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康德倫理的蝙蝠俠不殺主義,與腐朽資本主義,成了罪惡的溫床

2020-12-05 閒說漫威

提到超級英雄反派角色,小丑都是一個不可避免要討論到的角色。

在漫畫中,將蝙蝠俠的助手第二任羅賓打到血肉模糊之後直接炸死;

當著十幾個嬰兒的面,槍殺戈登局長的第二任妻子,還打爛他女兒芭芭拉的脊椎,致使其癱瘓;

甚至還借蠱惑超人,殺害超人已經懷孕的妻子露易絲等等;

這樣一個窮兇極惡的人,不管是從法律層面,還是從道德層面上來審判,都應該是絕對死刑。

但是,在漫畫和電影中,蝙蝠俠卻是由於自身的原則,的「不殺主義」,多次對小丑手下留情,僅僅只是將小丑逮捕。

不殺主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蝙蝠俠。

然而,蝙蝠俠的反派,小丑、企鵝人、稻草人等等多次入獄被捕,但又多次逃出阿卡姆,越獄成功後又再次禍害無辜的市民。

這樣的不殺主義,背後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含義?

不殺主義的起源

想了解不殺主義,就要從蝙蝠俠不殺主義的開始說起。

雖然創造蝙蝠俠這個角色的人是鮑勃·凱恩和比爾·芬格,但是提出不殺主義的卻是偵探漫畫社(DC的前身)一個新人,惠特尼·埃爾斯沃思。

彼時,蝙蝠俠雖然是史上第二個超級英雄角色,但是還沒有形成自己的一套世界觀,在大眾眼光,他只是一個類佐羅的漫畫角色,一個義警。

而惠特尼則是希望蝙蝠俠能夠超越義警,成為一名與超人並肩的、真正的超級英雄。

而創作者芬格同意了這樣的觀點,認為如果蝙蝠俠要與小丑、企鵝人這樣的反派角色戰鬥,需要有一個明確的道德制高點。

蝙蝠俠不應該僅僅只是漫畫主角,更應該成為一個英雄。

蝙蝠俠的不殺主義,就這樣確定了下來。而在漫畫中,第一次出現蝙蝠俠的不殺主義,應該是在1940年的個人刊中,他對助手羅賓說「記住,我們從來不用任何武器殺人!」

至此,蝙蝠俠的不殺主義,也就正式拉開序幕。

普世的道德法則,康德倫理與不殺主義

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在1785年出版的《道德形上學的基礎》中提出這樣一個哲學概念:康德倫理。

善良意志之所以為善,不是因為她所促成的東西,和它所導致的結果,而是意願而善。

即判斷一個人的行為是否道德,根本在於的動機,而非最後產生的結果。

也即是動機正義,而非結果正義。

而擁有善良意志的人,不管他的行為會帶來怎樣的後果,他都是只是為了善而善,這樣的善才是崇高的。

而其中,還有根據事情本身是否符合「普遍法則」來驗證善與惡。

即是相同的一件事情,如果所有人都在做,世界不會崩毀,那麼就是正確的善良的。反之,就是錯誤的邪惡道德。

漫畫中,在旁人問蝙蝠俠為什麼不殺小丑,蝙蝠俠說:「我不殺他的確是因為我的原則,以及我所堅持的信仰,但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我殺了他,哥譚也會反饋我更加糟糕的東西。」

蝙蝠俠保護他人的行為,是正確的。但是如果殺了小丑,這就等於謀殺了殺人犯,如果每個人都遵循這條「殺死殺人犯」的規則,那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成了殺人犯。

不管是出於任何目的,殺人本身,是不能被普遍化的行為。

基於這樣的理論,蝙蝠俠的不殺主義,更多像是一種潘多拉魔盒的封印,蝙蝠俠不殺,就是封鎖了潘多拉魔盒,而蝙蝠俠殺人,就是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不殺主義,在當時更像是猶太人的自我拯救

經常看美漫的讀者應該會發現,美漫早期的創作者基本上都是猶太人。

超人的創作者傑裡·西格爾、喬·舒斯特是猶太人;

美國隊長的創作者喬·西蒙、傑克·科比是猶太人;

蝙蝠俠的創作者鮑勃·凱恩、比爾·芬格也是猶太人;

