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藥」——記奮戰在武漢一線的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院

2020-12-24 央廣網

【「武漢闖關」系列報導】

光明日報武漢一線報導組

大年三十,武漢封城第二天,新冠肺炎疫情急速惡化,黑雲壓城,陰雨連綿。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仝小林退掉了飛往海南的機票,逆行來到武漢。因為他有一個新的身份——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共同組長。他臨危受命,親臨火線指導救人。

「年三十到的武漢,我在武漢過的年。」大敵當前,仝小林從容不迫。

大年初一,仝小林直奔專門收治重症危重症病人的武漢金銀潭醫院,然後深入發熱門診、急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隔離點、方艙醫院等地,了解疫情,研究對策。

「只有了解了疾病的全過程,介入到各個環節,在制定治療方案的時候,心裡才有底。」仝小林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在武漢奮戰40餘日,仝小林及其團隊戰果纍纍。他開具的「武漢抗疫方(1號方)」,率先在社區發放,在抗疫戰場立下奇功;他倡導的社區中醫藥防控模式——「武昌模式」在湖北得到廣泛推廣;他牽頭制定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中醫)》指導全國救治新冠肺炎病人;他多次深入重症病房,指導和親自診治危重病人……

火線救治重症患者

2月23日,武漢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症病房。62床的新冠肺炎病人李某是位71歲的危重老人,生命垂危,高燒不退,咳喘不止,曾住在隔壁病房的老伴,在呼吸機上深度昏迷,兩天前剛去世。仝小林查看他的病情後,當即開出一個中藥藥方。「62床病人服用3副中藥後,病情明顯好轉,生命體徵較之前穩定,現已轉入普通病房,能自己下地走路了。」武漢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聯合專家組副組長謝沛霖回憶。

這是仝小林現場指導用中醫救治眾多重症、危重症病人的病例之一。仝小林頻繁去定點醫院,專看重症、危重症病人,一進醫院,邊聽匯報,邊與醫生們聯合查房會診,穿上防護服直奔ICU病房查看病人,了解病情,應用中醫方法治療,推動各醫院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冠肺炎。

「仝小林院士的治療方法,穩、準、狠,抓住關鍵病機用藥,辨證精細。」來自雲南省中醫院的國家中西醫結合重症專家組成員葉勇說,「我隨仝院士3天跑了4家醫院,查看了80多位危重症病人。在他的推動下,這些醫院救治重症病人的中醫參與率明顯提高,中西醫結合治療的作用發揮得非常好。」

中醫在救治重症和危重病人中,為何有很好的療效?

「很多重症病人,因為痰溼還阻塞在肺部,呼吸就越來越困難,氧飽和度逐漸降低,中醫救治重症、危重症時,仍然要宣肺化痰,從肺、脾、腎幾個角度去治,能夠改善體內環境,所以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仝小林從中醫角度分析治療原理。

仝小林強調:「救治重症和危重病人,中醫和西醫需要很好的配合。從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和市三院整個治療情況來看,中醫參與治療重症和危重病人,在病死率、輕轉重率等方面,都有比較明顯的效果。」

在具體指導救治重症病人的同時,仝小林還積極幫助各個醫院開展新冠肺炎的科研工作,總結中西醫結合治療病人的經驗,科學進行分層比較分析,用有說服力的臨床數據展示中醫藥的療效。

3月2日晚,武漢市第一人民醫院,仝小林還在與陳國華院長研討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他說:「我們的研究不是局限於發篇論文,或出本著作,而是希望用有說服力的數據和病歷科學總結展示中西醫結合的療效,以期建立一個中西醫結合應對突發疾病的模板,給國家提供一個未來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示範。」

倡導武昌模式

「仝院士是把論文和科研寫在基層,寫在疫情一線,寫在人們期盼的眼神當中!」武漢市武昌區副區長向悅深有感觸。

1月24日仝小林到達武漢後,趕到各大醫院發熱門診會診看病時,一幕幕場景讓他非常震驚——每個大醫院的發熱門診擠滿了等待診治新冠肺炎的病人,在陰冷的風雨中排很長的隊。「輕症和疑似病人能不能在社區治療,從而減輕醫院的壓力?社區如果不把那些輕症甚至疑似患者控制住,一旦發展成為重症都必須住院的話,再多的醫院也不夠!切斷疫情源頭,社區是第一關。」仝小林說。

當時武昌區形勢非常嚴峻,武昌區有125萬人、144個社區。1月中上旬,武昌區的發病率排在武漢市第4名,1月下旬則一躍成為全市發病率第1名。病人多,醫務人員少,病人住不了院,武昌區的壓力特別大。「特殊時期,應先讓每一個病人都吃上中藥,阻斷疾病繼續發展。」仝小林迅速做出判斷。

