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哲學並不一定艱深難懂

2020-12-24 獨視角

說到近現代哲學史裡最為難懂的哲學著作,首推康德(Immanuel Kant)的《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這本書向來被很多人認為艱深難懂。然而,這本書實際上並不難理解。只有那些把平日成見認定為事實的人,才會覺得內容晦澀。

康德生於18世紀的普魯士,於哥尼斯堡大學擔任哲學教授,在57歲時撰寫《純粹理性批判》一書。這本書的內容是闡述有關人類認識的界限。以過著規律生活的軼事聞名的康德,給人腦筋固執的學者印象,而他的這種形象被大肆渲染。19世紀的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這麼形容康德:「他幾乎是過著抽象的獨居生活,沒什麼生活而言,經歷很貧乏。他過分認真,疑心重,他的文章就象是乾癟的包裝紙。」

海涅之所以如此口出惡言,是因為他一點也不了解康德的哲學。實際上,康德既不死腦筋,也並非冥頑不靈;他不是那種在大學裡教授一成不變課程、墨守成規的學者。大抵來說,真正的哲學家對許多事物都抱持關心,過著比一般人更為活躍的生活。

康德和一般人的差別

在穿著打扮上康德也很費心思;他曾在書中寫道:「趕流行的傻瓜要勝過落伍的傻瓜。」康德每天花數小時在午餐上,他會和各行各業的人聊天談笑。他不談哲學,喜好和眾人閒話家常。

當時,一位名叫史威登堡(Emanuel Swedenborg)的瑞典學者的事跡在哥尼斯堡地區蔚為話題。據傳史威登堡曾數次造訪「天堂」,他還將自己在「天堂」的見聞寫作成書。

例如,史威登堡詳細描繪了夭折的胎兒和幼童在「天堂」的生活。一直到現代還有人真心相信他所宣稱的那些神秘論述。18世紀,有許多人都相信他的說法,康德身邊的人,尤其是女性,也對史威登堡很感興趣。康德對於只有史威登堡一人有機會目睹天上的神秘世界這件事感到懷疑。他不禁思考,人類真有這樣的能力嗎?

現代人也和康德一樣懷疑這個可能。只不過,我們容易得出以下的結論:擁有不可思議能力的人是否一定存在。我們總是輕易便將文字與現實連接在一起:那些人被稱做靈能者,既然有靈能者這個稱呼,就代表世上真有這樣的人。這是很不合理的思考邏輯,因為名稱並不能保證某物的實際存在。

康德不認為世界上有特別的人類,如果史威登堡也是人類,他理當不會擁有超出同是人類的我們的能力。因此,他和我們對於看得見的東西和看不見的東西的認知,也應該是相同的。

研究小問題,也能造就一門哲學

眾所周知,人類並不具有認識世上一切事物的能力。前面提到的史威登堡的例子,答案就是他不可能看見超出人類認知能力所及的東西。雖說如此,康德並非完全否定神秘事物的存在。康德也曾充分暗示神靈和神秘事跡的存在,只不過他認為人類的才智尚且無法理解這些事情。

從康德的例子,有很多事物我們可以重新思考。首先,不用把哲學想得太艱深,認為一定是討論抽象、專業的事物,研究實際生活中產生的小疑問,也可能造就一門哲學。康德不只是個站在大學講臺上教授既有哲學知識的專業教師;他也不像個偏執狂般埋首在那些僅對專門領域者有意義的枝微末節事項上進行研究。康德是試著去徹底思索每個人都曾經產生的疑問。簡而言之,他所做的是從沒有人做過的事。因為沒有先例,也沒有模板,他只能靠一己之力從頭開始。

從這樣的視點開始思考,康德寫成了《純粹理性批判》。書名雖然使用「批判」一詞,但這是指對人類純粹理性的考察之意。如要極簡單扼要地介紹《純粹理性批判》一書,內容可以歸納如下:

人類生來就擁有對時間、空間、數目、大小的概念,以這樣的形式來認識事物。也就是說,人類並不是以事物本來的面貌來看待、認識物自身。因此,促成人類理解事物的理性、悟性和感性自然有一定的局限。

相關文章:

如何理解康德的「先驗哲學」?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三大問題

德國哲人尋蹤:康德和哥尼斯堡

相關焦點

  • 康德與走步,「走」出的哲學
    康德叫伊曼努爾·康德,他於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柯尼斯堡(普魯士),他的父親是個馬具匠。他在柯尼斯堡的弗裡德裡克學校學習了七年,後來他說,他對學校的課程基本上沒有多大興趣,他真正感興趣的領域是自然科學和哲學。1740年,他進入柯尼斯堡大學學習,先是學習神學,不久就因為對哲學和自然科學的興趣,而放棄了神學學習。
  • 康德: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
    康德(1724—1804年)康德(1724-1804年),全名伊曼努爾·康德,德國18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康德深居簡出,終身未娶,一輩子過著單調的學者生活。直到80歲去世,從未踏出過出生地。
  • 康德哲學與《純粹理性批判》總結:一、背景與意義
    所以進入20世紀之後,人們發現有必要用一種全新的觀點來看待主體,也就是所謂的「主體間」——並不把主體客體看作對立的存在,而是將一切都視為平等的主體,並主要研究主體間的關係,這就是現代哲學的一種「主體間論」。
  • 如何從哲學上理解「知性」?淺談康德
    不過,從根源上說,「知性」這個詞還是來自哲學。而且,不同於在生活用語中的含義如此豐富含混,「知性」在哲學中是有清晰界定的。近代以來,最為清晰地界定知性的是康德。康德認為人具有三種先天的認識能力,分別是感性、知性和理性。知性思維超越感性,但是它的層次又不同於嚴格意義上的理性。
  • ——康德先驗哲學對時間的變革
    康德的先驗哲學,變革了時間觀,作為感性純直觀的時間,給這個問題的思考提供了另一種路徑。01雖然宇宙產生於爆炸是非常晚近的理論,然而對宇宙產生之前的困惑,卻不是現代科學獨有的困惑,在中世紀,這個問題的形式為「上帝在創造世界之前有沒有時間?」
  • 解讀康德的道德哲學,需要這3個關鍵詞
    康德是德國哲學家,也是被被普遍認為有史以來最深刻和最偉大的哲學家自已。他以他的三大批判而聞名世界。在《道德形上學基礎》與《實踐理性批判》中,詳細闡釋了他的道德哲學。解讀康德的道德哲學,需要這3個關鍵詞。這三個關鍵詞是:知道自己的責任,善意,道德律。
  • 康德:人為自然界立法
    但對於康德,很少人真正地堅持讀下去,因為康德實在是太難懂了。康德像神一樣存在,永遠樹在你的心中,等你有了一定的學術功底,要想弄懂它的念頭又會冒出來,當然,大多數人只會在心裡保留康德神一樣的位置,除了敬畏,再也難以親近他。記住的只有他的墓志銘,「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
  • 康德的美學文論說
    康德(Imanuel Kant,1724―1804)是德國古典哲學和美學的奠基人。他的主要美學著作是《判斷力批判》(1790)。他的文藝理論觀點也主要出自該書。康德的文論是以他的先驗唯心主義的哲學和美學為基礎的。
  • 快與慢 | 科耶夫《論康德》:為康德在哲學史中「定位」
    科耶夫理解的康德與他的《理性的異教哲學史》和《黑格爾導讀》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西方哲學史。因此,《論康德》的出版對於理解科耶夫的思想脈絡以及西方哲學史具有重要意義。科耶夫認為,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代表了從人類最初投身哲學的時代以來,從巴門尼德和赫拉克利特對哲學的「正題」和「反題」斷言之後,到康德為止,這期間為達到真理所做的最根本的努力。對柏拉圖來說,真理或概念是永恆的——因此是一種堅實的東西,它不因時間的流逝而毀滅——相對於永恆來說——甚至可以說比永恆更「堅實」,因為柏拉圖認為它是位於時間之外的。
  • 相對論物理學與康德時空觀念的差異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時空觀念令人感到驚異又困惑,將其簡述如下:人類的知識起源於經驗,經驗的認識來源於現象。人類有接受現象的能力即感性,但感性並不是一種無限的能力,它所接受的現象也是有限的。換句話說,感性並不能接受所有「現象」,而只能接受能為我們所接受的現象,這些現象必定需要符合某些基本形式,但這些形式卻並不依賴於人類經驗,它們是先於一切人類經驗即「先驗」的。康德認為這些形式無他,而就是空間和時間——一切經驗對象要能夠提供給我們,必須要在時間上延續並且佔據一定的空間體積。這些就是康德時空觀念的一些要點。
  • 康德的「十二範疇」是在說什麼?
    因為任何哲學體系都有隻屬於它自己的邏輯破綻,而且越是精巧、越是燒腦、越是在智力上顯得格外迷人的體系,也越容易存在致命的破綻。而哲學最迷人的地方就在於,有些理論和體系,在直覺上感覺怎麼都不可能成立,但任憑人們如何絞盡腦汁都無法做出有力的反駁。