這些來自同一時代的漫畫家,在20世紀30年代期間,基本上都經歷過一段專屬猶太人的黑暗歲月。

在那段時期,德裔美國人和紐約的種族主義者組成的三K黨,還有查爾斯·考林組織發起的「基督前線運動」,聯合起來打擊猶太人。

在這樣的情況下,正規的廣告公司和出版行業,都不太願意接受猶太人,只有影響力較小,且面向的受眾大多為孩童的漫畫行業,猶太人才有立足之地。

而在那時候,有關於漫畫書是通俗文學的一種消極形式,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的說法。

在這樣的情況下,超人和蝙蝠俠在早期的不殺主義,在外界看來,更像是一種自我保護。在漫畫中蝙蝠俠有明確的說法。

不殺主義的背後,事實上就是為了維護資本主義的道德和法律

在哥譚中,最出名的建築不是蝙蝠洞,而是阿卡姆瘋人院。

這裡關閉了蝙蝠俠大部分的敵人,因為在蝙蝠俠對罪犯進行抓捕之後,將這些罪犯交給了哥譚政府來進行審判。

而哥譚這個自上而下都是腐敗的城市,這樣的行為,真的符合蝙蝠俠所說的正義嗎?

將罪犯交給另一群「罪犯」來進行審判,這樣的「正義」又有什么正義可言?

上面提到,蝙蝠俠的不殺主義其實本質上就是猶太人的自我保護,創作者是不知道哥譚腐敗嗎?蝙蝠俠不知道哥譚政府是腐敗的嗎?

顯然是知道的。

但是創作者卻偏偏這樣安排了,顯然是默認哥譚的法律制度公平公正的,是合理的,也是正義的。

而這樣的背後,是在向讀者傳達一種概念:無論資產階級的立法和執法者有多麼腐敗,資本主義的法律和制度再怎麼腐朽,你都不能反對它!

換個說法就是:資產階級的法律和制度神聖不可侵犯,即使是資產階級本身不去遵守它,其他人也不能違反它!

即使你是布魯斯韋恩這樣的超級富豪,即使你是蝙蝠俠這樣的超級英雄,也不能去違背它反對它。

因為反對它,就是反對你本身!

在《蒼白騎士》這一個篇章中,小丑再一次被蝙蝠俠逮捕後,被治癒了,恢復了正常,並改名內皮爾。

在刑滿釋放後,內皮爾第一件事情,就是起訴蝙蝠俠。因為在監獄服刑期間,內皮爾發現蝙蝠俠才是哥譚最大的惡,於是蝙蝠俠被逮捕了。

但是當內皮爾開始進行政府改革的時候,卻大規模發生了暴亂,並且導致了哥譚整座城市被冰封。

所以,蝙蝠俠堅持的不殺原則到底是為了哥譚的光明,還是為了司法的公正?

