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心中的道德法則

2020-12-16 老王的日記本呀

「有兩件事我愈是思考俞覺神奇,心中也愈充滿敬畏,那就是我頭頂上的星空和我內心的道德法則。」這是康德死後葬在哥尼斯堡的墓志銘,也是廣為流傳和引用的名言!

那麼問題來了,康德所說的道德法則是什麼呢?

由於道德法則在於每個人的經驗之先,因此道德法則是形式的,也就是說,它必不限於任何特定的情況,因為它適用於古往今來,每個社會,每一個人,所以它不會告訴你,你在什麼情況下,應該做什麼事?而是告訴你再所有的情況下,應該有的行為!

康德指出,這套道德法則乃是無上命令,意思就是這套法則是無條件的,適用於所有情況,同時也是一項命令,是強迫性的,因此也是絕對權威的!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運用道德法則,或者是面臨道德法則,我們應該怎麼做?

康德強調道德法則地位的至高無上性,但在真實世界中的實踐中,不僅僅是簡單的遵循。當康德描述道德法則時,他所說的正是人類的良心,我們無法證明我們的良心告訴我們的事情,但我們仍然知道他。

正如有時候我們對別人很好或幫助別人,可能只是因為我們知道這樣做會有好處,也可能是因為我們想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但如果你只是為了想受別人的歡迎,而與別人分享東西,那麼你就不算是真正的依據道德法則行事。當然,你的行為並沒有違反道德法則,但是真正的道德行為是在克服自己的情況下所做的行為,只有那些你純粹是基於責任所做的事才算是道德行為,所以康德的倫理觀有時又被稱為義務倫理觀。

