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一號」衛星實現「零突破」 福建衛星產業「加速跑」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福州12月23日電 (記者 龍敏)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福建首顆衛星「海絲一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衛星進入測控站覆蓋區後,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據悉,「海絲一號」衛星是由廈門大學、福建省招標採購集團、三明投資集團、天儀研究院和中國電科38所等單位聯合策劃研製,主要觀測對象為中國東南沿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域,可為全球變化背景下海洋動力環境參數的遙感反演、海洋災害監測、洪水監測和地表形變分析等提供有力支持。

福建省招標採購集團對外披露,「海絲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實現了福建衛星從0到1的新突破,打造了福建省內第一顆衛星。

福建省招標採購集團董事長助理簡燦良博士表示,研製團隊將以「海絲衛星」為切入點,建設面向福建省本地化以及「一帶一路」國際化服務的遙感時空大數據服務體系,創建基於微小衛星的衛星時空信息產業發展和服務的新模式,通過構建「遙感衛星+」產業融合應用生態圈,為海洋管理部門、企業及社會公眾提供多樣化數據分析應用服務。

福建衛星實現「零突破」,是福建衛星產業「加速跑」的又一實例。近年來,獲批「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福建,發力衛星產業,打造成為「海絲」衛星互聯互通樞紐。

福建和國家航天局2018年聯合制定了《衛星應用助力數字福建創新發展總體方案》,促進「數字福建」從地上向空中拓展,從陸上向海上、海外拓展,構築立體化、三位一體的信息保障體系。

目前,福建衛星應用產業發展態勢較好,初步形成了地面設備與用戶終端製造、衛星應用系統集成及空間信息綜合服務產業鏈,涵蓋基礎研究、基礎建設、核心器件、終端產品與運營服務五大類。

兩年前,因看中發展「海絲」衛星應用產業的潛力及優越的營商環境,達華智能遷址福州。福州達華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融聖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說,福建加快打造「海絲」衛星互聯互通樞紐,也將為企業和產品拓展海內外市場夯實基礎。

位於長樂區的福州衛星網際網路產業園項目正加快建設。陳融聖說,將以長樂濱海新城為依託,建設衛星應用研發中心、海洋大數據中心、海聯網運營中心等,力爭建成國內一流、全球領先的衛星網際網路產業基地。

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加快建設「海絲」空間信息港、實施「衛星+」示範應用工程、打造衛星應用產業集群。同時,具有高技術、高投入、高效益特點的衛星應用產業,能有效促進福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完)