很明顯,他這兩點都沒有做好,那麼這樣固執的堅持還有什麼意義呢?或許只是為了維護自己階級的既得利益罷了。

而也正是因為蝙蝠俠與小丑、企鵝人等等犯罪分子這樣的來回追逐,讓更多的無辜哥譚市民遭到了傷害。

或許,如果真有蝙蝠俠殺人的那一天,就是蝙蝠俠自殺的時刻吧。

相關焦點

  • 卡爾·馬克思:正義、倫理與當代世界
    出乎意料的是,奧地利的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斯·阿德勒(Max Adler)的作品其時已經把馬克思的觀點和康德有關倫理共同體的看法聯繫起來了。於是,我的這兩方面興趣也就發生了重合。當我在康奈爾大學做助理教授時,學生們希望開一門關於馬克思的課,而我是當時教這門課的最合適的人選。
  • DC漫畫:原來蝙蝠俠並非正義,他一直用恐懼,統治這座腐朽的城市
    01一個渴望光明的黑暗騎士為此他雲遊世界,拜訪全世界的武術大師,還深入到罪惡的泥潭之中,了解每個罪犯的內心。他已不再是那個哥譚市的寵兒,而是這個地球上最偉大的超級英雄,蝙蝠俠。哥譚的夜晚中,總是瀰漫著永不消散的陰霾,街道陰暗的角落,散發著腐朽的凝重。這裡是哥譚,全宇宙最危險的城市。就連希望的化身超人,也不由得感嘆:「哥譚早已無藥可救」。
  • 「好書推薦」禁慾、資本主義與「鐵的牢籠」
    該書成書於1904年至1905年,其創作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此時歐洲資本主義正蓬勃發展,也正因如此,這本書的視域始終鎖定近代西方。對西方資本主義的獨特之處——「自由勞動的理性組織形式」如何形成的疑惑,引發了韋伯對「這些理性行為方式受到精神障礙的阻撓時,理性經濟行為的發展就同樣會遭遇到內部的阻力」的思考。
  • 南哲思享 | 張榮:「理性的致命一躍」:康德對恩典學的改造及其意義...
    康德首先從倫理的自然狀態開始,論述了倫理共同體和道德普遍法則,提出了一個特別的宗教哲學觀念:「一個倫理共同體的概念是關於遵循倫理法則的上帝子民的概念」。「一個倫理共同體只有作為一個遵循上帝的誡命的民族,即作為一種上帝的子民,並且是遵循道德法則的,才是可以思議的。」這種遵循上帝的道德立法的倫理共同體就是「教會」。第七節的標題就是「教會信仰逐漸過渡到純粹宗教信仰的獨自統治,就是接近上帝的國」。
  • 李澤厚:道德和倫理要分開看,一篇文章讀懂,康德黑格爾的道德觀
    我們經常說「道德倫理」,大多數書裡面會把這兩個詞合起來,或等同起來用,道德就是倫理,倫理就是道德,但李澤厚老師對它們進行了區分。簡單來說,倫理,是外在社會對人的行為的規範和要求,所以,通常指社會的秩序、制度、法制等等。而「道德」,則是指內在的規範,是個體的行為、態度和一種心理狀態。
  • 中國和印度:將可能是世界資本主義的終結者
    從馬克思開始,就有很多學者都在探討資本主義的極限,以及超越這種極限的可能性。那麼,這同中國和印度充分發展有什麼聯繫?1、資本制經濟社會的極限是「人與自然」眾所周知,資本制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就是源於資本的無限增殖的可能性當中。在這種無限擴張的可能性當中,也潛藏著無限的危機。資本無限擴張的可能性,也就是剩餘價值產生的可能性。
  • 繼貝爾和大本之後,暮光男接棒蝙蝠俠,向哥譚罪惡宣戰
    喜歡DC的朋友們聽好了,新版《蝙蝠俠》確定將於2021年10月1日上映。今年8月24日,由馬特·裡夫斯執導的《新蝙蝠俠》預告片終於發布了。在繼克裡斯蒂安·貝爾和本·阿弗萊克之後,暮光男羅伯特·帕丁森正式接棒,飾演新蝙蝠俠,面對哥譚的罪惡,再次重拳出擊。
  • DC漫畫:你是力量,榮耀和審判的化身,而我是蝙蝠俠!
    而蝙蝠俠的出現改變了這個現狀,他就像是一束破曉的曙光,這一束光射進了哥譚所有人的心中,這曙光令所有隱藏在黑暗之中的罪惡失去了藏身之處,也將希望帶到了這座無藥可救的城市。有陽光的地方就有黑暗,有罪惡就有英雄,而天使未必一身潔白,有時鬼魅就是他的模樣,而蝙蝠俠就是這穿梭黑夜之中的鬼魅。
  • 康德「道德的宗教」之實踐功能
    如果沒有確立這樣一種道德觀, 那麼, 我們對上帝的預設就只能成為一種基於經驗的一種幻覺, 只能走向神人同形同性論, 這是一種粗俗的上帝觀念;或者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外在的崇拜儀式、內心冥想等方式對上帝產生影響, 從而反過來直接降福於我們, 並認為除此之外, 不需要使自己改變成一個善人, 或更善的人。
  • 布魯斯韋恩為什麼不選擇用財富拯救民眾,而是選擇成為蝙蝠俠呢
    可是他卻偏偏將這些錢用來裝扮自己成為蝙蝠俠,購買昂貴的戰車去對付反派。他這樣的行為是否是捨近求遠呢?為什麼他不選擇用財富去拯救民眾,匡扶正義,而是選擇成為蝙蝠俠呢?老爺在哥譚市面對的對手,罪犯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像小丑那樣的超級反派。一種是唯利是圖的權貴階層。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這篇論文究竟爛在哪裡?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如果是一篇碩士或博士論文,導師看了標題,肯定會當面撕掉。這個標題是一個碩大的陷阱,在理論上幾乎無法反駁。因為再多的反駁也只能證明,康德倫理學其實不很爛,卻不能證明,康德倫理學其實很偉大。