重要的是,你是因為知道一件事是你應該做才去做的,而根據康德的說法,你的行為是否合乎道德正確?給予你是否出於善意,而並不取決於你的行為後果。

相關焦點

  • 《實踐理性批判》:康德心中的道德法則
    有兩樣東西,越是經常而持久地對它們進行反覆思考,它們就越是使心靈充滿常新而日益增長的驚讚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則。02理解了自由的概念,就明白為什麼對於康德來說,伊壁鳩魯主義的幸福——認為道德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最大的幸福,也就是將善等同於愉悅,惡等同於痛苦幸福不值得提倡。幸福,在康德看來,是經驗世界欲求的追求,所以幸福並不是道德的終極目的。
  • 康德「道德的宗教」之實踐功能
    康德認為, 由於道德就是由普遍的道德法則作為直接規定意志的根據, 所以是完全取決於出自自由意志的個人行為, 而不取決於外在權威。從這個意義上說, 道德是自足的, 不需要宗教。  康德對這個故事最感興趣的地方就是約伯和提幔人以法利對道德和宗教的認識。約伯口中所言就是其心中所想, 當時悲苦的心情和怨言是每個在那種處境下的人都必然會有的。但其朋友們則像是在「裁決這位更強大者的事情, 憑藉自己的判斷討他的歡心, 對他們來說要比真理更受關切」[3] (P268-269) 。這實際上是偽裝出一種他們自己事實上並不具有的信念, 是一種狡詐的思維方式。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頭頂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王國維年輕的時候死磕過康德哲學,特別是「三大批判」中的《純理性批判》,這部書歸根結底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先天的綜合判斷如何可能?而這個問題本質,是探究理性的功能和疆界。康德的「三大批判」分別是《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決斷力批判》。
  • 康德: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徵。 ——康德《判斷力批判》 ——康德 ——康德
  • 為什麼「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會讓康德感到驚奇和敬畏
    「有兩種東西,我對他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在我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頂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這句康德的名言,在他死後刻在了他的墓碑上。這樣簡單的一句話,為什麼有如此大 的能量會讓人心生澎湃之情,為什麼康德思考的越是深沉和持久,喚起的敬畏和驚奇就會日新月異。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到底是什麼?其實這一句經典的話就是對康德一生最好的概括和總結。在最初康德其實是一名物理學家,他曾經研究天體,發表過不少的相關文章,後來才痴迷於哲學,書寫出了著名的三大批判。
  • 解讀康德的道德哲學,需要這3個關鍵詞
    康德是德國哲學家,也是被被普遍認為有史以來最深刻和最偉大的哲學家自已。他以他的三大批判而聞名世界。在《道德形上學基礎》與《實踐理性批判》中,詳細闡釋了他的道德哲學。解讀康德的道德哲學,需要這3個關鍵詞。這三個關鍵詞是:知道自己的責任,善意,道德律。
  • 李澤厚:道德和倫理要分開看,一篇文章讀懂,康德黑格爾的道德觀
    關於,道德,在西方哲學史上有兩位大師,而且他們的觀點則是相互對立的,他們就是康德和黑格爾。康德有句名言,他在著名的《實踐理性批判》中說:「有兩樣東西,愈是經常和持久地思考它們,對它們日久彌新和不斷增長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實著心靈: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 康德:人為自然界立法
    但對於康德,很少人真正地堅持讀下去,因為康德實在是太難懂了。康德像神一樣存在,永遠樹在你的心中,等你有了一定的學術功底,要想弄懂它的念頭又會冒出來,當然,大多數人只會在心裡保留康德神一樣的位置,除了敬畏,再也難以親近他。記住的只有他的墓志銘,「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
  • 南哲思享 | 張榮:「理性的致命一躍」:康德對恩典學的改造及其意義...
    「致命的一躍」(salto mortale)這一術語是康德在《單純理性界限內的宗教》(以下簡稱《宗教》)中提出來的。《宗教》第三篇的標題是「善的原則對惡的原則的勝利與上帝之國在地上的建立」。康德開宗明義指出,為了期望善的原則對惡的原則的勝利,「只能通過建立和擴展一個遵照道德法則、並以道德法則為目的的社會來達到。」
  • 康德: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
    康德深居簡出,終身未娶,一輩子過著單調的學者生活。直到80歲去世,從未踏出過出生地。主要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未來形上學導論》《道德形上學基礎》等。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唯心主義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法蘭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對德國唯心主義與浪漫主義影響深遠。
  • 康德:人為自然立法,通過道德立法,我們知道什麼善,什麼是惡
    人的行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受制於自然法則或自然規律,因此必須從自然法則出發才可解釋人的行為。但人的知性行為卻無法用自然法則來解釋,因為它是一種超出經驗之上的、只有人才能把握的理性理念。康德的實踐哲學導出一個命題:自由理念以一種引導的方式同經驗行為發生關係,並賦予其規範的品質。人可以對自由行動進行判斷,思考它的因果性。人的行動的理性應當具有現實性,它是每種理性所引導、以原則為導向的實踐所必然提出的預設。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引質疑,作者回應
    康德又是否是在用它進行研究?筆者的看法是否定的。  考察康德自己論及的三個相關觀點,就可知他的「道德形上學」並不屬於「完全消除了一切經驗」的道德理論。如果是,就說明道德形上學早在人們心中,根本無須康德建構;如果不是,那每個人豈不就是憑自己的經驗知道的?這就說明,康德這時也是在以經驗作為自己觀點的依據,只不過是共同經驗。  《原理》除了基本方法即形上學的方法不成立之外,還存在一些具體方法的錯誤。  其一是缺少對「道德」的界定。
  • ——康德、黑格爾和克勞塞維茨
    康德為什麼高度關注「永久和平」問題呢?這與康德對人類政治生活的看法有關。他認為,政治生活的基礎是權利(Recht),權利的基礎是道德,而道德「至善」的實現單靠個體是無法做到的,它需要把人類組成一個統一的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裡,它將「建立一種力量和一個國度,它將宣布對惡的原則的勝利,並且對它對世界的統治下保證一種永久和平」。
  • 評《韓東屏: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你的倫理學都不配爛
    道德形上學與其說是方法,不如說是康德的追求,康德希望找到普遍的、絕對的不依賴於現實經驗得到的規律,這是康德的道德哲學的目標,並不是什麼方法。方法康德自己說的很清楚:「我相信,我在這本書裡所採用的方法是最便利的方法,它分析地從普遍認識過度到對這種認識的最高原則的規定;再反過來綜合地從這種原則的驗證、從它的源泉回到它在那裡得到的應用的普通認識。」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作者:「很爛」恰到好處,並非想像
    韓東屏認為,『很爛』不是主觀隨意的想像,而是自己對康德的《道德形上學原理》的評價。他的文章以康德的《道德形上學原理》(以下簡稱《原理》)為研究對象,展開對康德倫理學的分析與批判。「康德的基本方法不成立,很多主要觀點也是錯誤的。錯誤太多了,所以我自然也就得出了『很爛』的結論。」韓東屏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目前還沒有人撰文來反駁他的文章,網絡上大多還是關於文章標題的議論。
  • 康德美學:朱光潛
    一個慾念的對象,以及一個由理性法則強加於我們,因而引起行動意志的對象都不能讓我們有自由去把它變成快感的對象。一切利益都以需要為前提或後果,所以由利益來做讚賞的原動力,就會使對於對象的判斷見不出自由。——第五節這裡康德所提出的「自由」一個概念是重要的,所謂「自由」就是審美活動不受慾念或利害計較的強迫,完全自發。
  • 康德與走步,「走」出的哲學
    1781年,康德發表了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即《純粹理性批判》,這標誌著歐洲啟蒙運動達到頂峰,並進入一個更高的階段。康德的生活從表面上看平靜無波,並且一成不變。這與康德生來身體羸弱有關,他個子矮小,體弱多病,身材有點畸形,一邊的肩膀比另一邊高,由於他清醒的意識到了這一點,為了能夠保持身體的健康,他持之以恆地恪守自己制定的生活規則,給自己設定了明確的人生目標。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刊發期刊主編:尊重作者,未改標題
    根據澎湃新聞此前報導,這篇名為《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的論文近期引發國內學術界熱議。在知乎等網絡平臺上,「如何看待華科哲學系教授韓東屏發表的論文《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的討論信息已引發十餘萬讀者閱讀,更貼討論者眾多。該論文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韓東屏,論文發表於《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
  • 快與慢 | 科耶夫《論康德》:為康德在哲學史中「定位」
    文 | 洛朗·比巴爾(法國著名哲學家、科耶夫研究專家)除了歷史原因——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相對於康德是同時代的人,而康德直到近2500年後才出現——之外,還有一些根本的原因,使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立場更近,而康德的立場離他們相對遠。
  • 源於康德倫理的蝙蝠俠不殺主義,與腐朽資本主義,成了罪惡的溫床
    在漫畫中,將蝙蝠俠的助手第二任羅賓打到血肉模糊之後直接炸死;當著十幾個嬰兒的面,槍殺戈登局長的第二任妻子,還打爛他女兒芭芭拉的脊椎,致使其癱瘓;甚至還借蠱惑超人,殺害超人已經懷孕的妻子露易絲等等;這樣一個窮兇極惡的人,不管是從法律層面,還是從道德層面上來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