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產生之前有時間嗎?——康德先驗哲學對時間的變革

2020-12-17 金汐筆談

時間究竟是什麼?

沒有人問我,我倒清楚,

有人問我,我想證明,便茫然不解了。

——奧古斯丁《懺悔錄》

時間,對人類有著永恆的吸引力,既有「彈指一揮間」形容時間之快,也有「度日如年」形容時間之慢。

「在宇宙產生之前,有時間嗎?」

這是一個困擾物理學的問題,也是令很多人著迷的問題。

如果說在宇宙產生之前有時間,那麼時間就是一種獨立的,不依附於別的東西而存在的特殊存在,可是所有的事物都是在宇宙產生之後才有的,時間這種特殊存在又是什麼呢?

回答沒有時間,則會陷入另一種迷思:「天地初開」之前是什麼呢?沒有時間的存在又是什麼樣的存在呢?

似乎哪一種回答都不能令人滿意。

康德的先驗哲學,變革了時間觀,作為感性純直觀的時間,給這個問題的思考提供了另一種路徑。

01

雖然宇宙產生於爆炸是非常晚近的理論,然而對宇宙產生之前的困惑,卻不是現代科學獨有的困惑,在中世紀,這個問題的形式為「上帝在創造世界之前有沒有時間?」

時間在古希臘並不成為問題,只有到了後來才變成了問題。

在古希臘,時間被視為一種獨立存在的客體,是一種特殊的存在者。

泰勒斯曾說「時間是最智慧的,因為它發現一切。」

這和人們對於時間的日常經驗非常吻合,就像人們常說,「時間可以證明一切」,暗示了時間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用赫拉克利特的話說就是,「時間是一個玩色子的兒童,王是兒童。」

萬物在時間中展現,萬物因時間而產生,又在時間中消亡。

可是這樣一來,在時間中的萬物就是變動的,缺少一個恆常的存在。

古希臘哲學尋求「萬物的本源」,最開始是從自然界,也就是現象界尋找的,例如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等等。

但是如果整個現象界是在時間中呈現的,而時間又是流逝變動的,這讓現象界在時間中搖曳,產生了不確定性。

赫拉克利特說「既存在又不存在」,赫拉底魯說「人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就是對現象變動的表述。

這樣的不確定性不符合「本源」的要求,於是從巴門尼德開始,古希臘哲學從現象轉向思想求得本源,於是有了巴門尼德的「邏各斯」,柏拉圖的「理念」。

一門尋找現象界之外的「本質」的學問,被亞里斯多德命名為「現象之後」,就是「形上學」。

近代,牛頓以物理學的形式為作為特殊存在的時間賦予了「科學」的根據。

尋求「本質」的事情交給了「形上學」,科學研究的對象是現象界,只要現象界在時間中是確定的,科學的結論就很穩固。

然而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讓情況發生了變化。

02

對現象界的認識來自於「思」,這就產生了另一個問題:人是怎樣認識現象界的呢?或者說,人可以認識現象嗎?

如果認識是來源於經驗,那麼自然科學就變成了對經驗的歸納。例如幾何學,是建立在空間之上的,人憑什麼從經驗中沒有的概念(三條線)構造出新的東西(三角形)呢?

經驗歸納的問題,容易出現例外。

羅素曾經幽默地形容休謨的問題是「被按時餵養的火雞,怎麼也歸納不出在周三的晚上要被殺掉。」

在澳大利亞發現黑天鵝之前,人們的經驗中天鵝都是白的。

一旦取消了時間和空間的絕對性,就無法保證人與現象界之間穩固的聯繫,休謨的破壞力凸顯——因果關係只是習慣聯想,沒有什麼必然性可言,科學大廈搖搖欲墜。

如果時間有著絕對實在性,是自在的存在,科學倒是有了可靠的基礎,在時間中的人也和現象界都有同樣的規律,因此也得以認識現象界。

但這種作為絕對存在的時間就是「萬物之王」,在時間裡的人,也和物一樣,受因果律的約束,沒有自由可言。

時間變成了人的存在方式,一切都遵循時間的安排,取消了人的自由。

似乎很難有兩全其美的答案。

「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都是康德的心頭好,他既不願意看到科學受到質疑,更不願意犧牲人的自由,他的先驗哲學意圖拯救「現象」,捍衛「自由」,把時間變成了」人的時間」。

