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周末,在街上閒逛,無意間抬頭,看見一家賣雞柳的店鋪招牌上寫著三個字,「味子夫」。覺得這店名起得很有意思的。「衛子夫」,本來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有名的女人,漢武帝劉徹的第二任皇后,她的弟弟衛青和外甥霍去病更是有名,漢朝和匈奴的戰爭中戰功赫赫的兩位大將軍。諧音改掉一個字,這店名就顯得很貼切,很新穎。
一家店鋪,不管做什麼生意,當然是質量上乘,服務周到,價格公道最重要。但有一個好的店名也很重要。我想起了《水滸傳》裡武松打虎的故事。武松打虎之前,不是喝了很多酒的嗎?武松喝酒的那家酒肆的招牌上就有五個大字,「三碗不過崗」。好個「三碗不過崗」,一方面是提醒酒客不要貪杯喲,景陽岡上有老虎,喝醉了就不要趕路過崗了;另一方面也是在誇耀自己店裡的酒好,容易喝醉。武松不就是想,有這麼好的酒嗎?老子偏要試試。
給店鋪取名,當然首要是要說清楚是經營什麼的,同時要吸引人。要能吸引住人,就應該新穎獨到,獨出心裁,標新立異。這樣,自然就能吸人眼球,讓人產生進店消費的欲望。
於是,突發奇想,來了興趣,想看看鄰水縣城這樣有意思的店名還有哪些。從天成名都起步,經實驗學校、萬興大道,過宏帆廣場,中街,經奧嘉廣場,政務中心、尚水熙源,到龍騰尚居、上甲御城,繞了一個圈。還真發現了不少有趣有意思的店名。
這些店名當中,有很多是巧借現成的成語或熟語,利用諧音,改掉換掉一兩個字,既切合本店的經營性質,又顯得妙趣天成,很是引人入勝。如,一家花店起名為「好來屋」,諧音「好萊塢」。「半畝良甜」(奶茶咖啡小吃),諧音「半畝良田」。「欣簾馨(布藝窗簾)」,諧音「心連心」;「愛之簾」,諧音「愛之戀」。「蒸食尚(蒸菜)」,「蒸食惠」,「蒸」諧音「真」。「一步到味(餐館)」,「味」諧音「位」。「衣衣不舍」,「千衣百順」,「衣」諧音「衣」。「依諾千金(服裝訂做)」,「一諾千金」,你就放心的來訂做吧,絕不拉稀擺帶。「每時每刻」,改成「美食美客」;「十全十美」,改成「食全食美」,就是兩個很好的食店餐館的店名了。「小公舉(童裝店)」其實就是「小公主」。「貴築裝飾(室內裝修)」,「貴築」諧音「貴族」,「築」又體現了它的經營範圍。如果你請我們去給你買的新房子裝修,你就是「貴族」了,你的居室就是「貴築」了。有家專賣褲子的服裝店叫「酷褲」,兩個字同一個音,穿上我家的褲子,你特別「酷」,酷斃了,帥呆了。一家賣烤饅頭的店叫「福 鍋巴饅頭」,如果是「糊鍋巴」,誰買?改成了「福鍋巴」,吃了我的饅頭你就有「福」了,多好!特別是有三個店名,更是讓人忍俊不禁。一個是理髮店,叫「發國」;另一個是個燒烤店,叫「鄰州主烤官」;還有一個是孕嬰店,叫「嬰國寶貝」。理個髮,就到了「發國」;吃個燒烤,就當了一會「主考官」;買點孕嬰用品,你的小寶貝就是「英國寶貝」了,巴適。
