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0 21: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邢妍妍 光明日報 收錄於話題#光明夜讀166個
文|邢妍妍
最近,哲學學者韓東屏一篇題為《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的文章引發輿論熱議。韓東屏接受採訪時說:「在我之前,還從來沒有人把『很爛』這個詞用在學術評價裡,尤其還是對一個名人。」
▲文章截圖。圖/知匯海洋公眾號。
對於有眾多網友指稱其不該把「很爛」這樣的髒話用在學術論文標題中一事,韓東屏表示,「很爛」並非髒話,而是口語化的評價詞,意思類似於「很差」「稀爛」「紕漏百出」「太不像樣」之類,但又比後者更準確、傳神,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他還表示自己靜候有人寫理性文章反駁。
▲《江蘇海洋大學學報》封面。圖/知匯海洋公眾號。
這篇批判康德倫理學的哲學論文刊登在《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由此這就並不是一篇隨意寫寫的個人見解,而是應定性為一篇嚴肅專業的學術論文。
這也必然代表著它的可讀性是需要一定門檻的,其引發的討論和研究也應是在相關的小範圍內的。
而這篇文章之所以能在網絡中走紅,也無非是因為標題中脫離了學術高端定位又極具主觀色彩的「很爛」二字,給人一種不適的觀感。
且不說康德的倫理學是不是「很爛」,這是學術討論的範疇,關鍵是學術文章中可不可以使用「很爛」這種模糊不清的詞彙。學術為什麼排斥情緒性語言,排斥不清晰的表述,就是因為學術研究必須是嚴謹的,要儘可能定量分析。
學術討論和撒潑打滾之所以不一樣,也是因為學術要講究學理與論證,講求精準與邏輯,這些特徵都與「很爛」這種表達是天然排斥的。
當然就算作者文內的論述足夠有理有據來論證自身觀點,那從學術的角度看,題目也未必就能說「很爛」,只能說「價值較低」。
這不是說學術討論就一定要晦澀難懂,而是學術探討應回歸理性包容的氛圍,學術爭鳴百花齊放講究的就是求同存異。
更何況任何一個領域的研究發展都是批判和吸納這樣螺旋上升的過程,從這個角度說,「很爛」顯然不符合學術批判的正確邏輯。
韓東屏在面對網友質疑時表示,沒有任何學術規範規定在論文題目中不能用口語,「是故,它可以被視為學術論文題目的一種嘗試性創新」。
暫且可以把韓東屏教授的論文題目看作是某種創新,只是這種創新所引發的次第討論,已在某種程度上偏離了對於觀點本身的探究。
由此所引發的一系列口水戰,從長遠看似乎也並不會激起太大的水花。它所引出的一個問題就是,學術論文當然是需要創新的,但這種創新不是無邊際的,而是必然要遵從學術的內在邏輯。
更多內容
關注「光明時評」微信視頻號
↓↓↓
關注「光明日報」微信視頻號
↓↓↓
輔導作業,像渡劫?一位「05」後,為什麼全網贊?造謠出軌,還說自己是小朋友?不給姐姐打狂犬疫苗?別扯「重男輕女」了闖紅燈救人警方免罰,就該這樣!文字:邢妍妍
圖片:知匯海洋公眾號、網絡
朗誦:王茜
原標題:《「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論文標題這麼野?》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