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究竟是什麼?
沒有人問我,我倒清楚,
有人問我,我想證明,便茫然不解了。
——奧古斯丁《懺悔錄》
時間,對人類有著永恆的吸引力,既有「彈指一揮間」形容時間之快,也有「度日如年」形容時間之慢。
「在宇宙產生之前,有時間嗎?」
這是一個困擾物理學的問題,也是令很多人著迷的問題。
如果說在宇宙產生之前有時間,那麼時間就是一種獨立的,不依附於別的東西而存在的特殊存在,可是所有的事物都是在宇宙產生之後才有的,時間這種特殊存在又是什麼呢?
回答沒有時間,則會陷入另一種迷思:「天地初開」之前是什麼呢?沒有時間的存在又是什麼樣的存在呢?
似乎哪一種回答都不能令人滿意。
康德的先驗哲學,變革了時間觀,作為感性純直觀的時間,給這個問題的思考提供了另一種路徑。
01
雖然宇宙產生於爆炸是非常晚近的理論,然而對宇宙產生之前的困惑,卻不是現代科學獨有的困惑,在中世紀,這個問題的形式為「上帝在創造世界之前有沒有時間?」
時間在古希臘並不成為問題,只有到了後來才變成了問題。
在古希臘,時間被視為一種獨立存在的客體,是一種特殊的存在者。
泰勒斯曾說「時間是最智慧的,因為它發現一切。」
這和人們對於時間的日常經驗非常吻合,就像人們常說,「時間可以證明一切」,暗示了時間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用赫拉克利特的話說就是,「時間是一個玩色子的兒童,王是兒童。」
萬物在時間中展現,萬物因時間而產生,又在時間中消亡。
可是這樣一來,在時間中的萬物就是變動的,缺少一個恆常的存在。
古希臘哲學尋求「萬物的本源」,最開始是從自然界,也就是現象界尋找的,例如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等等。
但是如果整個現象界是在時間中呈現的,而時間又是流逝變動的,這讓現象界在時間中搖曳,產生了不確定性。
赫拉克利特說「既存在又不存在」,赫拉底魯說「人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就是對現象變動的表述。
這樣的不確定性不符合「本源」的要求,於是從巴門尼德開始,古希臘哲學從現象轉向思想求得本源,於是有了巴門尼德的「邏各斯」,柏拉圖的「理念」。
一門尋找現象界之外的「本質」的學問,被亞里斯多德命名為「現象之後」,就是「形上學」。
近代,牛頓以物理學的形式為作為特殊存在的時間賦予了「科學」的根據。
尋求「本質」的事情交給了「形上學」,科學研究的對象是現象界,只要現象界在時間中是確定的,科學的結論就很穩固。
然而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讓情況發生了變化。
02
對現象界的認識來自於「思」,這就產生了另一個問題:人是怎樣認識現象界的呢?或者說,人可以認識現象嗎?
如果認識是來源於經驗,那麼自然科學就變成了對經驗的歸納。例如幾何學,是建立在空間之上的,人憑什麼從經驗中沒有的概念(三條線)構造出新的東西(三角形)呢?
經驗歸納的問題,容易出現例外。
羅素曾經幽默地形容休謨的問題是「被按時餵養的火雞,怎麼也歸納不出在周三的晚上要被殺掉。」
在澳大利亞發現黑天鵝之前,人們的經驗中天鵝都是白的。
一旦取消了時間和空間的絕對性,就無法保證人與現象界之間穩固的聯繫,休謨的破壞力凸顯——因果關係只是習慣聯想,沒有什麼必然性可言,科學大廈搖搖欲墜。
如果時間有著絕對實在性,是自在的存在,科學倒是有了可靠的基礎,在時間中的人也和現象界都有同樣的規律,因此也得以認識現象界。
但這種作為絕對存在的時間就是「萬物之王」,在時間裡的人,也和物一樣,受因果律的約束,沒有自由可言。
時間變成了人的存在方式,一切都遵循時間的安排,取消了人的自由。
似乎很難有兩全其美的答案。
「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都是康德的心頭好,他既不願意看到科學受到質疑,更不願意犧牲人的自由,他的先驗哲學意圖拯救「現象」,捍衛「自由」,把時間變成了」人的時間」。
03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區分了現象界和物自身。
人只能認識物自身在現象界的顯象,而物自身本身,則是不可知的。
知識與對象發生關係,是一種直觀。
而人通過對象的刺激心靈產生表象的能力,叫感性。
藉助於感性,對象才能被給予,也就是說,感性才能提供直觀,才能讓我們認識對象的表象。
而直觀經過思考,就產生概念,這個能力,康德稱之為知性。
一切顯象都是在現象界顯現的,但人們認識顯象的方式,是先天存在在心靈中的。
所謂「先驗哲學」,就是探討在經驗之前,在認識事物之前,人的腦子裡「先天」地裝著的那些東西。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東西,人才能如此這般地認識事物。
雖然現代科學模擬了動物眼中的世界,但這種「模擬」也是建立在人對世界的視覺之上的,人永遠不可能真正知道家裡的貓和狗是怎樣看待共處的這個空間。
所以人認識世界的原則是先天的,這種原則並不屬於後天的感覺,而是感性的純形式本身。
有兩種作為先天知識的原則的感性直觀純形式,那就是時間和空間。
作為感性直觀純形式,時間是被先天地給予我們的。
唯有在時間之中,一切現象界的事物才得以顯現。
時間是先天地被給予的。唯有在時間中,顯象的一切現實性才是可能的。
因此,時間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人的內化的時間。
在《星際穿越》裡,主人公來到了五維空間,那裡的時間也是可見物。
所以時間-空間只有對人類才是這樣的形式,是人的內感官的純形式,並不是外部物體的規定,而恰恰是時間這種純形式,才讓我們如此感覺到物體。
時間僅是人的直觀的主觀條件,離開了人,時間什麼也不是。
對於宇宙產生之前有沒有時間這個問題,康德也給出了回答:
如果你們假定某種東西絕對地開始存在,則你們就必須有一個它還不存在的時刻。但你們如果不想讓這個時刻依附於已經存在的東西,又讓它依附於什麼呢?一個先行的空洞的時間不是知覺的對象……
沒有獨立於人的絕對性時間存在,在宇宙產生之前,在人之外,沒有時間。
既然時間和空間是被人先天賦予的內在的感性直觀形式,就為認識現象提供了條件,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論證了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而科學知識都是先天綜合判斷,即既增加新內容,又能提供普遍必然性。
因此,康德的哲學也被稱為「先驗哲學」。
康德對時間的變革,不只鞏固了科學的基礎,還給人的自由留下了足夠的位置。
對於現象界的人而言,人也是時間內的存在。
但時間並不是人唯一的存在方式,人還有非時間的存在方式——自由的存在。
作為有自由意志的存在,人又屬於本體界。
與其說康德為「信仰」留下地盤,不如說康德為人的自由提供了護盾,維護了人的尊嚴。
既然人的自由意志並不受時間約束,就不存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切,都是你自己作出的選擇。
康德雖然對時間作出了主體化的努力,卻依然把時間限定在現象界,與人的自由沒有任何關係,人被分成現象(時間)世界和本體(自由)世界的存在。
然而實際上這兩個世界對於人來說是一個整體性世界,並不存在兩個世界的疊加,所以後來海德格爾那裡的人(此在)就置於世界的整體性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