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康德的道德哲學,需要這3個關鍵詞

2020-12-16 遊文泳藝

康德是德國哲學家,也是被被普遍認為有史以來最深刻和最偉大的哲學家自已。

他以他的三大批判而聞名世界。在《道德形上學基礎》與《實踐理性批判》中,詳細闡釋了他的道德哲學。解讀康德的道德哲學,需要這3個關鍵詞。這三個關鍵詞是:知道自己的責任,善意,道德律。

啟蒙運動的一個問題

要理解康德的道德哲學,關鍵是要熟悉他和他那個時代的其他思想家所處理的問題。

從最早的歷史文獻看,人類的道德信念和行為是以宗教為基礎的。《聖經》規定人不能殺人,不能犯罪。這些被認為是上帝的意見,人類只好遵循。為人類提供一個客觀有效的行為準則。

這些教訓來自於智慧的神聖源泉,這一事實賦予了他們權力。

此外,每個人都有遵守這些守則的動機。如果你信教,無論是今生還是來世,你都會得到獎賞。

如果你違反了戒律,你就會受到懲罰。因此,任何在這種信仰中長大的理智的人都會遵守他們的宗教教導的道德規則。

但隨著啟蒙運動和科學革命,宗教漸漸沒落,尼採高呼「上帝已經死了」。宗教變成了可笑的代名詞。

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如果不信仰上帝,那麼該相信誰呢?道德的合法性在哪呢?這就是著名的啟蒙問題。如果宗教不是賦予道德信仰合法性的基礎,那麼還有什麼其他的基礎呢?

道德哲學家的任務即是提出一個解決方案。

對啟蒙問題的三種回應

社會契約

霍布斯率先回答了啟蒙運動問題,霍布斯認為人類互相制定一個規則,這個規則就是道德。目的是為了更好生活。有的是法律形式,有的是非法律形式。有的明顯,有的不明顯。

功利主義

功利主義認為快樂和幸福具有內在價值。它們是我們所有人都想要的,也是我們所有行動所追求的最終目標。

我們的基本職責是努力做一些能增加快樂和或減少世界上苦難的事情。

康德倫理

康德認為功利主義誤解了道德的真實本質,人類是自由理性的代理人,功利主義的基本問題在於依靠結果來判斷行為。是一種目的論。

如果你的行為讓人高興,那是好事。如果它做了相反的事情,那就是壞的。

但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對行動的判斷更多的是因為他們的動機,而不是他們的後果。

原因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的行為的後果往往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就像球一旦離開投手就失去了投手的控制一樣。

我可以冒著生命危險去救一個人,而我救的那個人可能是個連環殺手。

善意

康德在《道德形上學基礎》的開篇就寫道:「唯一無條件的是善意」。

當一個人出於善意做好事,認為是自己的責任義務,這就意味著他的人生境界已經非比尋常。

責任與傾向

顯然,我們並不是從責任感的角度來執行每一個小小的行動。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出於自身利益而行事。

然而,沒有人因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值得讚揚,這在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對的。它對我們來說是自然的,就像對每一種動物來說都是自然的。

然而,人類的非凡之處在於,可以不顧金錢,出於純粹的道德動機,實施一項行動。例如,當一名士兵將自己扔在手榴彈上,為了拯救他人的生命而犧牲自己的生命時。

康德認為,當一個人為了做正確的事情而自由地選擇做正確的事情時,他們的行動為世界增添了價值,可以說,用一絲道德善良的光芒照亮了世界。

知道你的責任

我們怎麼知道我們的責任是什麼呢?有時,可能會發現自己面臨著道德困境。不知道如何判斷。

康德給出了方法。

每個人做一件事情之前,問問自己,如果每個人的行為都和我一樣,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

當你闖紅燈時,你應該問問自己,如果每個人都闖紅燈,是不是會陷入混亂,增加危險。如果是,下次就不會了。

康德認為,如果我們的行為在道德上是錯誤的,那麼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是否定的。

