英國在1889開建的「君權」級戰艦就是前無畏艦的典型代表,這型戰艦將幹舷提高到了5.48米以保證戰艦在惡劣海況下甲板不會輕易被海水打溼。同時該艦還採用了2臺當時最新的蒸汽機提供動力,使得其在滿載1.4萬噸的情況下航速依然可以突破17節。武器配置方面「君權」級戰艦前後各裝有1座雙聯裝343毫米主炮、兩側分布10門152毫米速射炮、6門47毫米速射炮、6門57毫米速射炮。裝甲防護方面這款戰艦也是更上一層樓,艦體中部裝甲厚度高達457毫米,主炮頂部裝甲厚432毫米。
  • 戰艦世界日系戰列艦長門級戰列艦—Nagato介紹
    導 讀 戰艦世界日系戰列艦長門級戰列艦怎麼樣?長門級戰列艦又有怎樣的歷史背景呢?回顧歷史,當初在海上稱霸的這些鋼鐵巨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