1月29日,當仝小林向武昌區政府和湖北省中醫院提出共同開展社區中藥防控的提議時,三方一拍即合,並馬上行動。之前,湖北省中醫院李曉東團隊和武昌區政府已經合作建立了一個網絡信息平臺,由此平臺切入,事半功倍。中藥防控,必須要有一個通治的中醫藥方。仝小林在與當地專家充分討論後,擬定出可宣肺透邪、避穢化濁、健脾除溼、解毒通絡的通治方——「武漢抗疫方」,又稱1號方,通治範圍是新冠肺炎輕症、普通型、疑似病人和居家隔離的發熱病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前線總指揮部和湖北省衛健委、武漢市衛健委在聽取了建立社區防控體系的匯報後,於2月2日作出決定:儘快在社區發藥,讓每一個社區的居家病人吃上中藥。向悅馬上協調 「九州通藥業」按「武漢抗疫方」(1號方)連夜熬製了27000袋湯藥,配送到了武昌區所有的隔離點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率先在社區大範圍免費發藥。

27000袋中藥對於當時的武昌社區,無疑是杯水車薪。武昌區緊急向江蘇連雲港市求援,連雲港康緣藥業3天內生產了1號方及4個加減方約4.2萬人份14天用量的中藥顆粒劑,全部贈送武昌區。康緣藥業的贈藥義舉大大緩解了武昌的困窘局面,平緩了居家病人的恐懼心理,有力阻斷病情進程,減輕了醫院的壓力。截至目前,湖北省範圍已經發放70多萬副1號方藥,5萬多病人服用了此藥,其療效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評。

事急從權,「武漢抗疫方」是特定環境下的應急選擇,然而病人病情各不相同,如能在醫生指導下用藥,治療會更加安全有效。為此,仝小林團隊又與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劉保延團隊合作,緊急開發出一款手機App,患者掃碼中藥湯劑外包裝上的二維碼並錄入基本信息,就可得到後方醫生的一對一用藥指導及諮詢。「目前,我們有500多個來自全國各地的醫生,在後臺通過電話和微信等方式為病人提供一對一的醫療服務。」仝小林說。

「我們的後臺數據顯示,武昌的疑似病人確診率在不斷下降。1月28日的確診率高達90%多,2月2日隔離點1號方全覆蓋之後,2月6日的確診率就降到30%多,到現在只有3%了。仝小林院士的1號方發揮了重要作用!」向悅感慨地說。

「政府搭臺+中醫通治方+網際網路」的武昌模式正在形成。2月7日,武漢市衛建委發文在全市推廣1號通治方,廣泛應用於方艙醫院和隔離點,並推廣到湖北各地。

「武昌模式是武漢抗疫前線出現的一個奇蹟。」向悅總結武昌模式的成功經驗是:中醫有基礎,現實有困境,治療有專家,科技有支撐,上級有要求,外圍有支援,實證有效果。

「武昌模式是一個從疾病預防、治療到康復全鏈條的治療模式。」李曉東說。

「武昌模式是我國在面對新發、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社區中醫藥防控的一種創新模式。尤其是在疫苗及特效藥未出現之前,先以中醫定性,再以通治方治病,使疫情防治關口前移。」仝小林表示。

與時間賽跑

在武漢抗疫戰場,仝小林團隊就是一支突擊隊,哪裡的陣地告急,他們就衝鋒到哪裡。從社區應用武漢抗疫1號方到火線搶救重症病人,再到出院病人的恢復治療……仝小林似乎總是能預見病程發展的關鍵點,提前布控,全程參與。

「疾病的發展是有規律性的,我們不能被動地等待,必須主動出擊,提前布局。」2月下旬以來,武漢各方艙醫院出院的病人逐漸增多。武昌區專門建立了全市第一個恢復期隔離點,對出院病人隔離14天。2月24日,仝小林來到這個隔離點,通過對100多名出院隔離人員的診斷,他發現,這些出院人員中只有80%的病人屬恢復期,20%的人還殘留一些症狀。他認為,恢復期病人要按照以下四個證型來治療:餘毒未清證、肺脾氣虛證、氣陰兩虛證、痰瘀阻絡證,並同湖北省中醫院的專家一起擬定了相應的治療方案。

根據仝小林的建議,湖北省中醫院於3月5日開設了全國第一個恢復期康復門診。「新冠肺炎病人出院後還會有一些相應的症狀,需要進一步康復來調理,採取中西醫結合,以中醫為主,這個康復門診對新冠肺炎病人來說是個福音。」仝小林說。

仝小林每到一處,都要親自查看大量新冠肺炎病人,隨時了解病情。「作為一名院士,身先士卒,不懼危險,總是直接進入ICU病房查看病人、指導治療,我既感動又備受鼓舞,仝院士嚴謹、務實,始終以治病救人為己任,是我們這些杏林後學的楷模!」葉勇十分感慨。