相關焦點

  • 「三明力量」助力「海絲一號」衛星巡天探海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由福建省招標採購集團、廈門大學、三明市投資發展集團、長沙天儀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等聯合研製的「海絲一號」SAR衛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點火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近地軌道。
  • 剛剛,「海絲一號」衛星搭載長徵八號,發射升空!
    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 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 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海絲一號衛星宣傳片 海絲一號衛星發射升空 不少廈大學生都表示
  • 中國電科38所參與研製的「海絲一號」衛星將於2020年底擇機發射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獲悉,由該所參與研製的「海絲一號」衛星將於近日運往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並於2020年底擇機發射。「海絲一號」衛星是國內首顆對標國際先進指標的、基於有源相控陣天線的200公斤級、1米解析度、C波段SAR遙感衛星的首發試驗星,瞄準海洋科學研究與遙感應用的產學研需求,探索商業航天新模式。
  • 「吉林一號」衛星在軌運行15顆 吉林省兩會熱議「衛星+」時代
    吉林一號」衛星在軌運行15顆,當年發射5顆,對外承制發射衛星2顆。——2020年吉林省《政府工作報告》當人們仰望夜空,看到繁星點點,有時會感慨人類之渺小,而面對浩瀚宇宙,又會讓人對思維的無限延展和創造力的不斷突破深表讚嘆。
  • 廈大海絲一號發射任務成功
    廈大海絲一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海絲一號檔案●體重:約180公斤●波段:C波段●最高解析度:1米●最大成像幅寬:100公裡●是「千裡眼」也是「透視眼」,在太空助力海洋研究東南網12月23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梁靜 通訊員 歐陽桂蓮)昨天中午12時37分,海絲一號衛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中國衛星深度解析:微小衛星龍頭,航天產業核心標的
    藍箭航天於 2019 年 5 月實現了「天鵲」 (TQ-12)80 噸液氧甲烷發動機全系統試車成功;星際榮耀於 2019 年 7 月實現雙曲線一號遙一火箭成功發射,實現了中國民營運載火箭零的突破。民營航天 火箭發射企業的發展,也為我國商業航天事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 「北航空事衛星一號」成功發射!
    「北航空事衛星一號」成功發射!空事衛星系統是北航國家空管新航行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張軍院士針對航空運輸系統、特別是空中交通管理系統發展的急需,匯集了航空航天和信息技術的最新發展,提出的星基航空通信、導航和監視系統,具有全球連續覆蓋、動態跟蹤、實時通信、精準幹預等特點,可為大範圍航空用戶提供通信、導航、監視等信息服務,增強現有空管系統能力,促進國家低空空域開發,促進通航產業發展。
  • 綿陽加速打造北鬥衛星應用產業功能區
    在先人一步地推動北鬥衛星應用產業發展中,作為我省衛星應用產業發展重點區域的綿陽,繪就北鬥衛星應用產業2020—2022三年培育方案,意欲在推進「北鬥+」融合創新與「+北鬥」時空應用中,打造西南第一、國內一流的北鬥產業集聚地。●九洲領銜:綿陽北鬥衛星應用產業初步建成了從「市場跟蹤—產品研製—應用服務」的產業發展模式。
  • 雙星合璧 組網探海 海洋衛星家族再添慧眼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海洋強國又添新利器——近日,中國海洋一號D衛星成功發射,並與正在服役中的海洋一號C衛星一道,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衛星入空,探海不停。如今,我國海洋衛星已實現從單一型號到多種型譜、從試驗應用向業務服務的跨越,在海洋環境保護、海洋防災減災、海洋權益維護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填補下午無觀測數據空白 海洋一號D衛星的成功發射,是我國重大海洋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又一項新成就。
  • 快舟一號發射「吉林一號」高分02C衛星失利
    9月12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傳來噩耗,由中國商業固體運載火箭主力—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吉林一號」高分02C衛星任務失敗。火箭在發射升空之空之後飛行姿態出現異常,最後連帶衛星一同墜毀,目前正在排查失利原因。
  • 「懷柔一號」衛星成功發射,衛星「擺渡人」,東陽人!
    這組衛星的名字實在太長、太專業,國內簡稱「懷柔一號」,由兩顆衛星組成,它們是一對「孿生兄妹」,各有一個很萌的小名:「小極」和「小目」。負責衛星系統研製的單位是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蔣虎就是研究院的研究員。
  • 「張衡一號」衛星首次對Pc1地磁脈動 實現南北共軛觀測
    「張衡一號」衛星首次對Pc1地磁脈動 實現南北共軛觀測科技日報北京7月1日電 (記者陸成寬)1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我國自主研發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首次在電離層對Pc1地磁脈動實現了南北共軛觀測。
  • 中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 「太極一號」完成在軌交付
    IT之家1月9日消息 中科院官網消息顯示,1月8日,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在軌交付儀式在京舉行。會議聽取了「太極一號」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吳嶽良對衛星在軌測試實驗情況及壽命期工作安排的介紹。自發射以來,衛星圓滿完成了4個月的在軌測試實驗任務,測試結果表明衛星功能和性能指標優於研製總要求。
  • 衛星通信行業深度報告:從高軌到低軌,新起點上的衛星通信產業
    美國衛星產業協會(SIA)發布 的數據表明,2018 年間全球衛星產業市場規模為 2774 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加 3.28%。從近 5 年的數據看,若不考慮統計口徑的變化,全球衛星產業的市場規模 保持在 3%左右緩慢增長的趨勢。從市場的構成情況看,衛星服務業和地面設備是衛 星產業中最大的兩塊細分市場,二者規模佔比均在 45%左右,2018 年的市場規模均 超過 1250 億美元。
  • 中國自己的衛星電話,已有近3萬人用上了!
    「天通一號」衛星是我國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移動通信衛星,它的在軌運行終結了中國衛星移動通信依賴外星的歷史。2016年8月6日,天通一號01星發射成功。2018年5月,中國電信發布天通一號專用號段「1740」,並在青海省正式商用。隨後,天翼電信終端公司以及中國電信黑龍江、福建、湖北、廣東、陝西等省份陸續發布天通一號的手機、車載終端招標公告,正式拉開了我國衛星移動通信商業化序幕。
  • 「珠海一號」衛星曝光黎巴嫩大爆炸現場!前後對比動圖觸目驚心
    過境黎巴嫩貝魯特的「珠海一號」衛星,拍下了爆炸後的景象。(爆炸前後衛星影像圖對比,2020年8月6日 2020年3月12日)「珠海一號」衛星影像顯示,核心爆炸區域被炸出巨坑。因地表下沉,引發海水倒灌。從衛星影像上看,爆炸的威力可以說是觸目驚心,給貝魯特港口區造成了嚴重破壞。港口附近約20個白色屋頂的建築被損毀,現場滿目瘡痍。「珠海一號」遙感微納衛星星座,由珠海歐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設並運營。該公司表示,衛星影像數據可突破人無法到達一線的局限性,能更宏觀地呈現爆炸給城市帶來的影響,給後續救災提供參考。
  • 衛星通信行業深度報告:空天信息產業迎來黃金十年
    二期預計 2025 年完成建設,通過數百顆衛星構建「海、陸、空、天」一體的衛星移動通信與空間網際網路接入系統,實現全球任意地點的網際網路接入。鴻雁全球衛星星座通信系統將由 300 顆低軌道小衛星及全球數據業務處理中心組成,具有全天候、全時段及在複雜地形條件下的實時雙向通信能力,可為用戶提供全球實時數據通信和綜合信息服務。
  • 長城公司在長徵八號首飛任務上成功發射四顆小衛星
    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新技術驗證七號衛星、海絲一號衛星、元光號衛星、天啟星座零八星和智星一號A星等五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次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衛星導航高增長 北鬥全產業鏈受益
    萬聯證券指出,在受到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形勢低迷的背景下,衛星導航是少數受影響較小的產業,且有長期增長的潛力,凸顯配置價值。預計到2025年全球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規模將達到7000億元以上,相比2019年的3400餘億元增加一倍以上,整個產業鏈預計將保持高速擴張。北鬥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達到100%,衛星導航軍技民用加速融合。
  • 衛星產業深度報告:衛星「工業化時代」的投資機會分析
    柔性生產線、智能化設備:典型案列如 Oneweb 與 Airbus 合作的衛星工廠,創造性 的採用了自動化的生產線,並使用協作機器人、智能裝備工具、大數據控制系統、 AR 工具等,加速整個裝配、總裝、試驗流程,單條生產線日產 2 顆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