  • 《資本論》中的自然歷史觀及其對政治倫理的批判
    原先在歷史唯物主義中自明的歷史科學,先後被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者、英美分析馬克思主義者、南斯拉夫實踐本體論者和東歐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者修正為某種倫理訴求,逐漸失去基於客觀性的理論自信。相反,雖然新自由主義者販賣的普世價值在形式和內容上不過是倫理原則,在本質上是主觀的、意識性的,但是卻假借自然之名包裝成具有歷史客觀性乃至必然性的價值訴求,例如自然權利、天賦人權。
  • 洛夫克拉夫特:克蘇魯神話,顛倒康德的恐怖
    洛氏的生平本身就像一部哥德小說,離不開壞血統、瘋狂、孤獨和疾病等主題,只不過他不是出生在十八世紀的歐洲城堡或修道院中,而是資本主義危機頻發的早期現代美國。1890年8月20日,洛夫克拉夫特出生在普羅維登斯(Providence),美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其父在洛氏三歲的時候精神失常,至死都被關在巴特勒醫院。
  • 解讀康德的道德哲學,需要這3個關鍵詞
    康德是德國哲學家,也是被被普遍認為有史以來最深刻和最偉大的哲學家自已。他以他的三大批判而聞名世界。在《道德形上學基礎》與《實踐理性批判》中,詳細闡釋了他的道德哲學。解讀康德的道德哲學,需要這3個關鍵詞。這三個關鍵詞是:知道自己的責任,善意,道德律。
  • 二次元腦洞,如果想把兒子培養成為蝙蝠俠,我們都需要做些什麼?
    他就是蝙蝠俠,一個沒有超能力,卻可以比肩神明的超級英雄。說起美漫一哥「蝙蝠俠」,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必定是他無所不能的「鈔能力」。正所謂,有錢能使鬼推磨,作為正義聯盟的最大的金主,蝙蝠俠的豪無所匹敵,要是沒有他,估計第二天正聯就得破產倒閉。而且,不僅是有錢,蝙蝠俠武藝無雙,智商超群,簡直就是個文武全才。
  • ASR科林斯批評沃勒斯坦:韋伯最後的資本主義理論
    後在其 ASR 的大作 WEBER'S LAST THEORY OF CAPITALISM: A SYSTEMATIZATION 之中重構了韋伯的資本主義理論,並將其與主流資本主義理論——新馬與沃勒斯坦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理論隔空對戰。
  • ...BOSS|混沌溫床|法克特|Lucien Fairfax|Hoyt|Shao Kahn|遊戲|...
    《黑暗之魂》:混沌溫床(Bed of Chaos)雖然黑魂裡的BOSS大多都是會勾起你最深處的恐懼、並會纏繞你很長一段時間夢魘般的可怕造物,但如果你和他們戰鬥的次數足夠多,你就會逐漸發現他們的攻擊模式,學會打敗他們的方法。「混沌溫床」是一個類似植物的怪物,而且從攻略上看,好像打敗它挺容易的:你只需要到處滾來滾去逃避它的攻擊,然後偷偷懟它三下他就死了。
  • ——康德、黑格爾和克勞塞維茨
    康德儘管高揚道德「絕對命令」大旗,但他同時也認為「相互自利」在維持國際和平方面具有重要功能。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稔熟政治理論的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根據康德的「和平聯盟」思想提出建立「國聯」。儘管威爾遜深知,「國聯」構想與康德的「和平聯盟」構想一樣帶有濃重的理想主義色彩,但他仍然堅持不放:「即使計劃不是切實可行的,我們也要使它切實可行。」冷戰結束後,西方持「民主和平」思想的理論家也是從康德那裡獲得靈感。
  • DC漫畫中最慘人物,蝙蝠俠都沒他慘
    在罪惡之城,蝙蝠俠孤獨的身影穿梭在重樓之上,而質疑與詬病、罪惡與陰謀就好像夜幕一般,如影隨形。當個偶像?為恐怖代言的他,只能沉默地踽踽獨行。找個伴侶?可惜命格帶煞,克父克母克妻克基。看了蝙蝠俠,那些虐主電視劇就再也無法牽動你的淚腺了。不過,在蝙蝠俠系列中,有個人卻有底氣和他比慘,甚至還在一部電影中青出於藍,喜提「最慘」稱號。
  • 快與慢 | 科耶夫《論康德》:為康德在哲學史中「定位」
    文 | 洛朗·比巴爾(法國著名哲學家、科耶夫研究專家)除了歷史原因——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相對於康德是同時代的人,而康德直到近2500年後才出現——之外,還有一些根本的原因,使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立場更近,而康德的立場離他們相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