「仝院士這一個多月天天都在病人當中,上午到社區隔離點看病人,下午就到醫院進行危重病人的會診,我們覺得蠻感動的。同時我們也擔心,心想萬一他感染了,我們責任就大了!」向悅既感動,又有些忐忑不安。

對自己的安危,仝小林沒有時間考慮,因為他要抓緊一切時間與新冠病魔較量。白天到醫院、社區救治病人,晚上經常開會到半夜,聽取全國中醫藥新冠肺炎治療情況匯報,總結分析各地治療的寶貴經驗,充實和修改新冠肺炎全國診療方案。他牽頭制定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中醫部分,從第三版到第六版,再到最新出臺的第七版,就是這樣從抗疫火線上煉製出來的。

「診療方案一定要吸納全國中醫藥治療的經驗。例如,清肺排毒湯在一些省份應用後,對於輕症和疑似的病人有很好的療效,所以我們就把它放進了診療方案中,即武漢抗疫2號方。」仝小林對記者說,清肺排毒湯在武漢地區發了9萬多服藥,療效明顯。「在湖北省以外的10個省,我們觀察了1176例,有效率達到92.69%,其中有593人已經出院。」

「現在對疫情總體控制是很有效果的,整體發病率在明顯下降,出院率也在增高。我目前的工作集中在急危重症的搶救和恢復期治療,我對形勢總體是比較樂觀的。」仝小林對戰勝疫情充滿信心。

(報導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蔡闖、張勇、劉坤、張銳、李盛明、王斯敏、晉浩天、安勝藍、章正、姜奕名、盧璐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陳怡 光明網記者李政葳、季春紅、蔡琳)

《光明日報》( 2020年03月13日 01版)