這個就是康德說的道德的「絕對命令」。他聲稱,這是道德的基本原則,所有其他的規則和戒律都可以從中推斷出來。

人是目的

康德認為人永遠是目的,不是手段。一切以人為本,遵守道德只能依靠人自己,不能依靠其它事物。這不是什麼值得哀嘆的事情。

把某人當作目的對待,總是要尊重他們能夠自由理性地做出選擇的事實。

所以如果我想讓你做點什麼,唯一的道德行動就是解釋情況,解釋我想要什麼,讓你自己做決定。

康德的啟蒙觀

對康德來說,道德不是以上帝、宗教或法律的名義提出的主觀想法,而是建立在這些神的世俗代言人所規定的原則之上的。

康德認為只有通過理性才能表現道德法則。當你出於對道德法則尊重,出於道德義務做一件好事,你就是一個富有理性的人。

人類最深的感情就反映在我們對道德律的崇敬中。一個是星空,一個就是道德律。

相關焦點

  • 康德「道德的宗教」之實踐功能
    關鍵詞:康德;道德的宗教;至善;上帝;實踐  基 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康德實踐哲學的義理系統及其道德趨歸研究」 (14AZX020)。  我們之所以需要宗教, 是因為出自純粹理性的道德法則會指向至善, 即德性和幸福的統一, 而這一點超出了我們的能力所及。我們能做的就是立意做一個道德的人, 並在此前提下希望得到相應的幸福, 這才需要宗教。這種宗教就是道德的宗教, 即建立在道德基礎上的、良好生活方式的宗教。康德認為, 道德的宗教是這樣一種宗教。
  • 康德: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
    康德學習和工作的大學康德作為德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德國哲學革命的旗手和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從21歲起開始發表哲學著作,一生著作頗豐。主要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未來形上學導論》《道德形上學基礎》等。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唯心主義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法蘭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對德國唯心主義與浪漫主義影響深遠。
  • 康德與走步,「走」出的哲學
    康德叫伊曼努爾·康德,他於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柯尼斯堡(普魯士),他的父親是個馬具匠。他在柯尼斯堡的弗裡德裡克學校學習了七年,後來他說,他對學校的課程基本上沒有多大興趣,他真正感興趣的領域是自然科學和哲學。1740年,他進入柯尼斯堡大學學習,先是學習神學,不久就因為對哲學和自然科學的興趣,而放棄了神學學習。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頭頂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這是這一個高度哲學的問題,普通人距離這類問題很遠,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之相比簡直是天差地別。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您如果覺得非常吃力,可以想像一下當年的王國維,他可是在這個問題上下過死力氣的人。王國維年輕的時候死磕過康德哲學,特別是「三大批判」中的《純理性批判》,這部書歸根結底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先天的綜合判斷如何可能?而這個問題本質,是探究理性的功能和疆界。康德的「三大批判」分別是《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決斷力批判》。
  • 康德: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伊曼努爾·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 德國哲學家、作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開啟了德國古典哲學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
  • 為什麼「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會讓康德感到驚奇和敬畏
    「有兩種東西,我對他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在我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頂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這句康德的名言,在他死後刻在了他的墓碑上。絕大多數人認識康德並不是從他艱深而又晦澀難懂的批判哲學開始的,而是從這句耳熟能詳的名言開始了解到他的。即使對從沒有接觸康德,也沒有細緻的了解過歐洲思想的人而言,看到這句話,也會為其中所蘊含的求真之心和廣闊胸懷而肅然起敬。
  • 康德的哲學並不一定艱深難懂
