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沒有拼音,那麼如何注音呢?最常用的方法叫做「反切法」。
朱熹的《四書集注》有「澳,於六反」這樣的話,這是在給「澳」注音。反切法,就是用兩個大家熟悉的字給一個不熟悉的字注音,取第一個字的聲母,取第二個字的韻母和聲調。例如:
矣,於紀切。
注意,古代讀音與現代略有區別,「紀」為三聲(jǐ),在《百家姓》裡,「紀」作為姓應該讀三聲,例如紀曉嵐。
舉一些例子:
器,去冀切。
收,式州切。
「切」也可以寫作「反」,例如上文的「於紀切」可以寫為「於紀反」。
漢字的讀音在漫長的歷史中不斷演化,一個字在各個朝代的讀音可能不同。中國幅員遼闊,同一時期,漢字在各地的讀音也可能不同。我們現在看到的切反法通常表示某個朝代在首都的讀音,也就是官方語言的讀音。
古代讀音可能和現代讀音不同。例如唐朝賀知章的《回鄉偶書》,詩句中紅色的字在唐朝押韻,現在為了押韻,我們仍使用「衰」的古代讀音cuī。
古代的一些讀音,在現代普通話裡已經找不到了,在某些方言裡存在,或者在京劇念白裡存在。清朝人車萬育寫了《聲律啟蒙》,裡面一些詞句在清朝合轍押韻,在現代普通話裡不再押韻。以下句子中紅色的字在清朝是押韻的。
崖,在普通話讀作yá,在清朝讀作ái,現在臺灣仍然讀作ái。
鞋,在普通話讀作xié,在清朝讀作xiái,在京劇念白讀作xiái,普通話無此讀音。
喈/街,在普通話讀作jiē,在清朝讀作jiāi,在京劇念白讀作jiāi,普通話無此讀音。
心,在京劇念白中讀作sīn,思林切,普通話無此讀音。
書,在京劇念白中讀作shǖ,商居切,普通話無此讀音。
掌握了反切法,可以更好地學習古文。如果你已經掌握了,試試看,以下字應該怎麼讀。
魑,抽知切
邕,於容切
贛,古暗切
如果您覺得文章還不錯,請點右下方的「在看」,您的鼓勵是對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