  • 康德「道德的宗教」之實踐功能
    作者:上饒師範學院教授, 南昌大學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詹世友  摘 要:康德認為, 道德哲學本身並不需要宗教, 但道德必然導向宗教。所以, 道德哲學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自然哲學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康德認為, 只有純粹理性界限裡的宗教才能為此提供希望, 而這種希望也是我們的理性的內在需要, 否則理性的追求就無法得到安頓。  其次, 在康德看來, 在闡明了上帝的存在理由之後, 我們可以對上帝能夠以不管什麼樣的方式給予我們以幫助抱有一種希望。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頭頂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重點介紹了: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的哲學含義。今天內容開始之前,先請您思考一個問題:「這個世界上會不會存在一種先天的綜合判斷呢?」王國維年輕的時候死磕過康德哲學,特別是「三大批判」中的《純理性批判》,這部書歸根結底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先天的綜合判斷如何可能?而這個問題本質,是探究理性的功能和疆界。康德的「三大批判」分別是《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決斷力批判》。
  • 著名哲學家「康德」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對於康德的哲學地位,日本學者這麼比喻說,康德就像一個蓄水池,以往的哲學流向他這裡,所有後來的哲學都從他這裡流出。當時,處於同時代的歌德稱康德毫無疑問是新時代哲學家中最優秀的,並說他的教導影響細密綿長,滲入我們德意志文化的最深處。您即使沒讀過康德寫的一個字,也依然處於他的影響之下。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類理性認知之外的世界是怎麼樣的?
    康德的想法也是一樣的。在哲學的經驗論裡,如果一個人面前擺著一個蘋果,那麼這個蘋果是什麼樣,人就應該把他認為成什麼樣。但真是這樣的話,就沒法解釋人類的先天知識從何而來,也沒有辦法驗證任何一個先天綜合判斷。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引質疑,作者回應
    [1]41這就不能不讓人生疑:如果道德形上學真是完全清除了一切經驗的理性知識或純粹哲學,為什麼要「從普通認識」而不 是直接從形式化的命題或純粹理性認識開始?由於所謂「普通認識」就是被康德不屑的依賴經驗 或來自經驗的認識,就是「大眾的道德哲學」或「屬於人學的東西」,這就說明,康德研究道德和建 構道德哲學的方法,同樣是要從經驗開始,並依賴經驗才能過渡到道德形上學的方法。
  • 洛夫克拉夫特:克蘇魯神話,顛倒康德的恐怖
    洛夫克拉夫特:克蘇魯神話,顛倒康德的恐怖我們都以為哲學和文學是兩個平行學科,最多只是在各自的文本中指涉或反映另一方。然而,假如說哲學的一大目標,是科學地研究行動主體和行動客體的關係,而文學是藝術地描述兩者的互動和拉扯——那麼,從目的來說,哲學與文學終究是同質的。小說所刻劃的,大多是主體在冒險中尋得了客體,又或者相反,主體在歷劫中確定了自己終不能得到客體而平復自己的欲望。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這篇論文究竟爛在哪裡?
    小小的一篇文章竟然敢橫掃康德倫理學,進而橫掃國際康德學術圈,外加中國小半個外哲圈。如果康德倫理學其實很爛,那麼研究康德的所有學者肯定更爛,智商肯定更是堪憂,否則他們怎麼就看不出來,自己的研究對象很爛呢?
  • 南哲思享 | 張榮:「理性的致命一躍」:康德對恩典學的改造及其意義...
    如果離開恩典與自由的張力這個視域,康德思想的豐富性(甚至奧秘性質)就難以理解。關鍵詞:恩典學;致命的一躍;絕對給予;絕對自發性;自由意志康德哲學向來被稱作純粹理性哲學、現代性觀念的代表和啟蒙主義的典範,也被視為近代最偉大的自由辯護者。不過,對於康德理性哲學中的諸多「奧秘」依然缺乏足夠重視。
  • ——康德、黑格爾和克勞塞維茨
    一、以人類共同體為中心:康德的國際關係「永久和平」理念   康德是西方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其「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因思想深邃和論證綿密而成為西方哲學史上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