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受朋友邀請觀看了電影《奪冠》,感慨萬千頗有心得體會。
1.女排精神
女排精神是電影的點睛之筆,是貫穿始終的靈魂,也是女排成功逆襲的原動力,更是五連冠的遺傳密碼。
電影開頭一幕,陪練上場,畫風突變,形成鮮明對比。
一邊是陪練的走馬觀花,一邊是隊員的玩命死磕;一邊是陪練吊兒郎當,一邊是主教練極限挑戰;一邊是陪練的人文關懷,一邊是主教練魔鬼訓練。
這哪裡是訓練場,簡直就是煉丹爐和核聚變反應堆。
教父的一席話更是驚天地泣鬼神:
下意識就是一個動作一千次一萬次一億次的簡單重複訓練,從而達到人球合一的下意識境界。
還有一個場面就是北京來人講到運用計算機加入到訓練,因為不現實而作罷,教父直接將網升到最高訓練。
鏡頭中郎平18歲進國家隊,一直摸不到球,練一百公斤深蹲,到最後成鐵榔頭。
只有平時玩命苦練江蘇男排才可能和你真打。
訓練場牆上的球坑歷歷在目,奪冠著實不易。
到後來陪練成為主教練時情景,女排精神沒有了,套路落伍了,比賽成績一落千丈。
郎平成為美國隊主教練打敗中國隊後在一片罵聲中擔任國家隊主教練,因為郎平具有黃渤做不到的聲望,成為現代版的管鮑之交,郎平可以給國家隊帶來暫時的希望。
郎平提出三項改革舉措,大國家隊模式,大混合教練模式,廢除延用30年的戰略戰術。
結果一敗塗地,形有了沒有神,猶如行屍走路,豈能不敗,亡羊補牢重拾女排精神,贏得最後暫時的勝利。
從一窮二白到絕地反擊到奪冠到一落千丈到國際化武裝到牙齒慘敗到重拾女排精神涅槃重生到奪冠。
2.與時俱進
科技在進步時代在變遷,固步自封頑固不化是沒有出路的,科技發展出新的武器,就必然產生新的戰術,戰略也就必然隨之改變。
女排精神是不變的靈魂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動力,是奪冠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也就是說,僅有女排精神是奪冠的基礎但不保證奪冠,只有在戰略戰術武器裝備在同一代級,不存在代差時起作用。
一旦戰略戰術武器裝備出現了代差,靠玩命也是難以取勝的,如同拿著大刀和飛機坦克較量,結果不言而喻,如果不存在代差,自然就是夾路相逢勇者勝。
近代史就是如此,和洋人較量,先是戰略戰術武器裝備和戰鬥意志都不行,比如八旗綠營一敗塗地,割地賠款。
到後來洋務派崛起,認為技不如人,購置新式武器和發展軍工業,一樣裝備洋槍洋炮,比如李鴻章為首的北洋水師又敗了。
痛定思痛,認為軍制不如人,袁世凱張之洞為代表的地方實力派小站練兵,採用國際主流軍制,稱雄民國初期,成為割據一方軍閥,碰到同樣武器裝備和軍制的國民革命軍,因為有了思想武裝戰鬥意志的強悍而退出歷史舞臺。
到後來蔣介石背叛革命和舊軍閥的加入而退色,喪失精神而戰鬥力下降,加上缺乏有效的組織如同一盤散沙,而讓日寇有機可乘各個擊破,國破家亡。
到後來我黨的歷史性貢獻,通過武器裝備劣勢但不存在代差,沒有搶沒有炮敵人幫我們造,戰略戰術更先進更落地實事求是,軍制更先進更落地實事求是,加上內組織嚴密高效,外組織廣泛而團結,從而結束了一盤散沙屢戰屢敗的結局,建設起新中國。
細究古今中外的成敗莫不如此,內在邏輯無一例外,大到國家民族小到家庭個人,女排自然也不例外。
這是歷史的邏輯,順之則昌逆之者亡,任何人都可以欺騙,唯獨敵人和歷史欺騙不了。
警鐘長鳴,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容不得半點懈怠,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真睡著就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