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十二範疇」是在說什麼?

2020-12-12 王庶文講壇

在昨天《叔本華:審美直觀》的最後我們模擬了一位具有深度懷疑精神的學者不停與叔本華進行辯論,我們發現哲學家真不是輕易能夠被擊敗的。但,如果我們願意死纏爛打的話,叔本華也總有招架不住的時候。

因為任何哲學體系都有隻屬於它自己的邏輯破綻,而且越是精巧、越是燒腦、越是在智力上顯得格外迷人的體系,也越容易存在致命的破綻。

而哲學最迷人的地方就在於,有些理論和體系,在直覺上感覺怎麼都不可能成立,但任憑人們如何絞盡腦汁都無法做出有力的反駁。現在是一個哲學沒落的時代,我們對哲學的態度只能採取一種審美的姿態,凝視哲學之美。比如,現在我們就可以用康德和叔本華的哲學來解答:「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這個經典問題。

正確的思路應該是:既不是雞生蛋,也不是蛋生雞,因為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因果律,而因果律以時空為基礎,時空又是主觀認知的「有色眼鏡」,所以無論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都是錯覺。

真相需要我們到「物自體」的世界裡去尋找,而我們的認知能力又受到了嚴格的限制,永遠也認識不到「物自體」。如果強行去理解會發生什麼?您應該還記得:會發生「二律背反」。

只要我們順著康德的主觀時空輪推導,我們就能夠順理成章地往前推進一步:因果律其實也是我們摘不掉的「有色眼鏡」,它會把時間和時間表現為「時間關係」與「空間關係」,那麼我們還有其他「有色眼鏡」嗎?

當然還有,這就是康德找出來的「十二範疇」。具體來說「十二範疇」分為四大類,每一類都有三個範疇。第一類是量的範疇,包括:單一性、復多性和全體性;第二類是質的範疇,包括:實在性、否定性和限制性;第三類是關係的範疇,包括:實體與偶性、原因和結果、主動和被動;第四類是模態的範疇,包括:可能性、存在性和必然性。

「範疇」在哲學涵義裡與我們日常語言裡的意思完全不一樣。如果說時空是兩幅大的「有色眼鏡」,十二範疇就是十二幅小的「有色眼鏡」,並且每一幅「有色眼鏡」都是我們天生的,都有特定功能,當所有「眼鏡「疊加起來的時候,就顯示出我們看到、聽到、摸到的現象世界。

十二範疇怎麼理解?其實我只需講解一下第一類,餘下的您就可以舉一反三了。「單一性和復多性」,簡單來說就是單數和複數,這是我們出生就具有的數學意識,就算一個笨蛋也能夠分清楚一個雞蛋和一堆雞蛋的關係。

假設您已經有了一堆雞蛋,我又突發奇想再給您了一個雞蛋,那麼一堆雞蛋加上一個雞蛋是多少呢?我們根本不需要去數具體個數是多少,就應該知道這是屬於自己的「一份」,而「一份」這個概念就是全體性。

那麼,「一」和「多」又是從哪裡來的呢?追根溯源還是「時空關係」:因為有時間的前後關係與空間上的距離關係。否則的話,「多」的概念就不會存在,萬物都是「一」,這個道理在之前「王庶文講壇」康德哲學的內容中曾經講過,歡迎翻閱。