另有一些店名,也是巧借成語或熟語,一語雙關,歧義引申,耐人尋味,自然生趣。如,「果然鮮美(水果店)」,「果」,水果。「果然」,含有「確實」的意思。我家的水果確實鮮美喲。理髮店叫「出發點」,還有一家叫「發源地」。一家賣箱包的店叫「包你滿意」,一家賣包子饅頭的店叫「包大人」,另一家叫「土包子」。有幾家麵館的名字也很有意思,「面面俱到」,「面面相趣」,「天天見面」,「一面之緣」,「天天筷樂」。有家書店叫「書香門第」,有家粥店叫「粥公粥婆」。有飯館叫「盤中餐」,叫「飯局」,有鞋店叫「知足常樂」,叫「腳印」。有湯鍋城叫「牛員外」,一看就知道是專賣牛肉的。做足浴的洗腳城叫「富足一生」,叫「足來足往」。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不是很火嗎?我們鄰水就有了家「舌尖上的小吃」。在一條街的拐角處,一間只有幾平方大小的小屋子,是一個彩票站,叫「好旺角」。這名字好貼切,就只有一「角」嘛;然而好吉利,「好旺」,來這裡買彩票,肯定能中大獎的。
有幾家店名,不但有趣,而且還很浪漫很有風情。「遇見小館」,一看就是一家精緻的小餐館。「月亮船」,「俏皮狗」,一看就是童裝店。還有一家童裝店,「洋丁丁」。「洋丁丁」是啥子,就是「蜻蜓」,是我們鄰水的方言。小娃兒最喜歡捉「洋丁丁」玩。賣熱奶茶的店叫「避風塘」,好溫馨。賣褲子的店叫「半身緣」,雖然只做半截身子的生意,但似乎也結下了半生的情緣,好浪漫。美人「一笑傾城」,來我們美容紋繡店「一繡傾城」。賣燈具的店「星星點燈」,喝夜啤酒的店叫「夜宴」。花店叫「花瓣雨」,咖啡館叫「七棵樹」。湯鍋店「魚在飛蛙在跳」,「江上漁翁」「打漁郎」。宏帆廣場樓下有家專做少男少女學生飲食的店,店名很長,「六年、二班、串串(教室主題吃貨聚集地)」。
有的店名字很簡潔,一個字就足夠了。如老街原來老電影院附近的幾家時裝店,名字就很有韻味。「她」,「梓」,「秀」,「豔」,「柒」。有的店乾脆直接就用數字做店名。如「九零五(米粉店)」,「二加六(小菜莊)」,「八0菜莊 」,「 168老火鍋 」,「68酒肉屋」。
有的店名看起很俗氣,卻很接地氣,很招人喜歡。「郭大媽麵館」,「胖大姐麵店 」,「六婆串串香 」,「胖三火鍋」,「陳老么菜莊」,「莽子魚莊」,「莽三魚莊」。一看店名,就知道是一些家常小館,仿佛就看見我們的老街坊老鄰居們站在店門口正笑盈盈地招呼著客人呢,你好意思不進店去來一碗,吃一頓?「黑狗蒸籠 」,名字好怪異。「哎喲香」(火鍋烤肉),有那麼香嗎?香得你都叫喚起來了,倒要進去嘗嘗,探個究竟。「嘿多水果」,有好多?進去看看。「 怪難吃(燒烤)」,有好難吃?老子不信邪,偏要坐下來試試看。「喝起走(燒烤)」,要得,喝起走就喝起走,哪個虛哪個?
奧嘉有家燒烤店,名字最狂,「奧嘉第一燒」。我想,味道一定不擺了。你想,如果沒得充分的自信,店老闆敢這麼口出狂言嗎?就在「奧嘉第一燒」旁邊不遠處,另外一家燒烤店似乎就要低調得多了,叫「奧嘉第二燒」。嘿嘿,其實,也蠻夠自信的呀。
開店做生意,靠技術,講藝術。店名呢,我覺得就是文化。鄰水這樣的小縣城,大店小鋪,林林總總,數不勝數。店名也五花八門,風格各異。篇幅有限,還有很多這樣有趣味有意思的店名,不能一一列舉。剩下的,你們自己去看,自己去品評。我如果說完了,你還看什麼呢?
來源:鄰水小樓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