    說到近現代哲學史裡最為難懂的哲學著作,首推康德(Immanuel Kant)的《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這本書向來被很多人認為艱深難懂。然而,這本書實際上並不難理解。只有那些把平日成見認定為事實的人,才會覺得內容晦澀。
  • 《實踐理性批判》:康德心中的道德法則
    大多數人在做事的時候都有一個道德尺度,會「捫心自問」這樣做對不對,做了壞事會「良心不安」。既然「人不知鬼不覺」,為什麼會「良心不安」?康德《實踐理性批判》給出了答案:假定上帝/神(天/道)的存在,是道德上的需要。
  • 康德心中的道德法則
    「有兩件事我愈是思考俞覺神奇,心中也愈充滿敬畏,那就是我頭頂上的星空和我內心的道德法則。」這是康德死後葬在哥尼斯堡的墓志銘,也是廣為流傳和引用的名言!那麼問題來了,康德所說的道德法則是什麼呢?由於道德法則在於每個人的經驗之先,因此道德法則是形式的,也就是說,它必不限於任何特定的情況,因為它適用於古往今來,每個社會,每一個人,所以它不會告訴你,你在什麼情況下,應該做什麼事?而是告訴你再所有的情況下,應該有的行為!
  • 康德哲學與《純粹理性批判》總結:一、背景與意義
    對於《純粹理性批判》這本書,可能要反覆經歷這樣的周期數次,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深意。在經過了讀厚的階段後,下面,希望通過3-4篇文章的內容,用一種在《純粹理性批判》之外的眼光,從不同的維度,對這本書進行一種「批判」(用批判實則大膽,只不過是一些個人感悟理解罷了)。
  • 讀懂福柯哲學,這3個關鍵詞,要知曉
    他是位同性戀者,他的主要學術興趣在於心理學,精神分析學,哲學等。他的思想,影響了文學,社會學,哲學,教育學,犯罪學,醫學,身體學,性學,傳播學,管理學等多種學科。學者把的學問命名為「生命政治學」、「知識考古學」。讀懂福柯哲學,這三個關鍵詞,要知曉。
  • 康德:人為自然界立法
    康德的書那麼難懂,不要說是原文,就是翻譯過來的中文,每個字都認識,每句話都念得通,但是組成上下文的意思,你卻像看天書一樣,那真的是另外一個神奇的世界。難怪有人埋怨康德,說,「看你的書,十個指頭都少了。為什麼?你文章中的句子超級繞,其中的從句用十個指頭都數來不過來。」所以,大學時代,當一個同學在啃《純粹理性批判》而樂此不疲時,我們都對他敬佩有加。
  • 南哲思享 | 張榮:「理性的致命一躍」:康德對恩典學的改造及其意義...
    如果離開恩典與自由的張力這個視域,康德思想的豐富性(甚至奧秘性質)就難以理解。關鍵詞:恩典學;致命的一躍;絕對給予;絕對自發性;自由意志康德哲學向來被稱作純粹理性哲學、現代性觀念的代表和啟蒙主義的典範,也被視為近代最偉大的自由辯護者。不過,對於康德理性哲學中的諸多「奧秘」依然缺乏足夠重視。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引質疑,作者回應
    關鍵詞:康德;倫理學;道德形上學;《道德形上學原理》;《人本倫理學》  康德的倫理學和他的其他哲學著述一樣,都有大批滿懷敬佩之情的追隨者。可在筆者看來,康德的倫理學其實非常糟糕,錯誤甚多,並且有不少是基本性的大錯誤。
  • 如何從哲學上理解「知性」?淺談康德
    不過,從根源上說,「知性」這個詞還是來自哲學。而且,不同於在生活用語中的含義如此豐富含混,「知性」在哲學中是有清晰界定的。02康德的知性概念考察人類的認識能力,作為認識的前提先確定我們認識事物的能力本身,是康德哲學的一個重要任務。
  • 評《韓東屏: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你的倫理學都不配爛
    前段時間學術圈裡有個非常有趣的事情,一位教授發表了一篇《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的文章,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大家都在討論一個學術性的文章,是否能用「爛」這個詞來表述,但卻沒有人關心這位教授所寫的內容到底如何。
  • 李澤厚:道德和倫理要分開看,一篇文章讀懂,康德黑格爾的道德觀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來聊聊我國當代哲學家,李澤厚老師的《哲學綱要》這本書,這本書可以說是李澤厚老師畢生思想的精華,是一本當代中國哲學集大成之作,其中包括三大部分「倫理學綱要」、「認識論綱要」、「存在論綱要」。
  • ——康德先驗哲學對時間的變革
    古希臘哲學尋求「萬物的本源」,最開始是從自然界,也就是現象界尋找的,例如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等等。但是如果整個現象界是在時間中呈現的,而時間又是流逝變動的,這讓現象界在時間中搖曳,產生了不確定性。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論文標題這麼野?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論文標題這麼野?澎湃號·媒體 原創 邢妍妍 光明日報 收錄於話題#光明夜讀166個
  • 自我意識思想:黑格爾哲學的理論精髓
    【關鍵詞】黑格爾  自我意識  我們意識    【中圖分類號】B80    【文獻標識碼】A自我意識的確定性自我意識思想是黑格爾哲學思想的理論精髓,也是國內哲學界備受關注和推崇的部分。在黑格爾看來,自我意識是人的意識發展中的一個環節。在它之前的環節是意識環節,其功能表現在能夠區分自我和對象,否則,思維就會陷入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