根據康德的十二範疇,我們發現一個秘密,中國人常用二分法來理解世界,比如:陰陽、好壞、是非等等;但康德的十二範疇每一類都是三分法,這是為什麼呢?您能不能找到規律?這是今天留給您的思考題,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康德的美學文論說
    康德(Imanuel Kant,1724―1804)是德國古典哲學和美學的奠基人。他的主要美學著作是《判斷力批判》(1790)。他的文藝理論觀點也主要出自該書。康德的文論是以他的先驗唯心主義的哲學和美學為基礎的。
  • 淺談康德
    近代以來,最為清晰地界定知性的是康德。康德認為人具有三種先天的認識能力,分別是感性、知性和理性。知性思維超越感性,但是它的層次又不同於嚴格意義上的理性。而知性進行整理的方式是利用範疇。所以,感覺加上直觀形式,再加上範疇,就成了知性知識。康德說:「知性不能直觀,感官不能思維。只有當它們聯合起來時才能產生知識。」具體而言,什麼是「知性」呢?「意識從其自身產生觀念的能力,認識的能動性,就應該叫知性。
  • 康德,認識是主體自身的活動,因果律是將事物看成有時間的聯繫
    從康德開始,認識從客觀性向主觀性進展,康德認為那些表現在自然中的事物,原本是以一種比較複雜又豐富的方式出現,這種方式稱為雜多,但是當這些自然的事物進入人的認識中,就從一個比較複雜與具體的雜多狀態變成了一種單純的狀態,也就是說認識的活動是從一個複雜具體的事物種抽出了其中適合認識特性的某些特質做的歸納
  • ——康德的解釋最為透徹!
    康德認為這是哲學本身的一種屬性。哲學,特別是形上學的研究,必須與本體調和:一個對人類的理解是完全不可知的領域。康德通過將本體引入哲學,對知識設定了一個基本的界限,並從根本上改變了尋求有限存在真理的意義。
  • 康德:人為自然界立法
    敬畏康德的種子就這樣埋在那一代學子的心中。 難怪,康德曾將《純粹理性批判》的手稿寄給形上學大師馬庫斯·赫茨,赫茨只看了一半就把書稿還給了康德,他說:「要是我看完了它,我就該發瘋了。」 在國內,康德的書連王國維都一時看不懂,他是後來從叔本華開始進入,慢慢地品讀康德的,並用他們的理論來分析紅樓夢,開創一種新的學術研究範式。
  • 「創作開運禮」康德的自在之物困惑丨出現與實在之間究竟有何聯繫
    在康德的哲學中,自在之物是一個無法繞開的重要概念。他正是在此概念基礎上發展出了其「哥白尼式革命」的先驗哲學。從此之後,主觀不在只是與客觀相符,同時客體也必須被納入到主體的先天時空直觀形式和知性範疇中,才能被我們所感知,所理解。
  • 上海康德雙語實驗學校首屆畢業生受青睞,英美名校拋橄欖枝
    作為第一屆高中生,上海康德像白紙一樣等著我們去創造輝煌。今天我們正式畢業了,成為上海康德第一屆校友。」這是孟興一的畢業感言,作為上海康德雙語實驗學校首屆畢業生,這位酷愛數學的女孩,已經獲得了牛津大學數學系的預錄取通知書。 6月24日,上海康德雙語實驗學校第一屆高中部畢業典禮舉行,這所創辦僅三年的十二年一貫制民辦雙語學校向社會交出了答卷。
  • 《實踐理性批判》:康德心中的道德法則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給出了答案:假定上帝/神(天/道)的存在,是道德上的需要。意志的規定根據,在康德那裡,是理性的實踐應用範疇。康德的自由跟日常理解的「自由自在」「為所欲為」不一樣。或者說,日常語言中的「自由自在」的根據,是自由意志。一個具有自由意志的存在者就是自己是自己的本體的原因。
  • 馬上評|說康德的倫理學「很爛」,這樣的破圈很low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哲學學者韓東屏的一篇文章引發社會輿論廣泛討論。在一份最新聲明中,韓東屏表示「很爛」並非髒話,自己靜候有人寫說理性文章反駁。韓教授文章的原題目是《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這篇文章並不是刊發在網絡或者大眾媒體,而是某大學的學報。也就是說,文章的言說對象,本來是學院派,而不是普通吃瓜群眾。如果是面向大眾,使用通俗的表達哪怕有些譁眾取寵,多少也能理解。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論文標題這麼野?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論文標題這麼野?文|邢妍妍最近,哲學學者韓東屏一篇題為《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的文章引發輿論熱議。
  • 快與慢 | 科耶夫《論康德》:為康德在哲學史中「定位」
    科耶夫理解的康德與他的《理性的異教哲學史》和《黑格爾導讀》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西方哲學史。因此,《論康德》的出版對於理解科耶夫的思想脈絡以及西方哲學史具有重要意義。文 | 洛朗·比巴爾(法國著名哲學家、科耶夫研究專家)除了歷史原因——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相對於康德是同時代的人,而康德直到近2500年後才出現——之外,還有一些根本的原因,使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立場更近,而康德的立場離他們相對遠。