相關焦點

  • 【對話最美科技工作者】仝小林:將中醫成果寫在抗疫一線
    、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等6部門在北京向全社會發布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光明網記者採訪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得主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仝小林。
  • 武漢「一號方」和「武昌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仝小林院士詳解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家組組長仝小林在發布會上介紹,疫情期間,武漢出現了社區傳播,中央指導組果斷決策,將中醫藥的治療和幹預納入到「四早」內容,即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結合社區的拉網排查,第一時間為集中隔離點的這些發熱、疑似的,包括輕型、普通型的病人,也包括一些「密接」人群,發放藥物。
  • 第八集《欲中醫自信須先文化自信——仝小林》
    第八集《欲中醫自信須先文化自信——仝小林》】第二幕旁白:除夕夜,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64歲的仝小林被任命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共同組長,帶領專家組來到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湖北省中醫院、武漢市第三醫院等定點醫院診治病人。
  • 「最美科技工作者」仝小林:守中醫之正 創醫學之新
    2020年1月24日,大年三十,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臨危受命,作為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抵達武漢。在抗擊大型疫病面前,仝小林始終義無反顧,衝鋒前線,他下社區,考察發熱門診,進駐重症病房,以中醫藥為武器,保障人民健康。
  • 最美科技工作者仝小林:用中藥湯劑撲滅武漢社區的新冠火苗
    這支方歌含18味中藥,是中藥湯劑「武漢抗疫方」的藥方。方子推出不到一個月,累計發放70多萬服,救治新冠肺炎輕中症患者和疑似病人超5萬。擬方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不久前,他榮獲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當機立斷,創製「武漢抗疫方」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仝小林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奔赴武漢。
  • 仝小林:解決中醫基礎理論問題 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和產業化
    仝小林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他擔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共同組長、國務院中醫藥專班臨床救治組組長。武漢戰疫期間,他根據疫情形勢,提出將防線前移至社區並擬定「寒溼疫方」,降低了高危人群發病率,遏制了輕症患者病情的進一步加重,為醫療系統恢復運轉爭取了寶貴時間。中醫藥在這次疫情中大顯身手給我們哪些啟示?
  • 幫你問院士|對付新冠後遺症,中醫有沒有辦法?
    作為新冠肺炎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從今年除夕開始帶領團隊趕赴武漢,堅持抗疫一線64天。仝小林團隊以「寒溼疫」的診療思路開出通治方,自2月3日至3月2日共發放72.3萬服中藥,覆蓋5萬多發熱、疑似、輕型和普通型患者,使很多患者的症狀在早期就得到控制。7月底8月初,讀特新聞客戶端開展了「幫你問院士」網絡徵集活動。短短一周,讀特網友發來300多個問題向仝小林院士提問。近日,讀特記者精選了其中幾個有代表性的網友問題,請仝小林院士來解答。
  • 上醫治未病 專訪院士仝小林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表示,第一時間讓病人吃上中藥是未來應對新發突發重大傳染病可以借鑑的模式。李修洋 供圖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提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在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記者採訪時,剛剛從武漢救治一線回京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說,中醫「治未病」思想貫穿了這次新冠肺炎預防、救治和康復全過程。自1978年入讀長春中醫學院(現長春中醫藥大學)開始,仝小林已經和中醫打了42年交道。
  • 「最美科技工作者」仝小林:守中醫之正 創醫學之新
    仝小林院士臨危受命於2020年1月24日,作為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大年三十夜,奔赴武漢。在抗擊大型疫病面前,仝小林始終義無反顧,衝鋒前線,以中醫藥為武器,保障人民健康。「做醫生,必須以醫魂、醫德、醫道、醫術護佑蒼生。」
  • ...走近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 | 仝小林
    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都是來自科研生產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先進典型。他們中有的積極投身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捨生忘死築起阻擊病毒的鋼鐵長城;有的紮根脫貧攻堅一線,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有的矢志不移自主創新,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有的積極促進科技經濟緊密結合,用科技服務民生……他們是中國科技工作者的優秀代表,他們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己任,用責任、毅力與擔當,書寫著一個又一個創新奉獻的故事,他們以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真諦,有力弘揚了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 仝小林院士:建立新冠肺炎康復體系 中醫藥大有可為
    中醫理論如何貫穿這次新冠肺炎防治全過程?怎樣促進新冠肺炎患者全面康復?未來應該如何發揮中醫藥優勢,完善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體系?近日,新華網「全球疫情下的中醫藥新觀察」系列訪談連線中央指導組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院士,就上述問題進行了解答。
  • 2020中國中醫科學院院本部擬接收應屆畢業生信息公示(北京)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有關要求,現將中國中醫科學院院本部2020年擬接收應屆畢業生公示如下,公示時間為2020年8月31日至9月8日。公示期間,有問題請聯繫院人事處和紀檢監察處,匿名反映原則上不受理。
  • 「我們在應對策略上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仝小林院士「解讀...
    新一版中醫治療方案:現場診療,共同會商形成據悉,1月24日,除夕,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派出由仝小林院士、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張忠德、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呼吸科主任苗青、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呼吸科主任兼肺病研究室主任王玉光組成的專家組抵達武漢,實地了解疫情和患者救治情況,發現中醫治療中存在的問題,採用中西醫結合救治疑難危重症,優化中醫治療方案
  • 中醫抗疫⑮:中醫治重症,為啥療效好?
    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查看病情後,當即開出一個中藥方。患者服用3付中藥後,病情明顯好轉,生命體徵穩定,轉入普通病房。仝小林曾經3天跑了4家醫院,看了80多位危重症病人。他一進醫院,就穿上防護服,直奔ICU病房查看病人,了解病情,應用中醫方法治療危重症患者。在他的推動下,這些醫院救治重症病人的中醫參與率明顯提高。
  • 看孝感中醫戰疫記!
    這是1月24日,大年三十,孝感市中醫醫院煎藥室外的場景。 中藥湯劑 一袋袋剛剛煎煮並包裝好的預防方「七味湯」還帶著餘溫,被送到防控一線去。服用它們的,有醫務人員、執勤幹警、抗疫一線工作人員、志願者等等。
  • 王階委員:中國曾發生過350次瘟疫,中醫都挺過來了
    5月21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第一場"委員通道"採訪活動舉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王階分享了中醫藥抗疫的經驗和啟示。記者問:請問王階委員,在過去幾個月裡,全國人民都看到了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 給中醫的榮譽!張伯禮院士入選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
    從武漢一線抗疫走過來的張伯禮院士,默默地貢獻著中醫人的力量,從2020年初到現在,他一路走來,以他的正直、樂觀、甘於奉獻,體現了真正的中醫人特有的優秀品質,走進了千千萬的你我心中。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上,正在天津指導抗疫的張伯禮院士接到國家防控指導組電話,臨危受命,當晚奔赴武漢一線。4月16日下午,張伯禮院士返回天津。72歲的張伯禮院士在抗疫一線整整奮戰了82個日夜。
  • 軍事科學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報告會側記( / )
    赴武漢抗疫的軍事醫學專家組7名成員代表,將驚心動魄的百天戰「疫」故事娓娓道來。逆行!逆行!到疫情防控一線去,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軍事科學院黨委第一時間成立聯防聯控應急小組,生物工程、藥物研發、微生物研究、衛勤保障、防化安全、大數據分析、工程設計等各領域骨幹力量,聞令而動、攥指成拳、拼搏奮戰。由於當地核酸檢測能力緊張,武漢市衛健委向軍事醫學專家組提出了援助請求。姜濤等人僅用一天時間就在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中搭建起檢測平臺。