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是德國哲學家,也是被被普遍認為有史以來最深刻和最偉大的哲學家自已。
他以他的三大批判而聞名世界。在《道德形上學基礎》與《實踐理性批判》中,詳細闡釋了他的道德哲學。解讀康德的道德哲學,需要這3個關鍵詞。這三個關鍵詞是:知道自己的責任,善意,道德律。
啟蒙運動的一個問題
要理解康德的道德哲學,關鍵是要熟悉他和他那個時代的其他思想家所處理的問題。
從最早的歷史文獻看,人類的道德信念和行為是以宗教為基礎的。《聖經》規定人不能殺人,不能犯罪。這些被認為是上帝的意見,人類只好遵循。為人類提供一個客觀有效的行為準則。
這些教訓來自於智慧的神聖源泉,這一事實賦予了他們權力。
此外,每個人都有遵守這些守則的動機。如果你信教,無論是今生還是來世,你都會得到獎賞。
如果你違反了戒律,你就會受到懲罰。因此,任何在這種信仰中長大的理智的人都會遵守他們的宗教教導的道德規則。
但隨著啟蒙運動和科學革命,宗教漸漸沒落,尼採高呼「上帝已經死了」。宗教變成了可笑的代名詞。
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如果不信仰上帝,那麼該相信誰呢?道德的合法性在哪呢?這就是著名的啟蒙問題。如果宗教不是賦予道德信仰合法性的基礎,那麼還有什麼其他的基礎呢?
道德哲學家的任務即是提出一個解決方案。
對啟蒙問題的三種回應
社會契約
霍布斯率先回答了啟蒙運動問題,霍布斯認為人類互相制定一個規則,這個規則就是道德。目的是為了更好生活。有的是法律形式,有的是非法律形式。有的明顯,有的不明顯。
功利主義
功利主義認為快樂和幸福具有內在價值。它們是我們所有人都想要的,也是我們所有行動所追求的最終目標。
我們的基本職責是努力做一些能增加快樂和或減少世界上苦難的事情。
康德倫理
康德認為功利主義誤解了道德的真實本質,人類是自由理性的代理人,功利主義的基本問題在於依靠結果來判斷行為。是一種目的論。
如果你的行為讓人高興,那是好事。如果它做了相反的事情,那就是壞的。
但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對行動的判斷更多的是因為他們的動機,而不是他們的後果。
原因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的行為的後果往往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就像球一旦離開投手就失去了投手的控制一樣。
我可以冒著生命危險去救一個人,而我救的那個人可能是個連環殺手。
善意
康德在《道德形上學基礎》的開篇就寫道:「唯一無條件的是善意」。
當一個人出於善意做好事,認為是自己的責任義務,這就意味著他的人生境界已經非比尋常。
責任與傾向
顯然,我們並不是從責任感的角度來執行每一個小小的行動。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出於自身利益而行事。
然而,沒有人因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值得讚揚,這在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對的。它對我們來說是自然的,就像對每一種動物來說都是自然的。
然而,人類的非凡之處在於,可以不顧金錢,出於純粹的道德動機,實施一項行動。例如,當一名士兵將自己扔在手榴彈上,為了拯救他人的生命而犧牲自己的生命時。
康德認為,當一個人為了做正確的事情而自由地選擇做正確的事情時,他們的行動為世界增添了價值,可以說,用一絲道德善良的光芒照亮了世界。
知道你的責任
我們怎麼知道我們的責任是什麼呢?有時,可能會發現自己面臨著道德困境。不知道如何判斷。
康德給出了方法。
每個人做一件事情之前,問問自己,如果每個人的行為都和我一樣,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
當你闖紅燈時,你應該問問自己,如果每個人都闖紅燈,是不是會陷入混亂,增加危險。如果是,下次就不會了。
康德認為,如果我們的行為在道德上是錯誤的,那麼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是否定的。
這個就是康德說的道德的「絕對命令」。他聲稱,這是道德的基本原則,所有其他的規則和戒律都可以從中推斷出來。
人是目的
康德認為人永遠是目的,不是手段。一切以人為本,遵守道德只能依靠人自己,不能依靠其它事物。這不是什麼值得哀嘆的事情。
把某人當作目的對待,總是要尊重他們能夠自由理性地做出選擇的事實。
所以如果我想讓你做點什麼,唯一的道德行動就是解釋情況,解釋我想要什麼,讓你自己做決定。
康德的啟蒙觀
對康德來說,道德不是以上帝、宗教或法律的名義提出的主觀想法,而是建立在這些神的世俗代言人所規定的原則之上的。
康德認為只有通過理性才能表現道德法則。當你出於對道德法則尊重,出於道德義務做一件好事,你就是一個富有理性的人。
人類最深的感情就反映在我們對道德律的崇敬中。一個是星空,一個就是道德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