  • 康德美學:朱光潛
    來看朱光潛先生如何解析康德美學:1.美的分析康德一開始就花了很大篇幅來分析審美判斷和美的特質。他根據形式邏輯判斷的質、量、關係和方式四方面來分析審美判斷。前者能供給關於對象的知識,後者卻不能,所以康德不把審美活動當作認識活動,也不把美看作認識的對象,而只把它看作情感的對象。但是就具有普遍性一點來說,審美判斷和邏輯判斷仍有類似點。康德認為這個事實可以說明人們為什麼把審美判斷誤認作邏輯判斷,把美誤認作對象的一種屬性。談到這裡,康德提出了一個問題:是對象先使我們感到快感而後我們對它下審美判斷呢?
  • 康德與走步,「走」出的哲學
    1781年,康德發表了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即《純粹理性批判》,這標誌著歐洲啟蒙運動達到頂峰,並進入一個更高的階段。康德的生活從表面上看平靜無波,並且一成不變。這與康德生來身體羸弱有關,他個子矮小,體弱多病,身材有點畸形,一邊的肩膀比另一邊高,由於他清醒的意識到了這一點,為了能夠保持身體的健康,他持之以恆地恪守自己制定的生活規則,給自己設定了明確的人生目標。
  • 康德的哲學並不一定艱深難懂
    康德生於18世紀的普魯士,於哥尼斯堡大學擔任哲學教授,在57歲時撰寫《純粹理性批判》一書。這本書的內容是闡述有關人類認識的界限。以過著規律生活的軼事聞名的康德,給人腦筋固執的學者印象,而他的這種形象被大肆渲染。19世紀的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這麼形容康德:「他幾乎是過著抽象的獨居生活,沒什麼生活而言,經歷很貧乏。
  • ——康德、黑格爾和克勞塞維茨
    康德儘管高揚道德「絕對命令」大旗,但他同時也認為「相互自利」在維持國際和平方面具有重要功能。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稔熟政治理論的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根據康德的「和平聯盟」思想提出建立「國聯」。儘管威爾遜深知,「國聯」構想與康德的「和平聯盟」構想一樣帶有濃重的理想主義色彩,但他仍然堅持不放:「即使計劃不是切實可行的,我們也要使它切實可行。」冷戰結束後,西方持「民主和平」思想的理論家也是從康德那裡獲得靈感。
  • 康德心中的道德法則
    這是康德死後葬在哥尼斯堡的墓志銘,也是廣為流傳和引用的名言!那麼問題來了,康德所說的道德法則是什麼呢?由於道德法則在於每個人的經驗之先,因此道德法則是形式的,也就是說,它必不限於任何特定的情況,因為它適用於古往今來,每個社會,每一個人,所以它不會告訴你,你在什麼情況下,應該做什麼事?
  • 康德: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
    老年康德畫像康德出身貧窮家庭,自幼精神世界受信仰基督新教虔誠派的父母影響較大,八歲入學後由於受人道主義精神影響,一生都懷疑和發對宗教。康德深居簡出,終身未娶,一輩子過著單調的學者生活。直到80歲去世,從未踏出過出生地。
  • 相對論物理學與康德時空觀念的差異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時空觀念令人感到驚異又困惑,將其簡述如下:人類的知識起源於經驗,經驗的認識來源於現象。人類有接受現象的能力即感性,但感性並不是一種無限的能力,它所接受的現象也是有限的。康德認為這些形式無他,而就是空間和時間——一切經驗對象要能夠提供給我們,必須要在時間上延續並且佔據一定的空間體積。這些就是康德時空觀念的一些要點。其物理依據是牛頓物理學,數學基礎是歐式幾何,而在相對論物理學出現後,康德的時空觀就有一些明顯的問題了。
  • 康德「道德的宗教」之實踐功能
    三 康德理性宗教觀的意義  總之, 康德在宗教問題上持一種徹底的理性立場, 由這個立場導致了他的宗教觀的特質, 並彰顯了其意義。  康德個人對上帝的態度實際是否認其存在的。《康德傳》的作者庫恩披露, 康德的朋友舍弗納 (J.G.Scheffner) 十分肯定地認為:「康德不相信死後還有什麼可以期待的。雖然在他的哲學裡面, 他高舉對於永恆的生命與彼岸世界的希望, 在個人的生命中, 他對這些概念的態度卻是冷淡的……『上帝』和『不朽』等都是理論的假設, 他自己卻不曾真正相信它們。他認為這樣的信仰只是『個人的需要』。
  • 著名哲學家「康德」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對於康德的哲學地位,日本學者這麼比喻說,康德就像一個蓄水池,以往的哲學流向他這裡,所有後來的哲學都從他這裡流出。當時,處於同時代的歌德稱康德毫無疑問是新時代哲學家中最優秀的,並說他的教導影響細密綿長,滲入我們德意志文化的最深處。您即使沒讀過康德寫的一個字,也依然處於他的影響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