03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區分了現象界和物自身。

人只能認識物自身在現象界的顯象,而物自身本身,則是不可知的。

知識與對象發生關係,是一種直觀。

而人通過對象的刺激心靈產生表象的能力,叫感性。

藉助於感性,對象才能被給予,也就是說,感性才能提供直觀,才能讓我們認識對象的表象。

而直觀經過思考,就產生概念,這個能力,康德稱之為知性。

一切顯象都是在現象界顯現的,但人們認識顯象的方式,是先天存在在心靈中的。

所謂「先驗哲學」,就是探討在經驗之前,在認識事物之前,人的腦子裡「先天」地裝著的那些東西。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東西,人才能如此這般地認識事物。

雖然現代科學模擬了動物眼中的世界,但這種「模擬」也是建立在人對世界的視覺之上的,人永遠不可能真正知道家裡的貓和狗是怎樣看待共處的這個空間。

所以人認識世界的原則是先天的,這種原則並不屬於後天的感覺,而是感性的純形式本身。

有兩種作為先天知識的原則的感性直觀純形式,那就是時間和空間。

作為感性直觀純形式,時間是被先天地給予我們的。

唯有在時間之中,一切現象界的事物才得以顯現。

時間是先天地被給予的。唯有在時間中,顯象的一切現實性才是可能的。

因此,時間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人的內化的時間。

在《星際穿越》裡,主人公來到了五維空間,那裡的時間也是可見物。

所以時間-空間只有對人類才是這樣的形式,是人的內感官的純形式,並不是外部物體的規定,而恰恰是時間這種純形式,才讓我們如此感覺到物體。

時間僅是人的直觀的主觀條件,離開了人,時間什麼也不是。

對於宇宙產生之前有沒有時間這個問題,康德也給出了回答:

如果你們假定某種東西絕對地開始存在,則你們就必須有一個它還不存在的時刻。但你們如果不想讓這個時刻依附於已經存在的東西,又讓它依附於什麼呢?一個先行的空洞的時間不是知覺的對象……

沒有獨立於人的絕對性時間存在,在宇宙產生之前,在人之外,沒有時間。

既然時間和空間是被人先天賦予的內在的感性直觀形式,就為認識現象提供了條件,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論證了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而科學知識都是先天綜合判斷,即既增加新內容,又能提供普遍必然性。

因此,康德的哲學也被稱為「先驗哲學」。

康德對時間的變革,不只鞏固了科學的基礎,還給人的自由留下了足夠的位置。

對於現象界的人而言,人也是時間內的存在。

但時間並不是人唯一的存在方式,人還有非時間的存在方式——自由的存在。

作為有自由意志的存在,人又屬於本體界。

與其說康德為「信仰」留下地盤,不如說康德為人的自由提供了護盾,維護了人的尊嚴。

既然人的自由意志並不受時間約束,就不存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切,都是你自己作出的選擇。

康德雖然對時間作出了主體化的努力,卻依然把時間限定在現象界,與人的自由沒有任何關係,人被分成現象(時間)世界和本體(自由)世界的存在。

然而實際上這兩個世界對於人來說是一個整體性世界,並不存在兩個世界的疊加,所以後來海德格爾那裡的人(此在)就置於世界的整體性之中了。

相關焦點

  • 康德的哲學並不一定艱深難懂
    18世紀,有許多人都相信他的說法,康德身邊的人,尤其是女性,也對史威登堡很感興趣。康德對於只有史威登堡一人有機會目睹天上的神秘世界這件事感到懷疑。他不禁思考,人類真有這樣的能力嗎?現代人也和康德一樣懷疑這個可能。只不過,我們容易得出以下的結論:擁有不可思議能力的人是否一定存在。
  • 康德哲學與《純粹理性批判》總結:一、背景與意義
    康德,一個傳聞中散步的時間可以被鄰居拿來對表的哲學家,一個一輩子沒結婚也沒走出自己小鎮的德國人,卻寫出了整個哲學史都無法迴避的一本著作——《純粹理性批判》。這本術語多,長句比術語還多的哲學著作,勸退了很多想要研讀的人。康德為什麼要寫這本書,他的靈感來源是什麼,他的研究方法和結論又是什麼。
  • 康德: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
    16歲考入柯尼斯堡大學,24歲大學畢業時因為家境窮困未取得碩士學位,畢業後很長時間內一直擔任家庭教師,直到31歲才成為柯尼斯堡大學一名無薪酬的講師,依靠學生的聽課費為生,46歲才成為該校一名邏輯學與形上學教授。康德深居簡出,終身未娶,一輩子過著單調的學者生活。直到80歲去世,從未踏出過出生地。
  • 康德與走步,「走」出的哲學
    康德嚴格地過著極其有規律的生活,關於此,同時代人的書信和報導中都有記載。他總是五點起床,然後立即投入工作。從七點至九點,他在大學裡講課。九點至下午一點,就是他用於個人研究的主要工作時間段,他的科學著作大都是在這段時間裡完成的。接著是午餐時間,進餐時康德幾乎總是有客人陪伴,他更喜歡接待的客人都是普通市民而非學者。
  • ——康德的解釋最為透徹!
    我們可以把這個發現推廣到整個哲學。它的歷史跨越了數千年,但不太清楚「進步」是如何在科學上取得的。例如,鍊金術發展到更嚴格的化學研究;我們可以說任何一種哲學都是以類似的方式發展起來的嗎?康德認為這是哲學本身的一種屬性。哲學,特別是形上學的研究,必須與本體調和:一個對人類的理解是完全不可知的領域。
  • 康德的美學文論說
    康德(Imanuel Kant,1724―1804)是德國古典哲學和美學的奠基人。他的主要美學著作是《判斷力批判》(1790)。他的文藝理論觀點也主要出自該書。康德的文論是以他的先驗唯心主義的哲學和美學為基礎的。
  • 「創作開運禮」康德的自在之物困惑丨出現與實在之間究竟有何聯繫
    在康德的哲學中,自在之物是一個無法繞開的重要概念。他正是在此概念基礎上發展出了其「哥白尼式革命」的先驗哲學。從此之後,主觀不在只是與客觀相符,同時客體也必須被納入到主體的先天時空直觀形式和知性範疇中,才能被我們所感知,所理解。
  • 南哲思享 | 張榮:「理性的致命一躍」:康德對恩典學的改造及其意義...
    但康德對時間的分析不如奧古斯丁精細,奧古斯丁在上帝的創造和心靈的伸展兩個維度展開分析,把時間和思看做本源同一關係,心靈的伸展(思)有能動性(使瞬間變為時長,進而得以度量),伸展同時也有限度和朝向之規定,進而闡明了時間和意志(自由)的關係。
  • 如何從哲學上理解「知性」?淺談康德
    比如「知性美」、「知性女人」,就常用來形容一種有文化有內涵的氣質。這種氣質既不那麼情緒衝動,又不是過於精明計較,而是能給人以成熟、溫和、聰慧、優雅的感覺,深受人們喜愛。不過,從根源上說,「知性」這個詞還是來自哲學。而且,不同於在生活用語中的含義如此豐富含混,「知性」在哲學中是有清晰界定的。
  • 快與慢 | 科耶夫《論康德》:為康德在哲學史中「定位」
    科耶夫認為,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代表了從人類最初投身哲學的時代以來,從巴門尼德和赫拉克利特對哲學的「正題」和「反題」斷言之後,到康德為止,這期間為達到真理所做的最根本的努力。對柏拉圖來說,真理或概念是永恆的——因此是一種堅實的東西,它不因時間的流逝而毀滅——相對於永恆來說——甚至可以說比永恆更「堅實」,因為柏拉圖認為它是位於時間之外的。
  • 相對論物理學與康德時空觀念的差異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時空觀念令人感到驚異又困惑,將其簡述如下:人類的知識起源於經驗,經驗的認識來源於現象。人類有接受現象的能力即感性,但感性並不是一種無限的能力,它所接受的現象也是有限的。換句話說,感性並不能接受所有「現象」,而只能接受能為我們所接受的現象,這些現象必定需要符合某些基本形式,但這些形式卻並不依賴於人類經驗,它們是先於一切人類經驗即「先驗」的。康德認為這些形式無他,而就是空間和時間——一切經驗對象要能夠提供給我們,必須要在時間上延續並且佔據一定的空間體積。這些就是康德時空觀念的一些要點。
  •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哲學類 · 255種
    13.純粹現象學通論 [德]胡塞爾14.存在與時間 [德]海德格爾15.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 [德]康德16.道德情操論 [英]亞當·斯密17.道德形上學探本 [德]康德29.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 [德]費爾巴哈30.多元的宇宙 [美]威廉·詹姆士31.發生認識論原理 [瑞士]皮亞傑32.法哲學原理 [德]黑格爾33.泛神論要義 [英]約翰·託蘭德
  • 康德:人為自然界立法
    他一生沒有離開過自己出生的東普魯士小鎮柯尼西斯堡(現變成俄羅斯領土,改名加裡寧格勒),可充盈他思想的卻是無窮無際的洪荒宇宙和紛繁複雜的人類社會,他的大部分活動範圍就是圍繞自己的房子散步。 詩人海因裡希·海涅是這樣描述康德的日常生活的:我不認為與城鎮居民伊曼努爾·康德相比,大教堂時鐘在完成自己每日工作方面會採取一種更冷靜,更有規律的方式。
  • 在宇宙誕生之前,時間並不存在?時間究竟是什麼?
    說白了就是宇宙是時間和空間的集合。後來,古代的學者們基本上就是繼承了這個認知並且開始發揚光大。在後世的一些著作中常常重複記述了這個定義。那為什麼中國古人會有這樣的認識呢?我們要知道古代是沒有手機和手錶的,那你有想過他們如何看時間嗎?
  • 康德的「十二範疇」是在說什麼?
    但,如果我們願意死纏爛打的話,叔本華也總有招架不住的時候。因為任何哲學體系都有隻屬於它自己的邏輯破綻,而且越是精巧、越是燒腦、越是在智力上顯得格外迷人的體系,也越容易存在致命的破綻。而哲學最迷人的地方就在於,有些理論和體系,在直覺上感覺怎麼都不可能成立,但任憑人們如何絞盡腦汁都無法做出有力的反駁。現在是一個哲學沒落的時代,我們對哲學的態度只能採取一種審美的姿態,凝視哲學之美。比如,現在我們就可以用康德和叔本華的哲學來解答:「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這個經典問題。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類理性認知之外的世界是怎麼樣的?
    今天我們從《純粹理性判斷》第二版序言開始講起,在序言裡康德把自己比喻為哥白尼式的哲學家,這話除了表示自己的觀點很有顛覆性之外,還有更深刻的含義,我們需要慢慢理解。在哥白尼之前,人類對日月星辰的認知還停留在「地心說」的層面,認為所有天體都圍繞著地球運動,從直觀上看這似乎是一目了然,不可辯駁的事實。
  • 解讀康德的道德哲學,需要這3個關鍵詞
    康德是德國哲學家,也是被被普遍認為有史以來最深刻和最偉大的哲學家自已。他以他的三大批判而聞名世界。在《道德形上學基礎》與《實踐理性批判》中,詳細闡釋了他的道德哲學。解讀康德的道德哲學,需要這3個關鍵詞。這三個關鍵詞是:知道自己的責任,善意,道德律。
  • 康德「道德的宗教」之實踐功能
    也就是說, 道德法則要求現實中的有感性特質的理性存在者與它的完全適應性, 但實際上, 由於人向善的改變只能是在時間中逐漸進步的, 所以, 永遠達不到與崇高的道德法則的完全適應性, 於是, 我們的理性有一種主觀需要, 希望能夠得到來自最高的存在者的協助。這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 因為我們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 我們的本性中既有向善的稟賦, 但同時又有趨惡的傾向, 而且有著某種根本的惡。
  • 看看這些常見的哲學術語,你了解幾個?
    在哲學上,它使人聯想到下述思想:人類頭腦包含有若干內在的特徵,它可為人類理性和悟性提供基礎。不過,「先驗」還指論證中的各種合理性形式,它不依賴感覺或其他類型的經驗。參見笛卡兒和康德。 康德提出的關於人類判斷的一種理論,認為命題和判斷可分為分析的和綜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